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19:59:30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十二经临床用药手册》 谢盘根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这是一本从中原地区民间搜集的一些歌诀经过整理而成的书,笔者家乡不少乡医都以文字和口头形式辗转相传。颇具实用性,特意推荐。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19:26:11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齐氏医案

作者:刘秉慧 樊正伦
定价:12.00
ISBN:780089592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3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95
内容提要
《齐氏医案》为清代四川名医齐秉慧所撰。全书共六卷,
卷一以六经学说论述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主张分经论治;
卷二分述六经证治大义;卷三详析先天水火之说,着重论述
虚劳、痨瘵、咳喘、痰饮等证;卷四主要论述后天脾胃病证;
卷五主要论述血证,介绍了诊治吐血的独特经验;卷六以论
述妇科为主,并介绍了温疫与痧证的诊治。
该书每述病证,先引前贤精论,次述己之见解,后举实
践验案,或论中夹案,或案中夹议,使理寓于案,案证于理,
医理与临床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此次以清・嘉庆十一年原刻初印本整理而成,供中医工
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47:05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四川名医齐秉慧和《齐氏医书四种》
齐秉慧,字有堂,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西)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卒年不详,是晚清时期四川名医之一。著有《齐氏医书四种》。即《齐氏医案》、《痘麻医案》、《家传医秘》和《痢症汇参》。齐秉慧的身世和习医经过,在《齐氏医案》自序中记述颇详。
齐秉慧自幼聪敏好学,攻习举子业,少年颇怀远大抱负,以克承父业。无奈体弱多病,又逢家遭变故,一贫如洗,遂离乡背井,迁居长邑(今长宁县),为维持生计而教书9年。其间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已至“形容枯槁,颜色憔悴,腰俯不伸,形如鹄立”之状。此时略有积蓄,便到重庆、泸州等地经商,沿途遍访良医而不遇,深叹求医之难。一次归途中,船上一同伴携有《薛氏医案》,齐氏借而阅之,方知病因之所在,乃依书采用峻补之法,对症选方,坚持服药数年,汤药服至数百剂,丸药服至上百斤,终至体健食旺。
齐氏33岁时,在湖北武昌幸遇黄超凡,黄乃喻嘉言之门生,喻氏去世后,又师从喻氏大弟子舒驰远。黄氏见齐氏聪敏好学,自己年已70而尚无传人,便将数十年来喻嘉言、舒驰远口授秘旨全部传与齐氏。师徒二人戴月披星,晨夕问难,3年之后,齐氏尽得其传,回到四川。归后弃商从医,购得《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难经》、《脉诀》、《医门法律》、《医宗金鉴》等书,昼夜苦读,寝习深求,终于《灵》、《素》诸书中得其奥妙,用以济世活人,无不见效,并以擅治虚劳杂证而闻名。
齐氏非常重视医德,在《齐氏医案·凡例》中便首立医德8条。如:不以富贵贫贱,而以病势缓急分诊病先后。不可乘人之危勒索钱财。对贫贱鳏寡孤独者,尤宜格外诚心施治,并量力周济。医者应行为端正,衣冠整洁等。其高尚医德,为后学者树立了榜样,所列医德8条,可谓“字字金玉,堪为后学津梁”。
齐氏晚年将数十年心得,参合古今诸家之议论,畅发其义而成《齐氏医案》一书,凡历时36载,成书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书分6卷,卷1-2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3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卷4-5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卷6为妇、儿、外科治案。本书汇录了齐氏的学术见解、临床经验和一些效方,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8年后(1834),又著成《痘麻医案》,该书为论痘疹之专著。书分两卷,上卷论述痘疹的病因病机、临床证状和各种转归,下卷论述痘疹治法,汇集痘疹有效方70余首。本书的特点是:“按证立方,指示精详,因人投剂,辨晰妥当”。该书与齐氏前述《齐氏医案》及其后陆续著成的《家传医秘》、《痢症汇参》诸书,均为其临床经验的结晶。为了让后人不仅取其经验,更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齐氏将未治愈的病例也立案入书,毫不掩其不足,着实令人敬佩。
齐氏又善治疑难怪病。如汪少宰之妻突发腹痛,恶寒厥逆,呕吐下利,脉象微涩。先投四逆汤无效,仍腹胀便急,但多空坐,且前阴冒出一物,大如柚子,经反复诊察,确认是“膀胱”下垂,乃以灸法温其以升其阳,“膀胱”即收回,再服四逆汤加味,两剂而愈。
齐氏不仅在理论上有独到见解,在临床上也往往出奇制胜,屡见奇功,不愧为一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家,其著述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刊,流传极广。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2:33:52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读书临证,乐在其中——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读后
□ 谷万里  中日友好医院
  何绍奇先生的遗著《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出了增订版,封面以墨竹作底衬,装帧设计淡雅,一如何先生之风格,书名由何先生亲笔题写,颇有文人雅士之风。捧读此书,感慨良多。
  我的博士导师史载祥教授与何绍奇、朱步先均是朱良春先生早年的学生,论及辈份,何先生当为我的师叔。正因为这层机缘,使我能有缘在去年6月底江苏南通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向何先生当面讨教。回京后,我整理出与何先生的合影,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但数日后即得到消息,何先生于7月7日晨不幸于香港辞世,听到此噩耗,当时我的震惊难以言表。哪知我与何先生的一面之缘,愉快交往,竟成绝响。
  何先生一向以读书临证为人生之至乐,堪称当代儒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第一版出版于6年前,早已售罄。此次出版补充了部分新作和医案,仍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读书析疑篇”,共收录先生百余篇短文,对中医医理、病证、方药、养生以及中医医籍、人物、治学方法、各家学说等,予以阐发,颇多新见。在学术传承方面,特别对曹颖甫先生的高风亮节、章次公先生的学术思想、朱良春先生应用虫类药的经验加以论述。下篇为“临证得失篇”,收载了先生120例病案,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有得有失,实事求是,体现了先生的临证思路、方法和选方用药的风格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所载医案不但收录了治疗效果好的,也将失误的医案收录,警示自己,提醒读者,以资借鉴。医案按语,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读先生之书,深感其既博览群书,又勤于临证,互相参悟,于医理多有阐发。
  是书虽分上、下两篇,但二篇之间并非孤立无关。中医医理与临证实践密不可分,没有深刻的医理指导,临证多难知常达变。如先生治疗痰证,多用生半夏,认为其止呕化痰之功,远胜于清半夏和法半夏。辨治阳虚证,注重舌脉,用药多重用附子,量多至60克。治疗急性热病,先生分析临床治疗中的得失,体会到须避免过用寒凉,以免热中未已,寒中又起。治怪证,多从痰入手,对痰热证喜在辨证基础上合用礞石滚痰丸。治便血,反对一味凉血止血,主张补虚健脾,益气固脱。治创口不敛,常重用黄芪至120克,配伍当归,以收托补之功。治痹症,用药颇多朱良春先生之风格。总之,何先生对各家学说颇有研究,临证擅长取法各家之长,不一而足,论治各科疾病,总以取得临床良效为准。
