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精彩言论集——2019年5月~2019年9月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41:08 | 只看该作者
2019830
中医缘【病从口入,吃能治病】:
吃能治病,每日一症
白血病食疗药膳方
1 鲜蘑白菜水饺
[配方]面粉,白菜各500,鲜蘑菇100克及调料适量.
[制法]面粉与微量精盐,200克冷水相和,反复揉搓成光滑,柔软的面团,加盖,15分钟,白菜入沸水中烫软,剁碎,与鲜蘑末拌合,加姜末,葱花,黄酒,精盐,麻油,味精,调制成馅,把面团分
60,擀皮,包成饺子,入沸水中煮熟.
[功效]解毒抗癌.
[主治]适用于白血病,子宫癌,皮癌,肉瘤等.
2 口蘑烩豆腐
[配方]口蘑15,豆腐1小块,火腿末,豌豆各10克及调料适量.
[制法]口蘑泡开后洗净,泡蘑菇水澄清待用;豆腐切长条形,用开水烫后捞出沥水.锅内放鲜汤及泡蘑菇水烧开,放入口蘑,豆腐,火腿末,豌豆,加盐,炖煮约10分钟,勾芡,调入味精,淋少许
麻油.
[用法]佐餐食.
[功效]补气健脾益胃.
[主治]适用于肺病,白血病,贫血,婴幼儿缺钙,缺铁等症.
3 蒜苗炒河蚌肉
[配方]蒜苗,河蚌肉各250,2瓣及调料适量.
[制法]蒜苗洗净,切成2~3厘米长的段,河蚌肉用刀背拍松,沸水中略烫后切成片,加黄酒,盐伴匀待用,菜油烧熟,降温片刻爆香蒜茸,姜末,下蒜苗煸炒至半熟,入蚌肉,调入精盐,白糖,
沸煮约4分钟,加味精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抗癌利尿.
[主治]可作为一切恶性肿瘤,白血病的辅助治疗.
4 大蒜豆腐
[配方]嫩豆腐400,青大蒜100,调料适量.
[制法]菜油烧热,待降温至六成热时,放入蒜段煸炒至软,加入豆腐块,边炒边加适量的黄
,酱油,精盐,白糖等调味品,再加少许水煮沸,勾薄芡,调入味精.
[功效]补虚解毒.
[主治]一切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患者之膳食.
5 大蒜烧茄
[配方]大蒜25,茄子500,食盐2,白糖5,酱油10,味精1,生姜5,葱白10,干淀粉10,菜油50,清汤200.
[制法]茄子撕去蒂把,洗净,切成两半,在每半的表面上划成约1厘米宽的十字花刀,然后切成约4厘米长,2厘米宽的长方块(深切不断为度).每瓣蒜切成两半,将盛菜油的锅烧热,炼至油泡散尽,冒青烟时离火.待油稍降温后,把茄子逐个放入锅内翻炒,下入姜末,酱油,,蒜及清
,烧沸后,用文火焖10分钟,翻匀,撒入葱花,用白糖与淀粉加水调成的芡汁勾芡,调入味精.
[功效]清血热,行气滞,利水湿,解邪毒.
[主治]适用于紫斑,白血病等治疗.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44:31 | 只看该作者
2019830
JJYYLL:
人参石膏等等许多中药,都曾经被现代科学研究否定过,后来又被证实过。

于建成:
李老师所说的西化,是比较低级的西化。而高级的西化,是中医理论与生命科学的结合。

于建成:
中药现代化研究,有相当庞大的队伍。不仅有中医领域的,也有西医领域的,也有生科领域的,还有其它领域的。我第一个大学同学的博士,就研究中药地域化,对药物的影响。

