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中医之精---与llyyjj 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14-11-13 20:48:43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4-11-13 20:32
古代中医看不见精,但“摸得着”精。摸得着,就是从人的生理表现、病理变化中推论出有一个“好东西”在 ...

1,不长个子。2,智力低下 3,骨头没劲。4,生殖功能受影响,5,严重的虚损(阳虚、血虚、气虚等等重者)。
-------------------------------------------------------------------
在论述精的时候,中医的肾与精基本是一个意思,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建议大家用”肾“和”肾脏“分别表示藏像学说与解剖学的概念。免得常要说明。


1,不长个子和智力低下,这是小孩子的病,多见的是内分泌系统病,最有名是克汀病。当然还有其他病。
2,严重的虚损里血虚、阳虚有造血系统病,常见的有再障。
    还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由此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的是变态反应引起的,应该属于哪个系统?
   还有西医肝病、肾病较重以后的阶段。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各个肾病。
3,生殖系统疾病,有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也有内分泌正常的。
4,老年人的骨病。


我的西医知识很少,只能这么大体列举,等大家发表高见。
142
发表于 2014-11-14 06:10:1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1-13 12:02
博士先生,我有个建议:

《内经》只有个精字,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元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等,都 ...

只说《内经》中的“精”,首先请先生赐教。
143
发表于 2014-11-14 07:33:41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黄帝内经》灵枢 ● 本神篇第八(译文)
【题解】本篇论述了人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的产生过程,以及养生与健康的关系;并具体指出了因七情耗伤,而使精神活动发生变动,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征象。因为本篇着重强调了必须要在详细了解患者精神活动状况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针刺这一治疗原则,所以篇名叫做"本神"。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浃 [2]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提要】本段强调神对机体的重要性。
【注释】[1]神广义的神指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现,狭义的神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此处的"神",所指的含义主要为后者。
[2]淫浃淫,就是过分的意思;洪,音益,放纵的意思。淫洪,在此是指放纵过度。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凡是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首先都必须以病人的精神活动情况作为诊治的依据。血、脉、营、气、精和神气,这些都是由五脏所藏的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为重要。若是过度放纵七情而使神气从五脏离散,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散失,魂魄飞荡飘扬,意志恍惚迷乱,并丧失智慧和思考能力,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病证产生的呢?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人为的过失呢?还有,什么叫做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请问其中的缘故。
【原文】岐伯答日天之在我者德[1]也,地之在我者气[2]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提要】本段讲生命的起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形成过程,以及智者的养生方法。
【注释】[1]德就是指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诸如四季更替、万物盛衰等。
[2]气就是指天地之间的自然产物,诸如五谷果菜、江河溪泉等。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我们的是生化之机,地所赋予我们的是长养之气,地之长养之气随天之生化之机而动,阴阳之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人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欲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144
发表于 2014-11-14 08:0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KAIDI 于 2014-11-14 08:0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4-11-13 19:57
幼儿没牙,是肾气未充;老人没牙,是肾气已衰。
--------------------------------------------------
...


玉米幼苗不结棒是生长发育不到结棒的时间。而成熟玉米结棒并可能脱落,这就玉米棒连接处高储能后反复高热造成高炎症死亡引发!
   就如同树木阴面高储能,植树时反种,高储能错对高热阳面就会有高炎症与皮暴烈收缩死亡一样!人老掉牙,也是血供平时变低,牙周组织高储能后反复高供血炎症而脱落!
   所以科学化中医要进行了!中医学去除幼儿没牙,是肾气未充;老人没牙,是肾气已衰这样的模糊性学术,已经刻不容缓了!
145
发表于 2014-11-14 19:18:0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1-14 06:10
只说《内经》中的“精”,首先请先生赐教。

博士不可开玩笑,我怎敢说个教字。


100楼,103楼,您把《内经》里精的内容收集起来了。我在后面谈了一点我的理解。归纳起来,还是三条:1,父母之精。2,(常先身生)出生前的人体。3,五脏之精。


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等等,是后世的内容,有的是现代教材受西医影响应用的词汇。这些新词汇,要用也可以,只是含义要明确。生殖之精,字面上就明确表达了含义,自然可以用,只是不要糊涂到把儿子老子混起来。


先天后天之精,要讨论,应该先把先后天划分一下,免的说乱。


还有一个元精,是后世医家引进道教的词汇,要讨论,或者以某一医著的定义为准,或者以字面含义,我们给出定义,然后讨论。


五脏之精内容最多,后面慢慢学习讨论。
146
发表于 2014-11-15 06:5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1-14 23:28 编辑

