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聂文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3:15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第三,从生命发展的历程上看,主张正常完成生命的历程。例如:
化不可代,时不可迟。(《素问 五常政大论》)
除此之外,《素问》众多处论及太过和不及,本质上都是主张按照正常的顺序完成整个生命的历程。阴阳变化的顺序不能更改,不能违逆。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3:48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第四、动态平衡的观念将导致中医更加重视生命能力的培育。中医认为人体认可的不是干预下的平衡结果,而是当时的人体工作水平。例如在注射胰岛素下实现的血糖正常值不会受到人体的承认,人体承认的是胰腺的工作水平,所以当停止胰岛素的注射以后,血糖会马上升高;运动员身体的脂肪存量也不会被人体认可,人体认可的是合成脂肪的能力,所以当运动员终止比赛生涯时一旦也停止了剧烈的运动,他们的体重会马上增加而不是保持原有状态。在这些方面我们会和现代健康心理理论的定点理论做出比较。
中医对生命结构的认知,直接导致它对行为习惯所导致的疾病和突发事件所导致的疾病必然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在对这两种情况的区别认识和区别对策中,我们更可以看到这种生命结构认知对健康的意义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4:32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5.习惯导致的典型疾病分析
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健康问题,是人体慢慢适应习惯和改变自身的结果。其特点是发病于身体的缓慢调整,具有整体生命力结构的变化。根据我们描述的那种关于平衡维护的原则,生命已经对这种新的平衡予以认定并加以维护,所以不可能都通过快速的治疗手段获得纠正。很多快速纠正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且常常使生命付出高昂的代价。解决行为习惯导致的健康问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人体对健康干预的逐步适应,需要人体确认已经无法回复到原有的非健康状态,而重新将新的工作水平作为自己新平衡力的构成。这个过程可以很长时间,也可以看上去很短的时间,但对于生命来说则是必须经历那种对原有工作水平的放弃和对新工作水平的确认,所以新状态也必须是生命能力的新的平衡。正如对糖尿病的纠正我们需要的是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而不是表面的血糖平衡。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5:04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5.1.成瘾的分析
探讨人类的健康心理问题,可以用来指导人的生活,帮助人选择健康的、适于人的生活方式。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5:41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5.1.1.有关成瘾理论
耐受现象
药物对人的耐受是指在使用同样计量的情况下不能产生同样的生理反应。耐受与成瘾不完全相同,耐受是一种反应能力降低。产生耐受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不能把一种药物产生耐受的机理归于简单的一个原因,更不能把各种药物的耐受机理归于同一的模式。我们介绍两个关于药物耐受的理论。
现代药物学经常把耐受归于介质的消耗。现代药物学认为,有一些药物是通过体内一定的介质才发挥作用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介质受到一定的消耗。如果在药物进一步使用过程中,介质没有快速得到补充,药物的疗效就会降低。介质理论,虽然揭示了部分药物为什么会产生耐受,但是这种耐授与我们所要讲的成瘾关系不大。但是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验背景,但它与后面的理论一起作为比较时,我们则更容易的出新的结论。所以,在介绍下面的对立过程理论之前,我们还是首先让大家注意到这样的药物耐受理论存在。
Solomon和Corbit提出的对立过程理论给出了耐受现象的另一种解释。他们用这样的理论解释那些能够引起人强烈情绪的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耐受现象。他们认为药物耐受是对某一过程的习惯化。当药物反复使用以后,情绪反应就会失去原有的强烈。由于长期使用会使愉快感降低,于是就会出现情绪耐受。
由于生命的习惯不限于所谓的快感,所以耐受的出现也就不限于那些引起人快感的药物。只是那些引起人快感的药物,更能因引起人心理上的呼应,而造成心理上的依赖。
对立过程理论成立的前提是,生命对经常发生的事情处于低反应状态,而且没有说明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化。而前面讲的介质理论也同样反应了生命对经常发生的事情反应能力在降低,这是这一理论人为反应能力降低是结果,而反复使用药物则是原因。
