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07:14:31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98】阴阳应象大论

燥胜则干
张介宾:燥甚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
喻嘉言:干之为害,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其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4日 07:48am 时添加 -=-=-=-=-
燥胜则干相关资料小辑

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内经》论燥,以“燥胜则干”为旨,与湿相对待,以干为特点,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历代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Cc
燥本六气之一,五行属金,其位西北,是秋令的主运与主气。气运清肃、干燥、万物应之坚敛。在正常情况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其气清,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候清彻,其令燥,其脏肺,其主鼻,其应秋,其养皮毛”,燥金之气的太过,则为淫邪。临床上,根据燥邪性质特点,病因属性,有内外温凉之别,辩证关联五脏。《内经》至明清医家论燥多以外感为主,外感亦重秋燥,论温凉为性质,述内燥者少。燥证的分类通常以内外分类为常见。而外燥一般分为温燥和凉燥两大类,凉燥由吴鞠通首倡,并立杏苏散治之。雷丰论燥则曰“燥属凉”,属外燥。刘完素明确将燥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寒燥,其二为热燥,叶天士则认为燥证当分内外,外感者治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内伤者治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凡津液竭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者,必籍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石寿棠对外燥则云“久旱则燥气胜”,且有风燥、暑燥、凉燥、寒燥之分;又说“推致燥之由……究其本源,皆缘血液不足所致”,所论又为内燥,其关于外燥、内燥的部份观点如下:外感燥湿,均伤肺经气分,内燥起于肺胃肾;治外感燥湿之邪无他,最忌苦涩。费伯雄对诸家医论之偏颇进行点评,并提出“燥者干也,对湿而言。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即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费伯雄论治燥证,是属内外燥统论,而热凉之分,各有特点,燥热以伤阴为主,燥凉则兼见气郁血涩的特征。论治以五脏分类,各具特色。治肺燥重在生津,心燥兼以清火,肝燥偏重养血,肾燥主以滋阴,而脾、胃、大小肠各有燥证,虽分别论证,亦不出甘凉濡润,养血生津,以救脾阴胃汁。体现其治燥重脾胃,善养阴,于平淡中见神奇的特色。参诸贤论燥,总不离燥有内外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因与外环境与季节相关;而内环境体液耗损,体失濡养是导致燥证的主要因素。U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4日 07:49am 时添加 -=-=-=-=-
中医如何认识干燥综合征
http://www.qm120.com 2008-7-31 18:05:26 来源:39健康网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内经》首次提出"燥胜则干"的论点,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燥邪外袭,风寒热邪化燥伤阴,或素体阴虚,禀赋不足,或汗、吐、下后津液伤亡等,使阴津、气血不足,血瘀络痹所致。病理机制多与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阴虚阳盛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多以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等法治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4日 07:51am 时添加 -=-=-=-=-

  干燥综合征与“燥胜则干”
  薛芳
    <正> 干燥综合征(Siogren Syndrome简称SS)为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上以①干燥性角膜结膜炎;②口腔干燥症;③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它结缔组织病等表现为特点,三大症状中见有二者即可诊断为本病。如只有口、眼干燥症群,可称为口眼干燥综合征(Sicca Syndrome)。依据本病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燥病”范围,似无疑义。迄今关于本病病原与发病机制虽有免疫紊乱和淋巴瘤的发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有共同基础之说,但其确实病因病理仍未完全阐发明白。而祖国医学所论“燥胜则干” (《素问·阴
【作者单位】:河北医学院中医系
【DOI】:cnki:ISSN:1000-1719.0.1982-07-002
【正文快照】:
  干燥综合征(Siogren Syndrome简称55)为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上以①干燥性角膜结膜炎,②口腔干燥症,③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它结缔组织病等表现为特点,三大症状中见有二者即可诊断为本病。如只有口、眼干燥症群,可称为口眼干燥综合征(Sieea Syndrome)。依据本病特点一将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08:36:4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99】阴阳应象大论

寒胜则浮
郭霭春:【校】则浮:《太素》“浮”作“胕”。【注】:“浮”疑当作“疛”(音肘),浮、胕、府三字古通。府与疛形近易误。《吕氏春秋。尽数》“处腹则为胀为府”席世昌、桂馥并谓“府应作疛”。这就是先秦古书“府、疛”相混的一个例证。本篇之“疛”是初误为“府”,又误为“浮”。《太素》作“胕”,亦是“疛”的误字。“疛”有腹中绞结的意思,见《说文系传校勘记》。“寒胜则疛”就是寒气偏胜,心腹绞痛。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4日 08:48am 时添加 -=-=-=-=-
素灵词汇日知录【99】阴阳应象大论

(续上)
《素问注释汇粹》:张介宾:“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浮,即浮肿。《太素》“浮”作“胕”,胕亦浮肿之意。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23:19:01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00】阴阳应象大论