            细节决定成败,往往是“大家都明白”,“不用说”,“无需论证”,“不言而喻”这些词汇之后,掩盖了决定成败的细节。
          【 生殖之精,字面上就明确表达了含义,自然可以用】。
           现代人非常清楚,父母之精,生殖之精是什么意思,就是精子与卵子。【字面上就明确表达了含义,自然可以用】,但是古代,没有人能够认识,“父母之精”是什么,也没有“生殖之精”这个概念。“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古人明明知道父母之精生成人体,为什么在《内经》里说:“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是谓精”,而不直接直接税:“男女构精,化生人形”呢?!男女构精生子,在古代这个最平常、最简单的事情,却是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事!
        现代人看到《内经》,潜意识的把“生殖”与“男女构精生子”直接对接,把“精”归类于“生殖”这个参考系中,潜意识的得出生殖之精这个概念,自以为完成了对于“男女构精生子”的现代科学解读。他们不理解“两神相搏……是谓精”生成的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而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殖出来的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147
发表于 2014-11-15 10:0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15 10:10 编辑

      我打这个比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每个人的智商是不同的,每个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经验也是不同的。有了这三个不同,就决定了人的学识不同。那么,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认识。
    有的人只能上小学,考不上初中。
    有的人只能上初中,考不上高中,上了高中也听不懂,成绩不及格。
    有的人上了高中,但考不上大学,说明所学成绩不佳。
    有的人上了大学,一生平庸无奇,没有创造力,虽找个工作,但没有成就,结果混了一辈子。
    有的人上了大学,或作出成就,或考研后做出成就。
    可以想象,以上几种人对于同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不可能是一致的,必然存在着千差万别的认识。
    对于中医理论而言,就是如此。不同层次的人,自然认识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要敢干承认这种差别。如果自己没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千万不要勉强上去犟来犟去,那样于事无补。不会有作用的。正所谓,量力而行。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已经达到了目的,何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呢?那是不现实的。

     如果自己的能力只限于小学算算术的水平,没学过代数几何,就不要参与代数几何的话题。因为,懂代数几何者,要想给小学生讲明白,恐怕得累死一次又一次,结果,效果还不好。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是同一人体,同一人体内没有两种结构和功能。二者的相通是必然的,而不是不能。


148
发表于 2014-11-15 10:15:57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15 10:06
我打这个比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每个人的智商是不同的,每个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 ...

