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方国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07-8-17 11:44: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可进行深层次探究与理解。
132
发表于 2007-8-23 07:12: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这个贴子最后由凤凰观察员在 2007/08/23 07:24am 第 3 次编辑]

天裂地开乃混沌                                                                 
宇是阴也宙是阳                                                                 
百节数段定时空                                                                 
无相泡沫是洪荒
                                                                            .

一十二万成双图                           
坤乾乾坤商周创  
木石经纬三阳泰  
野谭八部本经扬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8月23日 07:28am 时添加 -=-=-=-=-

宇宙本无言
天地亦无字
野老了无了
谈说木石几
哈哈
2007-08-23  07:31
133
发表于 2007-8-23 08:2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据现代药理研究巳分出抗菌与抗病毒之类中药。依本图进行深层次探究;有积极现实意义。
134
发表于 2007-8-29 15:1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2:5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由药物五行归类法与五味分类法之功能及区别中悟到
以《神农本草经》、《辅行诀》、《黄帝内经》为依据,从理论上推导中药药物五行归类法与五味分类法之功能及区别。药物的五行属性包涵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从《辅行诀》中可推之);而药物的五味仅是指单种药之味,未包括药物的药性、功能与归经,但由味可推知药性及功能(从《神农本草经》中可知)。从此可见五行归类法大处着眼,五味分类法小处着墨;五行归类法体现宏观,五味分类法展示微观;五行归类法难以把握,五味分类法易于致用。
一、五行归类法:
1、每一行中含五行(五味)。
2、依第1点之论据,每一行中的一种药物,随着用量的多少而药味将随之改变;如味辛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当用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时为辛(正)味,小于该数值的一定范围内变化为另一药(变)味,再小于一定数值范围内又变化为另一药(化)味;同理,当大于该数值的一定范围内变化为另一药(变)味,再大于一定数值范围内又变化为另一药(化)味。
这就是五行归类法单味药(单方)治病之原理,亦是小方(二、三味药)治病之原理。
二、五味分类法:
1、每一种药物仅只一种药味,最多为二种。
2、据第1点之观点,不管药物用量的大小,药味则始终不变,如仅用一味药治病,在理论上讲是行不通的,对治愈病情较重的情况就更难以解释。
因此,五味分类法无法解释单味药(单方)治病之原理。
笔者以为,对中华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验,要以五行归类法为体,五味分类法为用。即理论研究以五行归类法为主,五味分类法为辅;临床实验则以五味分类法为主,五行归类法为辅。若融合此二法用于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验,从理论上讲,能把常用的一、二百味中药缩减至几十味,单个处方用药少则三、五味,多则不过十味。其优点为,在保证方药功效的前提下,医者可减轻工作强度,患者可减少治疗费用,学医者易于习而致用(当然,实际不会如此简单,学医的过程将会要求更高,其理有如选拔,海选→提名→选举(公投)→确定)。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供专家、行家、医家参考。
136
发表于 2007-11-13 19:32: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谢谢,精品啊,感谢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1:5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词海》(1979年版缩印本)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科学可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医学归属于自然科学,中医学是世界(人类)医学中的一支,因此,中医亦科学是也,与之西医比较,中医则更俱哲学性,乃研究人类生命(活体)过程之医学,乃研究治未病之‘上工’医学,乃研究治已病之‘中工’医学是也。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之曰:“中医药学实乃科学之医学是也!实乃医学之哲学是也!研究中华医药学,研究中华古医药学,学以致用,继陈出新,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从而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是现代中医药人无可推卸之责任。”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5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卷六   从《汤液经法图》管窥
                     《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论治原则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从图解《汤液经法图》之功能效用中,发现“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药辨证论治之大法”、“五脏虚实为病是中医诊治古有之法”以及“太阳(手小肠、足膀胱)经与厥阴(手心包、足肝)经的是动是病之关系”,由此领悟到六经传变理论与肝腹水之病因病机,并从而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施治原则,领略《汤液经法图》诠释汤液经法(汤液经组方遣药规律与法则)之魅力与风采。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药辨证论治之大法第一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三大系统:“阴阳系统”、“五行系统”与“八卦系统”,而“阴阳系统”往往又分别与“五行系统”与“八卦系统”单独结合,称为“阴阳五行”和“阴阳八卦”,因此,实际上中国古典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五行”与“八卦”两大系统所支撑,典型的如中医、武术、风水等。