于建成:
上千味中药,其化学成分基本明确,相关作用也有大量研究。但是,真正能开发出生物药的为数不多。

于建成:
至于中医治病的精髓,复方,还没有涉及呢。复方,是依靠中医理论创制的,复方的药理才是西化得高一层次。

JJYYLL:
@于建成?您说的太早了。中医理论和生命科学结合的事,我悲观一点,恐怕只能是设想了。

于建成:
更高的层次,是中医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于建成:
一个世界观就是阴阳,一个方法论就是五行。五行,李老师不愿意谈,我们先不谈。

Ning Chen:
中医理论只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层次。不必过份自贬也不应使劲自吹。

于建成:
如果,中医理论被真正揭示出来,那么,起码能为现代医学给予启迪。比如,复方是由单味药组成的,单味药起作用的可能是一个分子,把每个小分子组成一个大分子,就成了复方。而且,很符合现代西医所要求的那样。

于建成:
只可惜,好端端的中医,被现代中医界,瞎西化成了伪科学。

于建成:
宇宙并不是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中基就在那儿硬说,中医认为五行就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这不是伪科学,这是什么?

于建成:
测量学教授的博士生,研究中药地域化。可见,中医药是个朝阳学科。可是,那么多的科学家,都得抛弃中医理论,去另谋出路,不然就成了研究伪科学。这个责任在谁?

于建成:
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就是盗墓式地挖掘中医宝库中的珍宝。一个金丝皇冠,去研究含金量,这是中医发展的必然方向?

于建成:
工夫在诗外
中医理论形成于科技落后的时代,除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卓越智慧之外,不可能在科技上超越现代,中医理论终会被现代科学所能理解。

于建成:
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把中医清清楚楚讲明白,各个学科都来研究真正的中医。那样的话,中医既得到了继承,又得道了发展,还可能出现革命性的进步。

Ning Chen:
@于建成?  告诉你,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基本弄清,我们不再从哲学层面研究中医科学。

Ning Chen:
中医是研究人体的物理现象,就应该从物理学或力学角度去思考中医理论的系统性,而不是西医理论的生物化学角度。

于建成:
@黄中正所以说啊,让您去读内经,你研究的那些可能对医学有所贡献,但与中医没有任何关系。

于建成:
@黄中正另外,你能说得清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吗?

于建成:
我们不妨查下辞典,看看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找最基本的那句话就行。

于建成: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

于建成: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实践方法

于建成:
实践也好,实验也好,不是实际践行,实际验证一下看法么?

于建成:
所以说,哲学与科学,在这个层面是一回事。

于建成:
不同的是,哲学研究总的世界观,一般方法论。而科学是分科而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世界观,具体的方法论。

于建成:
中医是研究如何治病的,当然要研究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论。不会研究总的世界观与一般方法论。

于建成:
中医的存在,不应该只是为了保留什么文化遗产,也不应该仅为了成就几十万人的就业,也不应该仅为浴池、足疗店、美容院、养生馆提供理论支持,更不是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让三甲中医院去跟浴池、足疗店、美容院、养生馆去抢生意。一边把中医的精髓祸害得一团糟,一边把雕虫小技无限抬高。

于建成:
中医做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科学,理应屹立在世界科学之林。中医界的任务,就应该把中医理论的真实面貌揭示给世人。吸引像黄中正这样的科学家们,都来正确地研究中医。

于建成:
中医,一个世界观就是阴阳,一个方法论就是五行。

于建成:
也就是说,五行把阴阳具体实践了。

于建成:
五行在辨证的具体应用上,就是病机十九条,一个辩证逻辑数理模型。

于建成:
阴阳是什么?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于建成:
谁能把这段翻译清楚,世人也就明白了阴阳。

于建成:
阴阳,主宰天地运行,生物界门纲属种,渐变与质变,生长杀藏和生命活动。

于建成:
这些都是由阴阳来主宰的,在现代科学中,找到这个东西,就揭示了阴阳的本质。

于建成:
五行,是一个实践方法。把某一个具体事物分成五个方面,再把各个事物合在一起,先分类再归类,就是五行。

杜奇会:
阳阳怎么会有具体物质呢?