中药成方温脾汤口服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原理
                 内蒙鄂尔多斯东康中医医院李开弟主任医师
摘要《目的》:温脾汤有人参干姜附子以及冷药大黄与芒硝!这是成方几千年的中药方剂。中医人大多数会知道,这是治疗脾虚腹胀腹痛的有效方剂。特别是老年人的麻痹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由于中医学现代科学的滞后与历代医家的保守行为,这个方剂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知晓。而脾虚腹痛腹胀或肠梗阻,特别是麻痹性肠梗阻的形成机理不清,更是西医学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医学。所以弄明脾虚腹胀腹痛或麻痹性性肠梗阻形成的具体机理,并用化学知识科学化温脾汤治疗机理,就是中西医学融合,新医学出现。也是古代神医治疗疾病的原理出现!《方法》:用现代的脾胃肠与肝脏的西医学解剖联系,明确腹腔干动脉共同供应肝脏胃肠脾脏血液,并胃肠与脾脏回流血液也是经过门静脉回流到肝脏,肝脏对胃肠脾脏回流血液进行处理后,进入与心脏下腔静脉相连的下腔静脉回流心脏。这是最准确无误的现代解剖知识。并腹腔因喝热水热药会刺激腹腔脏器产热,热外排腹腔干动脉外脂肪囊内的小分子NO而O2会富集脂肪囊使NO溶解度更低出现。这就是供应腹腔脏器的腹腔干动脉外脂肪囊更热并O2富集出现,这就是腹腔干动脉热收缩与高O2溶解刺激动脉肌摄氧产热收缩而腹腔内变冷,冷而NO富集富强脏器,这就是胃肠脾脏组织变冷并NO富集而O2被置换而溶解度减低出现,这就是胃肠脾脏舒张存储食物与脾脏舒张存储血液增加,这必然是同一条腹腔干动脉供应血液的肝脏胃肠更加变冷出现,这就是冷而肝脏胃肠组织像向日葵阴面冷而舒张增殖并富能富水出现,也是腹腔干动脉收缩而全身供血开始增加,加热四肢躯干组织,热外排四肢躯干组织内NO而进入血液与内脏,对内脏胃肠脾脏肝脏进一步补充一氧化氮而使氧气溶解度减低而舒张脾脏胃肠肝脏,进一步变冷内脏与脾脏,舒张存储食物与血液,这就是进食热药热水使脾胃肝脏与全身发生的互动出现!而病人在四肢躯干组织过冷,NO富集四肢躯干而O2溶解度减低更冷四肢躯干,而血液内与腹腔脏器内O2溶解度更高时,会有肝脏内高氧溶解度出现,这就是劳累而老年人四肢躯干组织变冷而肝脏变热出现。也会是肝脏热收缩阻止脾脏与胃肠回流血液进入下腔静脉血液出现,这就是胃肠脾脏还能继续获取腹腔干动脉供应血液,胃肠脾脏大量血液与液体淤滞,胃肠脾脏组织水肿出现,组织液增加回造成O2溶解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困难,这就是胃肠组织水肿会自然变冷,冷而组织细胞舒张储能储水自保更冷出现,冷而肝脏内过热而外排NO进入胃肠脾脏,这就是胃肠脾脏更冷并NO富集而O2溶解度更低出现。所以胃肠脾脏变冷与四肢躯干组织变冷而肝脏更热出现,这是会有这些组织共同储能储水增加而血容量不足与血糖减低,这就是疲乏与饥饿感自然出现。此时如果老年人大量进食冷性食物或释放NO的药物,就会有胃肠更加变冷,并胃肠冷舒张储能储水与脾脏冷舒张存储血液增加,这就是血管内血容量减少并NO外排而O2溶解度增加出现,这就是心脑供血动脉收缩睡眠发困出现。也是胃肠脾脏变冷高储能存储血液出现,这样组织更加变冷,所以会有肝脏NO外排而继续高O2溶解度收缩出现。这必然是胃肠继续腹腔干动脉供血,胃肠脾脏继续血液淤滞并NO富集出现,这样的胃肠高度血液淤滞与脾脏舒张存储血液,就会有必然的腹腔变冷舒张腹腔干动脉供血与高NO富集舒张腹腔干动脉,高储能胃肠脾脏高供血,就会有腹腔高温并热收缩脾脏,脾脏给肝脏经过门静脉供脾脏存储动脉血液增加,胃肠高产热给肝脏供应高热量能量出现。这就是肝脏过热会更加变热,热外排肝脏内小分子NO而O2溶解度更高更热并热收缩阻止门静脉血液通过肝脏进入心脏下腔静脉出现。这就是胃肠能量血液淤滞收缩腹痛腹胀出现。也是所谓的麻痹性肠梗阻出现。也是会有胃肠脾脏收缩而高产热痉挛性收缩腹痛或吐泻发生出现!因为NO与O2有这种竞争性溶解组织与血液,并温度增加溶解度回改变出现。而中药温脾汤内有冷药大黄,其实是进入胃肠能继续释放NO的药物。使胃肠组织细胞继续变冷高储能出现,而芒硝是高渗性脱水剂,进入胃肠组织,能发生渗透性脱水,是使胃肠组织脱水而增加O2进入组织细胞而产热收缩。而人参附子与干姜。其实是植物NO吸附剂。口服进入胃肠组织液,吸附组织液内NO而增加胃肠组织O2溶解度造成高储能胃肠组织细胞高O2高产热收缩出现。同时吸附NO的人参附子干姜吸附剂进入肝脏,释放NO而对肝脏内O2置换使肝脏内O2溶解度减低,变冷肝脏舒张肝脏,这就是胃肠脾脏淤滞血液能经过门静脉入肝并顺利进入下腔静脉增加循环血液出现,也是胃肠脾脏血液减少,组织水肿减低而O2更高进入细胞产热增加出现!也是人参附子干姜吸附剂继续进入循环,增加循环全身组织变热,热外排冷富集NO而O2溶解度在四肢躯干组织增加,这更是四肢躯干组织变热,产热产液增加并热收缩内供能量水分增加而内脏NO富集变冷并冷舒张储能储水并增加收缩能量出现,也是补气药人参进入肺脏释放NO而舒张气管肌而补气增加氧气摄入增温全身出现!
热药补药的NO吸附剂继续进入变冷组织吸附NO而增加O2溶解,这就是变冷组织O2溶解度增加更热出现!NO进入循环舒张循环动脉增加外循环外供血而变冷内脏,这就是脾脏变冷恢复舒张存储血液,胃肠组织细胞变冷舒张存储能量炎症结束而疾病愈合出现!《结果》:麻痹性肠梗阻机理被发现,中药温脾汤治疗肠梗阻机理被发现!《结论》:大道至简,温度控制一切!
    温脾汤能增加肠道蠕动而治疗麻痹性肠梗阻非常有效。但为什么?中医学没有明确机理作科学解释,所以治疗有效并只能为少数中医人所了解,而大部分西医学医生不能知道这些知识!
   但我们将中医的药物作科学机理化,作冷药大黄就是一氧化氮复合物,进入胃肠可释放一氧化氮,这就会使胃肠组织获取多量一氧化氮与使氧气溶解度减低出现,这就是胃肠接触大黄会引发胃肠组织高储能出现。而芒硝是高渗性盐类,进入胃肠能脱出胃肠组织间水分,这就是胃肠组织液减少而水分阻挡氧气进入细胞能力减弱,O2大量进入胃肠组织细胞产热,高产热收缩,就是胃肠使用芒硝后的基本作用。
  而人参附子干姜,是热药补药无疑。其实就是植物的NO吸附剂进入胃肠组织液中,继续吸附组织液中NO而使氧气溶解度增加,这就是高储能胃肠会高氧高产热收缩出现。
   所以温脾汤有治疗老年人麻痹性肠梗阻非常有效。
   老年人四肢躯干组织供血减少变冷,冷而NO富集而氧气溶解度减低。所以中医给热药补药人参附子干姜,就是这些药中的NO吸附剂在胃肠中吸附NO,并产热收缩被送到肝脏,肝脏接受这些吸附剂释放的NO,就是肝脏O2溶解度减低变冷,冷而肝脏舒张能使胃肠瘀滞的血液快速进入与肝脏相连的下腔静脉,这就是给热药补药的又一作用,胃肠血液瘀滞减低,水分阻抑氧气进入细胞作用减低,就是胃肠摄氧高产热收缩出现!
   而热药补药的NO吸附剂进入循环动脉。继续释放NO,这就是血液中NO增加而O2溶解度减低而循环动脉肌冷开放出现,这就是四肢躯干外循环动脉肌舒张加热外周组织出现。
   人参附子干姜等NO吸附剂释放完NO,进入四肢躯干变冷组织内,吸附富集的NO而增加O2溶解度,就是四肢躯干组织变热并热产热增加,内供循环液增加而病人内脏循环增强,胃肠温度上升而有力收缩出现!
人参媳妇NO进入肺脏释放NO而阻止O2过多在气管肌溶解舒张气管肌,就是人参补气作用出现。增加肺脏摄氧供应全身增加出现!
  这就是补脾汤治疗老年人肠麻痹梗阻的机理!
149
发表于 2014-11-15 10:5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1-15 03:13 编辑

