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1:24 | 只看该作者
⑸《易传》……计十篇:亦名《十翼》、《易大传》、《周易大传》。相传是孔子和孔门后代儒生所撰。张岱年说:“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原有的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盖《易》自文王作卦辞、爻辞后,已成卜筮之书,然亦仅为卜筮之用而已。孔子作《彖》、《象》以益之,于是卜筮之《易》,始一变而为论哲理、切人事之书。……故十翼中《彖》、《象》四篇当定为孔子作,《系辞》二篇及《文言》当定为孔子弟子所记,至《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则由后人依托附益。”(《十三经概论·第二章周易解题(下)·十翼作者》)
“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释名·释典艺》)
“传,解说经义的文字。”(《汉典》)
金栋按:《易传》不是孔子所作,前人已有定论。
《周易探源·序》云:“《易传》的作者,二千年来都认为是孔子,甚至现在还有人这样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易传》不是孔子作的。宋欧阳修已经指出:‘《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易童子问》三)从《易传》中备列几种解说或同或异乖戾不一,就可以看出不是一人之言了。《易传》的内容思想,跟《论语》所载的孔子的思想不一样,证明它不会出于孔子之手。孟子私淑孔子,极力为孔子宣传,但他只说孔子作《春秋》,不说孔子著《易传》。先秦儒家也没人这样说过。这些,近人论证已详(见《古史辨》第三册《上编》),已成定案。”
陈鼓应说:“传统的说法以《十翼》为孔子所作……但通过从欧阳修始,经崔述一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易传与道家思想·<彖传>与老庄》)
但自帛书《周易》出土后,现代多数学者经考证认为《易传》与孔子有关。
张立文说:“《易传》中有些篇章可能同孔子有关,起码与孔子的后学有关。然自北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对孔子作《十翼》提出怀疑以后,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基本倾向和观点是:《易传》非孔子所作;《易传》是秦汉间传《易》者所作,而非春秋战国时所作,与汉人看法相对立。愚以为完全肯定《易传》为孔子所作,虽属不当,但完全否定孔子作《易传》,也大可不必。《论语·述而篇》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据地下文物出土证明,《史记》所载基本可靠,况司马迁为伟大的史学家,著述态度严肃。另孔子是鲁国人,他在鲁国看到过《易》、《春秋》,是完全可能的。《论语·子路篇》载孔子引用《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可见。孔子与《易》发生过关系,当无疑。晚年居鲁,潜心整理古籍。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周易》做些注释,也是可能的。亦可能孔子口述,弟子记录或后学据他的思想写成。然而,《易传》虽以儒家思想注释《易经》,但亦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帛书周易注译·<帛书周易>浅说》)
廖名春说:“关于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人们多怀疑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之说。而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恰与司马迁说相合。特别是孔子与子贡就学《易》发生的争论,对于研究《周易》的儒学化过程尤为重要。从《要》所载史实,我们可知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变化。他晚年以前肯定是视《周易》为卜筮之书而不加以重视的,所以当他晚年好《易》时,其弟子子贡就以他的‘它日之教’来加以反对。而孔子这时已认识到《周易》有‘古之遗言’,有文王之道,所以他不顾其得意门生的激烈反对,冒着‘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的危险,而潜心于其‘德义’的研究,从而开辟了一条迥异于史巫之筮的治《易》新路。”(《<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九章帛书<周易>经传述论》)
又说:“总体来说,《易传》的思想源于孔子,孔子与《易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战国时期的孔子后学对《易传》各篇也做了许多创造、发挥工作。因此,《易传》的作者主要应是孔子及其后学。”(《<周易>经传十五讲·第十讲<易传>的形成和特质》)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3:09 | 只看该作者
《彖传》,“《易传》一。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汉典》)
