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3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21:1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0月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尤在泾一一易水学派的仲景研究者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医家尤在泾(尤怡),主要学习他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中中关于他在内科杂病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他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清代医家尤在泾(尤怡)在内科杂病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他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尤氏的《金匮翼》是治疗杂病的专书。该书的编纂主要是采用了立证为病,辨证论治的方法,下边举多种病都可见的发热证,以窥其立证为病,辨证论治的思想。是节先统论发热的一般特点,及先贤论治的独到经验。然后分劳倦发热、火郁发热、血虚发热、阳浮发热、痰积发热、瘀血作热、骨蒸热、食积酒毒发热八大类型,分别论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首论劳倦发热,云:“劳倦发热者,积劳成倦,阳气下陷,则虚热内生也。其症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空,状类伤寒,切戒汗下,但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阳气和,自然汗出也。”后列补中益气汤方。次论火郁发热,云:“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经云,火郁则发之。”后列东垣火郁汤。次论血虚发热,云:“血虚发热,亦从劳得之。东垣云,饥困劳役之后,肌热烦躁,困渴引饮,耳赤、面红,昼夜之息,其脉大虚,按之无力。经云,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症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旬日必变。”后列当归补血汤。次论阳虚发热,云:“阳气虚浮,其端有二:或脾胃气虚,阳浮于外,其症上见呕恶,下为溏泄,其脉大而不实,身虽大热,切忌寒凉,宜甘辛温药温其中,使土厚则火自敛也;或肾虚火不归经,游行於外,其症烦渴引饮,面赤、舌刺、唇黑,足心如烙,或冷如冰,其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宜八味肾气丸之属,导火下行也。”后列理中汤及八味肾气丸方。次论痰积发热,云:“痰积发热者,其脉弦滑,其证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活人书所谓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次论瘀血发热,云:“瘀血发热者,其脉涩,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两脚必厥冷,少腹必急结,是以不可以治寒,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后列当归承气汤。次论骨蒸热,云:“骨蒸热者,热伏于内,而气蒸于外也,其证肌热、盗汗、黄瘦、口臭,久而不愈。此骨燕伏热,营卫不通之所致也。少男室女多有此证。”后列麦煎散及柴胡梅连散两方。最后论食积酒毒发热,云:“食积者,当暮发热,恶闻食臭,时时噯腐,其脉滑或实。活人所谓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是也。酒毒者,脉数,溺赤。经云,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是也”后列加味越鞠丸等 21 方。于此,可见尤氏对证状分析之精,论治之细,用语浅显,而言之有物的治学特点。

,尤氏提出卒中八法,影响深远,其中许多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广泛采用。其八法内容如下:一曰开关,适用于闭证,包括搐鼻、揩齿、探吐等法,如其所言:“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无门下药,此为闭证。闭则宜开,不开则死。搐鼻、揩齿、探吐皆开法也。”后列白矾散、急救稀涎散等方。二曰固脱,适用于脱证,急在固元气,其云:“猝然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证。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元气固,然后可以图邪。”后列参附汤方。三曰泄大邪,其云:“昔人谓南方无真中风病,多是痰火气虚所致,是以近世罕有议解散者,然其间贼风邪气,亦间有之。设遇此等证,岂清热、益气、理痰,所能愈哉,续命诸方所以不可竟废也。”后列小续命及三化汤。四曰转大气,尤氏认为:“大气,不息之真气也,不转则息矣。故不特气厥类中,即真中风邪,亦以转气为先。经云,大气一转,邪气乃散之谓也。”强调了益气行气在治疗中风中的作用。后列八味顺气散及匀气散。五曰逐痰涎,适用于“或因风而动痰,或因痰而致风,或因邪风多附顽痰,或痰病有如风病,是以掉摇眩晕,倒仆昏迷等证。风固有之,痰亦能然,要在有表无表,脉浮脉滑为辨耳。风痰兼治痰则可,痰病兼治风则不可。”说明痰是中风病的重要兼挟因素,必须重视逐痰。后列涤痰汤及清心散二方。六曰除风热,尤氏云:“内风之气,多从热化,昔人所谓风从火出者是也,是证不可治风,惟宜治热。”后列竹沥汤及地黄煎二方。七曰通窍隧。窍指心窍而言,其曰:“风邪中人,与痰相搏,闭其经隧,神暴绝者,急与苏合、至宝之属以通之。盖惟香药能达经隧、通神明也。”后列苏合香丸及至宝丹二方。八曰灸腧穴,适用于闭证、脱证等,后列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灸风中脏,气壅涎潮,不语昏危者;灸风中脉,口眼歪斜;灸中风卒厥危急等证之具体方法及穴位。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3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32:0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本周五晚上(2020年10月9日)“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小组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

