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期——孙曼之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9-2-6 18:2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广韵》、《集韵》等后世的韵书都不能作《伤寒论》一书字义的解释准则,这是显然可知的。但即使如此,按照张翔先生的引用,仍然无法找出传为“变化”的意义。以下是《释名》一书的原文:“传,传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这里传的原义是转移,传送,正与《说文》同。下面则是笔者手里这本书的原件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2
发表于 2009-2-6 18:22: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对于古文词义字义搜罗最为完整的应该是当代辞书巨著《辞源》了。在“传”字条下,该书罗列了很大篇幅的古籍使用传字的例证,指出其原义与引申意义,但却唯独没有张翔先生所说的“变化”一义。以下是《辞源》一书相关书页的原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3
发表于 2009-2-6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还应该指出的,是“经”的原义,《说文》:“经,织也”,《玉篇》:“经,经纬以成缯帛也”。引申为经常的意义。《辞源》“经”字条下罗列详尽,却并没有“病程、病期”的说法,这个说法也同样是张翔先生的创造了。
154
发表于 2009-2-6 18:23: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看来,张翔先生在推翻《伤寒论》传经说法的努力中,遇到了很大的实际困难。面对张仲景老人家明白如昼的“使经不传则愈”这样的句子,希望张翔先生继续努力,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经典,而不要胡思乱想,更不要迁怒于人,还是让我们在互相切磋中共同提高吧!

155
发表于 2009-2-9 11:11: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仲景伤寒论原本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立论,阐述伤寒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自宋代朱肱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谬称三阴三阳后,六经之说遗害至今,有关伤寒论研究的诸多曲解谬说,均与这 “经”字有关。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之所以不能称为六经,首先是原著中找不到根据,原著中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而无“太阳经病”之名,且原著也找不到六经之说,孙先生举出4、5、8条,欲以说明“六经相传”, 4、5条并未言“传经”,只有“传”字,原著中的“传”,非传递之意,“传”,也有延续、移动、变动、转变之意,如素问水热穴论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王冰注:“传为转”。也就是“变化”之意。是孙先生误解原文了,原文之意是伤寒病有脉、症的变化,才有“传”, 伤寒病无脉、症的变化,就无所谓“传”,即不传。柯韵伯云:“本论传字之义,各告不同,必牵强为传经则谬”。
而原著8条亦未言“传经”,所讲之“经”究竟是指什么?若理解为六经则谬也,“经”有经过、过程、经历之意。通常伤寒病以七日为一过程,称为一“经”,第一个期限过了称“经竟”或“经尽”,如果伤寒病未愈,进入下一个病程,则称为“再经”。“欲作再经”的意思,“欲作”将要发作之意,钱天来云:“谓之欲作,盖将作未作之时也”,也就是说疾病将要发作而暂未发作,或将要变化而暂未变化。原著第8条,因七天已过,邪气渐消,正气渐复,头痛等症状自动消除。乃“经竟”或“经尽”之故,如果7日以后,邪气不衰,正气尚未完全恢复,则疾病将会继续下去,即“欲作再经”之意,“再经”即为第二个病程也。“使经不传”即病程不再继续。我认为张翔领会原文较准确。
此外,原著尚有103条、123条的“太阳病,经过十余日”,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其人必躁,到经不解”等语,若按先生之意,经为经络,那么,“过经”“到经”又作何解?请先生试解之。


-=-=-=-=- 以下内容由 醉翁2009年02月09日 11:42am 时添加 -=-=-=-=-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经过”为“过经”
156
发表于 2009-2-9 16:33: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理解也很到位,请看伤寒论现代解读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词解
    脉数急:就是快而急促的脉象。
    传:是指外感染病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是指外感热病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
   阳明证、少阳证、气分证与各器官系统感染的急性典型期是一个证态。
   解读  这两条是说明如何判断疾病是否发展?任何判断感冒与其它感染病的区别?当外邪突破机体的第一道防线时,外邪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相互斗争,若机体抵抗力强,外邪被消灭或者被驱除,疾病不再发展,这时病人的脉象平静没有变化,病人不再出现新的病症;如果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恶心欲吐 ,脉象与原来不一样,出现快而急速的表现,说明外邪超过机体的抵抗力,疾病向机体内部发展。如果二三天之后没有出现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症状(阳明证、少阳证不见者),这也表明疾病不再向下发展。”
157
发表于 2009-2-9 21:38: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幸好灵枢经完存复出,经络学说较完整 不然真的连内经也要犯案了
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请诸位看一看内经原文 ,把经字只解释成经过、过程、经历之意,这样的虚词而无实物是否恰当。
2 再有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文的经字。
还有
3.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还有很多 例子
请问三阴三阳六经既有脉又有经还有标本根结,难道这样的经字还是经过、过程、经历这样的虚词。
158
发表于 2009-2-9 22:12: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yatte2009/02/09 09:38pm 发表的内容:
幸好灵枢经完存复出,经络学说较完整 不然真的连内经也要犯案了
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 ...
  yatte  先生说的很到位。

159
发表于 2009-2-9 22:35: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09 10:40pm 第 1 次编辑]




<<伤寒论>全文(宋刻版)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卷第二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2月09日 10:42pm 时添加 -=-=-=-=-
仲景将“六经辨证”标明在何处?
160
发表于 2009-2-9 22:46: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2月09日 10:48pm 时添加 -=-=-=-=-
是六“病”,还是六“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7:35 , Processed in 0.1186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