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14-10-25 06:50: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个无限丰富、无限多样的世界。植物王国就有55万种绿色的居民。而由800多万种动物组成的王国,那就更加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这是商品的世界,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世界上的事物如此多样,要一件一件地认识它们,是不可能的。
     分类方法,就是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的一种工具。分类,把世界条理化,它使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世界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西方称为分类就是取象比类,依据象的不同分门别类。
     分类,基本上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人为的分类,它是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为了方便,人们把各种商品分门别类,陈列在不同的柜台里,在不同的商店出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称之为外部分类法。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鱼,体型象鱼,但是,它不属于鱼类,它胎生、哺乳,身上没有鳞片、不用鳃而用肺呼吸,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把鲸鱼划为哺乳类,这就是一种本质的分类。称之为本质分类法。
     当然,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分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鲸鱼、海豚,属于哺乳类。但是,有时侯,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分为海洋动物,而把牛羊之类的动物分为陆生动物。
     分类,它使事物高度有序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效率和工作效率。
     离开了分类,我们几乎无法生存。
142
发表于 2014-10-26 15:19:47 | 只看该作者
   
     在澳大利亚的小河里,生活着一种名叫鸭嘴兽的动物;它身上长毛,嘴巴像鸭子,会生蛋,从蛋中孵化出幼仔,这有点像爬行类动物;但是,幼仔出生后却要吃母兽的奶。这似乎又有点像哺乳动物。那么,鸭嘴兽属于哺乳类动物还是爬行类动物?
    由于鸭嘴兽能像爬行动物或鸟类般产卵;卵孵出后,又能像哺乳动物般喂奶水给幼仔,这违背科学家们已有的对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划分。经过多番争议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生物属于单孔目家族,即“卵生哺乳动物”。这种动物代表着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的一个(中间)环节。
    确定鸭嘴兽属于哪一类,就是取类比象,按照哺乳动物之类,类推应该显示之象,如果没有出现哺乳动物之本质之象,就不是哺乳动物!再按照爬行动物之类,类推鸭嘴兽应该出现爬行动物之本质之象,结果出现了部分爬行动物之象,经过反复取象比类,取类比象的过程,得出是介于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之间的中间环节。
     “经过多番争议和研究”,就是取象比类、取类比象的反复进行,最终得出结论。所谓“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就是反复讨论、反复研究的意思。

     取类比象的意思是:按照这个类应该出现哪些象?看看这些象出现了没有?这个“类”应该与哪些类似的“类”相鉴别,看看相类似的“类”之象出现了没有。
143
发表于 2014-10-26 18:3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6 18:41 编辑

有几个贴子,把“取象比类”、“取类比象”的本意理解错了。那是分类。
理解错误。
144
发表于 2014-10-26 18:47:3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0-26 18:38
有几个贴子,把“取象比类”、“取类比象”的本意理解错了。那是分类。
理解错误。

取象比类、取类比象就是分类吗?仅仅是分类吗?这种分类有什么根据,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145
发表于 2014-10-26 21:5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曼之 于 2014-10-26 13:57 编辑

    今天早晨有一位学员告诉我“我已经作骨关节疾病专科了。”我问他:“那么我提一个问题:骨头在人体是属于凉还是热的性质呢?”他迟疑了一下,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老师说呢?”我又提示:“狗吃了骨头就会便秘,拉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回答不上来,我就告诉他:“这就说明骨头属于热的性质,因为骨头出于生命的核心位置,能不热吗?万物但是外皮凉内里热,否则阳气就散失无法保全了,这个道理应该是清楚易知的。”他说:“那么肾的病骨头的病就应该是热啦,”我说:“正是这样的,肾主封藏,封藏一身之水,所以肾病多是水亏,水亏就是火旺,这个道理显而易见。《素问》十二经病终时肾经尤其热,连牙齿都长长了,你忘了吗?——通常所见的肾病都是病,寒证正如喻嘉言所说的是误治的结果。”
      不知各位明白了取象比类在临床上的辩证意义没有?

146
发表于 2014-10-27 06:5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7 06:5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21 06:56
取象比类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认识方法,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我们的祖先把他挖掘 ...


       取象比类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认识方法,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我们的祖先把他挖掘出来,并且发展到了极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
       只要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就是取象比类。到饭店吃包子,厨师给你馒头,你说:错了!这是取馒头之象与头脑中包子之象(参照物)比对的结果。婴儿看到妈妈,闻到妈妈的气味,吃奶……,而且妈妈还不停的说:叫妈妈,这就是观物取象,在头脑中形成了第一个概念:妈妈。巴甫洛夫称为条件反射,实际上就是观物取象,建立第一个参考系。
       达尔文把鲸鱼归类于哺乳动物,而不把他归类于鱼类,还是取象比类,取鲸鱼胎生这个具有决定意义之象,而鱼类是卵生!只有把世界上所有动物通过“取象比类”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然后才能够找到这些类之间的关系,创立了进化论。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也是首先取象比类,把所有的化学元素按照化学性质不同分类,再找出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进化不同阶段的各种现象,进行取象比类,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他才能够发现社会进化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
     小白鼠与人类同属于哺乳动物,所以,小白鼠代人受过,但是西方科学界根本不知道这是通过“取象比类”得来的。马克思、达尔文、门捷列夫、爱因斯坦这些伟大人物并不知道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潜意识“取象比类”。这就是爱因斯坦惊奇、困惑的答案!
     先生们可以把这个帖子发给社会科学院,看看哪个院士能够给出批评。我热烈欢迎所有的批评。
     也请大家记住这个帖子,如果今后有相类似的帖子、论文、著述、说法出现,那就是抄袭我的!如果发现之前有类似的说法,也希望大家发上来,我向大家道歉我的学识不够,此前,我确实没有发现有类似的说法。
————————————————————————————
         一说就错,还敢吹牛。你说的那些是取象比类吗?跑题跑到南天门上去了,还不知道。这就是不懂装懂,瞎解释一气。
       你以为论坛上的所有人都是傻子啊?

点评
147
发表于 2014-10-27 08:46:26 | 只看该作者
       这位同学又问:“那么肾阳又是怎么一回事啊?”我说:“正是由于肾为水脏,而这个水又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是热水而不是凉水,所以肾可以理解为‘水深火热’之脏,其病机无非是热病,假如肾水寒凉了,哪就一定是误治损耗阳气是结果,也是危证,急需救治。有人不知此理,以为凡是肾虚就一定是阳虚,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想象。正是因为肾虚其实就是水虚,就是阴虚,阴虚一定是热病,所以腿痛就用黄柏正是古人的通例。如朱丹溪、李东垣、叶天士都是如此论述的。”

148
发表于 2014-10-27 10:14:12 | 只看该作者
孙曼之 发表于 2014-10-27 00:46
这位同学又问:“那么肾阳又是怎么一回事啊?”我说:“正是由于肾为水脏,而这个水又是维持生命所 ...

     请教孙先生:病人畏寒、怕冷,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当用何方。这是一个实际慢性病人。
149
发表于 2014-10-27 12:27:3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请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150
发表于 2014-10-27 12:30:3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08:08 , Processed in 0.0553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