根据我们前面介绍的中医健康心理模型,药物是否会出现耐受性,以及究竟以何种方式造成人体的耐受性,取决于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所造成的生理影响。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来看待各种不同的药物。例如构成对人体营养或营养合成的药物,过多服用可能会因为人体内浓度过高而出现排斥反应,拒绝吸收,从而造成耐受;对于那些能够抗血栓甚至造成人体出血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造成人体的保护性反应,从而激发了人体的凝血机制,造成了药物效果降低,出现耐受;对于一些引起人腹泻的药物,可能由于肠道的逐步适应,而逐步失去了对人的导泻作用……所以很多中药都对久服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进行探讨,而不是把问题停留在耐受的层面。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6:16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二、依赖现象
药物依赖或者物质依赖,在现代健康心理学理论中,当停止使用时会出现对该物质的持续性的渴求或需要,以至于难以成功戒除的现象。我们尚不能肯定对二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补给,是否会导致其向胰岛素依赖性转变。但是,根据我们所描述的中医健康心理模型,胰岛素的长期补给肯定会弱化胰腺自身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但是人们谈到依赖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毒品的问题,因为这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其次可能想到的是吸烟和酗酒,因为这两个问题极为普遍存在。这类依赖都版随着人体的某种快感出现,所表现出的依赖也常常伴有精神上的渴求。那种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表现出的对药物的强烈渴求,我们称之为成瘾。关于成瘾的问题我们马上会做出专门的论述。这里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含有成瘾在内,也包括单纯的生理依赖。
长春中医学院的老师曾经和我共同讨论过一个尿激酶依赖的血凝患者,该患者停止尿激酶以后血液中马上就形成广泛的血凝,这是一位较罕见的病例。糖尿病人对降糖药物的依赖则是非常广泛的,是很多药物支持下保持生命存在的众多患病人群的一类。药物依赖可以是由被依赖的药物本身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那种情况,患者都无法离开所依赖的药物或者代用品。现代医学倾向于把这种药物依赖称之为治疗的维持量。而单纯地把成瘾类依赖加以研究探讨。
根据我们前面所介绍的中医健康心理模型,中医应该把这种依赖归于人体与环境的适应。患者已经把药物或者代用品的存在,当成了一种必要的环境条件。由于人体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特征,当某种药物长期应用的时候,人体就会做出一些适应性变化。这些对药物环境的适应变化,一旦成为生命的习惯甚至难以被纠正的习惯,药物的依赖性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显现出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三、成瘾的问题
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表现出的对药物的强烈渴求,我们称之为成瘾。Phillip L.Rice在他的著作《健康心理学中》介绍了几种最有影响力的成瘾理论:
生物医学观点:成瘾的遗传学理论
一种生物医学的观点认为成瘾的原因蕴含在遗传密码中。动物模型被用来研究遗传风险尤其是用来研究酒瘾。
生物医学观点:成瘾的神经生化改变理论另一种医学理论把所有的成瘾都看成是一种行为类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渴求的生理学基础。例如,Giannini和Miuer(1989)指出六种不同的神经递质与成瘾有关。包括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μ-内啡肽。
大脑愉快中枢:成瘾是一种自我犒赏
詹姆斯 奥尔兹(Jamnes Olds)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彼特 米纳(Peter Milner)是一位生理心理学研究生,他们本想把电极植入脑干网状区。但是,由于脑部坐标测定器的计算出了点错误,却将电极插入了膈区,手术后,这一大鼠疯狂地操作以对自己施加刺激,在这一方面,大鼠的反应率可达到每分钟压杠100次,而且与食物强化的反应率相比,大鼠似乎无论多少次刺激都不满足。
詹姆斯 奥尔兹与彼特 米纳与其他的许多研究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许多其他实验对象重复了这一发现并增加了许多有趣的观察目标。这一脑内中枢不久便被称为犒赏成愉悦中枢。
对立过程的观点:习惯、习惯化与成瘾
Solomon提出了药物成瘾的一个整体静态运动的模型,这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即情绪唤醒刺激伴随着一个标准化的情感动力学模式。这一模式是静态的,因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尽可能保持情绪的稳定的。这一模式又是运动的,因为他认为人们在努力追求维持或恢复愉快情感而终止或避免不愉快情感。
