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16-6-21 10:45:38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6-21 05:44
仁海,左右合流无理论,四处求乞讨救兵。哲理不是五源地,竹篮打水无效用。

一吐了之:我告诉你,五星五行早。

一一一一一一
证据?

点评

太始天元册也,你问金栋是不是?  发表于 2016-6-22 07:57
证据就是做实验做调查  发表于 2016-6-21 10:54
论文规则你懂吗?  发表于 2016-6-21 10:52
152
发表于 2016-6-21 14:32:2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0 20:26
【原文】“《内经》在应用五行学说解决医学问题时,已经多少意识到把五行当作一般结构模型与实际不符。在研 ...

【【阴阳五行说何时开始对科学发展起束缚作用?拙见以为,作为自然哲学(或如今流行的说法——朴素的辩证法和系统论)其积极作用在两汉已发挥尽致而告终。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也至迟在唐代,随着运气学说的完成,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具体看法见第七节。】】
我认为   金栋先生的认识,比较客观。

点评

上引这句话出自赵老的《内经时代》  发表于 2016-6-21 16:40
153
发表于 2016-6-21 14:35:0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   很多所谓的中医人,自己本身没有什么临床经验,也很少去用临床的事实,来真正的去验证经典里的东西,他们仅凭感情和义气,从文字到文字的去认识中医理论,所以,导致了文字医的夸夸其谈。其实,他们百无一用。
154
发表于 2016-6-21 16:03:19 | 只看该作者
⑴木得金而伐:木遇金而折伐,即金克木。

⑵火得水而灭:火遇水而熄灭,即水克火。

⑶土得木而达:土遇木而疏松,即木克土。达,穿透之义。

《素问补识》云:“天雄按:此‘达’字历来为注家最感头痛的问题,故有采取回避态度者。……盖此处‘达’字本无深义,不过穿透之意,见《淮南·修务训》:‘蹠穿膝’高诱注。言土遇木则穿也。此达为穿,则与伐、灭、缺、绝,意义一致。与‘木郁达之’之达,义自有别。其实,土得木而达,得金又何尝不达?必指为木者,以金为土生,子不克母,犹金得火而缺,木得火又何尝不缺?必指为金者,因火为木生,子不克母也。古人限于历史条件,立五行相胜之说,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与制约,用心良苦,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

⑷金得火而缺:金遇火而消熔,即火克金。

⑸水得土而绝:水遇土而止流,即土克水。

这一段解释最荒诞,也是最有岐义。
155
发表于 2016-6-21 18:50:39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6-6-21 14:32
【【阴阳五行说何时开始对科学发展起束缚作用?拙见以为,作为自然哲学(或如今流行的说法——朴素的辩证 ...