  “五行者,本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用五种属性来归类,用以概括它们的性质,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为相生,按木、土、水、火、金的顺序为相克,这种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不息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中华医药先哲把五行学说渗入医药学领域,使之成为中医药“五行亢害承制”之辨证治疗的理法方药机制。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16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以来,阴阳五行在一段时期内被论为迷信,被论为是江湖术士用以欺人骗钱之数术,中华医药学面临“废”或“存”之危机。当年(1922年)著名儒医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迎战余云岫,引领中医药界捍卫中华医药,“五行为四时之代名词。《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群经见智录•五行之研究第八》恽铁樵著,张家玮点校,余瀛鏊审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盖《内经》之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群经见智录•〈灵素商兑〉第十六》,“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群经见智录•结论》,继陈出新,析解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华医药的承传,为中华医药理论基础之一“五行学说”的承传立下汗马功劳。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之奠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奠基石,也是中华医药学之奠基石。五行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唯物观。古人将天地万物的运行都纳入五行之中,以此来界定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如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都可与五行相对应;在中医学说内,古人将人体看成一个五行系统,如肺金、肝木、肾水、心火、脾土等。古人在宏观尺度上和微观尺度上都使用五行,尤其是在中医临症诊治中,采用“天人合一”之整体思维,把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与法、病和症、医和药与五方、五季、五气、五脏、五色、五性、五味、五体、五官、五液、五神等统一到五行之中进行辨证施治,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保驾护航。也就是说,与人体五脏相关的中医药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这也是判定疾病对于心肝脾肺肾五脏所归的唯一选择。
在现存的古文献中,最早出现与“五行”有关的观念,是《书经•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此亦是六神、六兽、六经等概念之源头——笔者注),惟修”。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关于“五行”之起源,众说纷纭,莫衷是一,白沙游子倾向于“天赐”之说。中华先祖仰观“‘金、木、水、火、土’五星悬朗”之天象,俯察“‘山川、江湖、原野、花草、树石’纵横流布”之地理,于是有《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之说;于是有《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之说;于是有《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之说;于是有《周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数说;于是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之述说;于是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之论说。“五行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心灵中涌动不息的生命(生生)体验……当五行思想的创造者,经历着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体验,并在这体验中‘发现’了适合的表意之象时,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解释成‘天赐’”(《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两个文化来源》谢松龄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
  从中医典籍《素问》、《灵枢》、《难经》中,以及从传世的各种古医籍中,吾人看到了五行理论的丰富内容,五行学说与原始医学知识相互交融,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药学理论,指导着中华医药学的进步、发展与完善。白沙游子相信,在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冲击中,五行学说仍将以她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华医药学,在治未病与治已病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药物五行属性也随之失传(虽已由五味所替换,但笔者认为,五味只是药物五行属性之一部分,五味替代不了五行。其实,《神农本草经》中亦有论及:“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笔者以为,“药性”即为“药物五行属性”之简称,只不过吾等未于注意,或未于理解罢了),造成“中国古代医药辨证论治大法”之五行理论基础的支离破碎,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发现与行世,《辅行诀》卷中直接了当的指出了中药药物的五行属性之归属,弥补和修复了中医中药“五行理论基础”的缺陷和缺憾。特别是《辅行诀》卷中所载之《汤液经法图》,她融理与法、病与证、方与药于一图,汇五行生、克、制、化、乘、侮、相及规律于一体,集中地再现了“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药辨证论治之大法”这一中医药证治学的光辉成就。
  因此,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经法图》是五行学说在中华医药辨证论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科学的“结构模型”,是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药学中最高明、最直观、最简约、最实用之体现,从《经法图》中可管窥“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药辨证论治大法”之一斑也。
139
发表于 2007-12-8 20:52: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希望方先生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发行。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2:42: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谢谢梁先生之鼓励,吾亦有此意,只不过白沙游子乃一介布衣,一是不知该向何处投稿,再者,吾时下过日子尚可,若要自费出书,则经济实在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借此——“全球中医药论坛”之平台,择其主要内容告之于众,以示吾爱中华医药之热心,以助热爱中华医药学之同志解读《经法图》尔。
  衷心感谢梁先生的相知之情,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向您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24 , Processed in 0.0518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