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5:08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梓慎:鲁国的大夫,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阴阳家之一,他生活在鲁襄公、鲁昭公时期。(百度百科)
金栋按:先生说:“汉人所谓阴阳家,实则阴阳五行家,且谈五行尤多。”
⑵岁在星纪:岁,岁星,即木星。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人以它在周天的位置来纪年。
星纪,星次名。十二次之一。与十二辰之丑相对应,二十八宿中之斗、牛二宿属之。(《汉典》)
⑶淫于玄(音肖xiao)淫,过也。
玄枵,“十二星次之一。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女、虚、危三宿,与十二辰相配为子,与占星术的分野相配为齐。”(《汉典》)
⑷阴不堪阳:阴气不能抵抗阳气。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房玄龄注:“夏秋推阳以生阴,冬春推阴以生阳。”
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房注:“必长短相摩,然后成阴阳之用也。”
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房注:“昼热夜寒,交易其气,此阴阳之化也。”
乘马,《汉典》云:“犹运筹。谓经济谋划。”
《管子校注》云:“翔凤案:管子经济政策,以轻重为衡,而轻重之数,则乘马也。春秋用筹算,乘马须运筹,其义诚如何氏所云。现代运筹学,犹是管子《乘马》。‘马’为筹码,非法马,何氏小误。”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房注:“天地用阴阳为生成。”
洪钧按:此句略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大理即大道之义。下一句略同。
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房注:“阴阳更用于四时之间为纬也。”经,或为“径”。
《管子校注》云:“翔凤案:《正篇》:‘令之以终其欲,明之毋径。’《祭义》:‘是故道而不径。’《注》云:‘径,步邪趣疾也。’四时为阴阳之运行,故曰‘大径’。赵本改为‘经’字,非其义矣。”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6:4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可是,春秋末留下了一条与《内经》极有关的资料。公元前540年,秦国的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段话已很接近《内经》思想的基础,只是孤证难据。细读上下文颇觉文理不通。
上文云:“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下文又道:“赵孟曰:‘何为蛊?’对曰(指医和答话):‘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本来诊断明确,为“近女室,疾如蛊”,下文又肯定蛊为“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中间却大谈六气、五味、四时、五节,与理不通。《左传》向以文章见长,此处文气如此断续,很值得怀疑是否羼入。故暂存待考。
近世疑古学派多持《左传》为西汉末刘歆采掇《国语》原文而成,其间难免前后错乱或加入汉代思想。我们固不必一定取此说,然从上下文看总有此疑问。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7:26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医和:“春秋时秦国良医。‘医’为职业称谓,‘和’是名字。……后借指良医。”(《汉典》)
⑵淫生六疾:杜预注:“淫,过也。滋味声色所以养人,然过则生害。”
孔《疏》云:“此淫生六疾,承气味声色之下,则谓四者之过皆生疾也。但医和将说晦淫惑疾,故下句特举六气之淫,其言不及味与声色,故杜解以备之,言‘滋味声色所以养人,然过则生疾’,以见淫生六疾,非独六气生疾也。但晋侯不以味声色生疾,故医和不言之耳。”
⑶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杜预注:“六气之化,分而序之,则成四时得五行之节。”
孔《疏》云:“六气并行无时止息,但气有温暑寒凉,分为四时春夏秋冬也;序此四时以为五行之节,计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序之为五行,每行得有七十二日有余,土无定方,分主四季,故每季之末有十八日为土正主日也。”
金栋按:据杜注及孔《疏》并结合《内经》理论析之,或当云“天有阴阳,分为四时,序为五节”,则为后世成熟理论。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8:17 | 只看该作者
⑷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杜预注:“寒过则为冷。热过则喘渴。末,四支也,风为缓急。雨湿之气为洩注。晦,夜也,为宴寝,过节则心惑乱。明,昼也,思虑烦多心劳生疾。”
孔《疏》云:“上云‘淫生六疾’,总谓气味声色,此云‘过则为灾’,独谓六气过耳。过即淫也,故历言六气之淫各生疾也。此六者,阴阳风雨有多时、有少时,晦明则天有常度,无多、少时也。
今言淫者,谓人受用此气有过度者也。阴过则冷,阳过则热,风多则四支缓急,雨多则腹肠泄注,此四者虽各与其气与人为病,若其能自防护,受之不多,则得无此病也。其晦明亦是天气,不以病人,但人用晦明过度则人亦为病。晦是夜也,夜当安身,女以宣气,近女过度则心散乱也。明是昼也,昼以营务,营务当用心,思虑烦多则心劳敝也。阴阳风雨当受之有节,晦明当用之有限,无节无限必为灾害,故过则为灾也。
人之身体,头为元首,四支为末,故以末为四支,谓手足也。风气入身,则四支有缓急。贾逵以‘末疾’为‘首疾’,谓风眩也。”