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狗与药物
巴甫洛夫认为药物注射的方式可以被看成是经典的条件反射试验。按此推论是相当简单。一个瘾君子常常有一套仪式性东西包括一个地方,一种方法,一套用于注射药物的基本工具。药物本身可以产生很强烈的一系列反应。环境刺激也构成了条件刺激的一部分,而药物的一系列效应就是被治疗的非条件刺激。当两者反应一起出现时,与用药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环境线索就会像药物一样触发同样的反应。
认知模式:滥用是自动化的行为图示
Stephin Tiffany提出药物滥用是由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自动化行为图示所控制。按Tiffany的观点,自动化操作图示有5个重要特征。前三个特征多少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多次重复地实践,自动操作图示自然是快速、省力、很大程度上是无意的。后两个特征需加以说明。
操作图示不需要注意(即自动地)就可完成并且显示出完整弹道一样的倾向。不许注意的特征提示,当环境线索足够强的时候某些行为可以不自主地发生。这就像圣经上的格言“当我想做好时,偏做不好;当我不想做错时,却偏偏犯错。”(罗马人)完整弹道的意思指只要开始了就会进行到结束。确实如此,一旦某种行为开始了几乎很难停止。这两点对理解药物滥用很关键。(以上节选自Phillip L.Rice:《健康心理学》,胡佩诚等译,167-174页)
以上理论从各个角度对成瘾问题给出了解释,并且在自己的实验对象下被验证是正确的。在传统医学看来,生理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并不总是一致的。而高度成瘾需要的是生理和心理对药物的共同需要,只有这样的一致性才会出现那种难以遏制的需求。从时间段上看,表现为生命历史记忆和现实刺激的统一;从时间点上看,表现为对整个生命需求的满足,尽管这种满足对生命成长来说未必是有益的,但是对平衡生命能力来说则是有益的。而每个时间点,对生命的未来而言都是历史,都是记忆。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19:39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5.1.2.健康习惯的培育
生理的戒断
为什么生命对于习惯的东西反应不敏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当我们反顾自身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对体内每天要发生的很多事情一无所知,也无所觉。不要说我们每天所进行的各种激素的分泌、营养的交换、肌体的协调,就是我们的心脏跳动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不被我们感知。原来我们对自己的这些都表现的迟钝。我们只有在非正常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某些存在。例如只有下某种特殊的刺激下才能感到那种性激素分泌的亢进;只有在激动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心脏的波动;只有在惶恐的情况下和激烈运动中才能感受到呼吸的窘迫……我们的一切生理感知都是用来发现非正常情况的。
因为身体最舒适和谐的时候,是对自己没有感觉的时候。比如您感到了自身的肥肉,那么就是说您已经多余了这些肥肉。只有无感觉才是最好的。现在所有的肌肤皮毛都已浑然不知,所以身体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正如列子御风而行,不只自己是身还是风。(海船:《古镜浮沉》,第96页)
关于我们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表现,可以为我们上述说法做出精彩的证明。
眼球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即使你竭力想让眼球静止,那也办不到,因为它始终有某些微小的非随意运动。也就是说,只有静止的景物,没有不动的眼球。假如传送到视网膜的影像果真不动时,那你实际上已是“视而不见”,什么也看不到了。
为什么视网膜不把眼球静止时得到的影像传给大脑?科学家尚未阐明其机理。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视觉神经对静止刺激不起反应的缘故。只有眼球那不断地跳跃、颤动的刺激,才能引起脑子的“注意”。科学家证明:眼珠转得快的人更聪明一些。(黄建民:《人体探秘》,第7页)
我们没有必要追问到底是哪个科学家怎样证明了眼睛转得快的人更聪明。我们甚至认为由于人的眼睛很难做到绝对不动,所以对那些所谓视而不见的东西也只是在意识领域里不能够清晰回忆起来。而这些不能被清晰回忆起来的东西,未必不曾在人脑中留下过什么。只是我们相信,人只有对变化的事情才能有清晰的感知,这对人来说是正确的、有利的。
当肌体突然失去了所依赖的药物时,也就等于突然改变了生命所熟悉的环境,所以非常容易引起肌体的应激反应。或者由于身体本身无法补偿这种生命干预力量的消失,而造成了生理上对该种药物的强烈需求。我们称之为生理上的戒断反应。所以戒断反应体现了生命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体现了对已经预定的生命过程不能发生的反应。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20:19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二、面对心理的渴望
