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亮邮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4:28:30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答诸网友问题二

网:针灸学是不是就是缺乏一本像<伤寒杂病论>那样系统的辨治体系

桂:其实是散在《内难》各篇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系统的理论和整体观将这些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结合起来,转化成系统的辨证体系.再结合个体差异,在临床中摸索转变成系统的针法.


网: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着用古人的心法,才会读懂经典,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臆想去创造还有就是用临床去证实,这是永远的真理。

桂:笔者十分认同.必须进入古人的思维,才能读通古代的经典,所以需要我们的研究涉及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读内经,当我们积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时,我们又要应当怀着怀疑的心情去读《内经》,去追根问底找出理论与实践的根源,这样我们才会有所进步.


网:对于经络敏感一直心存疑惑,希望先生能指点一二?

桂:针灸治疗疾病以经络为中介,以调神气来治病。病人患病,其所属经络之中必定有邪气之所居。如果邪气较盛必定贯穿于整条经络,故针与邪气相逢,如果自身正气充足,针灸泻法运用准确,自然会出现循经感觉。以此举一反三,足可破解所谓的经络敏感者。这些都是笔者经过反复体会实践的结晶,其实笔者也提到经络敏感与体质元气厚薄有关还和与经络中的邪气与正气多少有关。《内经》中也提到神气先行与神气后行,首先我们先理解经络传感是经络中的气行感觉,再者考虑是正气还是邪气,而后再考虑经络传感与针刺手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有了这些研究方向再结合针下辨气,必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网:请教关于针灸疼痛的问题?

桂:关于疼痛问题要考虑几个方面,1考虑患者是否本身性质就是疼痛,那在针灸时有可能引邪外出,也会产生疼痛.2刺不中穴,或者针刺肌肉薄赤白肉际处,也会引起疼痛.3留针不动也疼,可将针微提之,继续留针.只要不继续加重,就会渐渐减轻.4如果仍继续疼痛,可先休息一段时间再针.


网:我也遇到过两次,一次是给自己针左曲池.首次进针没事,第二次很痛,而且越运针越痛,只好出针,其它穴位没痛.第三次再针,又不痛了.另一次类似情况出现在给病人针左太溪.是因为穴位没取准吗?我觉得好象不是,曲池和太溪的定位都不难,而且,进针前都经过按压.我到现在还是没弄明白究竟为何.

桂; 笔者认为与针下邪气有关,可能正逢邪气在经络中.解决方法:如针下很痛就应该少运针,等待邪气外出或直接轻手法行泻法使气行,如果减轻了问题就是邪气在经络中.好象与五行生克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针直接调节的是经络之气(正邪之气).


网:请教温针与烧山火的区别?

桂:笔者所说由内而外是与温针比较而言,温针的热量是针上烧艾所以是从外而进内,烧山火的热量是做了手法后先由外而内,而后才阳气隆至由内而外透出来,所以有本质差别.另外温针烧艾,在热量进入经络的过程中,不一定经络完全吸收,有时热量停留在皮肤上,皮肤发烫无法完全渗透到腠理经络中,而手法做出热感,是通过经络阳气聚气才会产生热量,所以是完全吸收的,所以它们是不同的.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1:34:14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答诸网友问题集三

网:请问体质与治疗的关系?

桂:如何辨别病人是否体质有问题,首先在治疗过程中当辨证取穴手法正确时,如果疗效不是很明显,就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是否有问题.其二,在手法正确运用同时,却没有行气的感觉,这也与体质有关系.这就需要全方位的调节,以整体来调动局部,才能达到好的疗效.其实所谓的体质差异也是一种疾病,只不过它是隐性的疾病.所以笔者创造出整体系列针法将不同的体质都调节到阴阳均衡的状态,,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网:能否说说先生针灸的配穴?

桂:我们应该注重过程变化,而不要去执著穴位。同样的穴位在不同的阶段反映是不同的,所以即使知道了穴位的主治却不知道变化,不能灵活运用,还是无法突出疗效的。笔者每阶段运用的穴位均是不同的,每次运用都会有新的变化。

网:请问 桂先生在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时,通常(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几分钟可以出现明显效果?行针的时候,使用意念引导么?谢谢。

桂; 笔者所追求的是过程,只要每个过程是良好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满意的,正因为每个人体质的区别,所以快则几分钟慢则需要数次乃知.笔者所运用的是穴法之间的优化组合与手法的紧密配和,无需运用意念引导.

网; 培补脾胃,元气自然充沛,本是常理之事,妙就妙在先生能够掌握每次变化的转换过程,如运筹握之间,这肯定的深厚的辨证临床基础,以及自身对丹道筑基的体认非常是清楚,融会贯通,方不至于迷惑,高手!!!赞一个!!