于建成:
把可以观察到的生理或病理现象进行取象分类,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两千余年。今天,把西医的实验室指标也这样取象分类,这就是中西医结合。

于建成:
@杜奇会此阴阳非彼阴阳,你学的是中基,我研究的是内经。

杜奇会:
我学的也是内经

杜奇会:
西医现在的指标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状态,那个波倒有可能检测出人体功能

于建成:
@杜奇会那你就翻译一下这段话: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杜奇会:
那我说一下我的理解吧:世界之所以多种多样,是阴阳变化而成。何谓阴阳?水火之征象。阴阳变化:阴成形,阳化气。

于建成:
如何把西医的实验室指标,用中医方法进行取象分类,是得基于五个方面构成一个事物。如,怒喜思悲恐,这么分,是因为这些都是情绪。

水云间:
学习中医两个途径,1是先理论后实践,由理论指导实践,2是直接从实践开始,遂渐经验总结成理论。

于建成:
@中医刘大夫中医理论就是直接临床的理论

于建成: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

于建成:
不是中国所有的医学都属于中医,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才属于中医。汉族的草医、铃医、巫医;民族的藏医、蒙医、回医、瑶医、苗医等等都不属于中医范畴。
简单地说,中国的西医不属于中医。就应该理解了,什么是中医。

于建成:
宋明理学盛行之后,中医的阴阳概念,得到扭曲。今天我们所谓的阴虚,阳虚的阴阳,其实是风热湿燥寒的虚证。阴虚,包括虚热和虚燥,阳虚包括虚寒和虚湿,风太过成了阴虚阳亢、其实风太过,有虚热和虚燥跟着的,也有不跟着的,甚至有虚寒和虚湿照样风太过的。

于建成:
阴虚阳虚,还得进一步辨析,风热湿燥寒,这纯粹属于脱裤子放屁,没事找事。除了,搅乱人的思维,任何好处都没有。

于建成: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既然,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那么,水火就不是阴阳。

于建成:
再则,水火不是寒热,更不是什么阴液和能量

于建成:
水火是木火土金水的简称,就像生杀是生长杀藏的简称一样。

于建成:
简单地说,木火土金水,即春夏秋冬,仅仅是阴阳的征兆,生长杀藏才是阴阳的本始。故内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45:51 | 只看该作者
2019829
JJYYLL:
@杜奇会?@老百姓?邻居之女腿部红肿瘙痒几个月,治疗无效,一片芦荟叶解决问题,中医就是简便易廉
————
中医的精华内容就是这一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
“西化”的,没有探索出来其中的科学原理,就轻易予以否定,这几年攻击中医药的都是这种思路。
“中化”的人,没有能力探索,就云天雾地胡扯一气,给人留下话柄。
“西化”者有个好处,以后研究发现了科学原理,就承认以前错了。
中药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人参补益、石膏退热、黄连抗菌等等。
“中化”的顽冥不化,还要坚持所谓“特色”。

结果是,中医的经验成功西化,补充了西医,成为西医的内容。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黄连素、青蒿素、胎盘……都变成了西药,中医越活越抽抽。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47:25 | 只看该作者
2019828
老教授:
从《内经》算起,中医有2000多年的历史,流派纷呈,博大精深,文字古奥,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似乎不可捉摸,全世界望而却步。伟人领袖们称之为尚未打开的宝库,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用了47年解放了全中国,70年过去了,这个宝库依然是宝库,阿里巴巴芝麻开花没有出现。
现代社会,全世界没有人知道热实结胸证、太阳表证、太阳蓄血证、伏暑、春温、阴阳易……是怎么回事?没有人敢于对中医的整体进行研究,望而生畏,畏难不前。总是以西方科学方法把中医分割开来,进行科学研究,而实际上中医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以热实结胸证为例,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已经把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来龙去脉、左右前后关系说得清清楚楚了,所有这一切内在的逻辑关联,西医都能够给与合理的解释而且符合急性腹膜炎的内在逻辑关联。打开这个缺口,整部《伤寒论》迎刃而解,十几个证态同时得到证实。
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痞证-内科急性腹痛证态
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
大柴胡汤证-急性肝胆感染证态
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证态
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证态
胸痹心痛-急性冠心病证态
……
通过急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与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诊断相比较,急腹症中的所有临床类型及其鉴别诊断,在《伤寒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实现了中西医急腹症的融合。

