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灵异怪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骨伤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6: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见于头部损伤患者。
    2.气血虚亏:若伤后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以致气血两虚,脑失所养,可
    致眩晕。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
    临床表现为自觉如坐车船,摇晃不定。轻者闭目后减轻,或发作一时渐渐中止,重者伴
    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1.血瘀气滞:晕痛并见,少寐多梦,泛泛欲吐,胃纳差,口苦,舌红有瘀点,苔薄,
    脉弦涩。
    2.气血虚亏:眩晕每以劳累后即发,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神疲倦怠,纳
    差,舌质淡,脉细弱。
    (二)论治
    1.血瘀气滞:·治宜行气活血为主,用苏气汤合活血通窍汤加减。
    2.气血虚亏:治宜补气养血,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第八节  伤后健忘
    因伤后瘀血气滞、血虚精亏所致记忆力明显减退者称伤后健忘。临床上常见于头部内
    伤,或其他较重的损伤之后。
    一、病因病机
    1.血瘀气滞:头部内伤,瘀血闭阻清窍,血瘀气滞,清气不升于髓脑,髓脑失养,神
    明失司,早期则神志不清,或昏迷。由于失治,瘀血未尽,气机未畅,致伤后出现遇事健
    忘、头晕、头痛。
    2.精血虚亏:骨折、颅脑损伤后,伤骨伤髓,致精髓虚亏,或失血过量,失于治疗,
    血虚阴亏,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心神不明,发为健忘之证。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1.血瘀气滞:伤后气滞血瘀,头晕头痛,心悸健忘。若头部内伤,常有近事遗忘,不
    能记忆受伤时的情况,对过去的事情则能清楚回忆。
    2.精血虚亏:头眩,心悸,健忘,面黄肌瘦,肢体倦怠,腰膝酸软。
    (二)论治
    1.血瘀气滞:治宜活血通窍,用通窍活血汤。对中后期有气虚患者,可加益气之
    品。
    2.精血虚亏:治宜益精养血,河车大造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17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6:4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第九节  痿软麻木
    指损伤后由于经脉瘀阻为主所引起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的症候群,属“痿”、
    “痹”范畴。
    一、病因病机
    1.经脉瘀阻:多伤后积瘀,或陈伤残留,瘀血滞凝,阻滞经脉,导致经脉功能障碍,
    产生痿软麻木。如骨折、脱位合并神经、血管的受挫、受压,都可引起肢体局部的麻木痿
    软。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致瘀阻经脉时可引起肢体痿软麻木。
    2.经脉伤断:若严重损伤,经脉受刀刃割裂伤断,或骨折、脱位严重移位,经脉受过
    度牵拉撕裂伤断,均可产生肢体痿软麻木。
    3。气血虚亏:伤后耗气伤血,气血虚亏,血不养筋,筋骨失养则可产生肢体痿软麻木。
    伤后患肢固定时间过长,或卧床过久,或缺乏功能锻炼,筋骨不用,局部筋骨失养产生肢体
    痿软麻木。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经脉瘀阻:伤后患肢麻木不仁,局部疼痛、肿胀、瘀斑,一般疼痛、麻木部位固定,
    苔腻,脉涩。
    2.经脉伤断:若神经损伤断裂时,则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痿软麻木;若周围神经断裂后,
    其所支配的肢体范围可发生运动、感觉完全障碍,不仁、不用。
    3,气血虚亏:多见肌筋失气血濡养而挛缩、萎缩,四肢不知痛痒,关节活动受限,并
    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等。
    (二)论治
    1.经脉瘀阻:治宜祛瘀通络。苏气汤合蠲痹汤加减。
    2.经脉伤断:治宜活血祛瘀、疏通督脉,用活血祛瘀汤合补肾壮阳汤加减。
    3.气血虚亏:治宜补气血、通经脉,补阳还五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
    痿软麻木治疗时应加强功能锻炼,并配合按摩、针灸、药物熏洗等。
    第十节  损伤喘咳
    主要指伤后瘀阻气道,气道不通所引起的喘、咳并见的症候。
    一、病因病机
    1.瘀阻气道:若胸胁损伤、肋骨骨折或严重挤压伤后,经脉破损,血瘀阻遏,气道不
    通,肺失清肃,气上逆为咳、不顺为喘,发为喘咳。
    2.气血虚亏:若伤后耗气伤血过多,气虚则气短气逆,血虚则气无所附,发为咳。
17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7: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瘀阻气道:气闭气憋,咳喘频频,疼痛固定,咳嗽时痛苦异常,常咳出血痰,唇口