金栋按:此段乃晋侯患病后向秦国求医,秦伯让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病后,提出的著名“六气病源”学说。此学说是“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内经》秉承此说,在此基础上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而且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医和之六气乃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过则为淫、为灾、为害、为疾患,故后世称为“六淫”,而《内经》病因之六气或六淫,乃风寒暑湿燥火。先生说:“再到七篇大论(才)最后固定为六淫。”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八讲中西医病因学汇通》)然医和之六气,又非止外因。盖“晦明”为内因。晦夜近女过度伤肾,而“晦淫惑疾”;明昼思虑烦劳过度则伤心,而“明淫心疾”。
经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素·阴阳应象大论》)、“阴主寒,阳主热”(《灵·论疾诊尺》),“阴阳者,寒暑也”(《灵·刺节真邪》);“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与“风胜则动,湿盛则濡泻”(《素·阴阳应象大论》),故“早期的病因说,外因不出风雨寒暑,这是一般气候变化”(《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观《内经》自明。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9:39 | 只看该作者
⑸是谓近女室,疾如蛊:杜预注:“蛊惑疾。”
孔《疏》云:“女在房室,故以‘室’言之。‘是谓近女室’说,此病之所由,由近女定为此病也。又言‘疾如蛊’,言此疾似蛊疾也。蛊者,心志惑乱之疾,若今昏狂失性。其疾名之为蛊,公惑于女色,失其常性,如彼惑蛊之疾也。蛊是惑疾,公心既惑,是蛊疾而云如蛊者,蛊是失志之疾,名志之所失,不独为女。《宣·八年传》胥克有蛊疾者,直(只)是病而失性,不由近女为之,此公淫而失志,未全为蛊,故云‘如蛊’。”
⑹非鬼非食,惑以丧志:杜预注:“惑女色而失志。”
孔《疏》云:“此说公病之状,病有鬼为之者,有食为之者,此病非鬼非食,淫以女色,情性惑乱以丧失志意也。”
⑺良臣将死,天命不佑:杜预注:“良臣不匡,就君过故将死,而不为天所佑。”
⑻赵孟:“指春秋时晋臣赵盾及其后代赵武、赵鞅、赵无恤。赵氏世代执掌晋国朝政,显贵无比。”(《汉典》)
⑼淫溺惑乱之所生也:杜预注:“溺,沈(沉)没于嗜欲。”
孔《疏》云:“此淫谓淫于女也。没水谓之溺,没于嗜欲与溺水相似,故淫溺连言之。此论晋侯将蛊疾,故言淫溺惑乱之所生耳。人自有无故失志,志性恍惚不自知者,其疾名为蛊。蛊非尽由淫也,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
⑽于文,皿虫为蛊:杜预注:“文,字也。皿,器也。器受蛊,书者为蛊。”
金栋按:于文指从造字“六书”而言。皿是形符,虫亦是形符,皿虫为蛊。蛊当为会意字。
蛊,《说文·虫部》:“腹中虫也。”《汉典》云:“1.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害虫,专用来害人:蛊惑。2.人腹中的寄生虫。3.毒害人之物:蛊毒。”
⑾谷之飞亦为蛊:杜预注:“谷久积则变为飞虫,名曰蛊。”
金栋按:《尔雅·释器》:“康谓之蛊。”郭璞注:“米皮。康,《说文》作穅,或省禾。”邢昺《疏》:“释曰:康,米皮也。一名蛊。《左传》曰‘谷之飞亦为蛊’是也。”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0:29 | 只看该作者
⑿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杜预注:“巽上艮下,蛊。巽为长女、为风,艮为少男为山,少男而说长女,而非匹敌,故惑。山木得风而落。”
金栋按:蛊,六十四卦之一。
卦辞——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周易正义》云:“蛊者事也。有事营为,则大得亨通。有为之时,利在拯难,故‘利涉大川’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者,甲者创制之令,既在有为之时,不可因仍旧令。今用创制之令以治于人,人若犯者,未可即加刑罚,以民未习,故先此宣令之前三日,殷勤而语之,又与此宣令之后三日,更丁宁而语之,其人不从,乃加刑罚也。”
《周易本义》云:“蛊,坏极而有事也。其卦艮刚居上,巽柔居下,上下不交。下卑巽而上苟止,故其卦为‘蛊’。”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周易正义》:“‘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者,此释蛊卦之名,并明称蛊之义也。以上刚能制断,下柔能施令,巽顺止静,故可以有为也。褚氏曰:‘蛊者惑也。物既惑乱,终致损坏,当须有事也,有为治理也。故《序卦》云:蛊者事也。’谓物蛊必有事,非谓训蛊为事义当然也。”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2:46 | 只看该作者
“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蛊卦为巽下艮上,巽为长女、为风,艮为少男、为山。“女惑男”,即长女惑少男,年长的女人将年少的男人迷惑了,蛊惑了,如同山木得风而落,结果少男丧志失性,萎靡不振,此乃淫溺情乱之蛊。“风落山”,而《象传》曰“山下有风”,二者大意相同。可见春秋时期便有解经者,或有不同解《易》传本当时非常流行,帛书《易传》的问世便是证明,但与今本不同。
李镜池说“春秋时已经有人不把《周易》当占书用,而当作古典文献,象用《诗》、《书》一样引用它的话,作为行为准则或言论根据。……《左传》记载时人引《易》有四次……是引《易》文做论据,来批评人物,指示行动的。”(《周易探源·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它的哲学思想》)
朱伯崑说“此是以《周易》蛊卦象,说明惑蛊之疾。蛊卦巽下艮上,按取象说,巽为风,为长女;艮为山,为少男;少男被长女迷惑,如同山木得风而落。医和引蛊卦象,并非用来占筮,而是说明晋侯由于不能节制男女之事得了不治之症。这样,《周易》在医和眼中,又成了讲生活教训的典籍。”(《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4:55 | 只看该作者
⒀皆同物也:杜预注:“物犹类也。”