张岱年说:“亦称‘彖辞’。用以说明卦名、卦义及卦辞。古训‘彖’为断,以论断一卦之意,故名。唐孔颖达《易·乾·彖》:‘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彖传》综合道家、阴阳家及儒家的思想来解说《易经》,认为万物运动不已,‘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象》)并提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的观点。”(《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金栋按:彖(音tuan四声),《汉典》云:“《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辞(亦称‘卦辞’)。”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云:“《彖传》虽为解释《周易》卦义之作,但它却自成一个思想体系,它在哲学思想上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远远超过《周易》本经,这是学界有所共识的;就它与各家关系而言,学者们多囿于习见不假思索地以为它是属于儒家典籍,本文则从《彖传》的思想内涵来论证它是以道家学说为主体而融合阴阳、儒、墨诸家思想的产物。”
《象传》,“《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汉典》)
“《彖传》与《象传》,是《十翼》中最有系统的著作。《彖》释卦辞,《象》增释爻辞,两传相衔接地把一部《周易》解释过了。而且解释的又完全依据了卦爻象位及所系之辞而作,所以学者间看这两传比他传为重要。”(《周易探源》)
《系辞传》,张岱年说:“《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对《易经》之通论。‘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意义、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释爻辞十九条。其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肯定自然界中阴阳、动静、刚柔等矛盾势力的‘相摩’、‘相荡’,不断变化,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也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论证社会等级制的永恒性。”(《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文言》,张岱年说:“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文辞。唐孔颖达《易·乾文言》疏:‘乾坤其《易》之门户邪,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其中解乾卦之卦辞与爻辞者统称《乾文言》。内容假托孔子答问,宣传了‘君子进德修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以及‘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承天而时行’等观点。”(《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序卦》,张岱年说:“《易传》中解说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篇名。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易经》,其卦序与今本迥异,盖古代《易经》各卦次序曾有几种不同排列,《序卦》所述,当为一家之言。其中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又认为,‘物不可穷也’,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还提出,‘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臆测到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道理。”(《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说卦》,张岱年说:“解释八卦性质和象征。唐孔颖达《易·说卦》疏:‘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然其解说八卦之象,时有琐细之言。所释八卦之象与汲冢竹书《卦下易经》多异,与《左传》、《国语》所讲者也有异。篇中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用阴阳柔刚来比附人类社会的仁义道德。还认为圣人作《易》,旨在‘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至性以至于命’,为后来理学家高谈道德性命的理论基础。”(《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杂卦》,张岱年说:“其解说各卦卦名之义,不按其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晋韩康伯《易·杂卦》注:‘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金栋按:本节关于《周易》的简单介绍,当与本书“第八节:《内经》与《周易》及附文——医易答问”对看。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4:02 | 只看该作者
⑹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中孚卦,九二之爻辞。