    紫绀,舌红或有瘀点,脉带数。
    若胸部损伤后,积瘀生热,或损伤后复感外邪。见发热恶寒,胸闷气急,咳喘气促,痰
    黄稠粘,尿黄,苔黄舌红,脉数。
    2.多见于出血过多气血虚弱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短促,舌淡,脉细弱。
    (二)论治
    1.瘀阻气道:治宜活血祛瘀、降气平喘,用失笑散合苏子降气汤;若胸部损伤后,积
    瘀生热,治宜清金化痰、下气止咳,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2.气血虚亏:治宜益气补血、降气平喘,用八珍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
    第十一节  损伤呕吐
    由于损伤后胃气升降失司而出现的呕吐,称为损伤呕吐。头、胸、腹损伤均可出现呕
    吐。
    一、病因病机
    1.瘀阻于脑:见于头部内伤。伤后瘀血壅滞脑海,气血壅塞,神明失司,升降逆乱,
    发为呕吐。
    2.瘀阻中焦:若胸胁脘腹损伤,脾胃气机不顺,胃失和降,反逆作呕;跌仆打击,闪腰
    岔气,造成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以致嗳气频繁,作呕欲吐。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瘀阻于脑:呕吐者多有头部外伤史,常见头晕、头痛,严重者食后即吐,多为喷射
    样呕吐。
    2.瘀阻中焦:瘀阻中焦之呕吐,必见胸胁脘腹伤处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或脘腹胀
    满,纳呆便秘,舌苔黄腻。肝气犯胃之呕吐,痛无定处,胸胁痛闷,嗳气吞酸,胃失和降,
    作呕欲吐,脉弦数或弦紧。
    (二)论治
    1.瘀阻于脑:治宜活血祛瘀、调和升降,用柴胡细辛汤合左金丸。
    2.瘀阻中焦:若胸胁脘腹损伤,治宜活血祛瘀、和胃降逆,用代抵当丸加减。损伤造
    成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者,治宜疏肝理气为主,用逍遥散合左金丸。
    第十二节  损伤腹胀
    损伤腹胀主要指损伤后恶血留内而引起的腹中满胀。
17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7:3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一、病因病机
    1.血瘀型:伤后,尤其是脊柱骨折脱位、骨盆骨折时,脉络损伤,血溢脉外,瘀停于
    腹中;腹部挫伤,肝、胃、脾,肠出血,血蓄腹腔之中或肠道之内。瘀血阻遏,腑气不通,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壅滞腹中,则发为腹胀。
    2.气虚型:伤后气血耗损,脾胃气虚,运化无权,腑气不通,可致腹胀。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瘀血型:伤后土一2日腹胀满逐渐发生,伤处疼痛难忍,大便不通,舌红苔黄干,脉
    数。
    若因脏腑伤后大出血,腹部胀痛欲死,腹壁板硬,不能屈伸,腹部压痛、反跳痛,可危
    及生命,应速请专科会诊治疗。
    2.气虚型:腹胀喜按,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纳呆便溏,舌淡,脉虚细。
    (二)论治
    1.瘀血型:治宜攻下逐瘀,可用鸡鸣散合失笑散。
    2.气虚型: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第十三节  伤后便秘
    伤后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称为伤后便秘。
    一、病因病机
    1.瘀血内停:胸、腹、脊柱、骨盆等损伤,脉络损伤,血溢脉外,瘀停于腹中,血瘀
    气滞,传导失司,而致便秘。
    2.气血虚弱:伤后正气耗伤,中气不足,脾胃运化无权,传导疲乏,而致便秘;伤后
    阴血耗损,津血亏虚,血虚肠燥,致成便秘。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瘀血内停:胸、腹、脊柱等损伤后腹胀满坚实,疼痛拒按,舌质红,苔黄厚而腻,
    脉弦。
    2.气血虚弱:伤后便意甚弱或排便努挣,精神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唇淡苔薄,脉细弱等。
    (二)论治
    1.瘀血内停:治宜攻下逐瘀,选用桃仁承气汤或当归导滞汤。单味番泻叶3—6g泡饮,
    有良好的泻下作用。
    2.气血虚弱:伤后气虚失运治宜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加麻仁等。伤后出血过多,
    血虚阴亏,治宜养血润燥,用润肠丸或五仁丸;津液干枯,治宜清热润肠,用增液承气汤。
17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7: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第十四节.伤后癃闭
    伤后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称伤后癃闭。
    一、病因病机
    健康成人,每24小时排尿量在1000-2000ml之间,白天多于夜晚1倍以上,当人体受
    到较重损伤之后,常常出现尿量异常,或排尿困难。尿量异常之少尿指24小时排尿量在50
