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阴阳学说源于《易经》:“阴阳学说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概念首见于《周易》,如《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表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高校教材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金栋按:阴阳学说是否源于《易经》呢?朱伯崑说:“按:《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 依据现今地下出土资料,最初的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的“- -”和奇数的“—”构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数字组成的。数有奇数和偶数,用三个和六个相同或不同奇偶数的符号构成数的图形画,其特点与《易》卦结构相似。卦分阴阳奇偶,似将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简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 由数的图形卦画演变为《易》中的阴阳卦画,不仅需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且也是易简化的过程,即由数字卦画简化为阴阳符号卦画。这种由六个或三个奇偶数构成的数字卦,每个数字卦可能是当时卜筮的成爻数,而非简单的数字排列。数字卦画是《周易》阴阳卦画的先兆,也许《周易》阴阳卦画是由数字卦画演变来的。 在数字卦画中一、五、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依据通行本《周易·系辞》所载之筮法与《左传》、《国语》所记之筮事互相参照来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每三变的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故在数字卦变成阴阳卦画时,凡奇数皆为阳“—”,偶数皆为阴“- -”,即一、五、七、九为阳,六、八为阴。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 -”,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由数字卦画的六、八,演变为《帛书周易》的“∧”(八),再变为通行本《周易》中的“- -”,便可见其演化的痕迹。虽然通行本阴阳卦画“—、- -”,不是殷周时卦画的原型,但显然脱胎于殷周的数字卦画,则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符号的出现,则同阴阳学家的兴起有关。(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卦图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作“—”,阴爻作“∧”。其中阴爻爻画保留了数字卦图的痕迹。这就告诉我们《易》卦卦图始初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信的。(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