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2-16 23:11 编辑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经络为营卫运行之通路,寒邪(病原体)外侵(感染),导致营卫(营养物质和防卫系统,如血浆、白细胞之类)稽留于经脉(血管)之中】,则血泣(血液凝结、运行缓慢),血泣则不通(营卫运行不通畅),不通则卫气归之(白细胞等防卫系统定向向病灶处聚集以驱除病原体),不得复反(出行于血管外,不能再回来了,杀身成仁了),故痈肿。寒气化为热(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病原体侵袭,与人体防卫系统相互斗争,引起白细胞聚集,炎症因子大量分泌,局部血液充盈滞留,故局部温度升高,中医认为卫气属阳,阳气聚集,故发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腐肉(正邪交争导致周围肌肉组织损伤),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先生恐怕还得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中医和西医采取了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对事物进行了不一样的分类,并不一定只有西医的分类方法才是正确的。
另外,稽留并不代表堵住了,只是血流迟缓。中医没有说营卫稽 留导致痈,而是大热不止,伤肌腐肉,才酝酿成脓,此处的热和现代炎症类似。
炎症这个概念是近代西医翻译过来的, 《内经》 称为热证,大热不止可以理解为炎症因子过度分泌(从外面症状看就是局部温度升高、红肿热痛明显),超过一定的限度,或者说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一个对机体来说是相对过度的防卫反应状态,是一个已经有自我损伤的炎症反应。所以《内经》对痈脓是持防范态度的,认为要尽量采取措施防止痈肿的形成;古代的西医在这个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要尽量成脓,这是盖伦学说的几个最大错误之一。 ======================================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比对的时候,中西医的概念之间的差异,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先生以上两段话使用了许多概念的转换,恰恰是这些概念的转换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不能转换,即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概念,先生进行了错误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