《周易正义》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者,九二体刚,处于卦内,又在三四重阴之下,而履不失中,是不徇于外,自任其真者也。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之鸣于幽远,则为其子所知,故曰‘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也。”
其子和之:《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阴,廖名春说:“就是这仅有的一个‘阴’字,高亨也认为是‘荫’的借字,指树荫(《周易大传今注》,第四八零页,齐鲁书社,一九七九年)。”(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前言》)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4:28 | 只看该作者
⑺中孚: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上兑下。论述如何取信于民和信及天下之卦。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4:48 | 只看该作者
⑻李镜池:(1902~1975),字圣东,广东开平金鸡镇横岗村人。其父李希殷是美国华侨,逝世于美国波士顿。先生早年就读于广州协和神学院,二十年代中期赴燕京大学,在国学研究所师从陈垣,亦从许地山、顾颉刚等先生学“道教史”、“古史研究”等课程。自一九三一年起,先后任教于广州协和神学院、燕京大学、岭南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古代宗教研究”等课程。1952年中国大学院系调整之后,先生在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五十年代末因染脊髓灰质炎退休,六十年代末后寓居广州北郊银河乡董理旧著,直至逝世。李镜池先生早期以古史辨派学术观点进行《易》学研究,从社会发展史观点推勘典籍史料,从语言学以及《周易》与殷商甲骨卜辞之比较,推断《周易》为周王朝卜史之官所编卜筮之书,成书于西周晚期,《易传》则为战国末年至西汉中叶儒生经师所作,所说与《易经》原意大有出入,其主要成果见《周易探源》。后期主张从详尽分析各卦卦爻辞之全面组织结构来理解《周易》内容与思想,主要成果见《周易通义》。(百度百科)
周易探源:是李镜池先生研究《周易》经传的论文结集,其中最早的论文完成于1930年,最晚的论文写于1963年,集中反映了李镜池先生对《周易》经传的一系列重要学术见解。该书出版后多次重印,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代《周易》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著作。书中重要论文有《周易筮辞考》、《周易筮辞续考》、《周易的编纂和编者的思想》、《周易卦名考释》、《易传探源》、《易传思想的历史发展》、《左国中易筮之研究》等。(百度百科)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5:26 | 只看该作者
⑼伯阳父:又名史伯(见下史伯补注)。伯阳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生卒年月不详。他身处的时代正好在宣王中兴之后;西周的种种制度弊端和人性的贪婪都呈现出来,他冷眼旁观,最后成为未卜先知的历史洞见者。周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他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上升)”,于是有地震。认为天地之气运行有一定秩序,阴阳二气失调便产生地震。把周将亡的原因归之于地。他说:“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忘何待?”以为“水”和“土”是财用产生的根源。但又认为周亡是“天之所弃”。(百度百科)。
⑽蒸:韦昭注:“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使不能升也。”
⑾有地震:韦昭注:“阴阳相迫,气动于下,故地震也。”
说明阴阳二气,是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的,阳要“出”,阴要“迫”,这种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趋势,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是地震的暴发。(高校教参《内经》)
⑿三川:韦昭注:“泾、渭、洛,出于岐山也。”
⒀镇:韦昭注:“为阴所镇笮也。笮,庄百反。”笮,音昨zuo。
⒁阳失而在阴:阴气迫之。
⒂川源必塞:韦昭注:“地动则泉源塞。”如今所谓地震引起堰塞湖。
⒃用阴阳说理:指用阴阳二气的斗争变化解释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如灾异、地震、陨石等自然灾害。
冯友兰说:“即在甚早之时,亦已有试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现象者。”如赵先生例举之《国语》“伯阳父曰”及《左传》“周史内叔兴说”,则是用阴阳二气的斗争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以阴阳解释宇宙现象,虽仍不免笼统混沌之讥,然比之以天地鬼神解释者,则较善矣”。在当时可谓是“一部分思想比较开明之人”,比《易》之“阴阳”要早。(《中国哲学史·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朱伯崑说:“以阴阳的观念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始于西周末年的史官伯阳父,所谓‘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阴阳指寒暖二气,寒气为阴,暖气为阳,认为阴气压迫阳气,所以有地震。其所谓阴阳,属于天文学的概念。”(《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5:55 | 只看该作者
