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0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2:08 编辑

清代医家唐容川(1847-1897)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脾脏图(见图10)中加画了“甜肉”这一构造,强调“甜肉”即“脾之物”[25-26],曰:“西医云傍胃处又有甜肉一条,出甜汁从连网入小肠上口,以化胃中之物……中国医书无甜肉之说,然甘味属脾,乃一定之理。西医另言甜肉,不知甜肉,即脾之物也。


又言:“西医言脾中之血,壅热气以薰化水谷,盖血即心火所生,壅生热以化谷者,火生土之义也。”可见当时西医仍然误认为脾主管消化,这使得当时的中西医汇通派没有能够及时发现中西医脾胰脏腑对应的错误。


为了调和当时中西医理论的矛盾,唐容川解释甜肉(胰腺)是“脾之物”,并力主以甜肉的消化功能解释中医脾的运化之功,曰:“西医言脾中有血管,回血聚于脾中者极多,余按血是心火所生,火生土,故统血极多。食入则脾拥动热气以化之。西医又言有甜肉汁化谷,按甜肉即胰子也,生于油上。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膏能化水,胰子能化油,脾称湿土,正指胰子与膏也。


与之相类似,张锡纯[27](1860-1933)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pancreas”为“脾之副脏”。


本来应该是“正脾”的反而成了“脾之物”、“脾之副脏”,这反映了当时中医在西医解剖和言语强势压迫下力图调和两种医学的矛盾所采取的妥协和折衷态度[3]。
132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1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2:15 编辑

唐荣川脾脏图谱,借鉴和引入了当时的西医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1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2:19 编辑

另一位晚清中西医汇通医家朱沛文[28](生卒不详)对西方的解剖学表现为全盘接受,其中就包括了脾和spleen翻译的对应,他1893年出版的著作《华洋脏象约纂》中所附插图多直接引自合信的《全体新论》,所附的脾图也是脾和甜肉并列(见图11),不过他又专门撰写了“甜肉体用说”一节,把“pancreas”当做中医脾的一部分,试图弥合中西医脾认识的矛盾,曰:


洋医云:甜肉者,中土无名,医书不载,长约五寸,横贴胃后,形如犬舌,头大向左,尾尖向右 ,尝其味甜,故曰甜肉。正中有一汁液管,斜入小肠上口之旁,所生之汁,如口津水,未详所用,意乃胆之将伯欤。蒙按:甜肉中有一管,而《医林改错》又云脾中间有一珑管,则甜肉疑即脾。然以为脾,则与洋言形如竖掌之脾,是二脾也,恐无此理。但此物洋之所有,华之所无,反复思之,莫名其故。后阅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脾有两叶,则甜肉盖即脾也。尝窃度之。经云:脾统血。又云,脾主为胃行津液。盖洋言形如竖掌之脾,主收聚往来余剩之血,即经言统血者也。洋言形如犬舌之甜肉,中有一管,乃华所谓形如刀镰,中有珑管,水液由两边分流,即经言为胃行津液者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2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2:28 编辑

民国以后,伴随着现代医学对脾、胰认识的进展,脾、胰翻译的错位矛盾逐渐显现,这引起了一些当时医家的注意和反思。著名反中医人士、民国医家余云岫[29](1879-1954)在其著作《灵素商兑》中,更倾向于认为中医之脾是指的pancreas,曰:“灵素所谓脾者,全乎消化器官之系,似与今日之所谓脺者(pancreas)相似”;又说“灵素之脾实为脺”,他反而怀疑中国古代没有认识到spleen。


囿于当时资料的缺乏,长期的流传。余云岫并没能弄清楚脾胰翻译的历史,他误以为是日本人犯了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错误,才把脾翻译成了spleen。他曾专门在《医学传播》撰文论述这个问题:


现在我国的科学医界,对于疟疾的病人,对于伤寒的病人,对于白血病的病人,对于黑热病的病人,他们几种病人的左侧腰部以上,肋骨以下,所生出来的一个痞块,都叫做脾肿。


这个“脾”字是弄错了!原来脾字是我国古医书所有的字,但是常常脾胃连说,像素问厥论说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灵兰秘典论说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太阴阳明论说道:“脾脏者常著胃”;又说道:“脾与胃以膜相连尔”。灵枢本输篇说道:“脾合胃”,隋朝的巢氏病源候论,唐朝的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也是脾胃连说,宋时代的圣济总录也是同样说法,金元四大家有李东垣脾胃论,一直到了现在,都认为脾胃两个脏器是一家人,所以这个脾中西都说无疑的是消化系统的脏器。


