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6-3-29 19:59:35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我也去找找看!
我说吗这几年技术怎么就上不去呢,哎 原来是没看这几本书呀
           真是愧对前辈呀!
152
发表于 2006-4-3 11:08:32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这些都是中医理论的书籍,名医的理论以及心得!学习了
153
发表于 2006-4-3 21:09:14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和疗医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54
发表于 2006-4-3 21:47:40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喜读《临证本草》
□ 黄  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初识陶御风先生,是看他编的《中医病证小方辞典》。那本辞典编得很好,是我研究单味药物应用指征及配伍规律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学中医难,难就难在方药应用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学习中医必然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方药文献整理研究,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工作基础,要成为一名好的中医师十分困难。陶先生就是做这个工作的。他为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切实详细的文献资料,提供临床借鉴参考的思路和经验。《中医病证小方辞典》是这样的书,最近,他潜心十年编著的《临证本草》也是这样的一本临床参考用书。
  空论少,经验多,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以前许多中药书,都是大讲药性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空洞理论,而对于此药如何具体使用等临床医生关心的关键问题,如配伍、剂量、服法、禁忌、特别注意点等,往往一笔带过,草草了事。而本书则对临床应用浓墨重彩,最为重视,故书名《临证本草》。特别是“论治备参”中,将各家经验罗列在一起,真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感觉。比如“麻黄”条下,有麻黄和甘草用量比例在4:1宜发汗、大量久煎治疗心动过缓、治疗阳痿、疏肝方中加入麻黄6g治疗气郁、麻黄治疗哮喘宜间歇服用等非常宝贵的实用经验,值得参考,能够验证。
  是介绍,也是论证,这是本书的编辑特色。本书不是泛泛地堆砌一些文献记载,而是在介绍某药的主治时,常常将古今经验对照比较。这是一种论证式介绍,是一种研究式整理,具有启发性,增强了说服力。比如在介绍“麻黄治疗嗜睡”一节中,编者不仅有《肘后备急方》的疗人嗜眠喜睡方,还有《名医别录》麻黄“止好睡”的记载,更有现代二则麻黄配伍苍术、附子等治疗嗜睡的报道。如此,麻黄兴奋提神的功效便跃然纸上了。我知道,陶先生在文献整理工作的同时,多年坚持门诊,正因为有临床经验,才能对临床文献有敏锐的鉴别力。《临证本草》所采用的这种文献整理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药是常药,方是小方,不炫奇标异,本书显得朴实通俗。本书介绍的药物,是120味临床常用药,围绕常用药做文章,就突出了实用性,也有利于初学者。本书所选之方,多为小方。这些小方,药味仅在3味左右。通过这些小方,就比较容易了解药物的功效,方药贯通,也有利于当今临床。
  从《临证本草》的资料占有量来看,陶先生是下了相当工夫的。全书资料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中辑录而来,书中引用数为4688条,但沙里淘金,不知他要花多少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寻觅。想到他“鸡鸣即起,午夜一灯,寒来暑往,倏忽十年”的情景,不禁敬意顿生。当今做中医的文献研究工作是十分清苦的,但没有如此艰苦的劳动,不可能得到丰硕的果实。当今中医新书架上常常好书难觅,这与当今缺乏潜心做学问的学者是相关的。我真希望中医界有更多的像陶先生那样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学者,这样,中医学的研究,才有功底和活力。
  如果说《临证本草》的不足之处,本人感觉全书的编辑分类似乎琐碎了一些。还有,“论治备参”各条,如果能注明文献出处或何家所言,对正确理解原文精神就更方便了。以上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155
发表于 2006-4-13 20:31:20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看几回?
156
发表于 2006-4-13 23:03:56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能发上来多好.
157
发表于 2006-4-14 10:54:36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这些书都不好找到.
不知道可不可以在线阅读?
或者是下载?
知道者请告知.不胜感激!
158
发表于 2006-4-16 13:56:55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如果在省会城市,一部分可以在当地买到的;如果在区市县就很难买到。网上在线可能较少。
159
发表于 2006-4-16 17:14:05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疑難病症思辨錄》《小說中醫》
都是小说,一重在医案,一重在文化,均可观也
160
发表于 2006-4-20 21:18:48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独特的视角  丰富的内涵
评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
□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近两年来,围绕着对中医药传统重新认识的问题,陆陆续续出了一些书,其中,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是很有特色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洋溢着热诚与感悟的佳作,而且有些难度。显然,这个题目太大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医使作者无法展现她一贯的信马由缰和幽默诙谐,10多年的教书生涯使她变得严谨而理性,更何况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要为她所开的选修课写本教材,于是,她认认真真地写了这本书,与业医者们不同的是,她有她独特的视角和表述方式,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她并没有局限在一种历史流程的比较文学式的解读,而是颇具匠心地选择了她自己的方式和语言。
  整部书很机巧地抓住了中国医学历史的两头——一个是它发生与成熟的开端(汉代及其之前的医学);一个是当中医遭遇西医时的困惑与痛苦(清末至当下)。
  前者涉及了所有医学观念发生学的意义,比如关于阴阳、五行、气等观念的发生与原始占卜的关系的探讨;关于五行与五脏配属流变的阐述;关于三阴三阳等问题的论述等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民俗学、人类学功底。在作者看来,汉代太重要了,她花了很多的笔墨来阐述黄帝、秦皇、汉武帝对中国历史、中国医学的重要意义——天下一统与中医一统是同时完成的,《黄帝内经》正是文化一统在医学上的体现。
  关于中西医的碰撞,作者把它放在中西方文化沟通与碰撞的大背景中,对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指出:“传统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是异常沉重的。我们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可谓太多太多,而西方的现代语境又与我们的传统截然不同。但整体地看,中国的价值系统是禁得起现代化乃至后现代的挑战而不致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中医亦如是……无论东方和西方,只要我们拥有谦逊的以及真正的自我,我们都可以承担起创造性的人生。”
  在一次会议上我曾说:“中医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对世界文明阐述“道”的真正内涵始终是个问题,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作者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她坚持认为,思想、哲学等的差异并无法阻隔对人类生命肉体认识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人类情感和肉身的共通性最终也会导致人类关于医学观念的某些共识。
  在《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的最后一章“另眼看中国”中,曲黎敏以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以她对西方文化的深谙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她的女性态度,她强调理解和双赢,她渴望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沟通可以带给我们理智和精神深处的益处。
  确实,在这本书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意识,她的知识结构和她的文化底蕴使她可以完成这样一件勉为其难的工作。比如,她从神话的角度谈原始生命观、从古天文的角度谈阴阳五行的渊源、从汉字的象征体系看中医的象思维、以及从儒释道的发展变化反省医学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使得这本书格外引人注目。除了它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文笔的流畅与优美也是这本书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认识作者快20年了,看到她由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文学青年而渐渐地痴迷中医,终日读于斯,思考于斯,行动于斯,并且感染了许多人和她一起来热爱中医,不得不感慨传统中医的魅力之大,也为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有这样坚定的捍卫者和宣传者而感到欣慰!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命运,她总是说:“别担心,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灭绝的,只要有《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在,就总会有人能读懂它……”我赞赏她这种沉静的力量,以及她这种心灵的阅读和书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17:22 , Processed in 0.0546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