湿胜则濡泻
王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湿相和,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盛而泻,故谓之濡泻。
郭霭春:“濡”有“湿”义,见慧琳《音义》卷五十一引《说文》。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5日 11:20pm 时添加 -=-=-=-=-
相关资料《江苏中医药》1991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湿胜则濡泻”浅析
  王占彬
    <正> “湿胜则濡泻”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深含哲理,在泄泻证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很有研究的必要。一、“湿胜则濡泻”反映了泄泻的主因泄泻,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溏或水样的一种病证。原有多种名称,宋以后统称为“泄泻”,并将其与痢疾区分开来。所谓“濡泻”,《内经辑要》注为“一般水泻”,《中医常用名词解释》言其“泻利多水,少糟粕,肠鸣,腹不痛”,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谓“一般大便溏薄”的泄泻。可见“濡泻”在泄泻中颇具代表性。“湿胜则濡泻”原虽是濡泄成病情况的描述,而实际也反映了古人通过实践对一般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研究所 630013
【DOI】:CNKI:ISSN:1672-397X.0.1991-01-027
【正文快照】:
  “湿胜则濡泻”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深含哲理,在泄泻证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很有研究的必要。 一、“湿胜则濡泻”反映了泄泻的主因 泄泻,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澹或水样的一种病证。原有多种名称,宋以后统称为“泄泻”,并将其与痢疾区分开来。所谓“濡泻”,《内经辑要》注为“一般水泻”,《中医常用名词解释》言其“泻利多水,少糟粕,肠鸣,腹不痛”,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经讲义>谓“一般大便塘薄”的泄泻。可见“濡泻”在泄泻中颇具代表性。 “湿胜则濡泻”原虽是濡泄成病情况的描述,而实际也反映了古人通过实践对一般泄…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5日 11:21pm 时添加 -=-=-=-=-
濡泻
濡泻 ,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又称濡泄、湿泄、洞泄。指湿盛伤脾的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又 称濡泄、湿泻、洞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参见各条。
百度百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8月25日 11:46pm 时添加 -=-=-=-=-
王庆其:湿邪所导致的泄泻,临床以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样,次数增多等为特征。偏于湿邪困脾者,常伴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或兼呕吐,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症,治宜利湿止泻,方如《丹溪心法》的胃苓汤。偏于脾虚湿泻者,则多以泄泻时作时止,水谷不化,纳呆腹胀,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苔淡白,脉虚弱无力为特点,治宜健脾除湿,方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四君加葛根、藿香、木香)
                                             摘自《内经临证发微》
15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00:09:5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刘炳凡:按:(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六元正纪大论》)春夏之交雨水过多,空间水蒸气太浓,影响人体汗腺的自然排泄,此即《左传》上医和讲的“雨淫腹疾”。腹泻是汗腺排泄的代偿作用,甚则“水闭浮肿”。这是病的进一步发展,治宜参芪二术益气健脾,五苓化气利水,麻、附、细辛温肾阳以启皮毛。
                                             摘自《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155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13:45:43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01】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张介宾:风者,天地之阳气,东者日生之阳方,故阳生于春,春王于东,而东方生风。风动则木荣。
郭霭春:东方,是春季的代名词。
王冰:阳气上腾,散为风也。风者天之号令,风为教始,故生于东方。风鼓木荣,则风生木也。凡物之味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曲直作酸。生,谓生长也。凡味之酸者,皆先生长于肝。肝之筋气,生养筋也。《阴阳书》曰:木生火。然肝之木气,内养筋已,乃生心也。目见日明,类其同也。
156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8:07:35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02]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玄,《说文》:幽远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夫变化之用也,在天为玄。
郭霭春::其在天为玄。。。。。。玄生神,柯校“其在天为玄至玄生神二十三字,疑衍。”按:“在天”二十三字,与上下文并无联系,且与木无关,柯校以为衍文,是。
157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18:08:2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02]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郭霭春:神在天:沈祖緜说:“‘神’字讹,当系‘其’字。律以下文‘其在天为热。。。。’‘其’字可证。”
渔翁:或为上衍文误植。
郭霭春:为苍:苍,青色,象木色也。为握:姚止庵说:“敛掌拳指曰握。肝主筋,筋之为用,人怒则握拳以击是也。
158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11:58:18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103】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郭霭春:悲为肺志,以金克木。燥属金,以金克木。辛属金,以金克木。
张介宾:怒出于肝,过则伤肝。悲忧为肺金之志,故胜肝木之怒。悲则不怒,是其徵也。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
吴崑:同气相求,自伤其类,燥为金气,故胜风木。
15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5:53:51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 【104】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郭霭春: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使火气兴旺,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够养心,心能够生血,血足能够养脾,(火生土)心气关联于舌。
渔翁:从郭文中体会一个“生”字的语境语意。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1:05:38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 【105】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郭霭春:它的变化在天是为六气的热,在地是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是为血脉,在五藏是心。。。。。
*张介宾: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则忧。
《太素》遗文原注云: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忧为正也。心主夏,变而生忧也。
郭霭春:为忧,于鬯说:“忧当读为‘嚘(音尤)’。忧为肺之志,不应复为心之变动。《玉篇。口部》:‘嚘,气逆。’心之变动为气逆,与脾之变动为哕,肺之变动为欬,义正相类。”
渔按:“嚘”当也一表气逆状词,后已少用。可备一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9:17 , Processed in 0.11694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