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津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液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
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水气-水肿证态细胞间液增多、细胞间水肿
水饮-第三间隙积液(漏出液或者浆液性渗出液)
-炎症(渗出、变性、增生)证态
血瘀-血栓形成证态
瘀血-血液凝固、纤维化证态
痰瘀交错-炎症、凝血交错证态

中西医之间是有规律,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两个理论体系,阿里巴巴找到了内在逻辑关联,芝麻开花才能够打开宝库的大门。


老教授:
    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了。

老教授:
    只要解开一个节,余类推。

封志强:
中医有理念,无所谓理论不理论。理论有两个基本要素:论点和论据。金在脏为肺、在方位是西、在味为辛丶??论据是什么?没有人提供。这是中医的理念之一,实践中"遵经守道就是了,没有必要去"理论"什么。经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能理论出什么?实践中,当归补血汤芪归之比51就能收到良效,照办就是了。         一一封,志强

老教授:
   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概念、理论构架。

老教授:
     论据是论点的证据,论点是论据的结论。

马先造:
老教授:我又给你提建议了,这也是为了你的论著更完美吧!痞证怎么能与内科急性腹痛证态相提並论呢?复习伤寒的五泻心汤看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48:53 | 只看该作者
2019828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左师在课堂上讲到,很多年来,他研究董氏奇穴,发现里面有很浓郁的道学的特征,所以在这个方面就下了很大工夫去研究它。

我们不可忽略道家对生命的认识,还有道家对生命修炼的研究成果,不可忽略它,因为在董氏奇穴里面发现很多这样的特征。

再说皮肤病,如果从脏腑去考虑的话,既然是一个毒素不能排解,身体很聪明选择皮肤去排它,皮肤病从本质上讲,它就不是一种病了啊。

你帮助它把体内的这个毒解决了,它还需要通过皮肤排解的方式排出来,这个是顺势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在《黄帝阴符经》里面提到了“势”的问题,“势”非常重要,有一句话:

术不及法,法不及道,道不及势。(这个好好悟一下)

就是大势所趋这个“势”,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带来的是自然而然的“势”。

能理解不,朋友们?

阎建国中医师攻克疑难病证:
势,声势,势利,有钱有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这个因势利导常常用在中医辨证施治上。

杏林春晓中医185*****615: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几乎与西方持平?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条件用降压药,而且我们有更充分的条件滥用降压药!过去能用的降压药品种很少,现在太容易得到了。

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后果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美国曾经总结20世纪十大错误,其中一个错误就是滥用抗生素。现在美国对抗生素的管制比枪支还要严格。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51:44 | 只看该作者
2019828
江海浩瀚:
笔者临证辨治时,常常据证将半夏与附子同用,不仅疗效较好,也从未出现过任何毒副作用,而这样配伍,似乎违反了中药所谓“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之说,也有药师质疑,须签字才能调配。但实际上,附子并不等同于乌头,二者虽然关系密切但却是两味药,药性与毒性皆有一定的区别,附子是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功能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里寒之力胜;乌头是乌头的主根(母根),分为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品,二者功效相似,皆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乌头祛风通痹之力较附子为胜,但补火祛寒之力不及附子,故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而乌头的毒性较附子为大,应用时其用量及配伍皆应谨慎。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乌头反半夏”之说,但并没有说附子反半夏。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52:59 | 只看该作者
2019827
中医工作室:
老师们,荨麻疹有什么好方啊?风热型的

