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期——哲医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9-1-28 15:50:1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以下是哲学家先生在孙曼之老师的栏目中发的贴子。哲医以为,哲学家先生所言是比较贴切的。
哲学家先生说:“取象比类”固然是古人的一种推理方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但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事实上,这种认识方法,也是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换句话说,它也是从“可能”、“似乎”等初步认识后,再通过实践证明,才最后确定所比类事物的正确性,而不会认为“取象比类”的必然正确性。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的可能性,但不能认定这种方法认识事物的必然正确性。
162
发表于 2009-1-29 08:26:3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天圆地方,天人合一是怎么样得出来的?是通过取象比类还是社会实践?
163
发表于 2009-1-29 08:43:4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心主神明是通过取象比类得出来的,还是通过医疗实践得出来的?决不是通过解剖实验得出来的!
     经络是怎么样发现的?
164
发表于 2009-1-29 17:15:2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8 08:50am 发表的内容: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
回先生:
     桃的生长在春夏季节,成熟于秋季,结合色味形来看,从其生长过程而论,已经具备了甘酸涩几种味道与木土金三种气以及与脾胃肝肺心大小肠几种脏腑关系。另外,古人论桃还包括了桃树的各部分,其中,桃叶桃根味涩苦有收涩止血之效而又有对应于人体的上下部位的不同。桃仁色红象心形而味苦甘可以活血,内穰色白又可以入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析,这样历数起来,实际上还是远没有说尽桃的所有属性。——这也就是经典里面对于药物的归纳往往与中药学对不上号的原因。
     取象比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事情,只要你认真的分析一种药物的各种因素,比如,生长条件、周期,成熟季节,以及这种药物的色味形等,就会得出很多结论,而不是一个两个结论。通常这个思考过程往往是不需要查阅资料的,因为,这些繁复的结论是通常没有前人给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的。
165
发表于 2009-1-29 17:17: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9/01/29 05:2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8 08:55am 发表的内容:
“麦”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苦”味,“麦”在《金匮真言论》中则为肝木之谷。
   “小豆”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酸”味,“豆”在《金匮真言论》中则为肾水之谷。
   “粳米”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 ...
   
    豆类都是补肾的作物,这是由于其形所决定的,但是,除了形态以外,如果结合色味等分析,那么,黄豆显然又是补益脾肺之品。绿豆当然又可以兼泻肝火,红豆可以兼泻心火。并且,诸子皆降,豆类在补益的同时有必然具有降泻之性,因而补中寓泻,泻中寓补,这也是可以推求出来的结论。
    以下,粳米、鸡等的性质归属以此类推,可以举一反三,情况相当繁复,而中医对于事物(药物只是事物的一部分)的认识大概都是这个方式。五积散先生说的很对,中药的性质并不是尝出来的。当然,有一些药物具有的特异性治疗效果,不是可以类比出来的,而是经验之谈,但其基本性质却是出自这种类推方式而不是实验的结果,这是可以肯定的。
    我在学习中医的初期,看到神农本草经内容相当简略,而前人推崇备至,窃以为疑。后来读古人医案,古人用药往往不是根据本草纲目一类的药物书的说法,而是师心自用,方才明白取象比类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166
发表于 2009-1-29 17:27:4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谢谢孙曼之先生。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的确不同。的确值得学习。
167
发表于 2009-1-29 19:47:4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8 08:50am 发表的内容:我个人的经验:大葱直通前阴;辣椒通后阴,引起痔疮复发;大蒜引起烧心(胃烧伤感)干姜暖胃。辛并不都与肾有关。所以,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是因为这些食品能够補肾,才把他们归属于辛。是不是这样?所以,取象比类必须经过临床检验,才能规定下来。
     不是的,你的理解不太对,因为这几种东西归于辛类并不是“补肾”的意思。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为水脏,有病则苦于燥,燥则津枯水亏矣。那么,为什么要“急食辛”以润其燥呢?因为,水生木,木具有生发之之性,木气生发过分就会损耗水。这时候就应该抑制木的生发耗散,金可以制木,食辛味正是以金制木的意思。古人又用“辛以润之”来说明这一过程。至于这几种东西归于辛味,有各种原因,上面已经分析了。古人又把即美称为“金鸡”,可见这种思维方式的应用是很普遍的,并不限于中医。
168
发表于 2009-1-29 20:48:1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1/30 01:16am 第 4 次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刚写了一本书,名曰《佛陀的证悟》,里边讲了一个煮熟的鸡蛋,对探讨各种事物的本源很有启发。每一个事物、每一种理论概念或某一个方面的系统认识,都是多种因素形成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因素的作用。
煮熟一个鸡蛋虽然是件小事,但是,把鸡蛋煮熟,至少有十几种因素的参与。依此类推,对中药的认识,也不会限于取象比类这一种方法。当然,也不能否定取象比类的方法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心主神明虽不是解剖实验得出来的,但客观上也离不开解剖知识,至少,心居于胸中,为五脏之一,与腑有区别,心主血脉,脉行血舍神,等等,这都离不开解剖知识。所谓心主神明,对中医学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认识,因此,这种认识的形成,更不是单纯由某一种方法得出来的,而是系统认识的结果。我们不能把古代医家的系统方法割裂开。比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原本不是同一个时代产生的学说,也不是同一种理论或同一种方法。但是,古代医家在引用了阴阳学说以后又引用了五行学说,合起来则称阴阳五行学说。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中医学的医学体系到底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形成的还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发挥了指导作用。中医学的整个医学体系是如此,具体到某一个方面的理论也是如此。
169
发表于 2009-1-30 00:18: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1/30 01:09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9 05:27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孙曼之先生。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的确不同。的确值得学习。
取象比类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但是,由取象比类获取的认识,一定要经临床验证。然后,才能确定所获取的认识是否正确。切不可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获取认识的唯一方法,而是由多种认识方法构成了系统方法。医学史研究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170
发表于 2009-1-30 08:06:1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谢谢二位先生指教。
    [所谓心主神明,对中医学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认识,因此,这种认识的形成,更不是单纯由某一种方法得出来的,而是系统认识的结果。]
    具体的说,古人通过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怎么样推导,得出心主神明的结论?例如:观察到心不跳动了,人死亡了,神消失了,所以,心主神明。与别人打架,心跳加快,推导出心主神明。
    脏象理论是怎么样产生的,90%以上的中医不知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阴阳五行运用纯熟,不知道他是怎么样得出来的?当然,我也不知道,才请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0-23 17:20 , Processed in 0.0547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