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4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09:1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1年1月2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中“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的下半部分的内容。

邓铁涛先生一贯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看中医,他的观点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与历次香山科学会议一样,科技部门领导以专家身份参加会议,直接听取科学家的意见。会议结束后,香山科学会议如实反映与会专家主要学术观点的会议简报,就送到科技管理部门主要领导手中。这些意见,对国家科技方针的制定,无疑将会起到重要参考作用。但中医在医学界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不是说谁想重视中医就能落实得了的,还需要舆论支持。当大会宣布结束时,邓铁涛先生站起来说:“中医有许多‘宝’,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应当努力发掘’。所以不要轻易地说中医不行,应该树立起对我们民族瑰宝的信心,如果我们把这个中国的瑰宝丢失了,那我们就要犯千古的错误,可以说是千古的罪人!”

邓老在会议上的主题发言,《中国中医药报》于2004年2月2日、5日、9日,分三次连载了报告全文。2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又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邓老和100多名中医药专家的建议。该建议希望将中医药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疫情预测预防等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整理,按自身规律不断完善,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日后启动的中医973项目。据当时了解到的情况,国家将对未来15-20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拟选择20 项重大专项进行讨论,而中医药学未在其中。

邓铁涛先生在香山科学会议的报告,在全国中医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国家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他们联名至函党中央国务院,向领导们呼吁。邓铁涛先生与大家在信中说:“中医药确实有比较优势,能解决13亿人健康问题;其次,中医药关系到国家的功能运转和国家安全的维护;第三,中医药是解决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键;第四,中医药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希望成为千古罪人。”邓铁涛先生带头签署了这份《呼吁书》,这是香山科学会议呼吁的延续。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讲述了著作稿《邓铁涛传》中“香山科学会议阐发中医战略”的下半部分的内容。

邓铁涛先生在香山科学会议的报告,在全国中医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国家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他们联名至函党中央国务院,向领导们呼吁《为中医药发展,架设高速路》,为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建言献策。邓铁涛先生与大家在信中说:“中医药确实有比较优势,能解决13亿人健康问题;其次,中医药关系到国家的功能运转和国家安全的维护;第三,中医药是解决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键;第四,中医药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希望成为千古罪人。”

邓老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后,在报纸上提出:

“中国最大的医改,就是大力发展中医药!”

他老人家的战略思维,勇于担当的意识,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144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09:1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1年1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刘渡舟老师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59条——71条的内容解读。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59条——70条的有关内容。



1、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2、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3、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是张仲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法,他本人也许没有“发汗过多”的误治,但是,病人自家,或者他医误治,发汗过多,伤阴,伤津液,若果在病人自身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就能够“自愈”;阳加于阴谓之汗,发汗过多,可以伤阴(比较轻一些),也可以伤阳(比伤阴重一些),附子干姜汤就是治疗汗后伤阳的病证。

      

       4、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本方主要针对误汗之后气阴两伤。



5、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这是发汗后,邪热入里,肺热壅塞,所以需要麻杏甘石汤透热、清泄里热。

6、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汗多伤心阳,需要桂枝甘草汤。



7、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汗后,阳虚,水泛,威逼心肺,需要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8、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误汗之后,脾虚气滞,需要用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行气为主(厚朴用量大),补虚为辅(人参分量小)。因此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9、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吐下都是误治,伤了脾胃中焦的阳气,水湿内停,所以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昧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10、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误汗之后,阴阳两伤,所以使用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误治之后,阳虚、气虚、水湿内停,所以需要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44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1:28:3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小组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李恩教授主编的著作《医学向何处去》

    今晚(1.22)主要讲解“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和“中医学面临的挑战”两部分内容。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xhcq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李恩教授《医学向何处去》之中关于“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和“中医学面临的挑战”的有关内容。

        李恩教授善于反思,敢于探索,勇于直言,值得大家学习。

        中医的兴衰,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机械唯物主义时代(杀生的文明时期),不仅要求人们眼见为实“以有为本”,还必须用西方实验室的指标说明自己存在的根据。因此,中医必然走向衰落。