中医工作室:
防风通圣丸,湿毒清,萧风止痒颗粒,肤痒颗粒,都不管用

水云间:
@中医工作室?可以试试消风散

中医工作室:
@中医刘大夫中药喝过消风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无效

梅花医堂,主任中医师李文俊。:
@中医工作室?用祛虫药。

梅花医堂,主任中医师李文俊。:
虫类寄生毒素排不出

梅花医堂,主任中医师李文俊。:
虫在内成毒外泄不出一成脏风蛊毒,用健脾药加苦栋根皮,二丑,槟榔,虎杖泻内杀虫。

梅花医堂,主任中医师李文俊。:
虫祛风痒自止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53:55 | 只看该作者
2019827
周现强:
在这里必须申明的是:要欲水能流,必有压力差(梯度差、位势差、浓度差、渗透压差、耗能差、转运差、功能信息差的存在)。平衡之水、不见流动,必发腐生臭、尸体如此!死水如此!心是口非、张冠李戴的"阴阳平衡"是死水一潭!

周现强:
现代异化了"阴阳平衡″,中医学的最大污染源,搞得中医学心是口非、脱离自然征象!在严重的歪曲与掩盖了中医学的本来面貌,是非常可耻与下作的行为。大家既然懂了,从现在而起,应以此戒?!否则是在讲外行话、未入中医学之门,难懂中医学的"窍门″。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55:17 | 只看该作者
2019827
老教授:
我感谢母校的教育,给了我十分扎实的科学态度与广袤的基础知识,不论在哪里工作,使得我少犯错误,不犯重大错误,能够自如的驾驭各科临床而不生疏。给了我一个正确人生观,坚忍不拔的精神。

老教授:
   关于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大约经历了1000年的过程才完成。在下一本书里有专门的叙述,在全球中医药论坛里已经发布过了。

老医生 费明德158*****012: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汉.张仲景

注释:鼻为面王,内应于中央脾土,故鼻是面部望诊最重要的部位。肝木属青色,望诊见鼻头色发青,是肝木横逆来克伐脾土之像,一般主腹中疼痛;如果在兼见极度怕冷,则属脾阳衰败,阴寒内甚,主病势危重,预后不良。黑为肾水之色,鼻头出现微黑色,是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故主有水气内停。黄为脾土之色,面色发黄,是脾阳不运,是聚停饮之像,故主胸膈间有寒饮。面色苍白,是失血过多,血色不能上荣于面所致,故面色白主亡血;如果亡血之人见面色微红,又不当火气当令的夏季,则为阴血外脱,虚阳上浮之像,多数预后不良。望诊见两目圆睁直视,眼球不能转动者,是痉病,病势危重难治。此外,望诊见面色发青,是寒盛血瘀之象,一般主疼痛;面色发黑,是肾精亏损,本色外观,一般见于虚劳病;面色红赤,是风阳化火之像,一般见于风热病。面色发黄,是脾土郁滞、湿热蕴结之像,一般主大便困难。见面部浮肿,色泽鲜明者,是水饮内停,上泛于头面之像,故主水饮留滞。

Tony Li 济生堂: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主升发,但不能无限的上行升发,没有控制不行,宇宙地球之间的力是相互克制的,构成了规律的运行。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39:29 p.m.
因此上行的木,必然被酸来克制,酸主收敛而下行,正好与上行木的升发相制约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4:16 p.m.
从味开始,由五行的气运生成有形。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4:56 p.m.
酸生肝, 肝生筋,生目,这些具体怎么生出来的,不知道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5:16 p.m.
反正这种对应的天地关系,就生出来肝,筋,目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6:27 p.m.
这就是黑箱理论,什么黑箱,就是箱子的这头输进去东西,星际地球的因转角变动所发生的作用力的变动-------箱子的那头就出来人,万物,生命。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7:31 p.m.
科学不? 在没有发现显微,基因,分子原子侉子的变化的时候,这套理论最科学;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8:16 p.m.
现代科学理论也解释不了人怎么来的,尽管达尔文说从鱼变的,鱼从单细胞而来,但链接的物种,断点很多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49:37 p.m.
几千年的中医,就是依据这套理论来实践的,这是中医的根。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50:22 p.m.
在天为玄---幽秘的天道的意思。
【真诚】大光明云(1102431707)5:51:03 p.m.
我们前面的内经前行讲的都是幽秘的天道。 五味怎么来的,天道 化生而来