桂; 针道难就难在把握节奏和转换过程,所以针灸要注重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疗效快。因为思路明确而且能够把握每个过程的节奏,并都有不同的疗效,这说明这样的针灸方法疗效已经很快了,也就是不一味的刻意追求,该来的自然会要来的。




桂:关元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玄”“元”通,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按元字之意思,本也,原也至大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网:“元”是“本”。大哉乾元, 桂先生这个理解对,但对“关元”,其穴是否本意如此?

桂: 应该本意如此,因为在临床运用中,关元穴是打开元气的门户

网; 关,闭藏之意,亦为界上之门,枢机开合之关,元,本也,端也,至大也,也是守护人身乾元坤元的窍,一名下纪,一名次门,足三阴、阳明与任脉之交,男子藏精之阁、女子藏血之胞,又叫小肠募,募结通阴之募,本意心与小肠表里,尽泻心火利水之能事、肾与心包相交,小肠亦名赤肠,赤为火,属阳所化之阴,结于此穴,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桂; 正因为“关”是闭的含义,所以针刺不就是打开了吗?在临床中针刺关元穴,患者均有感觉经脉向外放射和传导的体会,这其实也反证打开了元阴元阳交关之门户。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可以是其他穴位。因为促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因素有很多,并非唯一一的就是针刺关元穴。古人意守关元是点火和启动元气的意思,其中还有许多的过程包括脾胃的升降等等因素,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网; 呵呵,此穴刚好的心肾相交的点

桂:其实使心肾相交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看和分析比如也可以理解位公孙穴.公孙穴:此为脾经之络穴,脾居中土,灌溉四方,如中央黄帝,君临四方,黄帝姓公孙,故以为名。所以也能够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目的.所以关元穴是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怎样运用是靠各人的修为了.

