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09-2-24 19:28:52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4 00:42pm 发表的内容:
表、半表半里、里,当怎样理解呢?
是不是理解为表经络、半表半里经络、里经络?这个我的确不懂,还请逸湘先生来讲解讲解。
呵呵,在下毛遂自荐,说说个人的思考:表经络、半表半里经络、里经络其实已经成为一种人云亦云的经典语言,好像大多数人只是照记照搬,并没有设身处地深想,
所谓阳明在里,太阳主表,其实不论膀胱、脾胃均在腹中,即各经均源于里,出于表.所谓表、里,是以水谷气为终始而言。水谷内入脾胃,外养肌肤,而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守。目前中医只论气血阴阳,还有 气(包括宗气、营气、卫气、) 依赖六经阴阳,六经气阴阳亦相使相守。六经气之太阳寒气失化,卫气内无源泉,卫外不固,此所谓太阳主外;“形弱气烁,穴俞以闭”,人体饮食吸收生化热量难以转运发散,故曰“随经瘀于内”。
半表半里是浮浅之说;
半表半里指少阳经,是除太阳主表与阳明主里,就剩半表半里的误传。,其实《内经》有明文:少阳为游部;“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可惜读书人只知人云亦云,认为是说自然天气。
可以想一下,“寒暑六入”入哪里?风寒燥热湿火与五脏属性位置符合吗?所有人忽略《内经》是医书,这些内容写在医书的目的。
132
发表于 2009-2-24 19:48:42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2/24 08:12pm 第 1 次编辑]

引用南京陈斌:[既然病变是以经络为主了(如你所说的是六经病),而经络的治疗,针刺应当是很好的,而在伤寒病的诊治中,针刺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主要依靠的是汤药。怎么能简单的解释为“辨证的方式和治疗的手段是两回事”呢?只能说,伤寒论的病变的实质,不是经络(病位)]
《内经》全文贯通的就是“有余不足,郁极而发”
针刺: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明言:针从南方来。灸从北方来。南方火也,北方水也,也就是说,气盛可以用针泻之,虽然有针法补,其实只是调节有余不足,并非真补,否则为何有刺禁?阴阳气俱不足,不可刺之!
津液充足可以灸之,温之以气。若津液不充足、经气不盛,就必须从脏腑调水谷之味以充形体。温脏腑之阳以化气。
说得形象点,就比如暖气管道不能有气供应,问题出在用户家,解决问题在锅炉功率。
133
发表于 2009-2-24 19:59:51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24 02:14pm 发表的内容:
“病常自汗出,此为 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 共荣 气谐 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条 )。
   荣(营)卫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昼夜五十度于周身,其与 足太阳膀胱经有何特有的联系 呢?
荣(营)卫之气是宗气分道尽责。六气出于五脏六腑,是宗气的根基。根基欠缺,荣(营)卫之行能过程完整吗?
就比如医生给人诊脉,若少个食指或中指。,能说医理知识在头脑里,病在病人身上,医生少个食指有何特有的联系?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0:35:21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4 02:11pm 发表的内容:
三、重申,我并没有贬低对于古代文字文献进行科学研究的训诂考证手段,我只是认为,不应当把这种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作用放无限大,训诂考证应当服务服从于医学原理,而不是以此来决定或裁定医学原理。
回复:
   对于古代文献医理的理解,陈斌先生希望不用文字解读的手段来知道古人说的是什么,这种愿望十分美好,可是……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0:40:26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4 02:36pm 发表的内容:
六经的病位,主要就是在表、半表半里、里。所谓从表到里,不就是从体表到脏腑吗?这里所谈的脏腑,完全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脏腑,何来“与西医所指的脏腑有天渊之别”?如果不是以体表到脏腑来理解从表到半表半里到里,那么理解为从表经络到半表半里经络到里经络?至于体表到脏腑之间,或脏腑与脏腑之间的病变传变,则是通过经络来发生的。
回复:
    陈斌先生是否忘记了表里联系是通过经络维系的,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啊。
136
发表于 2009-2-24 20:44:38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4 01:19pm 发表的内容:
友情提示:
    现在已经明白陈斌先生的研究方向,关公就没有必要与秦琼一比高下了。
1、我将#36未回复的问题附于其下。
《痹论》: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金匮\中风历节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病邪入藏则死,治藏腑则半死半生,所以疾病的演变主要战场在经络,而不在藏腑。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目前很多中医对这个道理也是不甚了了的。

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一则固然因为现代医学知识的干扰,一方面也由于中医名家囫囵吞枣,不知所云。
“治藏腑则半死半生”极易误导!中药入腹,难道不是先进肠胃五脏?也给善于思考的现代人认为经络与脏腑无关的影像。
“病邪入藏则死,”是因为脏腑的外延经络功能伤失。藏成为人体之中的孤岛,外援断绝,此时治脏已无济于事,故曰,“病邪入藏则死,”。
并非一概而论,“治藏腑则半死半生”。
中药入腹,莫不是通过激发脏腑功能而充实经脉之气。
肝比喻木,是生长化收藏之首,五脏与六腑表里,五脏六腑又是经脉的根基;“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就比如树的枝叶生病;邪入于腑,就比如树生病到树干;病邪入藏,,就比如树生病到树根,自然重新抽枝的机会极少。然欲使大树生长茂盛,施肥能不施于树根呀?
又怎说“治藏腑则半死半生”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0:45:48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4 02:36pm 发表的内容:
辨证的方式和治疗的手段是两回事——既然病变是以经络为主了(如你所说的是六经病),而经络的治疗,针刺应当是很好的,而在伤寒病的诊治中,针刺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主要依靠的是汤药。怎么能简单的解释为“辨证的方式和治疗的手段是两回事”呢?只能说,伤寒论的病变的实质,不是经络(病位)。
[color=#0000FF]《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回复:
    难道只有进入脏腑才可以用汤药吗!?陈斌先生,你是这样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吗?   
138
发表于 2009-2-24 20:47:09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4 08:3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对于古代文献医理的理解,陈斌先生希望不用文字解读的手段来知道古人说的是什么,这种愿望十分美好,可是……
呵呵,断章取义。我说过不用文字解读吗?我的意思是不可过于拘泥于考证训诂。历史传承下来,通过考证训诂,一部伤寒论出现了多少种说法?把它的本质弄清楚了吗?如果弄清了,我们也不必在这里辛苦的辩论了。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0:51:08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4 01:52pm 发表的内容:
从文献学角度研究《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也不是六经。不要下结论太早了!
回复:
    请马文辉先生谈谈什么是过经、到经、随经以及传经。
140
发表于 2009-2-24 20:53:56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4 08:40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陈斌先生是否忘记了表里联系是通过经络维系的,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啊。
下面引用由jemmyyao2004/02/12 02:22pm 发表的内容:
2.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引用由jemmyyao2004/02/12 02:22pm 发表的内容:
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正因为学了些中医基础理论,所以个人觉得刘绍武先生阐述的更为合理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22:33 , Processed in 0.0838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