周现强:
@JJYYLL?看来,李先生还是对我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应套在中医学上来说理,可见,这个话题,不说就不明朗了,否则的话,让人们还处在睡梦中醒不起来,中医学究竟是个什么东东?怎样从过程与状态中来看待中医学?怎样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上来对待中医学?如果你单纯的站在某个角度上来对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种短浅的目光,似乎与中医亳无挂钩;如果你以广度的眼光与思维来对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那你就站在高峰上在观察与考察问题了,一揽众山小了,也就是说你也达到了高层次的学问和人才。
       五运六气之"运″字,五行的""字,《内经》中"天地气交而万物通也″的"气交″和"通″的词与字义,去深刻理解!与""字的意义大同小异,天地的"液气循环运化″,都是在"运、行、交、通"而流,才能把"死水"运化成了"活水″,人体的饮食与排便、气血津液的补充与杜故在不断循环运化过程中杜故纳新活动,都是以""为载的相互转化活动,只要缺水30%,你就低血压、甚则休克!中医的许多治疗方法措施,都是在如何的把陈水换成新水、把死水转化为活水、把水的不足或过盛与不能"正态分布″,让其如何的守度,才能让人体秩序稳态。中医的发汗、利尿、益阴、润便、滋燥、活血、化瘀、解郁等,都是让水、载着气血津液或组织器官的生活垃圾排出体外,才不致于腐朽垃圾在体内堆积而发臭!干扰组织器官在人体这个内环境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只要稍微聪明些的人们,经过我以上的讨论启智,再也不会再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存在任何的异议!而且从理论到实践是并行的,不是在空谈。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5:57:04 | 只看该作者
2019827
老教授:
《中西医融合观续》前言。本文是电子版原稿,以正式出版物为准。特此声明。
         
   

本书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的继续,其目的仍然是证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

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具有共同之象,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气与内环境调控是一个象态;液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津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悬饮与胸腔积液是一个证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等等。通过象态与证态概念体系,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本书分为两部分:概论与证态各论。概论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西医融合:回答什么是中西医融合这个问题;其中论及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还论及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不同。二是关于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象态、证态,讨论什么是稳态、象态、证态;论证气血津液与内环境在宏观上的同一性,在生理稳态条件下称之为: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在稳态失衡病理条件下称之为气血津液-内环境证态。

证态各论分别讨论气血津液稳态失衡所产生的各个证以及证与证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失衡所产生的各个病理状态以及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相应证与病理状态的同一性,证与病理状态融合为证态。着重论证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痰与瘀血是气血津液稳态失衡的病理产物,痰瘀交错引起脑中风、胸痹、历节病、营血分证等等疾病,(又是这些疾病的病因);同样内环境稳态失衡可以引起炎症、血液凝固、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炎症介质异常释放与凝血机制启动相互交错是脑血管意外、心梗、类风湿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等等疾病的启动因素,进一步验证中风-脑血管意外证态、胸痹-心梗证态、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营血分-多器官功能障碍证态、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等等证态,建立起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证态理论体系,实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本书围绕《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瘀血讨论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象态、证态,没有涉及气血津液、内环境的所有方面与问题,只是运用证态理论对于《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瘀血进行现代医学解读。中医认为痰瘀相关、痰瘀交错也就是说炎症过程与溶纤和凝血系统的失衡密切相关,并且交织在一起,这种病理机制不仅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中得到了体现,而且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心梗、肿瘤、风湿性疾病、慢性疼痛、炎性包块、肝硬化、各器官纤维化等等重危、疑难疾病的共同病理学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于证态概念,《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供参考。

