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0:13 | 只看该作者
[27]本神:《灵枢经》第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推本精神情志等活动。《灵枢注证发微》说:“此篇推本五脏之神,故名篇。”
神,指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
篇内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1:42 | 只看该作者
[28]终始:《灵枢经》第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之终始。《灵枢经校注》说:“篇首云:‘凡刺之道,毕于终始。’且本篇强调针刺时要根据脏腑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以确立补泻之法,故篇名终始。”
篇内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终始之意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愈),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金栋按:脉口人迎应四时,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②论述针刺取穴原则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大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重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重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太阴在下。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泻)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深刺之,诸痛者,)其脉皆实。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金栋按:天人相应也)。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与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③论述三阴三阳经的人迎、脉口诊断与针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金栋按:人迎与寸口对比诊脉法不合理。请参看何梦瑶《医碥》和《素问补识》。
④论述针刺十二禁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大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大醉勿刺,已刺勿醉。大饱勿刺,已刺勿饱。大饥勿刺,已刺勿饥。大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不察,是谓伐形,身体淫泺,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⑤论述六经之脉终的症状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睘系绝,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燋而终矣。”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2:50 | 只看该作者
[29]经脉:《灵枢经》第十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十二经脉系统的循行、症状及针刺原则。如《灵枢注证发微》说:“此篇言十二经之脉,故以经脉名篇……凡《内经》全书之经络,皆自此而推之耳。”
篇内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
①经脉的功能(请参看经文)
②十二经脉的循行、症状及针刺原则(请参看原经文)
金栋按:十二经脉乃“天人相应”比附推衍而来,《内经》多篇论述之。所以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五讲》)
③十五络脉的循行、症状与针刺原则(请参看原经文)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4:12 | 只看该作者
[30]经别:《灵枢经》第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十二经别循行之路径。《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十二经为六合,经脉络脉之别也,故名篇。”
金栋按: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别出的支脉所组成,其循行路线由四肢深入内脏而后出于头颈。它在十二经脉的阴阳经之间离合出入,作为经络中途联系的通路。(《中医大辞典》)
篇内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天人相应推演之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以应天道也。”
金栋按:人合天道是天人相应的另一种表达。
②十二经别循行之路径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佳页),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或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别)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络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上)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也。”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5:08 | 只看该作者
[31]经水:《灵枢经》第十二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以地之十二经水来比喻人之十二经脉。《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十二经脉,合于十二经水,故名篇。”
篇内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金栋按:今人认为人体之十二经脉与大地之江海湖泊无干。但是,持天人相应的古人则认为十二经脉应十二经水。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5:57 | 只看该作者
[32]经筋:《灵枢经》第十三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十二经筋之起止、循行及症状。《灵枢注证发微》说:“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类经七卷·经络类四》说:“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此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金栋按: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它起四肢末端的爪甲,结于四肢关节,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并不与内脏相连,总司周身运动。如果经筋有病,就会发生掣引、疼痛、转筋以及十二个月的痹证。
篇内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请参看原经文。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6:55 | 只看该作者
[33]骨度:《灵枢经》第十四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全身各部位骨骼的长短、大小和宽窄。如《灵枢注证发微》说:“此言人身之骨,皆有度数,故名篇。”
度,度量、测量、计算。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膂骨长三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络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金栋按:篇内叙述正常人的身长(以七尺五寸为准),测量人体头围、胸围、腰围以及各部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进而从骨度的长短测知脏腑的大小和经脉的长度,作为针灸取穴的准则。却未提及周身有多少块骨头。
据现代解剖成人有206块骨头。但《灵枢·邪客》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节指骨节。据此推论,则周身亦当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如《类经七卷·经络类八》云:“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素问识》亦云:“《子华子》云:‘一身之为骨,凡三百六十五节。’”据此则古人认为周身有365块骨头。可见,据天人相应推理,常有谬误。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8:01 | 只看该作者
[34]五十营:篇名含义及论述经脉针灸的经文见前文。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8:29 | 只看该作者
[35]营气:《灵枢经》第十六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营气的生成和循行规律。如《灵枢注证发微》说:“此篇论营气运行,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页)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也,逆顺之常也。”
金栋按:营气循行与“天地之纪”相同,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19:20 | 只看该作者
[36]脉度:《灵枢经》第十七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二十八脉的长度。如《灵枢注证发微》说:“此言脉有度数,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此?岐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金栋按:二十八脉指:左右各手足十二经脉计二十四脉,督任各一计二脉,左右跷脉(男子为阳跷,女子为阴跷)各一计二脉,总计二十八脉以应天之二十八宿。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4:27 , Processed in 0.0524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