网:呵呵,诸家言论不一,但主治相差不多,正如桂先生所言:怎样运用是靠各人的修为了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1:31:55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一)
《上古天真论》以肾气主持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盛衰,首先提出了中医学先天之气的概念。秦越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的名称与概念,认为“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说明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同时认为元气与肾和命门关系密切,在《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那么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引用王海藏的解释说“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陌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由此可见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为阴阳运行之根源。
宗于东垣之学说,以脾土为万物生发之母,人体一切的营养来源,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升降健运,所以当脾胃功能衰退之时,元气随之转弱。但脾病久久不愈,则肾阳转虚,命门相火弱等病,亦随之而生而呈现出脾肾两虚的症状,治之则东垣认为补肾不如补脾。 但在温补学派的观点上,却有不同的主张,认为人体生命之门在肾及命门之中,主宰着人体一切新陈代谢的动力来源,当命门火衰则脾肺心的阳气亦会不足,最后亦会出现脾肾两虚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则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这两种不同的方向治疗方式,就是李中梓所强调的,人有两本:一以肾为先天之本;一以脾为后天之本的最终目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辅佐。
《类经•卷十五》言:“精气之源,本于水谷,水谷之化,出于脾胃。……然水谷在胃,命门在肾,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医贯•先后要论》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土。”肾精也不例外。后天之本脾与先天之本肾之间存在着互济的关系,后天赖先天为之主,先天赖后天为之资,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脏化生水谷精微,须有肾阳的温煦作用,而肾中精气又须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说明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关系,两者共为人体生命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水为万物之元;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说明脾与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基于脾肾的这种关系,张氏认为善养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即所谓的“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由此可见通过补脾胃可以资生资助先天元气的目的,从而保持先天肾气的盈满,所以命门之火的培养须在完全补足后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此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当后天气血,经络,营卫完全补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气的培养,此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正是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最终达到补充命门先天元气的目的。笔者借鉴了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与针法相互印证,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代表了肾气充盈的标志,而笔者通过针灸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出现的二肾汤煎与丹道体验如出一辙。许多修士通过笔者针法的体验及自己的内证,论证了整体针法为真正的筑基培元正法。一些朋友也提出肾气极虚者针刺后也会出现类似感觉,笔者认为物极则变此为假热之征兆,这种假热症状通过针刺后必定热量减弱直至没有任何感觉,而且可以通过脉象来鉴别。而真正的肾气充盈是伴随每一次针刺都会有二肾汤煎的感觉,因为元气充沛经络畅通无阻,自然可以重复和反复印证。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同时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对于年轻元气充足者直接利用元气去攻克疾病达到邪去正安的结果,再结合补后天恢复其良性循环;而年老体弱者则必须先通过培养后天再达到补先天的目的,自然就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了。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针几次就能二肾发热的,这恰好说明正因为其肾气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一段时间针灸培养后天及先天。待到先后天补足再以整体力量去攻击患处,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肾气是否充足全在平时的保养和经脉是否畅通,《上古天真论》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通过以上的分析及各方面的印证:笔者认为通过针灸培养先后天的方法是能够达到培元疗效的,整体系统针法的理论就是结合培养先后天之本,无病可以保养强健体质,治疗疾病则可达到以整体攻克局部疾病,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目的。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6:06:40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二)
整体系统针法是笔者结合师承旁及百家,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所研究出来的针法精华。什么是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整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它以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调控性作为基本原则,实现整体最优化为目的的。系统方法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论只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科学研究成果,但系统方法的思想及其运用,在古代已经存在。近年来许多中医研究学者指出,《内经》创建的中医学理论和理论体系含有丰富的系统方法内容。虽说中医理论体系是由《内经》创建的,但其结构形式和基本内容及其精华却隐含在《内经》各篇之中,需要分析归纳整理;整体系统针法正是将《内经》中整体系统方法融会贯通于针道之中,不是简单的某穴治疗某病,而是通过穴位的优化组合配伍,启动人体自身调节机能来治疗疾病。这就是针灸中“配穴布阵,整体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系统针法形成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笔者细致的观察以及扎实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特别是运用了古代辨证法的哲学为指导,加以精细的分析,以求达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层次。其中的艰难痛苦和付出的代价,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但同时也造就了整体系统针法的经验,知识,理论,实践的客观真实性。有人责难中医治疗疾病经不起重复,针灸的手法“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也是经不起重复。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理解,只是因为中医针灸还没有提升到完全整体系统的科学化。以笔者多年的实践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这些手法完全可以在整体系统针法中进行反复的重复和印证,这就是整体系统针法独具特色之处。
整体系统针法融合了中医藏象,经络,气化及丹道理论为一体,并对历代各家针灸穴位处方进行整理,最终研究出攻守兼备的九套针方。整体系统针法的针方彼此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尾相接,最终打通全身经脉。但其理论依据和建构模式仍以中医学的元气论和命门学说为根本,培养肾中元气为核心。通过针法培养先后天之本,直至元气充足二肾发热之时,再以整体元气力量攻击患处,立于不败之地。中医的气化理论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组成之和,而整体就是通过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养的理论,将养生治病合二为一,完成了针灸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
近代所谓的科学化,即是将归纳法和推演法结合起来。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医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而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整体系统针法却将此二者进行了结合,传统上医治疗疾病,诊病辨证施以针药,形成了一种谨慎小心,却又如将帅临敌,大胆布阵攻守的心理习惯。即所谓“用针如用兵”论。“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是兵家的谋略和用兵原则。临病如临阵,用药(针)如用兵,最好地概括了医家的心理。用药(针)之难,恰如用兵用权之难。又如张景岳,武夫出身,《景岳全书》中竟以古方八略,八阵等用兵之道为用药准则。整体系统针法更注重配穴布阵,环环相连。通过经络从整体观去分析和归纳各个环节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由于经络的变动,疾病的产生有虚有实,有高有下,而散于经络,分配五藏。因此必须根据经络反映推求其原因和性质,诊查其部位和变化。外邪必先通过经络进入五藏层递而入内,在针灸过程中也必定历五藏通过经络层递而出。此传送之次序也,因此这种传送之次序也有其规律性。笔者就是通过这种规律性而研究出整体系统针法,而每一路针法都有其侧重点之纲领,却又留有灵活的变化的余地,主次次序是万万不能颠倒。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仲景完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化。即任何疾病都可以按照六经辨证的系统分类进行诊断治疗,虽然各种疾病症状千变万化,但仍不出六经辨证体系范围之内。而近代针灸发展是快餐文化,只求速效。最好能找到哪个速效穴,以至于穴位发明越来越多,根本谈不上有“用针如用兵”的心理准备,更不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临证态度了,所以针灸必须向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发展。笔者对历代针灸处方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虽然针灸配穴处方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却没有提升到整体系统的高度,也就是没有一条主线将穴位的攻守结合起来,形成整体阵方。整体系统针法先以扶正守中为核心,立于不败。再在其基础上进行扶正祛邪,达到攻守平衡兼备。先由外而内步步为营,再以整体之力形成合围之势,将邪气完全排尽。最终打通全身经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完成了针灸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学习针灸之术,必定要研究到经脉科学。它是古代医家以针灸为手段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在观察和运用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及基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医学。因此在针灸调气过程中必须出现经脉循行感觉(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内经》中虽然有阴阳二十五人不尽相同,所以针下气机也各不一致,我们可以认为阴阳二十五人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病态。犹如丹道修炼,虽然各人体质差异并不相同,但只要得到口诀心法,再加上持之以恒,最终都能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而且能够经得起反复的重复。而整体系统针法也融合丹道理论于其中,通过调节气机,同样能使不同体质者,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而且整体系统针法的治疗过程中,“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这些手法的感觉,也必定能够在临床中反复印证。
整体系统针法在这些年的研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完全依靠四诊所得的信息和患者的经脉循行感觉,来探察身体内部的阴阳平和的状态或偏倾的程度及性质。在摸索整体系统针法中,在数次针灸后通过患者的反映及反馈,而后进行中医理论分析与鉴别,就需要重新调整以为适宜。经过了反复的归纳分析,提取精华去除糟粕,才能够真正创建了整体系统针法体系。所以笔者一直强调中医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依据,如何进行这种经验性的尝试和验证?正是这种中医学的最原始基本的方法,才保持了中医旺盛的生命力,检验愈成熟,可靠性也愈大。所以中医针灸必须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生命力。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也许整体系统针法已经符合了这个支点的要求。借用《经脉医学》书中最后一句话“沉睡千年而一朝复苏的中国古代经脉医学,它将在这场中医学革命中重现辉煌!”。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9:07:01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三)