象态与证态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理论的形成,主要是由临床实践反推过来的,把临床实践证明的客观事实,抽象归纳、取象比类,纳入阴阳五行理论之中,形成藏象经络、六经传变、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等理论。由证态概念引申出象态概念正是由临床实践发展为基础理论的反映,折射出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过程。

“方证对应”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证态体系可以实现“方态对应”,即中医的方剂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相对应。中医“方随证变”,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证态与证态之间的演变关系可以揭示方剂的演变规律。方剂的演变规律与西医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即方剂学中的概念与术语在象态、证态体系内流易,尚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才能够搞清楚。

所以,中西医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证态与象态理论只是开了一个头,指明了方向,找到了一种方法与道路。象态体系是藏象经络理论与西医器官系统功能融合的中介。

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没有被世界所认识,就是因为没有把他们转换成现代语言与现代医学语言,象态、证态理论提供了把古代中医语言转化为现代医学语言的途径与方法,实现

老教授:
实现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沟通与衔接。象态与证态理论能够把《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瘀血运用现代医学语言解读出来,就一定能够把所有中医古籍进行正确的现代医学解读,转化为现代医学语言,中医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宝贵财富。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国的医学事业要超越西方必须中西医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实现西方有的中国有,中国有的西方没有。首先保证实现临床治疗效果超越西方,取得医学话语权,确立理论,走上医学领先地位,这对于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李同宪

2011.12.18

老教授:

   


   

第一章 关于中西医融合

一、概念

二、历史

三、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

第二章 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象态、证态

第一节 稳态

一、概述

二、西医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三、中医气血津液及其稳态

第二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

第三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二、西医内环境失衡

三、 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中西融合观的认识)

证态各论

第三章 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第四章 水气病-水肿证态

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石水-肿瘤性腹水

水气病中的水饮

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第五章 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水饮概论

悬饮-胸水证态

支饮-肺心病(心衰)证态

留饮

溢饮

肠间痰饮-腹水证态

第六章 痰证-炎症证态与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第一节 痰证-炎症证态

一、狭义的痰证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个证态

二、广义的痰证与发生在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症是一个证态

第二节 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一、蓄血综合征

二、《金匮要略》中的瘀血证

第七章 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解读

第一节 高血压

第二节 糖尿病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

第八章 中风历节病现代解读

第一节 中风-脑卒中证态

第二节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第九章 肿瘤与痰证-炎症证态

老教授:

   


   

第一章 关于中西医融合

一、概念

二、历史

三、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

第二章 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象态、证态

第一节 稳态

一、概述

二、西医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三、中医气血津液及其稳态

第二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

第三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二、西医内环境失衡

三、 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中西融合观的认识)

证态各论

第三章 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第四章 水气病-水肿证态

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石水-肿瘤性腹水

水气病中的水饮

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第五章 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水饮概论