前面我们的介绍反应出现代健康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会追逐快乐的感觉,而遗弃痛苦的感觉。
但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努力地制造各种理由,而是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但是在正常的人看来,他们所痛苦的事情也许并不那么严重,甚至每个人都在经历着。
也经常看到有的人似乎在为自己寻找生气的理由,整日地为一些事情怒气冲冲。但是正常人看来,也许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人生任何气,但是仍然无法说服这些爱生气的人。他们甚至深深的觉得别人的处境和自己完全不同。
而这些经常主动去寻找痛苦的人们,一旦经历了一阵痛苦以后,似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在好转。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需要痛苦一次,来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好转。这种对痛苦、愤怒等不好情绪的需要,也像一些人对好的情绪需要那样,被努力地追逐着。
心理的渴望经常不被表面意识所支配,也就不被表面意识所理解和选择。所以追逐快乐和一起痛苦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尤其是生理上所体会到的某种刺激,即使具有成瘾或类成瘾性,对于健康来说仍然未必是有益的。也就是说,来自纯粹生理上的调整,未必总是正确的。所以常常需要进行纠正,需要一种意识上的纠正,来强制人体进行某种改变。意识存在对生命健康的意义仅仅在于其具有强行纠正的特征,因而是内部生命运动能够顺因环境而发生转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看,人类为健康所做的各种深入的探讨,都是在使意识支配下的人类行为能够更深入准确地对生命活动进行干预,也都表现出意识对生命活动改变的强制性。
人类解除有害的成瘾,必须依靠人类深刻的理性,必须通过强大的意识作用来改变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戒除那些不利于生命的所谓快乐,而反归于恬淡虚无。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20:20:49 | 只看该作者

对生命的两种根本看法——拙著转载

5.2.肥胖问题
5.2.1.问题的复杂性
过度消瘦或者肥胖,都是营养带给人健康的常见问题。从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看,我们也许只需要解剖其中的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Mervyn Willard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对产生肥胖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并依据这样的分类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种类型为代谢性肥胖症,这类肥胖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体重有时仍在增加,主张调整饮食、加强锻炼。第二种类型为环境型肥胖症,即生活方式的问题,主张用行为矫正技术来解决。第三种类型为内分泌型肥胖,如甲状腺机能减退,对证治疗解决。第四种类型为食欲调节障碍型肥胖症。第五种类型为脂肪细胞增生型肥胖症。第六种类型是强迫性进食障碍。第七种类型为药源性肥胖症。
Mervyn Willard对肥胖的分析直观而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体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补救措施导致问题复杂化。他和一部机械运转的某一环节损坏不一样,会造成整个机械运动停止下来,等着人去修理。人体不是这样,从前面讲的中医思维方式上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会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进行相应的代偿性生理变化。这就迫使人们必须通过更具有系统观念的方案来实现体重的理想方向变化。
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储存脂肪就像松鼠要储存食物一样,应该是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生命能量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能力。应该是人在一种轻松的精神状态下,所伴随的一种生理运动。所以,人类的精神越解放,肥胖的人就会越多。人对自身肥胖极容易获得生理上的认可,脂肪的分解(肥胖的反向运动)会立即引起人体的保护性反应——能量的吸收能力和储存能力都可能被激发起来。当然,限于中医理论成熟年代科学技术的限制,对生理变化的具体过程只能处于推断的状态。由于这样的推断极具有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对这个问题的很多发现只是发现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7:22 , Processed in 0.0547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