    —400ml,无尿指24小时排尿量在50ml以下甚至无尿排出。    ·
    1.经络瘀阻:如严重外伤瘀血遏阻,窍隧不通,膀胱气化失司,而产生癃闭。
    2.气血亏虚:伤后耗气,出血量多,正气不足,阴液大耗。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
    水道通调不利;液大耗,化水之源枯竭,无水下输膀胱,由之产生癃闭。
    另外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破裂、尿道破裂后,可造成癃闭。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癃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少腹胀或不胀。严重者常神志呆滞,甚或昏厥,或有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头目晕眩,或心悸怔忡,喘促,或四肢肿满,身重无力等,甚则视物模糊,循衣
    摸床,昏迷抽搐。
    1.经络瘀阻:伤后腹胀满,小便不利,烦躁,渴不思饮,漱水不欲咽,脉细或涩。
    2.气血亏虚:小便点滴而下,或点滴全无,面色苍白,肢体厥冷,口咽干燥,脉细软
    无力。
    尿路破损、膀胱破裂的癃闭,尿液流人腹腔者,可有腹膜刺激征;若尿道破裂,有膀胱
    膨胀、排尿困难、会阴部血肿及尿外渗等症。速请专科诊治。
    (二)论治
    1.经络瘀阻:治宜祛瘀利水,用代抵当丸。
    2.气血亏虚:治宜补气养阴,生津利水,用生脉散。
17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8: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笫九章骨病
    第一节  化脓性骨髓炎
    骨髓、骨皮质和骨膜由于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称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四肢长
    骨的干骺端,尤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多,脊柱也偶有发生。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
    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
    因化脓性骨髓炎主要表现是附着于骨的深部脓疡,所以祖国医学称之为附骨疽。隋代
    《诸病源候论》把本病分为附骨痈和附骨疽两种类型。化脓性骨髓炎按病情发展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慢性者常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慢性骨髓炎也可有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邪热之毒是骨髓炎的致病因素,正气虚弱是其发病的基础,损伤是其常见
    的诱因。
    1.邪毒注骨:由于患疔毒疮疖、麻疹、伤寒等病后,余毒未尽,久而不解,深蕴于内,
    热毒内盛;或六淫人侵,化热成毒,蕴热酿脓,发为本病。   
    2.外伤感染:凡开放性损伤,邪毒直窜入骨,阻塞经络,久而化热,热盛腐骨,附骨
    成痈;或跌打闪挫,气血凝滞,邪毒乘虚而人,积瘀成痈,借伤发病。
    3.正气虚弱:由于正气内虚,毒邪侵袭,正不胜邪,毒邪不能外散反而深窜入骨,繁
    衍为害,蕴郁成脓;这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是: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液循环传播至骨
    骼,称血源性骨髓炎;由开放性骨折、损伤后外界致病菌直接感染而引起;邻近软组织感染
    直接蔓延到骨骼。血源性骨髓炎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其他两类基本与之相似。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发生于小儿长管骨的干骺端。小儿长管骨生长活
    跃,干骺端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流缓慢,血中细菌容易在此沉积。或因外伤使干骺端毛
    细血管网破裂出血,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受感染。或因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等,使全身抵
    抗力下降。或因身体其他部位有活动性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疖、痈、咽喉炎、中耳炎
    等,这些部位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并传播至骨内,在于骺端生长繁殖,形成感
    染灶。
    小儿骺板是一道屏障,脓肿不易穿过骺板进入关节腔。但当干骺端位于关节囊内(如股
    骨颈位于髋关节囊内),则脓肿可穿破干骺端骨皮质而进入关节。成人骺板融合,屏障消失,
    脓肿可直接穿人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
    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互相并行。早期以破坏、坏死为
    主,后期以新骨形成为主。    ·
