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有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3-11-7 22:11:52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1-7 21:45
脏腑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要有不同认识,只能是深浅的不同、先后的不同,要有两种认识,肯定有一种是错 ...

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你怎么理解?-------------------------------
我说过了。主观认识随便,有多少都可以。客观认识只能有一个。


再说,您这个例子举的十分的不恰当。艺术和科学不能互举。


我举一个:月食,古代民间“天狗吃月”,“大蛤蟆精吃月亮”。随便怎么说,都能说,但要说对,只有地球挡住了月亮这一种认识是正确的。

点评

你说的没错,也是事实。但我们今天的任务和目的,是要还事实的本来。 那就是,古代民间“天狗吃月”,“大蛤蟆精吃月亮”,说的只是现象,现象对,但支持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错的。而真正的原因,是地球,月亮,太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7 22:26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2:12: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脾,即不是解剖的脾,也不是胰腺,其实,从中医对脾的功能描述上,就知道,中医脾的概念出错了,中医描述的脾的功能,其实,是包括了几个器官的共同功能。

点评

不是中医的脾出错了。您还是忘了把脾和脾脏要分开说。 所谓的脾,其实就是运化。脾脏,是解剖学发现的器官。西医对脾脏的认识是正确的,中医对脾(运化)的认识也是正确的。为什么会出来两个正确,因为认识的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7 22:18
163
发表于 2013-11-7 22:18:35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3-11-7 22:12
中医的脾,即不是解剖的脾,也不是胰腺,其实,从中医对脾的功能描述上,就知道,中医脾的概念出错了,中医 ...

不是中医的脾出错了。您还是忘了把脾和脾脏要分开说。

所谓的脾,其实就是运化。脾脏,是解剖学发现的器官。西医对脾脏的认识是正确的,中医对脾(运化)的认识也是正确的。为什么会出来两个正确,因为认识的不是一个东西,当然会有两个正确的认识。要是一个东西,就只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脾脏是一个器官,活人有死人也有。脾,是一个生理系统。人死了,就不运化了。中医的脾也就没有了。剩下的是脾脏。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2:26:2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1-7 22:11
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 ...

你说的没错,也是事实。但我们今天的任务和目的,是要还事实的本来。

那就是,古代民间“天狗吃月”,“大蛤蟆精吃月亮”,说的只是现象,现象对,但支持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错的。而真正的原因,是地球,月亮,太阳的关系。我们研究的目的,不仅要看对现象,还要说对,和认识对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165
发表于 2013-11-8 08:58:02 | 只看该作者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我们把脏腑的全部情况亮出来,看看中西医的区别。
166
发表于 2013-11-8 09:14:29 | 只看该作者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编辑本段生理

     我们应当着重讨论:1  大体解剖学层次,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器官是不是同一的;2  同名的脏腑、器官其功能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3  出现不同功能的原因是什么?
167
发表于 2013-11-8 10:17:5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1-7 14:18
不是中医的脾出错了。您还是忘了把脾和脾脏要分开说。

所谓的脾,其实就是运化。脾脏,是解剖学发现的 ...

      “脾脏是一个器官,活人有死人也有。脾,是一个生理系统。人死了,就不运化了。中医的脾也就没有了。剩下的是脾脏。”
     回复: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是一个东西,人死了,运化功能没有了,但是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同样能够存在一段时间。这一点我们不能马虎,应该具有实事求是的勇气,要理直气壮,中医把运化功能归类于脾,这也是事实,我们也应该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脾是个生理系统”这是(潜意识的)西医的说法,而且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是臆测。因为中西医理论具有不可通约性,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够直接解释、比较、相互混用,中医的脾为什么是一个生理系统?脾主运化是什么生理?是什么系统?这涉及到中西医概念之间的正确转换问题。具体地说运化与西医的什么概念一致?有人说运化就是消化食物,有人说运化是吸收,有人说运化就是运输等等。这些说法只是运化的部分表达,这些西医的表达与西医的脾脏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依此怀疑、否定中医脾没有运化功能。
      到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1  中医的脾是不是西医的脾脏;2  脾主运化在西医学中能不能找到相应的概念,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概念,脾主运化就一定有其物质、结构基础。