     本书主要从“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创建未来医学理论新体系”“沟通中西方文化创建人类新医学”6个部分阐述,引人思考医学发展方向。

    今晚主要讲解第一部分的“医学的发展规律和当代医学模式”和“重新认识医学气功一门什么科学”两个小节。



附  作者简介:

   李恩,男,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武清县。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带头人,河北自强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质疏松门诊主任、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三大”代表,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名誉主编和《疑难病杂志》顾问,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河北中医》杂志顾问。

   50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内涵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生物一自然一社会一心理一个体”医学模式,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指导思想;进行中医肾本质有关”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肾一骨一髓一血一脑”一体论相关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培养硕士生26名、博士生28名和博士后3名;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探讨。主编和编写专著和科普等书目35种,4000万字,热心于科普工作。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共同学习。http://www.ynjkcy.com/yxhcq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的第一讲。

     李恩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他从“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的规律”出发,试图“沟通中西方文化创建人类新医学”,思考医学发展方向。

    李恩教授认为“医学的发展规律”,中医药虽然奠基于神农黄帝的时代,一直不断发展,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有自己的突出贡献。西医也是不断发展的,这些发展也是有规律的,需要总结,有利于未来发展。

“当代医学模式”,李恩教授对此有很深的认识,中西医在我国卫生体制之中并存,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重新认识医学气功一门什么科学”。

李恩教授告诉大家,生命很复杂,医学还很幼稚,对于启功那个,绝不能把它看作是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他赞扬钱学森先生的研究精神,认为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学术评价。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13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5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10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七节:张仲景论伤寒何以如此难懂。
        王叔和感叹说:“仲景明审,亦侯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尽管仲景的治疗方法如此之好,却因为理论太高深而出现了“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的现象。张仲景学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王叔和尽管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在论述伤寒传变的时候,他学习的还是华佗的“六部传变”,而不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唐代的孙思邈曾经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有温病和伤寒的学术争鸣,但都属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基于解剖实证的分岐。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张仲景论伤寒何以如此难懂的有关内容。
        王叔和感叹仲景的理论太高深,因而出现了“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的现象。王叔和虽然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但是在《脉经》里用17个治疗方法的“可与不可”来介绍伤寒病的治疗问题,而闭口不谈“六经辨证”。王叔和论述伤寒传变的时候,把华佗的“六部传变”简单处理,进行概括之后表述出来,《千金方》《外台秘要》都赞赏并进行引用。
        唐代的孙思邈是一个大学问家,国家大事有了难题,都去找他请示,他对于张仲景的学术,也是情有独钟,非常佩服,也曾多年专研,但是除了药方可以读懂,对于张仲景的初心,他表示看不懂。他经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孙思邈提出治疗伤寒病的“正对法”,就是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这个“三纲学说”,到明朝末年方有执、清朝喻嘉言都很佩服,跟着他确立了“三纲学说”。
但是,“三纲学说”,不能取代辨证论治,也不能与六经辨证相提并论。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3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22:11:4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10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有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薛雪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正如国医大师薛伯寿所说:“外感热病一般起病急暴,尤其疫病危害更烈,……抗生素泛用导致患者脾胃损伤,体质下降,反而易于感染发热,不少药物首先伤害脾胃,日久伤及肝肾,且由于泛用大量抗生素,过敏、耐药问题日益突出。……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关键在于研究继承发扬外感热病诊治,若无外感热病学术治疗经验,则很难提高内伤杂病的诊疗水平,更难提高疑难病证的疗效”。《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六辑、薛伯寿》可见,重新审视温疫学说,挖掘和整理其中的精华,为当今温疫类烈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治疗、预防方法及方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积极作用,意义重大。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温病学》关于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薛雪的学术成就。

