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00】阴阳应象大论
湿胜则濡泻
王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湿相和,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郭霭春:“濡”有“湿”义,见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引《说文》。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8月25日 11:20pm 时添加 -=-=-=-=-
相关资料《江苏中医药》1991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湿胜则濡泻”浅析
王占彬
<正> “湿胜则濡泻”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深含哲理,在泄泻证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很有研究的必要。一、“湿胜则濡泻”反映了泄泻的主因泄泻,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溏或水样的一种病证。原有多种名称,宋以后统称为“泄泻”,并将其与痢疾区分开来。所谓“濡泻”,《内经辑要》注为“一般水泻”,《中医常用名词解释》言其“泻利多水,少糟粕,肠鸣,腹不痛”,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谓“一般大便溏薄”的泄泻。可见“濡泻”在泄泻中颇具代表性。“湿胜则濡泻”原虽是濡泄成病情况的描述,而实际也反映了古人通过实践对一般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研究所 630013
【DOI】:CNKI:ISSN:1672-397X.0.1991-01-027
【正文快照】:
“湿胜则濡泻”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深含哲理,在泄泻证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很有研究的必要。 一、“湿胜则濡泻”反映了泄泻的主因 泄泻,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澹或水样的一种病证。原有多种名称,宋以后统称为“泄泻”,并将其与痢疾区分开来。所谓“濡泻”,《内经辑要》注为“一般水泻”,《中医常用名词解释》言其“泻利多水,少糟粕,肠鸣,腹不痛”,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谓“一般大便塘薄”的泄泻。可见“濡泻”在泄泻中颇具代表性。 “湿胜则濡泻”原虽是濡泄成病情况的描述,而实际也反映了古人通过实践对一般泄…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8月25日 11:21pm 时添加 -=-=-=-=-
濡泻
濡泻 ,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又称濡泄、湿泄、洞泄。指湿盛伤脾的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又 称濡泄、湿泻、洞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参见各条。
百度百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8月25日 11:46pm 时添加 -=-=-=-=-
王庆其:湿邪所导致的泄泻,临床以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样,次数增多等为特征。偏于湿邪困脾者,常伴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或兼呕吐,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症,治宜利湿止泻,方如《丹溪心法》的胃苓汤。偏于脾虚湿泻者,则多以泄泻时作时止,水谷不化,纳呆腹胀,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苔淡白,脉虚弱无力为特点,治宜健脾除湿,方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四君加葛根、藿香、木香)
摘自《内经临证发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