又素问脏气法时论说道:“脾色黄”,太阴阳明论说道:“脾者土也,治中央”。可以知道它的色是黄的,它的所在是中央,所以看它的颜色、它的地位,和它的生理作用,无疑地就是现在的胰子油。英文Pancreas,是生在胃的后面,是能分泌三种消化液,流出到十二指肠,来消化从胃中出来到十二指肠而胃所未曾消化完全的食物,它能继承胃的消化工作,来完成消化这件事。内经说:“脾为胃行其津液”,其实胃液不是脾所分泌,而为胃自己所分泌的,只可以说“继胃而完成其消化”。总之古人的观察,大都蒙混,不能够精细分别,这也不必深深追究。然而旧医书上所说的“脾”是现在的“胰”,已经是的确不磨的了,总没有疑惑了。日本人叫做“脺”,这个字我们中国字书里面没有,不知何以新造一个脺字来代表脾脏?须要追究它脺字出现的时代,方才可以明白。章太炎老夫子说 恐怕是 “膟”的讹字,礼记郊特性有“膟膋”(音律聊),郑康成注说道:“肠间脂也”。这说也只好当做疑词,不能说是确实。


至于现在新医们所说的脾脏呢,说也奇怪,中国医书里面从来没有说起这个脏器,我也曾和章太炎老夫子讨论过,他也说中国医书没有说起过这件东西。在英文写作spleen,德文写作Milz,日本人贸贸然把我们中国这脾字去译它,实在是错误了。


中国的新医,也就贸贸然接受了他的错误,来指鹿为马,硬把古今惯用来代表消化系分泌腺的“脾”字让给别人,却用古来医书不惯见的俗话“胰子油”来代表。再硬把古来医书所没有说起过的血行腺,而且碰着传染病,往往会胀大的一个脏器,却把“脾”字招牌挂在它身上去,实在是太不妥当了,太笑话了。关心科学名词的同道们,是应该切实注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5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3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2:33 编辑

章太炎[30](1869--1936)曾为此专门驰书余氏,曰:


昨论脾脏事,兄疑胰子油即古所谓脾脏,而左胁下一器,日本人所谓脾者,古书何以不见?按《释名》称:脾,裨也。裨助胃气,主化谷也。言在胃下,则为胰子油甚明。《难经》称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其言广长之度,为左胁下器为胰子油虽难明白,言散膏半斤,则明是胰子油也。但《诗》称“嘉肴脾臄”,《月令》称“祭先脾”,今胰子油但可充面脂去垢之用,又时或煮以为药,而不可烹调为膳。唯左胁下一物,今浙西称草鞋底,江南称夹肝者,味不甚美,而颇可食。……恐此二物古人皆名为脾,故或言在胃下,或言在胠空处,或言磨化水谷,或言用以为肴也。且草鞋底中贮满血液,而《难经》既言散膏,又言主裹血,则已混二物为一矣。古人定名不正,两器同号,往往有之,亦犹《难经》称胆、胃、膀胱为青肠、黄肠、黑肠,今人呼睾丸为肾囊耳。至所谓脾藏营、脾统血者,古人虽未知脾生白血之事,则满贮血液,则明明可睹。且藏营统血与磨化水谷,分明是两种作用,则亦必是两种器官,两器皆称脾,此古人命名之失,其实则非有偏缺也。


章太炎先生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应该说中西医在脾、胰的认识上都有所欠缺,中医历史上并没有把脾、胰很好的分开,而是很可能把它们混成了一个脏器,因此中医也有“命名之失”。脾、胰翻译的错位不能独责于西医之非,中医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虽然从解剖来说,《内经》的脾是居于中央的,属孤脏,更加类似于pancreas,而并非如spleen偏安于一隅。但是,实际上,依据《内经》现有的寥寥几句关于脾的解剖记载,我们很难准确区分开《内经》的脾到底是指的是pancreas还是spleen,抑或只是因为理论建构的需要,仅仅为了适应那个五行的框架,故意把它们合并到了一起?现代西医以解剖和实验为武器,对脾、胰结构和功能的探寻都走过了如此曲折的历程,在两千多年前简陋的条件下,让《内经》把脾、胰从解剖到功能都区分得那么清楚,那也太过于苛责古人了。在无法严格区分的历史情境下,为了维护整体理论的自洽性,《内经》也许采取了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的策略,这样来回避胰、脾分述的困难。或者如《难经》一样,只是把脾、胰误认作为了一个脏器也是可能的,毕竟,《难经》是最接近《内经》时代的著作。《内经》时代曾进行过仔细的解剖,spleen那么明显,说《内经》没有见到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单纯从解剖上还无法明确,那就应该从功能和生理病理上去寻求中西医脏器的对应。从《内经》流传下来的描述来看,中医的脾主要是指的pancreas,而不是spleen。《内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与脾有关,称为脾瘅。瘅,原义是过度使用、过度劳累的意思 。《内经》认为消渴病的发生是过食肥甘,导致脾脏过度劳累,其中自身脏腑柔弱者就容易受到损伤,并可能因此转发为消渴病 。这个解释即使从现代糖尿病的认识进展来说也是大致合理的。可是,偏偏在中西医交流之初,西医在pancreas和spleen的功能认识上都犯了颠倒的失误,历史的阴差阳错使得中医的脾和西医spleen错误地结缘到了一起,《内经》关于“脾瘅”与消渴关系的认识和贡献也就至今难以为人们所重视和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35:37 | 只看该作者
民国医家陆渊雷[30](1894-1955)敏锐地察觉到了中西医脾的认识差异,他于1929年明确提出“此脾非彼脾”说,曰:


