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64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19:47: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7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就论述说用各种酒治病,是早期医学的特征。《汤液醪醴论篇》记载黄帝的提问说,为什么要用五谷汤液制造甜酒醪醴呢?岐伯对回答说:酿酒的时候,一定要用稻米来做,烧的柴火要用稻秧晒干之后的秸秆,这是因为稻米承接了天地之间最完满的气味,稻薪坚挺又易燃。这就保证了做出来的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扁鹊秦越人的出现,把古代的医学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脩序,弗能易也。”在后面的一章里,我们将展开论述。
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曹东义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中关于《黄帝内经》用各种酒治病的内容。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很有特色的内容,也是早期医学的特征。

酒这个字,就是会意和象征性的一个创造,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有关系。
“酉”是一个陶罐,里边储存空间可以很大,有些瓜果蔬菜吃不完的时候,在一定的温湿度里,就产生了香气四溢的酒。酉的一横,就是液平面。
一开始,少量的酒,是一个敬神的礼品,后来生产多了,就成了财富的象征。比如我们说“应酬”“薪酬”,都与“酒”有关系。《诗经》里有很多活动,都喝酒。

后来,有人喝多了,醉了,就要出事,猝不及防;
酗酒的人,要出凶事;
酒鬼,一定会出醜(丑)。
因此《尚书》里边有“酒诰”,防止有人喝多了。

当然,用酒治病,是中医摆脱巫术束缚,独立行医的一个成功因素。
所以,医字由醫逐渐代替了毉。
醫,后来简称医。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4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37:2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师父、亲爱的各位师兄师姐们: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从本周四晚上(2021年7月22日)开始由我与大家分享一些在本草考证方面的心得。本周四为大家分享的是“桑叶古今功效探微”。桑叶是临床常用中药,但自古至今桑叶并非只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其功效应用、采收加工有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如春桑、霜桑各有其用,补精髓、乌须发的桑麻丸中用桑叶而不用桑椹等均体现出桑叶的独特之处。
        我谨从性味归经、功效、采收时节等方面对其中的一些考证心得进行介绍,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桑叶古今功效探微”。

一物一世界,天地生万物。桑叶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桑叶养蚕,缫丝再织成锦绣,衣被华夏,开辟丝绸外的道路,走向世界。
中医用桑叶,桑皮,桑椹入药,养生治病,丰富多彩,经验独到之处数不胜数。

感谢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164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1:1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主编的著作《医学向何处去》
    今晚(7.23)主要讲解的内容是本书第四篇“中西医结合医学”中“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反思”。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是中流砥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中西医结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论证的多,发展的少。
2.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临床观察研究的少。
3.中药研究的多,中医理论研究少。
4.用西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的多,以中医理论为“体”研究的少。
5.中西医结合点错位过类推偏差。
6.急需一支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队伍。
        祝贺雷宝淳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主编的著作《医学向何处去》中“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反思”。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提出和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有成就,也有不同看法。

从中西医互相尊重,互相交流、配合和学习,希望探索出符合中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有利于大众健康事业。
中西医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都是关于人体健康事业的学问,存在互相交流学习的基础。
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代替未来,学术研究没有止境,过去做不到的,未来发展的内容还有很多。
李恩教授总结说,中西医结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论证的多,发展的少。
2.动物实验研究的多,临床观察研究的少。
3.中药研究的多,中医理论研究少。
4.用西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的多,以中医理论为“体”研究的少。
5.中西医结合点错位过类推偏差。
6.急需一支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队伍。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是离不开中西医的分工合作,当然这种模式是战胜疫情的中流砥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164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7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内容:
         第六章: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第四节: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古人对于外感热病病因的认识,汉代之前都主张温热病是伤于寒邪。外感热病的寒温病因学说,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是由不同医家的不同认识形成的,各有优缺点,“法无完法",分则两失,合则两利。寒温病因说的互相排斥,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进入到现代,中西医互相结合,外感温热病的病因已完全有可能得以阐明。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之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古人对于外感热病病因的认识,属于“审证求因”,不是实测,也不是根据季节、气候,而是根据临床表现(即邪正斗争情况)而推出来的,主要是为治疗用哪种解表和预防服务,而不是推求原因。
汉代之前都主张温热病是伤于寒邪(从甲骨文开始既如此)。从金元开始注重外感温热问题,明清温病学逐渐成为公认的学说,乃在的原因是解决“经方”体系不能容纳新的有效方药,是“体系扩张”的一个步骤(理论先行),而不是自古以来两种病因并行发展、同时存在。
也就是说,外感热病的寒温病因学说,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是由不同医家的不同认识形成的,各有优缺点,“法无完法",分则两失,合则两利。寒温病因说的互相排斥,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进入到现代,中西医并存的时代,外感温热病的病因应该得到阐明,而不应该继续糊涂而论。