         小学生玩的是概念直接对接,因为他不懂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关系啊!头脑中只有有理数一个参考系,没有无理数这个参考系,给他一个黄金分割数,到了头脑中找不到相应的类,归不了类,于是乎头脑膨胀、头痛,说无理数是没有道理的、不存在的、不懂的、……,其实,说的是自己。
      人体,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疾病也同样,为什么会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呢?!
      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
      小学生也知道,人体只有一个!大学生才知道,还有两种认识,而且都是真理!
      两种认识必然是相通的!怎么“通”呢?
      小学生把中西医概念直接对接:生殖之精对接精子卵子;先天之精对接受精卵、一身细胞;心气虚对接心肌收缩无力;精气对接物质;经络对接神经;肝气郁结对接胆汁淤积;地对接地球、天对接太阳系;……

        肝与肝脏对接,于是,肝气郁结就是胆汁淤积;心与心脏对接,于是,心气虚就是心肌收缩无力……。完全符合形式逻辑,但是,与事实不符啊!怎么办呀?!
      
150
发表于 2014-11-15 11:4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1-15 03:48 编辑

        大学、中学、小学学习知识,按照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就是运用文字、语言第二信号系统把各种参考系(理论、标准)安装的人的头脑中,头脑中的参考系越多,看问题越全面,越聪明。
      大国领导人反复开会,干什么呀?寻求共同参考系,或者共同参照物。奥巴马与普京找不到共同参照物,于是乌克兰就打仗。中国与俄罗斯能够找到共同参考系,于是相安无事,共赢。习近平与奥巴马散步5个多小时,干什么?寻求共同参考系,或者共同参照物也行。寻求共同的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2:37 , Processed in 0.0575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