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651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0:39:5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1年7月3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第十讲:中医药__应该 重新认识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中医药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也是具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瀚文献、严密制度的传统医学。和西医药相比,中医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医是临床医学,从整体考虑,从根本上治疗,具有宏观准确性;中药简便廉验,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和某些疑难杂病方面有所长;中医药追求的是高层次的医疗保健,既保持健康不生病;中药源于自然,多采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药物归经,中药复方按照中医药物理论,配伍使用可以增效减毒;中医是辨证论治,即使是同一种病,也因症而异,属于个体化治疗。根据中医药理论开发新药,有规律可循,而且要简单有效便捷的多。因此中医药必将迅速国际化,成为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人类另一医疗保健体系。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之“中医药__应该 重新认识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的有关内容。
     十几年之前,贾谦先生说中医药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那时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中医黑的怪叫声此起彼伏。
    时过境迁,中华民族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经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迎来“共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与中华民族都面临伟大复兴。
一百年来,西方医药与西方文化强势东扩,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中华民族逐渐找到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
西方医药主导的卫生事业,高度发展之后,却带来了“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世界难题,因此需要“中医智慧救世”。需要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卫生模式,“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发展中医事业,离不开“学术引领、技术支撑”。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652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0:4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7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内容:
         第六章: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第五节: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自从叶天士提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倡导温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的学说之后,温病学说就与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学说分道扬镳,成为外感热病辩证的一套新体系,被广大医学家所接受,并很快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使外感热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当然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也有不完善之处,受到后世医家的批评,甚至被伤寒学家诋毁,也不足为怪。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所著《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之“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的有关内容。
      邓铁涛先生很早就主张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知其长,也识其短。因此,主张将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而且不断探索,一次一次地探索统一的途径,寻求统一的具体方案,发表在《邓铁涛医集》和《实用中医诊断学》等著作之中,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近来又主张逐渐将伤寒与温病融合为热病。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构想。热病不仅是历史悠久的称谓,源于《素问》《灵枢》,更重要的是热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既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也是医生的客观证据,容易与世界接轨,也容易让世人明白。其深层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包容几千年来形成的伤寒、瘟疫、温病学说,使它们逐渐在学术上求得共识,能够平静地开展学术争鸣,而不是分歧越来越大,相互越走越远。伤寒与温病学说的有机融合,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
外感热病是一大类病症,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大部分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比如感冒、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白喉、猩红热、脑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水痘、病毒性肝炎、痢疾、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胸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霍乱、疟疾、斑疹伤寒、肠伤寒、黑热病等等,这么多的病症,除了都有发热症状之外,不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其发展变化与转归及其治疗,都是不尽相同的。古人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一一细加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遇到的疾病流行的病种和病情表现可能互不相同,只能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情况,总结它们病理过程之中所表现出的共性,总结出一套或几套辨治规律。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1653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0:41: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1年8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他继续讲《温病学》。他将接着为大家分享温病的诊治。
今天晚上要讲的内容是: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药。
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继续讲了《温病学》之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药的有关内容。

对于燥气和秋燥为患,《内经》中虽然有所论述,但是相比较来说,不如对风寒湿热的论述系统,因此,病机十九条没有燥气的病机,刘河间就补充了相关的内容。喻嘉言进一步扩展有关病因病症和治疗的内容,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地论述。
中医学院的《温病学教材》吸收了相关的论述,可以供大家临床参考。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1654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0:41:3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8月2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传”中的部分内容。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薪火相传中第十八节应用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杂病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讲座成功!她继续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薪火相传”中应用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杂病的有关内容。
    中医历史上,有补脾和补肾谁更重要的争论,有的说补脾不如补肾,也有的说补肾不如补脾,李中梓“先后天之本论”的提出,解决了一些争执。
朱良春先生认为,中医所称的慢性久病包括多种病程较长、体气偏虚的疾患。这些疾病在辨证论治上虽涉及的脏腑较多,但在久治不愈,缠绵难复的情况下,有不少患者每多出现肾阳虚衰的证象,经采用“培补肾阳”法后,往往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了此法在慢性久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张景岳说“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关之为义,操北门锁钥之柄,凡—身之气消长约束攸赖。故许知可云:‘补脾不如补肾,谓救本之义莫先乎此也’,诚万古不易之良法。”
朱老说,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不少劳倦内伤之症,从辨证上来说有阴虚的一面,如专事滋阴补肾,则恢复甚慢;倘以培补肾阳为主,佐以滋肾,则阳生阴长,奏效殊速。所以“培补肾阳”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是有其比较显著的作用的。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55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0:43:59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今晚8点(2021年8月3日),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92讲《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2)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在线课堂 一起学内经 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2)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写,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华,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1656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1:28: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8月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学习朱老对细辛、葎草独特的用药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朱老对细辛、葎草独特用药经验的有关内容。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几十年,有着丰富的治病用药经验,他既善于运用经方,也经常创立自己的有效方剂,对于很多药物都有独到而细心的观察,有很多用药经验。
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辽细辛根细、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有祛风,散寒,温肺、行水,开窍的作用。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细辛这味药,张仲景用的很多,有很多著名的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都是疗效卓著的代表方剂,但是,后世有人认为细辛不安全,不好用,甚至误传“细辛不过钱”,朱老在临床上常用细辛治疗痹症和风寒性疾病,有很丰富的经验,也不限于“一钱”的小剂量。
葎草,也是朱老常用的一味药,它性味:甘;苦;性寒。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165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0: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8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人类的脚步,在中华的大地上,已经走过了170多万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多年。历史学家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那么,关于医学的发展脉络,历史学家是怎样看待的呢?
史家求真实,文化重发展。在史学家的眼里,文化可以分为“传说的文化”与“历史的文化”。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睿智,向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望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他在追溯医学源头的时候,认为真正为医学披荆斩棘、开山劈道的宗师,既不是传说之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也不是有位、有禄的官宦名医,更不是传说中的巫医神汉,而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民间医生:秦越人——扁鹊。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曹东义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中一个真实感人的民间医生:秦越人——扁鹊。

