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3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21:36:5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10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十节:葛洪欲成仙苦苦来炼丹。
       晋代出现的《黄庭经》也是丹鼎派的经典,对后世练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著有《抱朴子》专论炼丹方术。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也是重要的内丹修炼理论著作。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任何学术都必须有传承,才能形成影响深远的事业。葛洪的追随者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是一个著名的学者,被称为“山中宰相”。
       第三十一节:炼丹练出炸药记载于孙思邈。
      唐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也是一位崇尚道家与炼丹的学者。在长期的炼丹过程中,总结出了“伏火"方法,以减轻毒副作用。
         服食丹药容易中毒,而追求养生保健的美好理想不可偏废,所以宋元时代之后,人们把身体比喻为炼丹的鼎炉,把人体的精气神作为强身健体的丹药,进行气功修炼,这时的丹药就被称为“内丹”。      
        内丹与外丹,都是人类认识自身,期望达到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目的,只是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有的安全,有的充满风险。人们逐渐放弃了炼丹服药,逐渐强调内养精、气、神,这的确是养生保健之学的一大进步,也是人们善于批判错误,坚持正确养生方法的体现。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中医大智慧》关于葛洪炼丹,启迪了后来内丹修炼的思想。任何学术都必须有传承,才能形成影响深远的事业。“山中宰相”陶弘景之后,孙思邈对于炼丹也有很深的体会,尤其是他如实记载了练出炸药的事情。
      中国的“四大发明”,与中医有关系,“炸药”是爆炸了的长生保健药,初心不是要造杀人的东西。
      中国的东西传到西方,经过“引进再创新”,也就是“转基因”,升级换代,变成了硝基炸药,由“黑色火药”,一变而成“黄色炸药”,成了威力巨大的爆炸物,诺贝尔将制造炸药获得的利润,用于奖励科学发明,这也是“转了一圈”,回到原点?
       科学技术应该造福人类,而不应该毁灭生命。

          丹药,是中医的创造,也是化学的启蒙,但是,由于不是草木、本草,所以,“性情爆裂”的火药,被列强利用,成了造孽的助手。科学没有恶,就怕被恶人利用。
          感谢王群才的讲座和分享。

135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1:33:50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11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继续学习情绪与行为,包括中医情志行为及情绪与行为的关系等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 《中医情绪心理学》情绪与行为的有关内容。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东方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中国人的情志行为及情绪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人的行为特征与西方也不一样。
        感谢王红霞主任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些内容。
感谢她的讲述与分享。

13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2:1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20年11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部分。