悬饮-胸水证态

支饮-肺心病(心衰)证态

留饮

溢饮

肠间痰饮-腹水证态

第六章 痰证-炎症证态与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第一节 痰证-炎症证态

一、狭义的痰证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个证态

二、广义的痰证与发生在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症是一个证态

第二节 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一、蓄血综合征

二、《金匮要略》中的瘀血证

第七章 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解读

第一节 高血压

第二节 糖尿病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

第八章 中风历节病现代解读

第一节 中风-脑卒中证态

第二节 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第九章 肿瘤与痰证-炎症证态

淄博延强医院  黄衍强:
讨论物质与精神
【发问】当今这个时代,物质比精神有诱惑力。搞好物质基础,然后讲究精神文明,两个翅膀都要硬。
【己见】?中医讲阴阳平衡,调理人体要求以平为期。阴是物质如水,阳是功能似火。没有水人会渴死,水多了人会淹死。没有火人会冻死,火多了会烧死。因此水火既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的平衡显得非常重要。联系社会现象,过度的精神发展会饿死人,过分的物质追求则道德滑坡。当今伟人提出的物质与精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很有道理。可见我们古人的大智慧在现在也不过时。因此我们需要阴阳的平衡发展,共创家庭和睦,国家和谐,世界和平,一切求和。和则平,平就安,平安是福,共享幸福。
【延强中医】

老教授:
@淄博延强医院  黄衍强 说的很正确,口是心非是大家的事情家的常态。中医,心口一致。大家的事情家不一定了。

老教授:
       1966年大学毕业后,赶上臭老九,我在基层工作了将近十年,中西医、内外妇儿都要干,这就是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十年,就是这10年,我自学伤寒论,写了10万字的伤寒论新解,才有了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

JJYYLL:
前两天群里不知道讨论什么话题的时候,有举流水不腐为例证的,后来想了一下,用“流水不腐”来比喻生命活动,这是典型的科盲啊。
即使不从科学角度考虑,从正常人的思路考虑,流水不腐和生命活动人体也是两回事。
华佗用流水不腐是打比方,为了让大家听懂他的话
我们把流水不腐当原理,那就太幼稚了
内经的取象比类本来是为了说理打比方,被后世中医说成中医的研究方法。
这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傻吗?

JJYYLL:
@中医刘大夫?古人为了说理,用了大量的比方,比如荀子《劝学》里的语句,跟汉语增添了色彩,中医经典也如此。
自古至今,大家都当文学来学习,都知道这些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内容。
没想到现代中医,却把古人的比方,当做中医的一个研究方法,当做中医学的特点,您说,是不是思维水平落后了?

《内经》运气学说内容,当成散文诗读的话,不论音韵还是词藻,都是上乘,却偏偏要当成科学研究,真不知道该如何评论。

水云间:
流水不腐,我觉得是因为含氧丰富,虽然古人未定名氧气切实以认识到气的存在,对于人体内水液代谢循环障碍会影响气的交换和新陈代谢

JJYYLL:
@中医刘大夫?您说的是科学原理,咱们先不要说,说多了,又说你西化。

流水,流动的水,河水,溜来的是新水,流走的是旧水。
只要流来的新水不是臭水,你见到的永远是好水,至于流走的旧水,臭不臭的谁管他。

流流水不腐,此水不是彼水!

老教授:
        在那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十年,却是我人生中最低迷的低谷,不堪回首,我不后悔,就是那个时候奠定了我一生的医学道路,造就了中西医融合的基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回到了医院;改革开放不满医院、医生承包,再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退休前三年脱离临床到医院医务科搞医疗管理,使得我接触到了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大大丰富了我的全科知识与理论,与基层十年临床相连续,才有了中西医融合观的概念与证态体系。退休后按照这个方向,相继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完成了中西医融合的顶层设计。

JJYYLL: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
随便找一段,不管看懂看不懂,念起来听声音就很好听。
《琵琶行》里,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懂诗也听见好听。

老教授:
         在那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十年,却是我人生中最低迷的低谷,不堪回首,我不后悔,就是那个时候奠定了我一生的医学道路,造就了中西医融合的基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回到了医院;改革开放不满医院、医生承包,再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退休前三年脱离临床到医院医务科搞医疗管理,使得我接触到了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大大丰富了我的全科知识与理论,与基层十年临床相连续,才有了中西医融合观的概念与证态体系。退休后按照这个方向,相继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完成了中西医融合的顶层设计。

JJYYLL:
@中医刘大夫?欣赏文学艺术,各人有各人感受,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是研究科学,只能有一个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00:18 , Processed in 0.0844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