司马迁说扁鹊是中医真正的宗师,而不是传说中的炎黄。

扁鹊比华佗死的还冤枉,
扁鹊比张仲景贡献还大。
是《素问》《灵枢》抄了扁鹊的著作,不是扁鹊学习它们。
扁鹊是一个具体的医学家,
不是一群人,
更不是先秦所有名医都可以叫扁鹊。
扁鹊是古代的120,比现在的还先进。

感谢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1658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1:1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师父、亲爱的各位师兄师姐们: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本周四(2021年8月5日)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炒炭存性”这一中药炮制工艺历史沿革的相关研究。炒炭存性是中药炮制中的常用方法,炭类中药在临床中常用于止血,笔者谨对荆芥、炮姜炒炭工艺的历史发展、工艺要求、理论认识等进行了考证分析,理清了炭药的炮制工艺、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明确了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硕士张慧康讲座成功!
        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炒炭存性”这一中药炮制工艺历史沿革的相关研究。
         水可以灭火,其色黑,配北方和冬天。炭由火燃烧后形成,色黑,可以止血。
血属于火,配南方和夏天。

止血的中药,生用一般也有止血的作用,但是不如炒炭效果好。
炒炭不是真正把中药变成炭,而是“炒炭存性”,它是中药炮制中的常用方法。

炭类中药“似炭而非炭”,就如血似火而非火一样。
炭类中药在临床中常用于止血,它的炒炭工艺的历史发展、炮制工艺、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都很重要。


感谢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1659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1:4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刘云双,在衡水向大家汇报:

本周五(8月6日)晚上给大家分享中药学 化痰药的部分内容。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之证。凡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咳喘或多痰,因而在应用时除根据各药的特点加以选择外,还须根据致病的原因和证型做适当的配伍。
敬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望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在衡水讲座成功!
她给大家分享了《中药学》 化痰药的部分内容。
痰有可见的痰,又有看不见的存在于身体内部的痰,比如痰迷心窍就不一定有痰吐出来。
所以,痰是中医独特的学术概念。
中医常说,百病多痰,怪病多痰。
了解中医所说的痰,就能很好的诊断和治疗“痰证”。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之证。凡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咳喘或多痰,因而在应用时除根据各药的特点加以选择外,还须根据致病的原因和证型做适当的配伍。

感谢刘云双的讲座和分享。

1660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8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内容: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第一节: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空前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当时的医学水平还算不上是现代医学,但是实证医学的长处,使那些笃信实验的医学家,对中医学奉若神明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大加贬斥。
       当时全国的中医立即行动起来,经过多年艰难曲折的斗争,为中医界争取了生存的权利,成立了中央国医馆,颁布了《中医条例》,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近代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近代百年,西方文化强势东扩,随之而来的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空前的传播,中国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被贬斥,被指责为不科学,中医奋起抗争,成立了中央国医馆,颁布了《中医条例》,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中医衰落的命运,西方医药抗生素的发明,外科手术的进步,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加强势。中医界被迫提出“科学化”,进入了自我改造的坎坷时代。
道的困惑,造成了事业的衰落。
与西医求同存异,中医丢了自己。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6:30 , Processed in 0.0932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