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8-9-23 08:21:29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別誤會我在搗亂
我問陳總版主的問題
都與經絡有關
152
发表于 2008-9-23 08:31:13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下面引用由yuanqilun2008/09/22 06:46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曾只反问了一个问题:即谁能把交感性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说清楚?该回答者却回避至今未答,但有两人却很主动。一是中西医融合观者,但回答有基本概念的错误。如此有西医背景的人都是如此,不懂西医者自然是噤 ...
================================================================================
   关于交感性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或者自主神经系统,西医学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楚了,参考书,教科书都有,基本上我都查看过,没有找到四肢血管壁上含有交感神经传入神经,反而有血管壁上仅含有交感神经传出神经,我也请教过脑外科专家,他们也不清楚!
     如果血管壁上含有交感神经传入神经纤维,血管交感神经复合学说基本上成立了!
     您有证据吗?
153
发表于 2008-9-23 11:02:32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下面引用由yuanqilun2008/09/22 06:46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曾只反问了一个问题:即谁能把交感性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说清楚?该回答者却回避至今未答,但有两人却很主动。一是中西医融合观者,但回答有基本概念的错误。如此有西医背景的人都是如此,不懂西医者自然是噤 ...
================================================================================
     关于交感性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或者自主神经系统,西医学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楚了,参考书,教科书都有,基本上我都查看过,没有找到四肢血管壁上含有交感神经传入神经,反而有血管壁上仅含有交感神经传出神经,我也请教过脑外科专家,他们也不清楚!
     如果血管壁上含有交感神经传入神经纤维,血管交感神经复合学说基本上成立了!
154
发表于 2008-9-23 11:06:35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148楼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你好!
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疾病概念肯定不同,这是基本常识.中医的病名基本上以症状命名,比较模糊,如果一个临床医生对一个患者说: “你得了咳嗽病”,后果将会如何? 所以,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一位临床医生,尤其兼具中西医理者, 临床诊病时,基本上是以西医病名为主.肝阳上亢绝不能等同高血压,就象糖尿病不能等同消渴一样.我没有说经络等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了解经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有关知识,对于临床诊疗疾病不但不是错误,而且很有帮助.我简单的说一说,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是西医的病名。是指由于上消化道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组具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并伴有上腹胀或餐后饱胀、早饱,食欲不振、暖气、烧心等),但经各种检查(胃镜、X线钡餐胃肠造影、肝、胆、胰B超检查和各项化验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候群, 致病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临床上可分为 1运动障碍样型:表现为胃窦功能异常,如上腹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2溃疡样型: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类似消化性溃疡、但常缺乏规律性疼痛特点。3混合型:又称不定型,上述各型表现混合存在。
中医理论是:根据其临床特点,运动障碍型基本相当于中医“痞满”,溃疡型相当于中医“胃脘痛”。证型有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脾胃气虚,食滞胃脘等.中医认为上述证型的发生多因情志实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以及邪气犯胃所致。病位在胃、脾、肝,病机为肝郁、脾虚、胃弱导致的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病性为本虚或本虚标实,多为因虚致实,亦有因实致虛者。本虚即脾胃气虚,标实可有气滞、痰瘀、湿浊、食积等。久病则气虛气滞并存,湿浊痰瘀互结,形成虛实夹杂之证。
西医的理论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劳累过度(包括脑力、体力)、不良情绪(焦虑、抑郁、愤怒、恐惧) 以及应激状态均可干扰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然后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植物神经系统及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减弱; 内脏器官感觉异常;胃粘膜血流降碍等,从而导致上胃肠道动力障碍及胃肠感觉异常而出现上述表现。
懂得上述知识,至少可以帮助你了解中医的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脾胃气虚,食滞胃脘等与西医的植物神经系统及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减弱; 内脏器官感觉异常;胃粘膜血流降碍等有关,可以开阔思路.在针灸选穴上,选肝、脾、胃经腧穴进行治疗, 临床上我常用中脘为主穴,足三里为辅穴,三阴交、太冲为佐穴,根据病情,施以一定的手法,疗效很好。这就提示我们,肝、脾、胃经上的腧穴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调所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有调节及治疗作用.具体则不赘述了.
西医的病于中医的证,不在同一层次上,这句话不错, 西医的病是一个过程,在这一病理过程中,机体在某一阶段所反映出的病理状态与中医的证是不是同一层次? 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这机体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请李先生回答.
在此声明,希望真诚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今后对于一些低层次的问题或胡搅蛮缠者,不再予以理睬.
155
发表于 2008-9-23 12:18:32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羅先生認為我是
"低层次的问题或胡搅蛮缠者"
但我們來看看羅先生的病理分析
中医认为上述证型的发生多因情志实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以及邪气犯胃所致。病位在胃、脾、肝,病机为肝郁、脾虚、胃弱导致的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病性为本虚或本虚标实,多为因虚致实,亦有因实致虛者。本虚即脾胃气虚,标实可有气滞、痰瘀、湿浊、食积等。久病则气虛气滞并存,湿浊痰瘀互结,形成虛实夹杂之证。
西医的理论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劳累过度(包括脑力、体力)、不良情绪(焦虑、抑郁、愤怒、恐惧) 以及应激状态均可干扰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然后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植物神经系统及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减弱; 内脏器官感觉异常;胃粘膜血流降碍等,从而导致上胃肠道动力障碍及胃肠感觉异常而出现上述表现。
是不是忘了中醫的內因說
156
发表于 2008-9-23 12:24:07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看來羅先生是精通西醫病理分析的中醫師
在病理分析中
不見脈象
不提經絡
157
发表于 2008-9-23 12:40:39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羅先生說我層次低
我做個簡單的比較表,大伙看看
羅說:經絡可用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理论解釋
結果:沒說出關係
我說了
結果:羅譏笑一番
經絡與病因的關係
羅:沒說
我:說了
經絡與脈法關係
羅:沒說
我:說了
經絡與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等四大治法關係
羅:沒說
我:說了
158
发表于 2008-9-23 12:49:25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羅先生就憑一句我不是醫生就認定我是看不懂他的東西
可我雖不是醫生
生物學卻是我的專長
我念過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
經絡我可不只是書上讀來的
我傳承太極丹氣
經絡之氣我是在身上體證的
層次太低
這話
怕該由我來說
其一"波"羅先生不懂
其二"氣"羅先生不懂
159
发表于 2008-9-23 13:10:53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羅先生譏笑我對三焦經的解說

內經靈樞本臟
明白說了
三焦膀胱  腠理毫毛其應
羅先生精通經絡學與西方生理學
應理解這關係到人體散熱
人類演化過程腦部演化受到散熱的限制
人腦約占人體重量十分之一
卻消耗三成以上熱量
過程產生之廢熱必須排出
大型電腦主機都是水冷式的
人腦的廢熱排出也是水冷式的
藉著汗腺系統排到體表
然後類似空調之蒸發器功能
將熱排出
濕與熱是中醫不易理解的一部分
就因
很多人忽略了
靈樞本臟這句話
我在之前另帖討論三焦經時提出這句話
結果是沒人回答
繼續笑吧!
160
发表于 2008-9-23 13:17:44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这个贴子最后由逸湘在 2008/09/23 01:21pm 第 1 次编辑]

有關廢熱我再做些補充
           每個碳原子燃燒成二氧化碳產生之ATP   熱能百分比 備註
碳水化合物                6.3                  34%
脂肪                      8.4                  14%
蛋白質                      5                  60%          還會產生氨
而人體排熱所消耗的能量是升溫的三倍,所以排熱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而能量的消耗正是健康的殺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2 08:27 , Processed in 0.1033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