萧铁

上引这句话出自赵老的《内经时代》。哦  谢谢   很精辟的认识。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37:43 | 只看该作者
六、《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
【原文】阴阳五行说盛行于两汉,自然不等于此说就起于两汉。近代以来,对其渊源发展的研究不胜其多。解放后,围绕着《内经》进行的研究也是日渐热烈。笔者绝不敢掠人之美,但本节不想写成有关综述。仅以较通俗、明快的方式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使读者对《<内经>时代》的含义更加明确。
1.阴阳说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略知中国文化史和略知中医史者,多知道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内经》专家不应满足于这种简单结论。《易经》是绝大多数专家承认的、反应西周社会的“真经”,也是最难读的“经”。第八节专谈《周易》与《内经》,此处略作介绍。《易经》原称《易》或《周易》,本来是一部卜筮(略如后世的算卦)书。今之《周易》分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和“- -”为基本符号(即爻)画成六十四卦,各有卦名。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辞、每爻有辞(很简单的说明语),共四百五十条易辞。这是“经”的部分,资料多属于东周前。《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计十篇,大抵是战国至汉代儒家对《易经》作的各种解释、发挥。
《易经》四百五十辞中只有一条“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中孚:九二),有一“阴”字。故阴阳学说与《易经》只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易传》中才渐渐充斥阴阳说。显然,是《易传》作者接受了阴阳说,《易经》中原无这种术语。今日的《易》学专家认为:“以阴阳说《易》很自然,《易》的爻画为两类,刚好是分阴分阳。故阴阳说很快为《易》学家所接受。”(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82:237)那么,阴阳说何时见于记载呢?主要资料如下:
“伯阳父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国语·周语》)。这是公元前780年对地震的解释,是文献中最早用阴阳说理的论述。
周内史叔兴说:“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左传·僖公十六年》)这是公元前644年对天降陨石等异常自然现象的解释。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38:34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掠人之美:简称掠美,即掠取别人的成果或美名。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39:13 | 只看该作者
⑵阴阳学说源于《易经》:“阴阳学说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概念首见于《周易》,如《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表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高校教材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金栋按:阴阳学说是否源于《易经》呢?朱伯崑说:“按:《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
依据现今地下出土资料,最初的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的“- -”和奇数的“—”构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数字组成的。数有奇数和偶数,用三个和六个相同或不同奇偶数的符号构成数的图形画,其特点与《易》卦结构相似。卦分阴阳奇偶,似将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简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
由数的图形卦画演变为《易》中的阴阳卦画,不仅需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且也是易简化的过程,即由数字卦画简化为阴阳符号卦画。这种由六个或三个奇偶数构成的数字卦,每个数字卦可能是当时卜筮的成爻数,而非简单的数字排列。数字卦画是《周易》阴阳卦画的先兆,也许《周易》阴阳卦画是由数字卦画演变来的。
在数字卦画中一、五、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依据通行本《周易·系辞》所载之筮法与《左传》、《国语》所记之筮事互相参照来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每三变的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故在数字卦变成阴阳卦画时,凡奇数皆为阳“—”,偶数皆为阴“- -”,即一、五、七、九为阳,六、八为阴。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 -”,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由数字卦画的六、八,演变为《帛书周易》的“∧”(八),再变为通行本《周易》中的“- -”,便可见其演化的痕迹。虽然通行本阴阳卦画“—、- -”,不是殷周时卦画的原型,但显然脱胎于殷周的数字卦画,则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符号的出现,则同阴阳学家的兴起有关。(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卦图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作“—”,阴爻作“∧”。其中阴爻爻画保留了数字卦图的痕迹。这就告诉我们《易》卦卦图始初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信的。(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0:12 | 只看该作者
⑶《易经》原称《易》或《周易》:《易》有三,非独指《周易》。
《周礼·卷二十四·大卜》云:“(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和《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书。《连山》为夏易,特点是以“艮卦”为八卦之首;《归藏》为殷易,特点是以“坤卦”为八卦之首;《周易》之“周”,含义有二:一以朝代而言,则指周易,特点是以“乾卦”为八卦之首;二有“周普”之义,即内涵广大。据史书记载,《周易》称经,或是自汉代易学者田何开始。《连山》、《归藏》已佚,目前只剩《周易》。
孔颖达等《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云:“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先儒因此遂为文质之义,皆烦而不用,今所不取。
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朊朊’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先儒又兼取郑说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遍之义。’虽欲无所遐弃,亦恐未可尽通。其《易》题周,因代以称周,是先儒更不别解,唯皇甫谧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蓍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以此文王安‘周’字。其系辞之文,《连山》、《归藏》无以言也。”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一章 周易解题(上)·周易二解》:“《易》又称曰‘《周易》’者,亦有二说:……是‘周’字为周普之义也。……是‘周’字为代名也。……伏羲、神农氏未有文字,黄帝时书契初造,安得有此?……可决其非羲、农、黄帝之书矣。……郑玄以‘易道周普’释《周易》,盖本《系辞》之‘《易》之为书也,周流六虚’。孔氏以为无据,非也。即以周为代名,谓以别于殷代之《易》则可(殷人极重卜筮,今龟甲所刻卜辞犹可见,必有卜筮之书类似《易》者),必以《连山》、《归藏》为证,则大可不必矣。”
金栋按:大卜,亦名太卜。古代大通太。卜筮官之长,统掌卜、筮、梦,即三种卜法、三种筮法和三种梦占。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9:40:41 | 只看该作者
⑷共四百五十条易辞: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乾坤二卦各多一爻辞,即乾卦之“用九”、坤卦之“用六”,共四百五十条易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26 , Processed in 0.1096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