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脾主运化的命题成立否?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7-10-21 00:24:5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7-10-6 23:57
前面说过,小肠分别清浊,清浊各走各路,到了膀胱形成尿液。但水液如何到膀胱?现在的生理学知道尿液的形成 ...

前面我的内容说是,
中医通过解剖,发现了食物从摄入到排出的过程,中医发现了运化的这个生理,而且把这个生理功能,指定为脾所负责。
这个过程,中医是从解剖发现的,而由脾负责,是推测加设定。

可是,解剖只能发现食物的这个过程,不能看出来水的代谢过程。只是知道,水液与食物在小肠部位分开了,小肠内进行的泌别清浊的活动。通俗说,就是在小肠中,把连稠带稀、腐熟了的食物,稠稀分开。浊的的到大肠,清的到膀胱。

小肠为什么能泌别清浊?清的水液怎么就到了膀胱?这个功能和脾有关系没有?
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看古人说了些什么,一是站在古人的角度,用古人的条件来探索这个问题。
从《厥论》“脾为胃行其精气”《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说明,脾主运化这个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内经》里,这个思想在这个时期就形成了。
重要的是靠病理、疗效来验证,比如,诸湿肿满,这句话包含着许多病症。诸湿肿满,是以病机命名的湿和以症状命名的肿与脘腹痞胀。
而这些病症出现以后,往往伴随着的是食欲不振、脘腹症状,最特殊的是大便异常,小便短少。
大便异常,小便减少,是膀胱里尿液少了,那是脾不能把多余小肠分别出来的水液运到膀胱,形成尿液。
水液没有到膀胱,到哪里了?到了肚子里,到了皮肉之间,或者直接到大肠,就形成水肿、腹满、鼓胀、泄泻、水饮这些病症。

可见,运化这个活动,不光是运化食物,还要运化水液。把精的部分布散全身,把“不精”的部分送到膀胱。食物的运化是指定为脾,那么水液的运化也认为是脾所负责。

认识到了这个阶段,管运化的脾究竟是不是解剖发现的脾脏,这时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不是同一个功能系统。是的话,我们把这个功能就都叫脾。不是一个功能系统,那么把食物运化叫脾的话,水液运化就得再找个叫法,或者说再找个主。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不是一个系统,比较好判断,第一,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的异常,经常同时出现,比如“诸湿肿满”。最重要的是第二,治疗食物运化和水液运化的疾病时,往往是看做同一个病因病机,用同一个治法方药,同时取得疗效。典型的比如鼓胀病。

由此,中医认为,食物和水的摄入、消化、吸收、排泄,是一个功能系统,这个功能,叫运化。
为了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也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掌握,也为了借用五行学说整理中医的这些知识,主观上指定,负责运化的脏是脾脏。

这就是脾主运化的来历。脾,不管是不是解剖的脾脏,它都是代表运化这个功能。

脾主摄血、主肌肉四肢,这些认识,就不能靠解剖,也不能靠观察生理来认识了,只能在脾主运化这个认识确定以后,通过临床来发现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2
发表于 2017-10-21 06:29:04 | 只看该作者
        一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   秦汉之前春秋战国阶段
       古籍《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韩非(约前280—前233),〔果蓏(luǒ)蚌(bàng)蛤(gé)〕木实、瓜类、蚌蛤。同“蚌”。蛤,蛤蜊,似蚌而圆。
这是对于脾胃功能的最早记述,不是医者的话,而是政治家,哲学家的话。医学理论,不完全是医者创造的,哲学家,政治家,千千万万的病人,屠夫等等共同创造的,因此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吕氏春秋》《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说明五脏与五行的匹配,最早是来源于祭祀活动,而不是医疗实践。
        与《内经》同时代或者稍晚的《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有:“苍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黑色主肾……黄色主胃”。有胃而没有脾,说明脏腑的命名,五行归属,还存在着争论。脾与肝,脾与心,脾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确定。
        《素问•五脏别论篇》有“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的记载,说明当时脏腑之说尚有争辩,五脏概念的确定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从先秦及汉初著作中可以找到痕迹。先秦著作对人体脏腑名早有记载,《诗经》有心肺肠脾之名,《尚书•盘庚》有心腹肾肠之名。《庄子》有五脏、六脏、六腑之说,见于《齐物论》《骈拇》《在宥》《列御寇》等篇,但未列具体名目。《淮南子》中有关人体之脏亦说法不一,如《地形训》列五脏,分别为肝、心、肺、肾、胃,五脏中无脾。而《精神训》列五脏:“人有四肢、五脏、九窍……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墨子•非乐上》:“外收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孔颖达疏引蔡邕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取象比类,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这不是一年半载形成的,也许是几百年才推演络绎出来的。把脾归类于土,取象比类为仓廪之官,在墨子时代已形成了。
          “脾主运化”,直到清朝叶天士,才完全确立。