        经过百十年的强力发展,西方医药破碎化研究人体,大行其道,逐渐造成了“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严重局面,需要中医药“智慧救世”,所以“医随国运”,中医迎来了复兴的历史机遇。

         很明显,中医药的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偏救弊,吐故纳新,守正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我认为,中医药依靠生成论,“以无为本”,生成能够包容构成,因此,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西医没有治病抗病毒的药物,核酸检测极不灵敏,仍然占据主流地盘,中医药虽然优秀,却仍然蜗居在备选席上。

因此,中医药的复兴道路,坎坷而漫长,国人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还需要很长时间。



正如伟人所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感谢雷宝淳的讲座与分享。
144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8:0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1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感热病学史》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第二节《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难经》与《素问》《灵枢》一样,是成书较早的传世中医经典。一般认为《难经》是将《素问》《灵枢》中的部分问题加以阐述与发明的,有设问,有解答,故云《难经》。但是《难经》中有许多认识是与《素问》《灵枢》的观点不同的,也有许多问题《灵枢》《素问》之中并未涉及。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外感热病学史》之中关于《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的有关内容。
《难经·五十八难》云:
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拘何经之动,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之则死,下之即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即愈。
寒热之病,候之奈何?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齿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笔者认为,《难经》外感热病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外感热病直呼伤寒,不再名为热病,这种学术见解影响了几千年。《素问》《灵枢》在学术上主张“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虽然认为热病的病因是伤寒,但是在命名疾病的时候,却只重视病症之热,而对病因之寒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利于人们的防治。所以,《素问》有“热论”、“评热论”、“刺热论”,《灵枢》有“热病”篇,却没有一篇是以“伤寒”命名的专论。西汉初年仓公淳于意的《诊籍》中也是只呼热病,不称伤寒。这种“只称热病,不云伤寒”的学术特点,到了《难经》成书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难经》五十八难,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将热病与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既体现出《难经》“审因论治”的思想,也反映了《难经》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区分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也即在探讨外感热病共有的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反映不同季节外感热病的特点。这一学说,在中医界一直影响了两千年。汉以后,《素问》《灵枢》大力论述的热病,完全被广义伤寒所代替,不再被学术界所重视,“热病”证治,几乎成了绝学。《难经》的广义伤寒学说,得到汉末张仲景的推崇与遵循,他著成《伤寒杂病论》,使伤寒病证治空前丰富,也促使《素问》《灵枢》热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金元医学争鸣中,寒凉派的开山大师刘河间,虽然大力倡导:“伤寒即是热病,”不能作寒医,但他的著作仍称作《伤寒直格》《伤寒标本类萃》,而不以热病名书。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44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8:03:1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1年1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之情绪与健康,主要内容是中医情志致病!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之情志致病的有关内容。
     《内经》说:故形脏四,神脏五,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又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可见五脏与人的精神、情绪密切相关,有所过分,就会伤五脏。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因此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144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8:0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21年1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方药心得”中第三节“朱老常用药对”的部分内容。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血证药对、气血水病药对、痰结病证药对、虚证药对、及口咽病症药对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朱老常用药对”的血证药对、气血水病药对、痰结病证药对、虚证药对、及口咽病症药对的有关内容。
血证药对大黄  生地黄;大黄  代赭石;大黄  阿胶;三七  大黄  郁金  牛膝;五倍子  枯矾;鸡血藤  升麻;水蛭  地龙  参三七;泽泻  山楂;
气血水病药对桔梗  枳壳;三棱  莪术;乌药  香附;丹参  泽兰;丹参  益母草;牛膝  泽兰;泽兰  泽泻;益母草  泽兰;黄芪  防己;
痰结病证药对水蛭  冰片;地鳖虫  瓦松;海藻  甘草;海藻  昆布;僵蚕  贝母  全蝎;黄药子  夏枯草;白芥子  生半夏;甘遂  大戟  白芥子;
虚证药对人参  升麻;黄芪  升麻;黄芪  当归;黄芪  防风;黄芪  桑叶;女贞子  旱莲草;白芍  白薇;知母  黄柏;仙灵脾  仙鹤草;仙灵脾  仙茅;蛤蚧  鹿茸;党参  黄芪;
口咽病症药对天南星  吴茱萸;黄连  细辛;黄连  干姜;决明子  芦荟;升麻  元参;木蝴蝶  凤凰衣;山豆根  鱼腥草;射干  山豆根  挂金灯。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座和分享!