    当骨内感染病灶已形成后,其发展后果取决于病人的抗病能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
17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8: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施。身体抵抗力强、细菌毒力低、治疗及时,病变可能痊愈或形成局限性脓肿。身体抵抗力
    弱,细菌毒力强,治疗不及时,则病灶迅速扩大而成弥漫性骨髓炎。此时病灶内的脓液首先
    在骨髓腔内蔓延,再经骨小管(哈佛管和福尔克曼管)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也可先
    穿破干骺端的骨皮质,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骨小管进入骨干骨髓腔。骨膜下脓
    肿继续增大可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形成蜂窝织炎或软组织脓肿,然后穿破皮肤,流出体
    外,形成窦道。此后急性炎症的症状渐消退,临床上转入慢性骨髓炎阶段。
    当脓肿将骨膜掀起时,骨皮质表层失去血液供给而坏死。脓液进入骨髓腔、哈佛管和福
    尔克曼管后,骨内的供血被阻塞,整个骨干或其一部分因缺血而坏死,在死骨周围形成炎性
    肉芽组织,逐渐将死骨的边缘吸收,死骨与主骨逐渐分开,而影响骨的坚固性,此时容易发
    生病理性骨折。
    在死骨形成的同时,病灶周围的骨膜因炎性充血和脓液的刺激而产生新骨,包围于原骨
    干之外,称为“包壳”。包壳上常有多个小孔与皮肤窦道相通,脓液经此窦道流出。包壳将
    死骨和感染的肉芽组织包围于其中,形成感染的骨性死腔。小块死骨虽可被吸收或经窦道排
    出,或经过“爬行替代”作用而被新骨形成所替代,但大块死骨则长期留于其内。死腔不能
    闭合,感染不能消灭,成为慢性骨髓炎的病理基础。临床上一般将化脓性骨髓炎病程分为两
    期,发病后4周左右,死骨未形成前为急性期,以后逐渐转为慢性期。
    当急性骨髓炎炎症消退后,若有死骨、窦道、死腔,即为慢性骨髓炎。由于急性骨髓炎
    未能及时控制,产生大块死骨,虽然脓液穿破皮肤后得以引流,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死骨
    未能排出,其周围有包壳形成,形成死腔,经常有分泌物自窍道流出。死腔内含炎性肉芽组
    织、脓液、死骨、瘢痕组织和残留细菌。有时窦道虽能暂时愈合,但因脓液得不到引流,或
    当病人抵抗力降低时,急性炎症即可反复发作。待脓液重新穿破皮肤流出后,炎症又逐渐消
    退。如此反复发作,使骨质增生硬化,周围软组织大量瘢痕增生,皮肤色素沉着。窦道附近
    皮肤长期受炎性分泌物刺激,久之可发生鳞状上皮癌。全身内脏器官可因长期慢性消耗而发
    生淀粉样变。
    多数慢性骨髓炎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引起的。但若致病菌毒力较低,或
    病人抵抗力较强,或由皮肤创口感染的骨髓炎,也可能从一开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骨体炎,
    而无明显急性期症状。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依据
    1.常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发病部位以胫骨、股骨最常见,其次是肱骨等,亦可发生
    于四肢其他骨和脊椎。
    2.常有感染灶病史或外伤史。  ·
    3.起病急骤,有明显中毒症状: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头痛、发高热伴寒
    战,体温在39℃以上,口干,脉数,或有呕吐、惊厥。
    4.局部红、肿、热、剧痛,有压痛,慢性者窦道长期不愈合,有脓液、小死骨排出。
    起病1—2周后容易并发病理性骨折。3—4周后脓液穿破皮肤,形成窦道,体温渐下    ;
    降,疼痛缓解,转入慢性骨髓炎阶段。    、    ;
    5.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有时可高达(20—30)X10’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   
   
    ;
17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9:2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养多为阳性。穿刺得骨膜下脓液更易培养出致病菌。
    6.X线摄片和Cr检查:在起病10一土4天内X线片常无明显异常,不能作为早期诊断
    的依据。发病两周后可见骨皮质有虫蛀样破坏,骨膜增生。进入慢性期X线检查可见死骨、
    空腔及新生骨的包壳。常有透亮带与皮肤窦道开口相通。有时可有病理性骨折的存在。
    Cr检查较X线摄片可明显提早发现病灶,精确显示病变范围。
    (二)辨证鉴别
    1;化脓性关节炎:鉴别肢体化脓性病变在关节内或外。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早期即有关
    节内液体积聚,关节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红肿热痛在整个关节而不在于骺端;疼痛和压
    痛局限于受累关节,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周围肌肉痉挛;后期关节穿刺可抽出脓性关节液。