        感谢王群才讲述和分享。


164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2:59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1年7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学习内容是第二章中医5000年创造四大奇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中医院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第二章“中医5000年创造四大奇迹”的有关内容。
       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学术原理的原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引领世界科技进步。
       中医药是以人为本的学术体系,关系到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维护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其中有很多大智慧。
中医5000年以上的历史成就很多,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不是简单方药堆积,也不是零散的经验。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4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3:2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7月2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传”中的部分内容。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薪火相传中第十七节浊瘀痹(痛风)辨治一得,第十九节心痹(风心病)证治初探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薪火相传中浊瘀痹(痛风)辨治、心痹(风心病)证治初探的具体内容。
朱老说,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谓“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脏腑亦得以协调,而趋健复。
    朱老说,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谓“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中医病名之如何统一,也是我们应该探索的一个问题,这个从病因病机而定“浊瘀痹”,是否恰当,希同道商榷之。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47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3:5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7月2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学习朱老对石菖蒲,夏枯草,太子参配合欢皮独特的用药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朱老对石菖蒲,夏枯草,太子参配合欢皮独特的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临床治病七十多年,用药经验非常丰富,既有前人经验的进一步验证和拓展,又有个人临床经验的新体会,琳琅满目,硕果累累。
         中医治病,历来依靠方剂,而不是依靠单味药,更不是依靠某些化学成分。所以,学习前人经验,一定要具备中医理论思维,用理法方药完整一套的系统思维指导临床实践,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4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21:46:40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今晚8点(2021年7月27日),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91讲《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1)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在线课堂 一起学内经 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1)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期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荧。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能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制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止,当写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1649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21:3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1年7月28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第九讲:中药现代化反思。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几年来国家特别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春天,中药现代化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一个进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原来的中药仅有丸、散、膏、丹,今天又有了注射液,胶囊等等各种剂型,都是中药不断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实例,今天提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以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使中医药更符合当代生活快节奏快人群的需求,或者说药研究开发出“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三便”(贮存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的新中药,而不是新西药。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关于中药现代化反思。

中医药与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近一百年来,学术界按照以西药的标准要求中医,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导致了中医“失语”状态。
国家虽然特别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按照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方法,所提倡的中药现代化,本身有很多毛病。希望与世界接轨,却背离了原来的中药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改革有得有失,应该以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使中医药更符合当代生活快节奏快人群的需求,万变不离其中,不能背离中医学术原理,削足适履。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650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0:37:35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师父、亲爱的各位师兄师姐们: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本周四(2021年7月29日)为大家分享的是“何首乌考辨”。何首乌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同时何首乌的毒性报道也屡见于世,也曾有追捧首乌养生之人云何首乌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开始应用,不免失之过愚。何首乌出现于何时?又在何时走红?古人曾如何看待其功效应用?炮制前后有何异同?又为何中日药典对何首乌的记载不一致?
        我谨以本草学的角度出发,从起源、植物形态、功效、炮制等方面对何首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享介绍,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何首乌考辨”的有关内容。
       自从神农尝百草,就流传下很多关于中药的故事。何首乌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以及临床应用妙法。
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本草纲目》记述: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何首乌)名,亦曰马肝石。 唐代李翱有《何首乌传》云:"何首乌苗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医学著作《大明本草》(《日华子本草》,五代时期著作)记述: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名尔。"《开宝本草》(宋)曰:"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其时已有以醋制法炮制何首乌的记载。
感谢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6:42 , Processed in 0.0559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