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4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21:5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20年12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中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的部分内容。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穿山龙、仙鹤草、威灵仙、延胡索、白芨、射干、女贞子的功用及主治,届时我们一起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药物应用经验的有关内容。



朱老说,穿山龙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苦、微寒。归肝、肺经。具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之功。擅治风湿痹痛、热痰咳嗽及疮痈等。朱老对本品研究精深,别具匠心,配伍灵活,得心应手。因其为草药,剂量以30~60g为宜,未见不良反应。

仙鹤草止血、治气血虚弱之眩晕、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治痢(结肠炎)以及强心作用已作介绍。此外,朱老还擅用仙鹤草治疗某些癌症和其他杂症。

威灵仙治疗痛风、湿热黄疸、无精子症、骨刺、血丝虫病感染早期等朱老的经验。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气血瘀滞痛证”,如胃炎、急慢性扭挫伤、痛经、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徐长卿性味辛、温,归肝、肾经,有祛风通络、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脘腹胀、风湿关节疼痛、湿疹、顽癣、风疹瘙痒等疾病。朱老常用此两味配伍治疗顽固性失眠,屡获佳效。

白芨性味苦、甘、涩、微寒,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主要用于肺胃出血等病症。为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疗效显著,实为内服外用的止血良药。朱老擅用除出血证外,对下列诸种疾患,别有经验体会。

射干,形为乌羽、乌扇,而为其别名。苦、寒,归肺经。《金匮要略》之咳嗽上气用射干麻黄,治疟母用鳖甲煎丸用乌扇。《千金》治喉痹用乌扇膏,治便毒用射干同生姜煎服,皆取其善降之性,降火解毒,祛痰利咽之功。朱老痹除喉痹外,如梅核气、支气管哮喘、乳糜尿等,亦多用射干。

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甘、苦、凉,以补肾之阴见长。一般用于肝肾阴虚,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内热等症。朱老据其特性和长期临证实践,认为女贞子是一味长寿之果,天然绿色之品,对当今人们膳食结构失衡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现代病,以及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风湿病,女贞子的功效应赋予新的内涵和扩大应用。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4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21:07:5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到燕赵中医书院《燕赵中医•名家讲堂》,今天(2020年12月29日)让我们继续聆听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62讲:《骨空论篇第六十》。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14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21:32:4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2月2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掌握运气学说,发挥中医优势”、“传承创新,回归中医”、“抢救散落民间的中医‘珍珠’”和“继承弘扬,振兴岐黄”四篇文章。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四篇论著。

2011年朱老祝贺五运六气培训班举办,说“掌握运气学说,发挥中医优势”;同年在接受上海方邦江教授、周爽博士、南京孙伟接受、纪伟教授四位高徒拜师的仪式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说“传承创新,回归中医”是一件大事,鼓励大家读经典,重师传,做好临床,担当历史使命;朱老极为重视民间中医经验整理和传承,他不仅创造了培育南通三支花的历史辉煌,为中医界树立了榜样,还鼓励大家一起“抢救散落民间的中医‘珍珠’”;在2009年朱老当选国医大师之后,南通各界举办座谈会,向他学习,他发表了“继承弘扬,振兴岐黄”的即兴感言。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4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22:01: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12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理血剂。

      理血剂,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调理血分功能,用以治疗血病的方剂。血病包括血热、血虚、血瘀、血溢(出血)等,故理血剂应分为清热凉血、补血、活血化瘀及止血等类。但因清热凉血剂归入清热剂中,补血剂归入补养剂中,故通常所说的理血剂主要指活血化瘀剂和止血剂两类。活血化瘀剂 常用红花、桃仁、当归、川芎、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组成,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或跌扑闪伤等病证的方剂。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汤、生化汤。止血剂 常用白茅根、小蓟、槐花、地榆、侧柏叶、蒲黄、灶心土、白及等为主组成,适用于血离经络而出现的各种出血证如鼻衄、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的方剂。代表方如槐花散、十黑散、秦艽散。本类方剂性多破泄,凡怀孕母畜应当慎用。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在应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常佐以理气药,则收效更佳。使用止血剂应注意适时。若止血过早, 易致留瘀。对出血兼有瘀滞者, 还应适当配以活血化瘀药, 以防血止瘀。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方剂学》理血剂的有关内容。

      气血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内经》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又说:“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理血剂,包括凉血、补血、活血化瘀及止血等为主要功能的方剂。

