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0:08 | 只看该作者
[37]营卫生会:《灵枢经》第十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营卫的生成、分布与会合。如《灵枢注证发微》说:“论营卫所由生会,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金栋按:营卫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之所化,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内,具有营养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功能。然营卫阴阳之行,虽有异途,惟于夜半大会,皆归于脏,故名合阴。(《中医大辞典》)营卫的循行与“天地同纪”,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1:04 | 只看该作者
[38]四时气:《灵枢经》第十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四时气候的变化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如《灵枢注证发微》说:“篇内首节有四时之气,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引)而内之,入而复出,以尽其(疒水),必坚(束之),束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里骨为骭(痹)。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也。)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金栋按:四季气候不同,产生的疾病,随之而异,针刺治疗时,必须按照四时气候的不同,在适当的穴位运用不同的刺法。如此顺四时之气,也是据天人相应的推理而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1:40 | 只看该作者
[39]背腧:《灵枢经》第五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五脏背部腧(俞)穴。如《灵枢注证发微》说:“论五脏之腧在背,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椎之傍,心腧在五椎之傍,膈腧在七椎之傍,肝腧在九椎之傍,脾腧在十一椎之傍,肾腧在十四椎之傍,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即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傅其艾,须其火灭也。”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2:15 | 只看该作者
[40]五禁:《灵枢经》第六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的五种禁忌。《灵枢注证发微》说:“内有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等法,然以五禁为首,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夺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下)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金栋按:刘衡如说:“五过,后未列举,当有脱简。《素问》有《疏五过论》。九宜,后未列举,当有脱简,本书后有《九针论》。”(刘衡如校勘本《灵枢经》)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2:52 | 只看该作者
[41]动输:《灵枢经》第六十二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独动不休之经脉及经气之所输。《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之腧穴独动不休,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独动不休之原因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入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于)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②论述经气之所输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3:38 | 只看该作者
[42]刺节真邪:《灵枢经》第七十五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刺五节”及真气与邪气。《灵枢注证发微》说:“前论刺有五节,后论有正气、有邪气,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刺有五节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之支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曰:善。愿卒闻之。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曰:邪刺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之支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股胫者,人之所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两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而不汗,舌焦唇槁腊,嗌干欲饮,不让美恶。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手足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晞,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②论述刺有五邪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所)者,取之其输泻之。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干)其邪肌肉亲,视之无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凡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道乎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曰以温,徐往疾去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真气存。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镵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金栋按:此节韵语较多,朗朗上口。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4:10 | 只看该作者
[43]九针论:《灵枢经》第七十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九针所法、形制及其用途等。《灵枢注证发微》说:“篇内第一节,详论九针,故名篇。……凡《内经》全书之论针者,皆不出此九针耳,真万言一律也。”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九针的缘由及用途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时,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风,九以法(九)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地者土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则邪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舍于络而为痛痹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薄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骨解,(虚风伤人,内舍于骨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梃,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②论述九针的制法及用途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泻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之)法也。”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4:4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7、运气:见《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
金栋按:七篇大论都与运气有关,具体内容请参看第七节,此处不再摘引经文,只补注篇名含义。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5:29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天元纪大论:《素问》第六十六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自然界变化规律之根源。《素问校释》说:“本篇重点论述天地(自然界)运气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说明运气变化是万物生化的本元和纲纪,故篇名天元纪大论。”
⑵五运行大论:《素问》第六十七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五气五运的运行规律。《素问校释》说:“本篇重点论述了五气五运的运行规律,及其与人体及宇宙万物的关系,故篇名五运行大论。”
⑶六微旨大论:《素问》第六十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六气之间的精微大旨。《素问校释》说:“本篇重点论述天道六六之节,地理六节气位,及五运六气主岁主时。因所论内容,旨义精微,故篇名六微旨大论。”
⑷气交变大论:《素问》第六十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五运之气在气交中发生的变化。《素问校释》说:“本篇重点论述五运之气在气交中发生的太过、不及等变化,故篇名气交变大论。”
⑸五常政大论:《素问》第七十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五运正常的政令。
五,指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动。常,常规。政,指运气对自然界万物的生化政令。《素问校释》说:“本篇重点论述五运六气主时所引起的气象、物候变化及发病情况。因首先论及五运正常的政令,故篇名五常政大论。”
⑹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第七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六十纪年运气的变化规律。《素问校注语译》说:“本篇论述六十纪年运气变化的规律,胜复郁发的情况,以及六气到来时,万物所起的变态,特别是人所发生的疾病;指出在治疗中,不仅需适应天时,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灵活运用治疗法则。”
⑺至真要大论:《素问》第七十四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最精深、最重要的理论。《素问校释》说:“本篇重点论述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证候、诊断与治
法等有关内容,由于这些内容,至真至要,所以篇名至真要大论。”
至,极也。真,精微、精深。要,重要、切要。如《素问吴注》:“道无尚谓之至,理无妄谓之真,提其纲谓之要。”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7:2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8、学医态度:见《素问》“著至教论(1)、“示从容论”(2)、“疏五过论”(3)、“征四失论”(4)等篇。
金栋按:学医态度涉及医德问题,除先生列举的这四篇以外,《方盛衰论》亦涉及有关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4:43 , Processed in 0.0576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