⒄叔兴:是春秋时期周内史。生卒年不详,在《左传》有记载他的天人相分的观点。鲁僖公十六年,据说自然界出现过一次奇特的现象:有五颗陨石堕于宋国,有六只鹢鸟倒退着飞过宋的都城。宋襄公就问周内史叔兴是吉是凶。叔兴认为这个发问根本不对。他说:“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这里叔兴明确认为,自然界再现怪异现象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和人事的吉凶毫无关系,从而否定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把自然界出现的所谓怪异现象和社会人事吉凶相比附的神秘主义观点。(百度百科)
朱伯崑说:“春秋时期,掌管天文的史官,亦以阴阳二气说明气候的变化。如周内史叔兴解释‘六鹢退飞过宋都’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左传·僖公十六年》)。此是以阴阳二气的变化说明风大,使水鸟退飞。”(《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
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杜预注:“言石陨、鹢退,阴阳错逆所为,非人所生。襄公不知阴阳而问人事,故曰君失问。”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云:“服虔云:‘鹢退风咎,君行所致,非吉凶所从生。襄公不问己有所失而致此变,但问吉凶焉在,以为陨石、鹢退,吉凶所从而生,故云君失问。’”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8:1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更可信的战国以前的文献《诗经》中仅有一句“既景乃岗,相其阴阳”(《大雅·公刘》)将“阴阳”二字连用。《尚书》中全无连用,单用处亦不多。《论语》、《孟子》中全无。
【自注】虽然《诗经》中仅有一句“既景乃岗,相其阴阳”(《大雅·公刘》)将“阴阳”二字连用,粗读《诗经》却可知,阴阳思想对国人来说源远流长。《诗经》中含有阴、阳的句子相当多。如:
“曀曀其阴”(终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游环胁驱,阴靷鋈续”(小戎);“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下泉);“三之日纳于凌阴”“我朱孔阳”(七月);“迨天之未阴雨”(鸱鸮);“在南山之阳”(殷其雷);“君子阳阳”(君子阳阳);“遭我乎狃之阳兮”(还);“首阳之巅……首阳之下……首阳之东”(采苓);“曰至渭阳”(渭阳);“春日载阳”。
其中使用的阴阳,既有本义,也有引申义。至于“既景乃岗,相其阴阳”,既是本义,也是后世的引申义之一所本。我认为,《大雅·公刘》中的这一句,就是指周人的伟大祖先公刘,带领族人到达新迁徙地时,决定如何进行住所建设的关键勘测步骤。当代阴阳先生,在很多问题上的说法都是对祖先公刘的亵渎。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阴阳思想是中国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长期作用于先民形成的。《诗经》中如此多见阴阳,足以证明这一点。又,旧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380页有中国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如何促进古人产生阴阳思想的略为详细的论述,可参看。
【补注】
曀曀其阴:曀,音义yi,天阴沉而有风。
⑵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习习,飒飒的样子,形容风吹的声音。谷风,来自山谷的声音。以,又。
⑶游环胁驱,阴续: 游环、胁驱,驾驭车马的两种用具。阴,车轼前的横板。靷(引yin),引车前行的皮带。鋈(务wu)续,白铜做的环。
小戎,古代一种轻小的兵车。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芃芃(朋peng),茂盛的样子。膏,浸渍、湿润。
下泉,出自地下的泉水。
⑸凌阴:《汉典》:“藏冰的地窖。”
孔阳,《汉典》“极鲜明,很明亮。”
⑹鸱(音池肖chixiao):猫头鹰。
⑺阳:山的南面。
⑻阳阳,通“扬扬”,快乐、得意的样子。
⑼遭我乎狃之阳兮:遭,遭遇、相遇。狃,当为峱(因挠nao),笔误或刊误。峱,齐国山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南。阳,山之南。
⑽首阳: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甘草。
⑾渭阳:渭,渭水,流经陕西西安。阳,水之北。
⑿春日载阳:春天太阳暖洋洋。此句见《诗·豳风·七月》。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8:53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既景乃岗,相其阴阳:意即在山岗上测日影,察其向日或背日,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景,影的古字,此指测日影。