    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随着病变发展,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2,蜂窝组织炎:虽有化脓性感染局部及全身体征,但肿痛常局限在患区一侧,红肿热
    痛表浅。    ·
    3.急性风湿热:虽有发热和关节疼痛,但多呈关节游走性肿痛,局部症状主要在关节
    而非干骺端。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4.尤因(EWinG)肉瘤:尤因肉瘤和化脓性骨髓炎均可引起体温上升、白细胞升高和X
    线片呈葱皮样改变。但是,尤因肉瘤病变靠近骨干,破坏区广泛,早期产生放射状骨膜反
    应;全身及局部症状不如急性骨髓炎严重;活检可找到肿瘤细胞;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
    氢酶常可增高。
    6.骨结核:患者多有结核感染或接触病史,并有结核中毒的全身表现。多数发病隐渐,
    初起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明显,关节穿刺有助于鉴别,溃后脓液夹有干酪样物质,X线
    表现以骨质破坏为主。
    (三)辨证
    1.邪毒蕴盛:患肢红、肿、热、痛,高热寒战,食欲不振,头痛,身重,舌红苔黄腻,
    脉数。
    2.气阴两虚:全身常表现形体瘦弱,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盗汗,食欲减退,舌质淡
    红或嫩红,苔白,脉细弱等。
    (四)论治
    1.外治
    (1)制动:可采用皮肤牵引或石膏固定,以减少炎症扩散,减轻肌肉痉挛,减少疼痛,
    又可防止病理性骨折。
    (2)外敷:早期未成脓者局部红肿疼痛剧烈,压痛显著,可用金黄膏、芙蓉膏外
    敷。
    (3)引流:脓肿已形成者,有波动感,可切开引流,并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等药线引流,
    脓净后再用生肌散,促进创口愈合。对经久不愈瘘管窦道,可搔刮其管壁以促进愈合。
    (4)手术治疗:全身中毒症状不减轻,用药疗效不明显反而加剧者应予手术骨开窗减压
    引流。慢性骨髓炎必需等待死骨包壳充分形成,能代替原骨干的作用后,方能进行手术。
    (5)庆大霉素珠链置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长期不能愈合者,在病灶清除后,用庆大霉
    素珠链埋人病灶内,逐日拔除,短期可置放7—10日,长期放1—3个月。
    2.内治
17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29: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1)邪毒蕴盛:早期脓未成者,应以消法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用仙方活命饮
    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减;若脓已成而未溃者,应以托法为主,宜托里透脓,用托里
    消毒饮。毒热深窜,神昏谵语加用安宫牛黄丸。
    (2)气阴两虚:脓已溃或已转入慢性期者,应以补法为主,宜气血双补,用八珍汤、十
    全大补汤。但治疗时应酌加凉血解毒的犀角、丹皮、玄参之类药物。
    高热时降温、补液、纠正酸中毒、补充营养,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以增强病人的抵抗
    力。早期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调整不同药物,联合使用有效抗生素,有可能使病变痊
    愈。体温下降后须继续使用抗生素2—3周左右。
    由于早期治疗,能及时控制症情发展,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治疗时,必须积极采用
    中西医结合,以防炎症扩散,危及生命。感染造成骨质破坏可致骨折或脱位,必须预防和对
    症治疗。因炎性刺激骨骺,或骺板破坏,可导致过度生长或生长障碍,患肢增长或缩短,关
    节内、外翻畸形;软组织疤痕挛缩可致屈曲畸形;窦道口皮肤长期不愈,反复的炎性刺激可
    致恶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节  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称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常见于儿童,最常发生于膝关节和髋
    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古代称为“关节流注”或“余毒流注”。
    一、病因病机    ,
    本病病机总的是机体正气不足,邪毒壅滞关节。
    1.邪毒感染:外感暑湿寒之邪,客于营卫,流于经络,壅滞关节,蓄毒蕴热;疔疮疖
    肿失治,余毒未尽,机体正气不足以使其内消外散,邪毒走散,流注于关节;开放损伤,或
    因关节手术,关节腔检查失当,邪毒随之而人,注滞于关节,热毒蕴结,腐筋蚀骨而发病。
    2.气血不足:正气素虚,复感外邪,致使局部壅阻,日久化热,内外合邪,注滞关节
    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以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细菌也可经伤口