感谢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14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21:5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12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刘渡舟老师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15—31条,如下:
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8.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9.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20.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1.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24.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6.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 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29.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0.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1.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河北省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15—31条的有关内容。
其中,主要讨论了 桂枝汤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桂枝汤类方的应用,误治之后的救助方法等。
桂枝汤,本来是《汤液经》的“阳旦汤”,是以升提阳气为主要功能的方剂,张仲景迫于时事,不得已“避道家之称”,把它改造成《伤寒论》解表第一方,灵活加减,可以治疗很多不同的病理失调的病症,它倍芍药加饴糖,变成“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之类的病症,也是一个基础方。
这说明,“虚人外感”很多见;外感之中,“突变虚寒,变为内伤”,也不少。
因此,外感与内伤,没有截然分开的鸿沟,可以互相转化。治疗这样的病症,必须时刻注意照顾人体的正气、阴液与阳气,都很重要。
误汗可以伤阳,误汗也可以伤阴。
阳盛不能使用桂枝汤,阴盛也达不到发汗解表的目的。
掌握好调节营卫的法度,才能得心应手,取得良好效果。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4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22:3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1年1月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来学习的内容是:邓铁涛论中医的三个春天。
邓铁涛,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临床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脾胃病,重症肌无力,肝炎,肝硬化等等疑难杂症。邓老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史;中医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医被压迫史、中西医不平等史,这个不平等不是外来的,而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腐败的清政府的大门,中华民族一连串国耻接踵而至,帝国主义的大炮不仅打破国门,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除了给我们带来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之外,也带来了如鸦片烟一样的祸害,使东方巨龙睡梦不醒,并逐渐地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宝贵的部分完全丧失了信心,甘心一切臣服于西方文化脚下,这就是近百年中华文化的现实,中医药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的北洋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其中免除了中医教育的内容,即著名的“民国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引发了中医近代史上首次抗争请愿活动。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1届中央卫生会议,余云岫公开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虽然遭到了中医界的强烈抗争而被搁置起来,但是,南京政府对中医采取轻视、歧视与排斥的政策,从未终止,对中医药事业及学术上的打击影响严重。如果废掉了中医药,这个人民的保健网便彻底破碎了,其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但比这更重大的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国宝消失了。20世纪初我国留学外国的留学生中以留学日本者居多,而一心想要消灭中医的人,也多是留学日本者,余云岫就是留日归来,回国后一直从事废止中医活动的干将;鲁迅批判中医,他也是留学日本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虽经医疗事故,把他的好肾当做坏肾割除了,但他仍然认为西医比相信阴阳五行好。梁启超是维新派,自然要向日本维新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经日本国会投票,直接就把汉方医(中医)废掉了,这些徒子徒孙们返国后,要走日本的路,完全不顾中国的国情与民族利益,要消灭中医。然而历史已经证明:消灭中医的政策是极端错误的!这段历史值得人们深思。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医与全国人民一道翻身解放,终于有机会参加了1950年8月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但是,遗憾的是把余云岫安排到中医代表组参加会议,余云岫又一次得意地提出一番教导中医之意见。执掌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职位的王斌,接过余云岫的接力棒,用改造中医的方法来取代废除中医,他说:中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封建医,应该随着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中医真正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由此开始。后来,王斌继续推广改造中医、歧视中医的政策,被毛主席所察觉,撤掉了他的卫生部部长,并公开点名批判了王斌的错误思想,《健康报》发表了《批判王斌轻视中医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积极参加批判王斌轻视中医的思想斗争》,由于毛主席力挽狂澜,王斌继承余云岫的衣钵,用改造中医以消灭中医的政策,受到党中央的严肃批判而告一段落。
到了1955年,我国成立了中医研究院,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了4所中医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事业的第一个春天!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论先生中医的三个春天。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政策就是中医发展的天。
        近代以来,民族虚无主义者推行全盘西化,说中医药阻挡了他们的道路,因此,就打算取消中医。这个斗争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表现十分激烈。
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部门依然推行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道路,毛泽东撤销了两个卫生部的副部长,指示西医学习中医,在1955年我国成立了中医研究院,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了4所中医学院,保障中医事业不被取消,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所以,邓铁涛先生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事业的第一个春天!
文革期间,中医受到很大损失,党中央1978年56号文件送来东风,中医政策得到落实。
1982年衡阳会议确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独立发展。
1984年发展中医药写入《宪法》,中医药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1986年成立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有了独立的行政管理
中医药发展逐渐受到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有了《中医法》,发展中医成为法律制度保障。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4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22:4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1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屡试屡效方》内容:
       敦复汤: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炒)四钱、核桃仁三钱、山萸肉四钱、茯苓半钱、生鸡内金半钱。主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http://www.ynjkcy.com/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屡试屡效方》敦复汤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人体的强壮主要靠自身的元气,脏腑,有了虚弱,得了慢病,虽然有很多措施,但是归根结蒂是要从根本入手,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敦复汤之“敦”,是厚德载物之意,唯有厚德才能载物;复是康复,恢复本我。
因此,方中用:野台参四钱补气、乌附子三钱回阳、生山药五钱固脾;补骨脂(炒)四钱、核桃仁三钱、山萸肉四钱补肾;茯苓半钱利湿、生鸡内金半钱健胃消食,帮助运化。