郑玄笺:“‘既景乃冈’,考于日景,参之高冈。……既以日景定其经界于山之脊,观相其阴阳寒暖所宜。”
阴,《说文·阜部》:“水之南,山之北也。”段注:“《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伏羲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注曰:‘山北曰阴。’”
阳,《说文·阜部》:“高明也。从阜。”段注:“不言山南曰阳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公刘: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帝喾之子。弃爱好耕作务农,观察土地特点,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上谷物,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称为“后稷”。后稷的后裔世代担任主管农业之职,直至传到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君主废弃农官,不注意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应用。于是,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事迹见于《史记·周本纪第四》。(百度百科)
《诗》郑玄笺:“公刘者,后稷之曾孙也。夏之始衰,见迫逐,迁于豳而有居民之道。成王始幼小,周公居摄政,反归之。成王将莅政,召公与周公相成王,为左右。召公惧成王尚幼稚,不留意于治民之事,故作诗美公刘以深戒之也。”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53:4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又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以有时灾,阴不堪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这是公元前544年占卜灾祥的记载。
再查《左传》中所有用《易》占卜之记载,均不以阴阳为说。故大致可以肯定,至公元前544年,阴阳还未与《易》糅合。《易》中早期表示对立的概念不出日月、明暗、雌雄等。早期《易》之外的阴阳较为抽象,亦未发展至天地之道这种地步,而且多为占卜及星象家使用。
此外,《管子》一书中有“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子·乘马》)“阴阳者,天地之大理。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四时》)接着竟讲起五行归类来,与《内经》说相差无几。
不过,专家们多认为《管子》成书下限甚晚。故不足为确定阴阳五行说发展时限的根据。
【自注】《管子·四时》关于五行归类的论述如下:
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獘梗,宗正阳,治提防,耕耘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星者掌发为风,是故春行冬政则雕,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21)。四政曰:端险阻(22),修封疆,正千伯(23)。五政曰:无杀麑夭(24),毋蹇华绝芋(25)。五政苟时(26),春雨乃来。
南方曰日(27),其时曰夏(28),其气曰阳(29),阳生火与气(30),其德施舍修乐(31),其事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32),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动阳气(33)。九暑乃至(34),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此谓日德(35)
【补注】
⑴刑德者,四时之合也:房注:“德合于春夏,刑合于秋冬。”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⑵诡:“安井衡云:‘诡’,违也。”(《管子校注》)
⑶东方曰星:房注:“东方阴阳之气和杂之时,故为星,星亦不定于阴阳也。”
《管子校注》:“刘师培云:《御览》卷十七、卷二十四并作‘曰岁星’。翔凤案:岁星十二年一周天,非必在东方也。后人以春为一岁之始而加‘岁’字,非是。《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生’兼会意。《内业》:‘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东方为春,物生长之时,星德甚显,与岁星无关也。”
⑷其时曰春:房注:“春,蠢也。时物蠢而生也。”
金栋按:《释名·释天》:“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
《春秋元命苞》:“春含名蠢,位东方动,春气明达。”
《春秋说题辞》:“春,蠢也;蠢,兴也。”
《白虎通·卷四·五行》:“木在东方。东方春,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躍触地而出也。”
⑸其气曰风:房注:“阳动而阴寒为风也。”
金栋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五运行大论》同。
⑹风生木与骨:房注:“木为风而发畅,骨亦木之类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说文》:‘骨,肉之覈也。’……‘核’、‘覈’古今字。‘骨’乃果实之核。”