144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20:41: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1年1月26日),曹东义带你一起学《黄帝内经》第66讲:《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s://appfl6ujxwd9641.h5.xiaoe ... 27f4b3db48_3iQc3uBb

今日讲座内容
第66讲《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肢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肢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覆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抑息,刺腰尻之解,两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按疾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无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144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21:20: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1月2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治痹鳞爪”和“浊瘀痹辨治一得”和“急重症治验举隅”三篇文章。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治痹鳞爪”、“浊瘀痹辨治一得”和“急重症治验举隅”三篇文章的有关内容。

     朱老说,痹证属于比较顽固,缠绵难愈的一类疾患,尤以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更为棘手。

有一部分由于长期使用类固醇类药物,常伴见明显的停药综合征,有的终身不能减停,从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柯兴氏综合征、脱钙、股骨头坏死、胃病加剧等,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往往用药不易收效。有的患者需要用滋阴降火之品,如生地、知母、玄参、甘草等,可以显著改善症状。也有的患者,用温补脾肾之品如熟地黄、附子、仙灵脾、仙茅、鹿衔草、巴戟天、苁蓉、补骨脂、鹿角胶、蜂房等,逐渐达到停用激素。

二、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高热稽留,伴见关节疼痛、心烦不眠、皮疹、白细胞增高、舌红、脉数等证象,非常顽固,一般疗法,均难奏效。常以少儿为多见,国外称之为“stills综合征”。对此辨证为温热之邪,入于营血,袭踞经脉,治以清营汤加虎杖、桑枝,清营解毒,泄热养阴,佐以通络,连续服用,每收佳效。

三、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选用含硒较丰富的黄芪加于辨治方药中,临床证实确能提高疗效。《日华子本草》谓黄芪“助气壮筋肌”,是很有见地的。用量以30~60克为宜。

四、“晨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之—,晨僵的轻重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是一致的,可以作为观察病情进退的主要指标,应于辨治方中加用苍术、苡仁、泽泻、川芎、桃仁等渗湿、活血、通络之品。

五、对于免疫复合物的产生是免疫功能紊乱,应侧重增强机体抗病反应,用调动机体调节机制,而补肾温阳的中药,“从肾论治”,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为益肾蠲痹丸所设计的病理模型的实验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和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详见《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51页)。

      朱老说,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脏腑亦得以协调,而趋健复。

土茯苓、萆薢、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倘已呈“关格”之危局,则需中西医结合,合力抢救始妥。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44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57:4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1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治风剂。                    今天继续和大家学习治风剂中的内风,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治风剂适用于外风侵袭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风病。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先生主编的《方剂学》之治风剂有关内容。         
        中医学十分重视防范风邪为害,《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又说“风为百病之始”,可以引起很多疾病。
并且,中医说的风,还有外风和内风的不同。
风邪致病,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影响的脏腑不一样,而有很多症候的差异。
治疗外风,以辛散祛风的药物为主组成,适用于外风侵袭的病情,如肢体疼痛、麻木等。
内风主要是指脏腑的病变,迅速发病,突然昏迷、抽搐等,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45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6:1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1年1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刘渡舟老师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2条——85条的内容解读。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河北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对第72条——85条的内容解读。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
五苓散是水热互结在太阳膀胱,又叫“水逆证”,津液大伤不用五苓散而用猪苓汤;津液不伤而水停,用茯苓甘草汤。
热扰胸膈,心烦不寐,用栀子豉汤;兼有伤气,用栀子甘草豉汤;呕吐明显,用栀子生姜豉汤;伤阳气太甚,用栀子干姜豉汤;腹胀气滞,用栀子厚朴豉汤。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02:56 , Processed in 0.12365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