朱老认为“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认症,四诊就是认症识病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四者不可缺一,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
中医使用虫类药的历史很悠久,《神农本草经》之中收载了一些动物药,包括虫类药。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里,为后人留下了使用虫类药的具体经验。但是,人们对于虫类药的价值,认识既不系统,也不深入。朱良春先生深入研究虫类药,完成了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虫类药运用经验》,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影响十分深远。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朱良春先生重视中医辨证四诊八纲,以及善于使用虫类药的有关内容。
       朱老介绍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察色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重要之位置,因此在广泛使用前人经验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摸索新的线索,总结新的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识病的水平,是我们这一代中医的职责。
朱老说:“偏见和漠视,使脉诊几成皮相。因为脉诊是高度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于一体的应用之学,医者不仅需要有扎实功底,更要求长期刻苦、深沉、精细的揣摩体认,方能应之于手,而了然于心,较之望、闻、问三诊更难掌握。所以古今言脉,探幽索微者少,直观浅测者众;尤其近代以降,现代医学日益发达之际,泛泛者因头绪难得,将脉诊蒙上一层唯心的玄学外衣,斥寸口分主脏腑为欺人之谈,贬诊脉测病为可有可无。当代一位有影响的医家的脉学专著中曾这样说:‘桡骨动脉的来源,它仅是肱动脉分枝之一,……推源而往,仍是由心脏出来的,也没有任何脏器是它的起根发源地,这些交待清楚了,看看它有分主脏腑的可能吗?’即使是章太炎这样的大儒,他因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脉诊的可信可征,但难以究其理,只能叹曰:‘实征既然,不能问其原’。近年来虽然许多热爱中医的科技工作者为解决脉诊客观化的问题,定了不少规范,制了不少仪器,但从本质而言,距真正的脉诊,依然甚远。”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慨叹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朱老说,时至今日当然更甚了,乃至某些医者不承认脉诊是科学可征的,这是一个可悲的现象。脉诊在长期的偏见和漠视中,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是非常严峻的了。
张琪教授说:“人们如果只从心脏和血管的生理观点分析中医的脉诊,势必把中医脉诊的价值贬低,因而脉诊的真正精华也将无从得知。”
朱老认为,用全息论解释脉学的原理,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中医使用虫类药的历史很悠久,《神农本草经》之中收载了一些动物药,包括虫类药。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里,为后人留下了使用虫类药的具体经验。但是,人们对于虫类药的价值,认识既不系统,也不深入。朱良春先生深入研究虫类药,完成了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虫类药运用经验》,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影响十分深远。
朱老介绍说,我国第—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动物药67种。随后,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应用动物药达38种,并创制了以动物药为主的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等著名方剂。迨至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搜载药物1892种,其中动物药达444种,加之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的160种,动物药总数已超过600种。但现在实际被使用的动物药品种和数量却很少,而且许多都只是—般应用,并没有发挥其潜在的特殊功效。为此,拓开动物药临床应用之新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张仲景的方子里有抵挡汤,是攻逐瘀血的有力方剂,仿佛虫类药就是治疗瘀血实证的。朱老说:“张仲景用虫类药治瘀血,《伤寒论》有抵当汤丸,《金匮》有下瘀血汤,二者均系内有瘀血,身体未虚,故纯用攻逐,取其急治;这并不是虫类药应用的全部内容,对于五劳虚极,内有干血的病症,张仲景攻补兼施,徐图效机。他在大黄蟅虫丸之中使用庶虫,就具有活血散瘀、消癥攻坚、疗伤定痛等多种功效,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35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0:52:2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今晚(11月3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54讲——《脉解篇第四十九》。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脉解篇第四十九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135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2:02:0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1月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 评析章次公先生论清代医家的几句话”和“组方用药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 评析章次公先生论清代医家的几句话”和“组方用药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的有关内容。
     朱良春先生说,章次公先生对清代6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用了上述97个字,作了概括性评述,分为奇人、学人、妄人3类,要言不繁:“余尝谓清代医人中,有二奇人,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有二学人,曰吴县叶桂、吴江徐大椿;有二妄人,曰昌邑黄元御、元和陆懋修。高王二人,奇而不诡,开创风气;叶徐二人,虽沿仲景,自有创获;若黄陆二人,直以齿牙胜人,然究其实则枵然无物者。”
        高斗魁字旦中,又号鼓峰,清代著名医家,浙江四明(今宁波市)人。著《医家心法》、《四明心法》、《四明医案》(1728年印行)等书。高氏滋肾生肝散、疏肝益肾汤(六味地黄加柴胡、白芍)诸方,都是柴胡与地黄同用。魏玉璜一变其法,疏肝喜用川楝子,把柴胡换成川楝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方剂演变的一个侧面。