先要知道解剖生理上的脾,是西医心口中的脾,不是中医所说的脾。西医心口中的脾,西文叫做spleen,是个卵圆形的东西,位于左边季胁之部,大小略如腰子,柔脆得很,甚易破裂,里面血液很多,这东西在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用处,现在那班生理大家还没有弄清楚。有人说他制造白血球,有人说他毁灭红血球,也有人说他把血液中蛋白质的老废成分变成尿酸,议论纷纷不一。但是制造白血球是淋巴腺的职司,排除血液中老废成分是内肾的职司,红血球又是血中极重要的成分,无毁灭之必要。若说spleen的作用就是这么几种,那就成了个赘物,简直可以不必有啦。可是人害起病来,这东西却非常高兴,往往要参加病变工作。凡是发热的病,他总是兴高采烈,胀得肥胖胖的,好叫病人增加些痛苦,这就是西医常说的脾脏肿大。害疟疾的人,若使几个月不愈,左胁就得结成个硬邦邦的瘕块,《金匮》上叫他疟母,就是这东西胀大了不肯还原的缘故。外国人研究这东西的作用,牺牲了无数动物做试验品,想尽方法还是弄不明白。桄起火来索性把它割掉,看这动物倒也不死。人身上有了这件东西,没有叨着它的光,反而生出许多病痛来。除却急性热病之外,还有什么脾血管栓塞啦、脾脓疡、脾肿疡哩,巨大脾、游走脾哩,都是这劳什子不安本分的缘故。这样说来,spleen这件东西于人身上好像有损无益,不如早早打倒的好。但是天生成的东西,多少总是有些功用的,不能因为科学家弄不清楚,就硬派它无用,看它组织是个腺体,恐怕它也有一种内分泌哩。中医说的脾呢,谁都知道是个消化器官,与左肋骨里的spleen当然是绝不相干。


可见,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医仍然没有弄清楚spleen的作用,不过spleen却已经从消化器官中走出来了,从陆渊雷先生的描述,已经看不到一点spleen消化器官的影子。如此,中西医脾、胰的认识矛盾愈加凸显。然而,随着近代中医的衰落,中医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科学名词审查会审定近代医学名词也没有邀请中医参与[4]。伴随着西医的广泛普及和科学名词术语规范的推广,“脾”和“spleen”的对应逐步为大众所习惯和接受,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医界的抗争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137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05:2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21:2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4 08:24
”随意切脾阶段历经了上百年时间。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才 ...

切脾术后继发的凶险感染,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并传到国内,是在认识到脾是淋巴器官之后。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但是国内的反应不一,有些仍然坚持切脾,有些则强调适当的保脾。即使是现在,西医对脾是否切除的认识仍然是有所混杂的,意见不一,spleen在西医仍然是有所忽视的器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8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05:39:1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4 08:48
至于个别传教士翻译的错误,不能代表西医解剖学。正如我们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不能代表 ...

如果官方文件也错了呢?脾和spleen的对应就是官方文件通过并推广的,是中西医发展过程中特定历史情境下造成的结果。
139
发表于 2020-1-5 06:10:30 | 只看该作者
应当明确,不仅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同时,中医的肾,亦不是西医的肾,中医的心,亦不是西医的心……分析中医脾概念的本质,不能仅仅的、孤立的在脾的范围内研究,应当心肝脾肺肾整体上去讨论与分析。

既然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中医的肾不是西医的肾,中医的心不是西医的心……它们之间(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共同的区别是什么?

点评

赞一个。  发表于 2020-1-5 07:07
140
发表于 2020-1-5 08:01:52 | 只看该作者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难经42难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肚子里那么大的一个肉团团,不管是不是包括胰腺,与西医的spleen是同一个肉团团。西医的解剖学界没有错,经典中医没有错。问题出在中西医对于这个肉团团的功能认识不一样,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西医的认识是淋巴结。中西医结合学派认为:脾主运化等于脾主消化,把中医的运化等于西医的消化!!
         中西医结合学派认为:脾主运化等于脾主消化,把中医的运化等于西医的消化!!这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的中西医汇通以来普遍的、公认的、约定成俗的看法。因此,把胰腺作为中医脾的呼声日渐高涨,于是乎铺天盖地,杜撰出无数的文章。潜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机械唯物论作怪。
        王不留行举出从明末开始就有人说中医的脾是指胰腺,一直争论到清朝、民国以及现在,这一历史阶段就是中西医汇通、结合的时代,中西医结合学派错误的认为运化等于消化,反过来批评中医经典脾是错误的,应该纠正!那么请问,把中医的脾改正为什么才是正确的???没有人回答,反正中医的脾主运化是错误的,与现代西医的消化没有关系,中医胰腺与消化有关!!!!王不留行先生,这是不是你要到结果??这是“中医是伪中医”要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0:41 , Processed in 0.0623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