⑺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房注:“出,生也。言春德喜悦长嬴,为发生之节也。”
《管子校注》:“翔凤案:……‘嬴’,‘赢’之借,同‘盈’。”
金栋按:《春秋繁露·阴阳义》:“以类和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
⑻时,其事号令:《管子校注》:“王念孙曰:‘时’字绝句,‘发出节时’,谓以时节发出万物也。‘其事号令’别为句,乃总领下文之词,春夏秋冬皆有之。尹以‘节’字绝句,‘时’字下属为句,大谬。”
⑼修除神位,谨祷梗:房注:“梗,塞也。时方开通,而有獘败梗塞者,则祷神以通道之。”
金栋按:房注“獘梗“不当。《管子校注》:“刘绩云:《淮南子》:‘仲春,祭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幣。’疑此乃‘幤更’误。惠士奇云:‘獘’当作‘幣’,《左·襄九年·传》‘祈以幤更’,‘更’与‘梗’同(见《礼说》)。王引之云:‘獘’与‘幣’同。(‘幣’古通作‘獘’,说见《史记·货殖传》)‘梗’,祷祭也。‘幣梗’者,梗用幣也。《周官·女祝》‘掌以时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郑注曰:‘梗,禦未至也。’《淮南·时则训篇》曰:‘修除祠位,幣祷鬼神。’文义正与此同。尹以‘獘梗’为‘獘败梗塞’,非是。”
⑽宗正阳:房注:“春,阳事,故以正阳为宗。”
⑾治提防:房注:“夏多水潦,故于春预修堤防。”
⑿正津梁:房注:“谓正桥梁也。”
(音昼zhou)屋行水:房注:“甃者,使之行水也。修屋坏,时方灌溉,依次行而用。”
甃,《汉典》云:“砌,垒。”
⒁通四方:房注:“凡此皆助发生之气。”
⒂此谓星德:房注:“星以和为德也。”
⒃星者掌发为风:房注:“掌,主也。主以风发生。”
⒄春行冬政则雕:房注:“肃杀之气乘之,故雕落也。”
⒅行秋政则霜:房注:“秋霜降时也。”
⒆行夏政则欲:欲,欲望,希望。
“翔凤案:老子‘谷神不死’作‘浴’。……《素问·上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管子校注》)
⒇舍有罪:舍,通赦,赦免。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三、《太平御览》十引‘舍’作‘赦’。”(《管子校注》)
[21]复亡人:房注:“人之逃亡者,还复之。”
“张佩纶云:《后汉·明帝纪》注:‘复土,主穿圹填墓事也。’《樊倏传》注:‘复土校尉,主葬事复土于圹也。’‘亡人’即死人。”(《管子校注》)复土,“谓掘穴下棺,以所出土覆于棺上为坟,建陵墓。”(《汉典》)
[22]端险阻:房注:“路有险阻,理之使端平也。”
[23]正千伯:房注:“千伯,即阡陌也。”
金栋按:阡陌,《汉典》云:“田界。”
[24]无杀(音泥ni)夭:麑,幼鹿。夭:刚出生的禽或兽。
《管子校注》:“刘绩云:后《禁藏》作‘毋夭英’,必有一误。孙星衍云:《御览》、《事类赋·注》引‘夭’作‘卵’。”
[25]毋蹇华绝芋:房注:“蹇,拔也。芋之属,其根经冬不死,不绝之也。”
《管子校注》:“刘绩云:后《禁藏》作‘毋拊芋’,必有一误。……翔凤案:‘麑夭’、‘华芋’皆为食物,故以政治力量保护之。……‘蹇华’谓欣欣向荣之农作物,‘绝芋’则谓割蔬菜作物。类书改‘芋’为‘萼’,不知花萼与生活无关……《禁藏篇》‘毋拊芋’房注‘竿,笋之初生也’,其义正合,知‘芋’决非误字。”
[26]五政苟时:《管子校注》:“孙星衍曰:《太平御览》、《事类赋·注》引作‘五政徇时’,下引秋三月亦作‘徇时’,‘徇’与‘循’同义,‘徇时’谓循其时序。《白帖》二引作‘顺时’,‘顺’、‘循’亦音义相近。翔凤案:‘苟’、‘乃’二字呼应。上文‘芋’改‘萼’,知‘徇’字亦为类书所改,非原文也。”
[27]南方曰日:房注:“南方太阳,故为日也。”
金栋按:《释名·释天》:“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28]其时曰夏:房注:“夏,假也,谓时物皆假大也。”
金栋按:《释名·释天》:“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29]其气曰阳:房注:“夏之气也。”
[30]阳生火与气:房注:“阳为郁热㪣蒸,故为火气也。”
金栋按:《白虎通·卷四·五行》:“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五运行大论》同)
[31]其德施舍修乐:房注:“施舍,谓施爵禄,舍逋罪。修乐,谓作乐以修辅也。”
[32]顺乡:房注:“谓不违土俗之宜也。”
[33]以动阳气:房注:“阳气主仁,故行恩赏以助之也。”
[34]九暑:房注:“谓九夏之暑也。”“指夏季九十天的暑热天气。”(《汉典》)
《管子校注》:“王引之云:‘九’当为‘大’,字之误也。‘大暑乃至’与下‘大寒乃至’对文。‘大暑乃至,时雨乃降’,犹《月令》言‘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耳。尹注非。翔凤案:《白虎通·宗族》:‘九之为言究也。’《列子·天瑞》:‘九变者究也。’‘究’有终极之义。《汉书·律历志》:‘九之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九暑’犹言极热,与‘大暑’同义。王误认为数目之‘九’而改之,非也。”
[35]日德:房注:“日以照育为德也。”
金栋按:先生转引《管子·四时》关于五行归类的论述只转引了“四时”之“春与夏”二时。观《管子》本篇虽言“四时”之内容,实则“以五方言四时,用五行相生为序”,而下有“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讲起五行归类来,与《内经》相差无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14 , Processed in 0.0592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