     王清任在临床上强调气虚或气滞导致血瘀,主张补气、行气与活血化瘀相结合,而创订了许多补气或行气化瘀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补气化瘀,通络振颓,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蹇流涎,或截瘫、小儿麻痹等症)、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治头面部血瘀所引起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壮年脱发,或白癜风,或妇女干血痨,亦治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晕。)、膈下逐瘀汤(功能活血祛瘀消积。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腹痛有定处不够者)、少腹逐瘀汤(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对妇科多种疾病如瘀血内阻的痛经,或瘀滞寒凝的少腹结块,疼痛,或术后肠粘连,或慢性盆腔炎有瘀象者)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叶徐二氏之学术成就,虽沿袭仲景,但均有创新,所以章先生说他俩“虽沿仲景,自有创获”,乃富有学养之人,是很中肯的。
黄陆二氏,虽然读书很多,著述亦丰,但过于尊古,偏执己见,对不同学术论点,往往采取否定态度,严词驳斥,—无是处,这就近乎“武断”、“诋毁”,所以章先生称其为妄人。至于章先生说他俩是“枵然无物者”,是指理论脱离临床实际,是空洞的理论家,不是实践家而已,并没有否定他俩在博览群书和医学上的成就,这是应该说明的。
章先生是务实派、革新派,很少用浮泛的理论作文章,辨证用药,力求实效。他最反对八股式、不切实际的空论,或臆测武断的主观意见。同时,他没有正统观念,提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所以他评价高王二氏是“奇而不诡,开创风气”的奇人,赞赏叶徐二氏是“虽沿仲景,自有创获”的学人,批抨黄陆二氏是“直以齿牙胜人”的妄人。章先生对清代六位医家短短97个字的评论,今天重温一下,还是值得在治学、临证时参考的。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35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9:0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1月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命门学说的演变》。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命门学说的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内经时代命门的提出,难经时期命门的转化,难经之后只至明清命门学说的充实完善。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命门学说演变的有关内容。
《内经》虽然有命门概念的提出,但是与后世所说的先天水火不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关于世界本源的学说,如精气说、阴阳说、五行说等,都试图以本学说解释万物的产生、变化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各有独到之处,也不无缺陷。
精气说认为世界万物由最小的微粒构成,并且这些微粒作有规律的运动或流动。但它难以圆满地解释为何世界上的物质,在性质与形态上有千差万别的种种不同。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及其属性都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在某种情况下还可互相转化。但难以阐明相同或不同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种种联系。五行学说将构成世界的物质及其属性分为五大类,并且认为这五类物质之间充满了生克制化的复杂联系,但很多人认为此说难免失于拘泥刻板,也不能完善地包容精气与阴阳学说。
医学理论的奠基著作《内经》中,对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均有运用,尤其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视更为突出,认为其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故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但并没有追溯阴阳五行是怎样产生的。
        在尊经崇古的时代,任何新见解、新学说都必须在典籍中找到根据,否则便属邪说,被斥为无稽之谈,太极一词虽出典很早,但太极学说却成熟于宋代,《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中自然不会有太极学说的有关论述。更何况太极是宋代理学家提出的关于世界本源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学说,它存在于阴阳未分的“先天”。要想在人体中寻此先天踪迹,必十分困难。赵献可借用前人所说“命门”一词,指之为人身太极,并结合《内经》十二官和“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等有关论述进行了探索,颇具苦心。然言或不密,立论未妥之处,也时有所见,后人或有异议,势之必然。
        命门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篇》。原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日也。”此篇讨论经脉的起止点,太阳经止于命门这个部位,自注为“命门者,目也”,以眼睛为命门。《内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通过望目之五轮,能诊知脏腑虚实。所以,眼睛是生命的门户,是脏腑的外侯,故称之为命门。
《难经·三十六难》云:“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以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三十九难》亦云:“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难经》从性命的根本立论,认为命门与肾一样主藏精、系胞,主宰生殖,是原气之根。将生生之门,称为命门。也即“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之意。《内经》、《难经》立论角度不同,结论也不样。后世对命门的认识,多宗《难经》之说,几乎无人从《内经》“目为命门”之说。
刘完素发展《难经》右肾命门学说,认为右肾即《内经》所说的“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故云:“命门者,小心也。”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35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9:11:3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朱萍霞,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周五晚上(2020年11月6日)给大家分享“冬天做艾灸的好处”
       再过两天就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也说明冬天正式的来临,今年的冬天来的比较早,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又是60年一遇的寒冬,在这样年份这样的时期更需要艾灸这个传统的疗法来温熏我们的身体提高免疫力,冬季艾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机体的抗病御寒能力以低于寒邪的侵袭。 艾灸对机体进行温热刺激,可以通过经络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如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敬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新疆库尔勒朱萍霞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冬天做艾灸的好处”
       《内经》认为艾灸起源于北方,艾灸有助于人们战胜寒邪引起的疾病。
         冬季到来之际,充分利用艾灸的优点,有助于人们战胜虚寒性疾病,也有利于人们治未病,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朱萍霞在新疆做艾灸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感谢朱萍霞的讲述和分享!

