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医家关于营卫的认识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19-2-3 15:22:34 | 只看该作者
肝气郁结是什么关系?
172
发表于 2019-2-3 15:23:44 | 只看该作者
肝气郁结就是卫气郁结
173
发表于 2019-2-3 15:24:22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失去了营卫,也就失去了中医赖以生存的根,中医理论就变得漂浮起来,这是导致中医近百年困惑艰难的根源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6:5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3 09:00 编辑

按说,营卫提出后,正常的发展是后世进一步去研究,弄清楚《内经》还没有弄得很明白的一些问题,完善营养代谢和防卫系统作用的具体细节。 可是,历史的发展并非是完全理想化、演进式的,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有的文明之流不幸断绝,有的文明侥幸保存,《内经》侥幸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可是营卫在中医学术史上却没有明显的演进,这一方面是长时间技术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缺少实验的方法和理念。

中医理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变革,一个是两宋,特点是援儒入医,金元四大家的争鸣,历史背景是儒家兴盛、宋明理学;一个是近代到现代,特点是以西解中,在西医参照系下对中医理论的重构,这两次变革都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又各有各的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营卫渐渐被边缘化,肝气郁结的说法是在这几次变革中慢慢成形的,《内经》并没有类似的认识。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8:0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3 10:25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2-3 07:23
肝气郁结就是卫气郁结

可是这个替代是理论异化的结果,不是正常的发展。现代版的肝气郁结也不是指的卫气郁结,只是代表了情志因素导致的气机失调这一块,往往和脾胃运化、月经这一块有关,已经和卫气郁结相差甚远了。肝主疏泄并非来源于传统的《内经》理论,甚至建国后的第一、二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也没有,是1973年文革时期第三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才有的,并被以后的历版教材发扬光大。以后肝还能疏泄胆汁,这是接受了西医理论的影响,所增添的内容。
176
发表于 2019-2-3 18:23:43 | 只看该作者
肝气郁结(stagnation of liver qi)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177
发表于 2019-2-3 18:24:18 | 只看该作者
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
178
发表于 2019-2-3 18:24:57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2-3 18:24
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

胁痛.胸闷.卫气郁结
179
发表于 2019-2-3 18:26:52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营卫在中医学术史上却没有明显的演进,这一方面是长时间技术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缺少实验的方法和理念。
180
发表于 2019-2-3 22:06:27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2-3 10:03
可是这个替代是理论异化的结果,不是正常的发展。现代版的肝气郁结也不是指的卫气郁结,只是代表了情志因 ...


肝主疏泄,是由肝气郁结反推出来的。

黄帝内经》中已记载了情志致病的相关内容。如木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以描述肝郁的病理状态,并提出木郁达之治则。《内经》中论述到肝与情志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内经》还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明确定为七情,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七情也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把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为五志,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魂,心在志为喜藏神,脾在志为思藏意.肺在志为忧藏魄,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心神来概括和总统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而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又要依赖五脏精气化为物质基础。故而
陈无择论述七情病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尤其是中老年人,因肾气虚,身体逐渐衰老,五脏精气俱损,易形成五志薄弱,容易患有七情所致的各种疾病。、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又称其为刘河间。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至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之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刘完素研究情志致病可以化热,而提出的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他认为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志活动过度,躁扰阳气,化生火热,而致中风偏枯、惊惑、悲笑、谵妄、癫狂等。反之,火热亢极,又可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异常。但刘氏又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是心,若心火暴可致中风偏枯、谵语、狂、癫、悲痛苦恼,其因是由肾水虚衰,不能制火,致心火易亢,治宜清心火,益肾水。刘完素五志过极化火的观点,也为肝郁化火奠定了基础。

到金元时期,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张元素(11311234)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张元素在其著作《珍珠去脏腑之火》中首次提到肝火两字,其曰白芍泻肝

元代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首次正面概况了肝的功能,提出肝司疏泄(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可见,肝主疏泄是在肝气郁结,肝火之后,提出来的。这个时候,还没有肝阴,肝阳之说。

肝郁化火证的病机包括肝气郁结和内火炽盛两个方面。肝气郁结是肝郁化火证的基础,正如朱丹溪说的气有余便是火。情志不畅,忧思郁怒,最易影响肝司疏泄的功能,肝气郁结,久则化火,如刘完素五志过极化火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5:05 , Processed in 0.0532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