  读书、临证并非易事,正如何先生在其自序中写到:“读书苦,一字之辨,一义之析,十天半月还弄不出来。看病苦,费尽心思,没有疗效。”但先生是一个通达乐观,能苦中作乐之人,认为读书、临床之乐恰在其中,“一个字义弄明白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了,就真是其乐融融”。书末所附朱步先老师悼念何先生的文章中,忆及何先生早年经济窘困,寒假无钱回川探亲,赋诗言志:“同窗好友各西东,我无川资怨命穷,读书读到人静后,一觉醒来太阳红。”何先生以读书为乐的高尚情趣、豁达的生活态度,跃然字里行间,确实值得我辈学习。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6-2-25 12:14:58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中医学方法论》黄建平  湖南科技出版社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6-2-25 12:17:55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奇迹 问题与反思---中医方法论研究》  张宗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8:59:34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黄宫绣《本草求真》品析
□ 张 昱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黄宫绣(约公元1736~1795年),字锦芳,清代江西抚州宜黄人,出身于儒医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医药。其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反借巧说以为虚喝”的现状,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萃,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于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该书载药520味,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记载甚详,下编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三部分。该书于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   
  对于药物的分类,黄氏颇具独到之处。他没有采用历代本草诸书所延用的部属分类法,亦即将药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为编次,而采用药物功效分类法,按药物之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七类,各类又分为若干子目,如补剂中又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泻剂又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等。于每味药下面注明该药的部属和卷首目录序号,这可谓是本草著作中很有进步意义的索引形式,不仅便于查阅,而且有助于学者辨析药物的异同,指导临床遣药组方。例如,山药和白术虽同属补剂,但山药为平补,白术为温中,临床运用,自当有别。   
  在用药法象方面,黄氏根据五色入五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认为“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凡药色黄、味甘、气香、属于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凡药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并明确提出药有“形性气质”、“气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伤”、“五走”、“五过”。这些认识,为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黄氏十分重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对成无己、张洁古、朱丹溪、李东垣、李时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论述一一采撷,然却师古而不泥。如《本经》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黄氏却不以为然,他说:“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论,似未可信。”此说颇为成理。另外,对于前贤之言,黄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咸谓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翕然学之,视为补品。黄氏却力驳其谬,认为:“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气”,“奈今天下之人,不问虚实,竟有为去热治劳之妙药,而不知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此精辟的论述,对喜用苦寒,欲通过“坚阴”而收补益之功的医者,无疑于当头捧喝。
  有些药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极易混淆,黄氏通过辨析,力求尽得深蕴。如麦冬与天冬均属养阴清热之品,但黄氏强调“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与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药赤白之异,赤者能泻能散而白者善补善收,分当归有头尾等,皆予以详论。凡此种种,体现了黄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黄氏在长期的临证中,还发展了一些药物的新功能。如对刘寄奴,除点明其具有破瘀通经行血的功用外,还指出该药用于金疮出血,可使血顿止。也实为黄氏的经验之谈。对于药物的来源、真伪和炮制,黄氏也十分重视。如谓“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只能清肺,并不能补益,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人参)绝不相同”。防风以“北出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等等。对药物的炮制,强调“制药贵乎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并把药物配伍理论引伸为“以药制药”的炮制方法。以黄连为例,就有10种制法:“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在气分吴茱萸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这些叙述,对在中药炮制方面,颇有实践意义。
  总之,《本草求真》的特点在于切合实际,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学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专著,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148
发表于 2006-3-1 08:12:21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哈。。,
149
发表于 2006-3-19 10:17:12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2005年值得推荐的12本中医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596&show=0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6-3-21 21:28:31 | 只看该作者

初学中医看这几部书,定有帮助.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571&show=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5:30 , Processed in 0.0608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