13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3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11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十二节:王叔和论伤寒不学张仲景。

        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所撰写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很早就被翻译成外文传到其他国家,影响极为深远。

        他与外感热病的关系,一是他曾经整理过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之流传于世而免遭散佚;二是他在《脉经》之中以两卷的篇幅,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吸收于其中,既保留了仲景学说的精华,也扩大了仲景学说的影响;三是他第一次用各种治法,对仲景《伤寒论》进行分类,开以治法研究伤寒之先河;四是他对华佗“六部传变”论伤寒,进行研究和阐发,颇能尽执简驭繁之功效。

       王叔和在写《脉经》时对仲景的伤寒学说进行了研究,以十几种治法分类仲景《伤寒论》原文,吸收了仲景的主要经验,将大部分方证保留在《 脉经》中,但是王叔和并没有对仲景六经辨证伤寒的学术特点进行阐发,他对此持不同观点,或者他对此并无认识。阐明仲景六经辨伤寒,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关于王叔和论伤寒不学张仲景的有关内容。

        都说魏国的卫生部长王叔和整理了湖南省长张仲景的《伤寒论》,还说他在其中塞进了很多自己的私货。王叔和同意这个说法吗?

        王叔和撰写的《脉经》很早就被翻译成外文传到其他国家,影响极为深远,他在书里与张仲景一样很崇拜扁鹊,因此,有大量篇幅记载扁鹊的脉法,而对于张仲景的著作,不是原文照搬的记载,而是用17个“可以”与“不可以”,进行重新编排;他论伤寒传变,学的是华佗的“六部传变”而不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依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胃烂也。然热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

        《千金方》云:“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为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疼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心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

        或许,王叔和首先接受了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并且,华佗以汗吐下三法论述伤寒病证治,执简驭繁,颇便于临床掌握,又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热病思想。所以,华佗“伤寒六部传变”学说,对王叔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被记载于《王叔和论病》之中,又被孙思邈引用,为我们探讨王叔和的外感热病学说提供了依据。此后,王叔和在写《脉经》之时,对仲景的伤寒学说进行了研究,以十几种治法分类仲景《伤寒论》原文,吸收了仲景的主要经验,将其大部分方证保留在《脉经》之中。但是,王叔和并没有对仲景六经辨证伤寒的学术特点进行阐发,他对此持不同观点,或者他对此并无认识。阐明仲景六经辨伤寒,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135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42: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11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有曹传龙讲着《温病学》。他将讲讲温病的分类及其相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关于温病的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温病的名称来源很古,历代都有探索,但是内涵不同。
《伤寒例》说:“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在《难经·五十八难》中“脉阴阳俱盛”本来是伤寒的脉象,现在提出来“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显然不同于《难经》的观点;“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是《难经》所说的“中风”的典型脉象,《伤寒例》却提出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也与《难经》不同;《伤寒例》所说的“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也应当脱胎于《难经·五十八难》所说的“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伤寒例》所说的“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也是《难经》“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的发展。
因此,经过《伤寒例》的再认识,《难经》的“伤寒有五”中的伤寒、中风、热病、湿温,已经通过“更感异气”,都变成了温疟、风温、温毒、瘟疫,都变成了后世所说的温病,为瘟疫、温病学派的诞生开创了先河,完成了伤寒向温病转化的理论阐释。也就是说,伤寒与温病的界限,在《伤寒例》作者的眼里,是可以转化的,可以由伤寒转为温病,“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伤寒与温病的界限,并不象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水火冰炭之别,不可逾越。《伤寒例》的伤寒“更感异气”可以向温病转化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寒温统一,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到了所谓“温病四大家”出现的时候,仲景的温病定义便不再具有约束力了。
认为温病不仅发于春季,也可泛发于四时;初期可以有表证,而非仅是里热外发;治疗须用解表,而非直清里热。清代温病概念的巨大变化,使“温病”一词包含了四时众多热病,已与古人所云广义伤寒相似,笔者称其为“广义温病”。 广义温病与广义伤寒,证候基本相似,治疗应当同法。病因之寒温,皆从证中求得,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法的发明,辛凉解表法的确立,温病治疗方药的丰富等等,均体现出外感热病学说的进步与发展。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