诸味中药结合起来,可以主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4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9:18: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扬鞭奋蹄,元亨利贞。今周日晚上(2021年1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上次他与大家分享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这次他将与大家分享温病的三焦辨证。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三焦辨证的有关内容。
吴鞠通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认为温病之邪由上而下,从肺心所居的上焦,逐渐发展到脾胃所居的中焦,最后深入到肝肾所在的下焦。这种三焦辨正,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有很多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他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当然,有论必争,新的学术创见,也会有不同批评意见,他的这一论点,曾受到王孟英、叶霖等温病学家的激烈批评。
王孟英云:“嘻!岂其(吴鞠通)未读《内经》耶。伏气为病,自内而发,惟冬春风温、夏暍、秋燥,皆始于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强欲划界以限病,未免动手即错矣。夫温热犯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
叶霖(叶子雨)也云:“此节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赅第一节之九种温病,皆当从手太阴治。真属医道罪人。姑不论温疫、温毒、温疟、湿温等证,伏气各有不同,即春日温热,冬至之后之阳热伏藏少阴,岂手太阴上焦表药可治?所以必主以葱豉汤者,豆豉能起发肾气,俾少阴伏邪从皮毛汗解,由肾达肺,非翘、薄、芥、桔清肃上焦所能解。然而豆豉虽能起发肾中伏邪,非假葱之力升提,童子小便之咸降,上下分消,不中为功。鞠通不能明伏气为何气,加豆豉于银翘散中,其实无用。近世不明制方之义,用葱豉而不用童便,云畏其补阴,更有用豉而去葱,谓是上焦表剂者,此等不识医理,妄自立方之庸工,皆鞠通有以教之也。”
由上述两位医家的论述可见,外感热病种类繁多,其发病之时或由外发,或由内起;或起于中焦,或出于下焦。若想用六经辨证或三焦辨证,限定它们的发病过程,或者限定它们的传变途径,都是很难的,临床上也是未必如此变化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预测的外感病的发展趋势,大多数都遵循从表入里、由轻而重,或自上而下的总的趋势,这只是一个很粗略的规律,任何企图强化或神化这种变化规律的做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够全面的缺陷。
吴鞠通在中焦篇,进一步提出了“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始上焦,终下焦”的说法,遭到王士雄更为猛烈的抨击。
王孟英云:“(吴鞠通)自注云:‘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失治,则传中焦。始上焦,终下焦’。嘻!是鞠通排定路径,必欲温热病导其道而行也。有是理乎?!彼犯肺之邪,若不外解,原以下传于胃为顺,故往往上焦未罢已及中焦。惟其不能下行为顺,是以内陷膻中为逆传。章虚谷亦昧此义,乃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包络,故曰逆。夫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胡可反以为逆?岂二公皆未读《难经》耶!其不始于上焦者,更无论矣。”[1]

[1]见《中国医学大成》(四)温病分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10月、767-890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

1419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9:2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21年1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中第二节单味药运用举隅及第三节朱老常用药对的部分内容。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中药白芷、藏红花的功用及主治,还有外感病药对及心脑病证药对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单味药运用举隅及朱老常用药对的部分内容。

朱老说,白芷辛温芳香,入肺、胃、大肠三经,《本草汇言》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说明其功效之广泛,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窍、消肿、止痛之功,能行能散,长与宣通,止痛消肿之功,尤为卓著,朱师盛赞而广为应用。

藏红花又叫番红花或西红花,原产西班牙,在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有栽培,我国仅西藏有移植栽培,故名藏红花,为珍稀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散郁开结、凉血解毒之功。常用它来治疗血瘀引起的闭经、胸腹胁肋等疼痛,也可治疗跌扑损伤、忧郁痞闷、温病发斑等。《品汇精要》谓其“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及治伤寒发狂”,特别是它的养血之功能早已闻名于世。早在明朝藏红花就传入我国,在《本草纲目》中已将它列入药物之类。藏药中很多传统方剂以它为主。
朱师在临床上常有肝硬化长期残留小黄疸不退,使用一般利胆退黄药物无效者前来就诊。他在辨证处方时再给予藏红花0.5-1.0g/日晨起泡茶,徐徐饮之,坚持月余,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经“B”超检查发现此类病人经治疗后的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这与藏红花兼有活血利胆双重功效密切相关。

外感病药对,桂枝  白芍;一枝黄花  苍耳子;蝉衣  僵蚕;板蓝根  大青叶;羚羊角  生石膏;大黄  生石膏;生地黄  淡豆豉;苍耳子  葛根;
油松节  红枣;

心脑病证药对,大黄  三七  花蕊石;丁香  郁金;黄芪  川芎;麻黄  熟地黄;苦丁茶  槐米;白术  泽泻;半夏  乌头;胆南星  石菖蒲;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僵蚕  全蝎;
附子  全蝎;鱼枕骨  潼木通  路路通;人参  苏木;人参  附子;人参  三七  琥珀;三七  丹参;太子参  合欢皮;生地黄  附子;瓜蒌  薤白;沉香  三七;桑寄生  丹参;苦参  远志;苦参  茶树根;桂枝  甘草;丹参  酸枣仁;百合  丹参;百合  生地黄;百合  知母;龟板  龙骨  石菖蒲;龙骨  牡蛎;附子  磁石;
石菖蒲  远志;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1420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21:19:02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

        今晚(2021年1月5日)8点,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63讲《骨空论篇第六十(下)》。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第63讲《骨空论篇第六十(下)》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04:27 , Processed in 0.0601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