⒁近世疑古学派多持《左传》为西汉末刘歆采掇《国语》原文而成:张岱年说“《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儒家经典之一。……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是西汉刘歆改编。”(《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经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云:“《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俱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下有云: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抒其愤。凡三言左丘明,俱称《国语》。然则左丘明所作,《史》迁所据,《国语》而已,无所谓《春秋传》也。歆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知孔子制作之学首在《春秋》,《春秋》之传在《公》、《榖》,《公》、《榖》之法与‘六经’通。于是,思所以夺《公》、《榖》者。以《公》、《榖》多虚言,可以实事夺之,人必听实事,而不听虚言也。求之古书,得《国语》与《春秋》同时,可以改易窜附。于是毅然削去平王以前事,依《春秋》以编年,比附经文,分《国语》以释经,而为《左氏传》。歆本传称“歆始引《传》解《经》”,得其实矣。”所以赵先生于本书第一节(三)曾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断言《周礼》、《左传》等地位很高的经是汉代人伪造的”。
对于《左传》的作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云:“一谓《左传》的作者是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一谓《左传》成于西汉末年的刘歆之手。前者是西汉以来的传统说法,但验之《左传》,其记事讫于孔子死后二十七年的知伯被灭,书中有的卜筮预言以应验到战国时期的事件,因而难以成立。主张后一种说法的以康有为、崔适等人为代表,立论颇新颖大胆,然多属主观臆测,缺乏坚实证据,无法令人信从。”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六编春秋经传概论·第二章春秋经传解题(下)·二、<左传>与<国语>》云:“司马迁尝两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五帝本纪》又曰:‘余观《春秋》、《国语》。’是司马迁所见而据为资料者为《国语》,而今本《史记》采《左传》之文独多,似《史记》所采《左传》之文,本在《国语》中。今本《国语》,其时代以春秋为中坚,而其中所记,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间之事反少;《鲁语》所记,几纯为敬姜一妇人之言,其体例极为可怪。《汉志》春秋类著录‘《国语》二十一篇’,自注谓‘左丘明著’;又有‘《新国语》五十四篇’,自注谓‘刘向分《国语》’。前者即今本《国语》也。而刘向所分之《新国语》,其卷数乃逾原书一倍以上,且刘向所编著之书今俱存在,独此《新国语》者早已不存。故康有为、梁启超疑《新国语》为左丘明之原本,而今存二十一篇之本,则为刘歆抽取一部分以作《左传》之后之残余。歆既抽出其事实,变国别之体为编年,以附《春秋》,复益之以所谓书法凡例君子曰云云,后人为其所欺,乃以此《左传》真为《春秋》之传;唐定《五经正义》,《春秋》三传仅取《左传》,于是此书乃居《公羊》、《榖梁》二传之上矣。”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下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春秋左氏传>著作时代的各家说》:“取《左氏》解《春秋》始于刘歆。书中的‘君子曰’,都是刘歆的话。……刘歆‘始引《传》文以解《经》’既明见于本传,‘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又出于他的口述,他为争立《左氏传》又这等出力,当时儒者又因此事恨之刺骨,足见他对于《左氏传》的成立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把改变《国语》为《左传》的责任归到他身上,实在算不得冤枉。”
《国语》,可参看第一节(三)补注。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6:2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2.阴阳说基本成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句话和“阴阳者,万物之道”还有较大距离。
庄子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庄子·知北游》)这句话可概括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
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此话可换成“阴阳者,变化之父母”了。荀子论阴阳的话还有不少
荀子生当秦王政时代,庄子约早荀子50年。是可知,阴阳学说成熟于战国末。在此以前,用阴阳说医理的片断文章理应有,但很难设想能有《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等那样系统的文章。反之,看看汉代文献,阴阳学说简直无孔不入。然而汉人所谓阴阳家,实则阴阳五行家,且谈五行尤多。故关于汉代阴阳说的介绍,在下文说完五行说发展过程再稍稍列举。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阴阳者,万物之道:关于老子之道,见第一节先生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按语。
朱伯崑说:“到了战国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解释天地万物的性质。《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所谓阴阳,亦指阴阳二气,但认为二气相交则生万物,所以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的性质。《老子》的阴阳说,在战国时代起了很大影响。道家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都以阴阳范畴说明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过程。……以上这些资料说明,战国前期和中期,阴阳学说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20 , Processed in 0.05099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