1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4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一晚上(2020年11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思想部分。主要介绍朱老治疗痹证的经验,痹症虽顽固,良药有奇功。


     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七十多年,对于许多疾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发明,我们难于枚举,只好以某个疑难病症为例,探讨其学术成就,研究其学术思想。
痹证,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临床上很常见,病程长,痛苦大,而且疗效不够理想,被公认为疑难病,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朱老对此病深有研究,不仅开发出系列有效成药,可以供大家选用,而且针对该病的关键难点,他也毫不保守,多次在杂志上,在外出讲学的过程之中,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朱老介绍说,中医所说的痹证,实际上概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类疾病,以气血痹阻不通为主要表现。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关于朱良春先生治疗痹证的经验。
    痹症、风湿类疾病是一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病变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之总称。其范围甚广,可包括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与代谢有关的疾病,如痛风、假性痛风、软骨病等;与感染有关的疾病,如各种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如增生性骨关节炎;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也包括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和各种以关节炎为表现的其他周身性疾病,如肿瘤后的骨肌肉病、内分泌疾病中的关节病等。风湿类疾病近数十年来发病率有日益升高之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曾将1977年命名为“世界风湿性疾病年”,随后又将1981年命名为“世界残废人年”,这均与风湿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国也将其列为“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朱老说:“疼痛是痹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属于行痹的“风痛”,朱老主张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始可缓其燥性。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证则宜选用蕲蛇,因其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效佳,每次2g,每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8~10g。
对属于痛痹的“寒痛”,朱老主张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炮制后用,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朱老治痛痹,常以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川乌温经定痛作用甚强,凡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较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因各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5g开始,逐步加至10~15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草乌治疗痹痛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证可同时并用。对寒痹患者用川乌、桂枝、仙灵脾等品,有降低抗“O”、C—反应蛋白、类风因子、血沉之效。除此之外,朱老还常用许叔微《本事方》中之麝香丸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痛甚者,可获迅速止痛之效。其方中用生草乌、地龙、黑豆、麝香,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服7~14粒,日服1~2次,黄酒送服,多在3~5日内痛止肿消。慢性顽固者,坚持服用,亦可获效。细辛可用8~15g,有人曾报道,用60~120g,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
对属于着痹的“湿痛”,朱老主张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常用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对于风寒湿邪化热之后的“热痛”,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重者加苍术、蚕砂;痛甚者加乳、没、玄胡索、六轴子等。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种子,苦温,有剧毒,善于祛风止痛、散瘀消肿,对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毒有著效,不仅能散瘀消肿,尤长于定痛,骨伤科多喜用之。尝取其加于辨治方中,以镇咳、定痛,颇为应手,对于风寒湿痹之痛剧者,尤为合拍。但此品有剧毒,用量宜慎,煎剂成人每日用1.5~3g,加入丸、散剂,每日约1.5~0.3g(小儿用成人量的1/3),体弱者忌服。在此方中配以寒水石,可加速疗效。寒水石辛咸而寒,入肾走血,历代认为功擅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烫伤等症。今移治热痹之热盛而关节灼热肿痛者每获良效,且用后其抗“O”、C—反映蛋白、类风因子、血沉均趋下降,乃其善于清泄络中之热之功也。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关节红肿热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黄丸,当能挫解。有时加用知母20g、寒水石30g亦佳,因其不仅能清络热,并善止痛。倘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一换;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烂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肿止痛,缩短疗程。
对于痹久血瘀的“瘀痛”,朱老认为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06:23 , Processed in 0.0538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