我的回答是:中医的脾就是西医的脾脏。脾主运化在西医理论中一定能够找到相应的概念,脾主运化一定有其物质、结构来完成运化的功能,但不是脾脏,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脾主运化的说法。因为:1 这是历史事实;2 牵一发而动全身,类似的问题诸如:心主神明、三焦、肝主疏泄都要改动;3  只有产生一个涵盖中西医的理论,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是一个东西,人死了,运化功能没有了,但是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同样能够存在一段时间。--------------------------- 脏脾是能存在一段时间。可是运化立马停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9 12:00
博士还是为中医曾有过的解剖纠结。您后面提到前个、后3个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讨论全面了,能彻底更新中医基本理论。这是我多年的愿望,但我知道个人之力无法完成。我们继续。  发表于 2013-11-8 10:55
168
发表于 2013-11-8 15:48:51 | 只看该作者
      . 脾主运化-营养物质代谢象态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就是人体把通过口腔进入胃肠的各种食物、饮水转化为精微物质,经血输送到各个脏腑,供应其利用消耗,再经血把废物输送到排泄功能的脏腑,排出体外。这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运化失司,精微物质不能被脏腑利用,就会堆积起来形成肥胖,而后形成痰饮、痰饮瘀滞脉络,导致瘀血发生,或者痰瘀交错,引起一系列病变。西医认为:各种食物与饮水经口腔进入消化道,食物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各个器官,供应其利用消耗,产生的废物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吃的太多,机体消耗不了,就会形成脂肪堆积、肥胖,产生炎症与胰岛素抵抗,最终形成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食物、饮水是一个共同参照物,精微物质与营养物质是一个象态,肥胖与脂肪堆积是一个共同参照物,所以,痰饮瘀血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是一个证态具有充足的证据。关于脾主运化-物质代谢象态的详细论证,参看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为什么要提出象态与证态的概念?这是出于中西医融合的需要,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方法。300多年中西医汇通、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这个途径。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是相应概念的融合。中西医结合恰恰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绕过这个难点,采用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病与证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中西结合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我们运用临床诊断的原理,证明一个证态的确立,这个证态就是一个中西医共同的参照物,如同代数或者几何证明一样,被证明了的命题可以作为定理用来证明下一个命题,利用已经证明了的证态作为参照物去证明下一个证态。我们还可以利用后面的证态去验证前面的证态是否正确,如同几何、代数还原验算一样来反证我们进行的证明是否正确。中西医结合就不可能具有这个功能。中西医结合只是运用实验的方法阐明“证”的西医学的本质,而没有证明证与证之间的流易关系,实际上证与证之间的流易关系就是类与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理论构架。单单阐明“证”的西医本质或者方剂、中药饮片的药理作用,而不研究证与证之间的流易关系,就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构架,因此只能是结而不合。由实验方法所得到证实质以及方剂的药理作用既不能在西医理论体系中流易,也不能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流易。
     只有通过证态与象态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才能够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实现中西医真正含义以上的融合。

      以上是《中西医融合观续》中的部分内容。
169
发表于 2013-11-8 15:53:2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物质代谢的定义是:水与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称为物质代谢。物质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消化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除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单糖等小分子物质可被机体直接吸收之外,多糖、蛋白质、脂类及核酸等都须经消化,分解成比较简单的水溶性物质,才能被吸收到体内。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酶的催化进行水解叫做消化;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过程叫做吸收。②中间代谢。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由血液及淋巴液运送到各组织中参加代谢,在许多相互配合的各种酶类催化下,进行分解和合成,进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变。3排泄。物质经过中间代谢过程产生多种终产物,这些终产物再经肾、肠、肝及肺、皮肤等器官随尿、粪便、胆汁、汗及呼气等排出体外。
     结论: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是一个象态。脾主运化-物质代谢象态包括两类物质、三个阶段。两类物质是:水液-水电解质;食-营养物质(脂肪、蛋白质、糖等)。营养物质经过消化之后分解成比较简单的水溶性物质诸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等,被吸收到血液循环系统中,这些物质中医称之为:精微,所以,精微与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等是一个象态。三个阶段是:消化吸收、中间代谢与排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中间代谢相关,主要病理变化(痰-动脉硬化前证态,瘀血-血栓形成证态)发生在血管内,其后期的并发症(痰瘀交错)是血管-脉管梗塞所致。
170
发表于 2013-11-8 15:58:07 | 只看该作者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西医认为:血液中营养物质过剩诸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钠、血粘度升高等等,均可以引起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引起慢性炎症过程,成为肿瘤、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脑梗、心梗的危险因素。而且感染性炎症的渗出性病变也是从血管中渗出到细胞间隙与第三间隙之中,即津液存在的地方。感染生成的脓液就是由血管内渗出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谓痰由气血津液生成,与西医炎症产物是由血液与组织间液变化而来,本质上完全一致(参看:《中西医融合观续 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这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形成一个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即中西医融合的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所以“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20:40 , Processed in 0.0492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