点评

取象比类,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 --------------------------------------------------- 凭什么脾要属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1 10:4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3
发表于 2017-10-21 06:31:40 | 只看该作者
       胃阴学说的最后确立    清代叶天士所创胃阴学说,是对脾胃藏象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叶天士注重胃阴,主张甘凉濡润,根据《内经》的理论.提出:“太阴阴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和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又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完成了“脾主运化”的学说。在治疗上,用“甘平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其所制的养胃生津的益胃汤等方被后代医家所沿用,历久不衰。在此之前,脾胃统称,不分开,叶天士才把脾胃区分开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叶天士既继承《内经》,又充实丰富发展了东垣学说,李东垣的升脾阳和叶天士的养胃阴有机结合起来,使脾胃学说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小结   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是基本脾胃理论,至张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到明清,薛己(1487~1559)首创脾统血,李中梓提出“脾为后天之本,明 张介宾提出来“化”的概念,清代叶天士创胃阴学说,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完成了“脾主运化”的学说,叶氏胃阴学说的创立,使脾胃理论在阴阳、气血、升降、温燥、刚柔方面更趋完善,形成了完整地脾胃理论体系,从而给后世治疗脾胃病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4
发表于 2017-10-21 06:42:47 | 只看该作者
         脾胃学说,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在清朝形成完整的理论。不是哪一个人主观臆测而来的。至于科学思维不能解释,不能理解,也是情理之中。理解不了,不要怪别人,怪自己没有历史知识,自己的知识范围太狭窄,别人帮不了你。
        脾主运化,肾主水,肺主皮毛等等,都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
         中医的藏象,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而并非完全来源于医疗实践。以前的帖子都说过了,不赘述。
135
发表于 2017-10-21 10:48:39 | 只看该作者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0-21 06:29
一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   秦汉之前春秋战国阶段
       古籍《韩非子•五蠹 ...

取象比类,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
---------------------------------------------------
凭什么脾要属土?

点评

问得好,同问为什么肝属木。。。。。。。。。。。  发表于 2017-10-22 10:20
这是古代哲学家取象比类得出来的。不是科学实验得出来的,无论西方科学怎么评价其正确或者错误,脾属土都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是正确的指导。至于许多人不会用,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中医人会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2 10:16
这是古代哲学家取象比类得出来的。不是科学实验得出来的,无论西方科学怎么评价其正确或者错误,脾属土都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是正确的指导。至于许多人不会用,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中医人会用。  发表于 2017-10-22 10:13
136
发表于 2017-10-21 10:50:20 | 只看该作者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0-12 09:17
“脾主运化”为古今中医诊治虚寒证的重要理论指导,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任何人均否定不了!“治痿独取阳明” ...

咱们探讨“脾主运化”的含义和来历,不是要肯定或否定脾主运化。
您要讲脾主运化,首先的讲明白,运化是什么意思,脾是哪个东西,对吧?
137
发表于 2017-10-21 21:21:20 | 只看该作者
     运化就是代谢;脾就是脾脏与胃肠道。
     脾主运化,就说是脾脏与胃肠道主物质代谢。脾失健运,就是蛋白质、脂肪、糖……化失其正,化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代谢综合征……,其继发症就是:心梗、脑梗、脑卒中、糖尿病足、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
       主,是指起主要作用或者重要作用。
        心血管主血液循环,而不是血液循环功能是心血管完成的,余类推。
     以上表述,我反复贴了无数次,没有人提出异议,也没有人正面进行批评。鸦雀无声。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23: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0-21 15:13 编辑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0-21 13:21
运化就是代谢;脾就是脾脏与胃肠道。
     脾主运化,就说是脾脏与胃肠道主物质代谢。脾失健运,就是 ...

脾主运化的脾,不是脾脏,与脾脏无关(脾切除的人,其运化功能仍然存在)。是指代运化,或与运化相关的主体的实体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点评

脾,就是运化的代名词。  发表于 2017-10-22 10:4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9
发表于 2017-10-22 10:07:0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评价一个功能,不仅仅在正常没有疾病的情况下,能够说得通,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疾病的情况下也要说得通。
       脾主运化说的是:食物进入口腔,直到形成大小便、汗等等废物排出体外,这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看与胃肠道的功能一样,而实际上,精微化为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再化为五脏六腑之结构与功能,这是化得其正。精微化为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再化为五脏六腑之结构与功能,中医的胃,西医的消化道就不可能完成了。脾主运化,不单单是指胃肠道。
      精微及其所化的气血津液,化失其正,则化为痰饮血瘀。脾失健运,化失其正,在西医就是:血液里的糖、蛋白质、脂肪……化为肥胖、高血脂、肥胖等等;组织液化为水肿、第三间隙积液等等;进一步化为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足等等。显然,胃肠道不能胜任,没有这些机理与本领。
      脾主运化与西医的物质代谢是一致的(中西医融合观称之为一个象态),包括:两类物质,三个阶段。我已经反复说过了。脾主运化,脾胃相表里,包括消化吸收,这只是物质代谢-脾主运化的第一个阶段。
      
140
发表于 2017-10-22 10:16:3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7-10-21 10:48
取象比类,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
---------------------------------------------- ...

         这是古代哲学家取象比类得出来的。不是科学实验得出来的,无论西方科学怎么评价其正确或者错误,脾属土都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是正确的指导。至于许多人不会用,那是他个人的问题,中医人会用。
      凭着脾属土哪个正确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点评

说正题。为什么脾属土,不能属火属金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2 10: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03:57 , Processed in 0.0503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