    直接进入关节发生感染。有时关节附近的化脓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关节而发病,这种情况
    多见于膝、髋关节。任何化脓性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最常见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
    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
    关节感染后发生的病理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浆液性渗出阶段:滑膜肿胀、充血,白细胞浸润,渗出液增多呈清晰浆液状,在此
    期间感染被控制,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
    2.浆液纤维蛋白渗出阶段:炎症继续发展,滑膜增厚并有纤维蛋白,关节软骨尚未受
    累,关节液呈絮状,在此期愈合后关节内有粘连形成,关节功能部分受损。
    3.脓性渗出阶段:感染波及整个关节及周围组织,关节内有大量脓液,滑膜肿胀、肥
  厚,白细胞浸润,死亡的多核白细胞释出蛋白分解酶使关节软骨溶解,关节将发生纤维性或
  骨性强直或并发病理性脱位。
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30: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依据
    1.患者可能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史或有外伤史。·
    2.起病常急骤,初期全身不适,纳差,继而寒战高热,脉紧数。高热可达40℃以上。
    小儿往往发生惊厥,或表现为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3.关节局部表现
    (1)关节疼痛:最早的局部表现是关节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关节活动时疼痛加
    重,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可引起放射性膝关节疼痛。
    (2)关节肿胀:浅表的关节早期就可见局部肿胀,甚者按之波动,伴有红、热,如肘、
    腕、膝、踝关节,在膝关节可有浮髌现象。在髋关节等肌肉较多的关节,早期常不易发现肿
    胀。   
    (3)关节功能障碍:由于炎症和疼痛的刺激和关节内脓液的增多,患肢肌肉发生保护性
    痉挛,肢体多呈屈曲位,关节常固定在关节间隙充分扩大的位置。髋关节往往处于屈曲、外
    展、外旋位,且关节不敢活动。由于关节囊积液膨胀而囊腔扩大,加之强烈的肌肉痉挛,常
    发生病理性脱位或半脱位。此时,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丧失。
    4.X线摄片早期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囊肿胀。以后骨质疏松、破坏,关节间隙变窄。
    晚期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消失。
    5,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培养常为阳性,如早期阴性,
    可多次反复培养,有助于诊断。关节液大体检查:早期可能为淡黄色澄清液体,继而出现黄
    色混浊样液体,晚期为脓性液体。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二)辨证鉴别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症状相似,病变在于骺端,关节活动一般无影响。
    2.骨关节结核:病程长,发病缓慢,多呈慢性消耗性病容,关节疼痛不剧烈,局部不
    红,压痛不显著。破溃后有干酪样絮状脓液。
    3.小儿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患者髋或膝部疼痛,体温稍高,髋关节呈屈曲畸形,肿
    胀不显,一般症状在1—2周后消退,X线片表现仅有关节囊肿胀,无骨质破坏,血常规捡
    查正常。
    4.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关节疼痛,全身与局部症状没有化脓性关节炎严重,关节
    穿刺液量少而清,细菌培养阴性。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常为阳性。
    5.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为多关节发病,但无游走性。多为手、足小关节受累。有关节
    肿胀,但不红。患病时间较长者,常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6.创伤性关节炎:常有创伤史。发病缓慢,逐渐加重。症状与关节活动有明显关系。
    活动多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
    (三)辨证
    1.热毒内蕴:关节肿胀,皮肤红掀,疼痛明显,活动障碍,高热寒战,全身疼痛,舌
    红苔黄,脉弦数。    ·
    2.气阴两虚:关节肿痛,肢体活动受限,形体消瘦,唇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6:31 , Processed in 0.10383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