在《内经》和丹经中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而命门穴只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并非是一个太极之体,所以针灸命门穴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太极体的,必须通过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补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并且通过扶正手段达到邪自祛的疗效。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温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笔者在这些年结合针灸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中,在针灸培补元气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大多先是二肾发热而后命门处一圈也接着温热,最终整个腰肾部也相继一片温暖一气贯通。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也论证了古代中医命门太极理论,并非只是单一的中医理论,而是有实践基础论证而来的。在针灸临床中通过调节气机,如果能够达到二肾发热元气补足的良好反映,再治疗其他疾病就很简单,且疗效卓越。结合针法年轻者元气较足通过培元方法很容易达到补足元气的目的,而年老体弱者就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了,有时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培元疗效的。笔者在《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但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我们无需为患者完全补足肾气,就是未必都到做到二肾烫煎的内证。我们只要将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或解除了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透穴方法来间接补肾。比如有网友通过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的方法补肾,也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为年老体弱者元气已经少得可怜,直接取肾经有时未必能够达到补肾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气外泄。此时我们通过透穴之法来调节补肾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那么透穴法具有几个优点:1透穴法起到缓冲补肾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尝试补肾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转化先天的目的。

笔者十分推崇命门太极理论及注重元气的重要性,更注重对不同体质的补肾补亏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以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补的理念,达到二肾温热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元气,对于治疗患者疾病来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养生者来说补足了元气可以延年益寿,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可以等待时机朝更高境界修炼。因此培元理念是笔者整体系统针法中的重中之重,也可与笔者另外二篇《针灸补亏正法》及《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相互参见。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4:23:30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2009年针道之总结
桂亮
在即将挥别的2009年之际,回首这一年间的辛勤耕耘及对针道的刻苦专研,终于得到了回报。当看到自己的研究丰硕成果时,感受之前所付出的那么多心血,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年其实是研究针道学术最具有突破性的一年,也是这近二十年来研究针道,最具有里程碑纪念意义的一年。现将今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一番,也算对自己研究针道过程中的一个见证吧!
1:完成了《王道正法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文章,此系列文章是对自己这些年来对针道理念的总概括,也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再认识和再升华。
2:针对之前著作《金针探秘》系列,进行了一次修改与修正,并且融入了最新的针灸理念与成果。特别对于文章中欠通顺的语句进行了梳理,基本能够让读者较为通畅的阅读系列文章,进而使读者会更容易理解笔者的针道思想与内涵。
3近一年多来,从理论到实践对针灸阵方进行了提炼,去繁杂而留精髓执简驱繁,完成了以一法代万法,万化归一之阵方,因为简洁是智慧的精华,从而真正领悟了通一毕万之道,也就是任何需针灸调气之疾病,皆可以以笔者所研究之一阵方统之,且疗效显著。此万化归一的针方出现,其实也达到了笔者所要求和推崇的最高境界。
研究针道其实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就好比画一个圈,起点处就是终点之所。虽然都在同一点处,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从起点至终点已经走了这么一圈,对行径之轨迹也相当熟悉,研究针道也就是摸索这一过程。回顾这些年来针道探索,开始从师承发展,而后一直由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发挥,现今又回归师承之绝学,整个经历过程犹如转了一圈,由起点处行至终点,返璞归真从而真正的领悟了针道之真谛。
展望来年,笔者仍将《金针探秘》未修改之文章进行重新调整,也同样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求对读者能从中受到启发。另外笔者也将收录或转帖一些中医基础的文章,帮助读者从基础入手,由浅至深的了解和解读中医基础理论,进而对中医针灸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希望能使中医爱好者感受到传统中医针灸的无限魅力。
2009年即将走过,笔者也期望所有朋友能够在新的一年中针道精进,来年会有更大的收获。
                                    
137
发表于 2013-7-23 13:31:45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如梦几回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1:33 , Processed in 0.1585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