薛雪(1681~1770)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因母多病而究心医学,博览群书,精于医术,比叶天士小十余岁,而与叶天士齐名,二人常常互相抨击,叶天士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踏雪斋”,薛生白就将自己的居室起名为“扫叶山庄”。薛氏长于辨治温热病,但他与华佗一样不屑以医名世(见袁枚《与薛寿鱼书》),故少著书。一般认为《湿热条辨》一书为薛氏之作,也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尚难确定。该书对湿热之辨证论治有进一步发挥,丰富并充实了温热学的内容。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这种“自为经传”的写作法,被吴鞠通《温病条辨》所继承。薛生白《湿热条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邪气多在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清代医家章虚谷曾为之作注,王孟英将其辑入《温热经纬》卷四之中,并取名为《湿热病篇》。

感谢曹传龙的讲座与分享!
13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51:4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10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春温门》。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是伤风而阳明之火来刑肺金,非伤寒传经入于阳明也。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是少阳之春温也。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人以为太阴之伤寒也,谁知是太阴之春温乎。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是春温之症,火邪入膀胱,非太阳之伤寒也。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此春温伤风,而非太阳症也。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春温门》,讨论了5个病例。

       2,春月伤风,身热咳嗽,吐痰恶热,口渴,是伤风而阳明之火来刑肺金,非伤寒传经入于阳明也。
     陈士铎说,方用平邪汤∶
黄连(三分) 甘草(一钱) 苏梗(一钱) 紫菀(一钱) 葛根(一钱) 石膏(三钱)麦冬(五钱) 贝母(三钱) 茯神(三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身凉矣,不必四剂也。
此方泻心火者十之三,泻胃火者十之六。盖心火之旺克肺者轻,胃火之旺刑金者重。轻泻药心中之火,则心不助胃以刑金;重泻胃中之火,则胃不刑金以伤肺,肺气既回,肺邪又安留哉。
此症用清胃散亦效。
石膏 半夏(各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分) 麦冬(三钱) 陈皮 葛根(各一钱)水煎服。一剂愈。

        3,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是少阳之春温也。
     陈士铎说,方用加减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寒热解,再剂诸症愈。
此方较原方更神。以用茯苓之多,使邪从膀胱而出,更胜于和解也,佐柴胡以散邪,乃建奇功耳。
此症用安胆汤亦效。
柴胡 天花粉 炒栀子(各二钱) 甘草(一钱) 白芍 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二剂愈。

        4,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人以为太阴之伤寒也,谁知是太阴之春温乎。
      陈士铎说,方用奠土汤∶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人参 柴胡 半夏 甘草 葛根(各一钱) 神曲(五分) 水煎服。
一剂而风散,二剂而身凉。三剂而病全愈矣。
方中祛邪于补脾之内,脾健而风自息也。
此症亦可用护脾饮∶
白术(三钱) 人参(二钱) 肉桂(三分) 陈皮(三分) 半夏(一钱) 苏叶(五分) 水煎服。一剂愈。

       5,春月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是春温之症,火邪入膀胱,非太阳之伤寒也。
    陈士铎说,方用五苓散∶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猪苓(三钱)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剂而小便利,二剂而口渴、汗出尽止矣。
盖五苓散专利其膀胱之水。膀胱为太阳之经,伤风已经出汗,宜太阳之邪尽出矣,乃口渴思水,明是邪热不肯从皮毛外出,而欲趋膀胱下出矣。五苓散利其膀胱,则水流而火亦流,火随水去,胃火已消,而胃自生液,自然上润于肺,肺得胃液之养,则皮毛自闭,邪何从而再入哉。
此症知柏茯苓汤亦可用。
知母 黄柏(各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渴解,二剂愈。

      6,伤风头痛发热,盗汗微出,见风则畏,此春温伤风,而非太阳症也。
      陈士铎说,方用益金散风汤∶
人参(五分)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三粒) 麦冬(三钱) 紫苏(一钱) 蔓荆子(一钱)天花粉(一钱) 桔梗(三钱) 水煎服。一剂头痛除,再剂身热解,三剂盗汗亦止。
此方散重于补,何以名为益金汤?不知肺经为邪所伤,其气甚衰,若用大补重药必且难受,不若于散表之中略为补益,则邪既外出而正又内养,两得其益,是过于散正善于益也。
此症用通脑散亦神。
川芎 当归 茯苓(各三钱) 桔梗(二钱) 蔓荆子 白芷(各五分) 人参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二剂愈。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3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1:54:5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0月1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主任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老关于“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的有关内容。

            朱良春先生这篇文章很重要,阐述了六经病的本质、治法方药,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他的老师章次公,章次公的老师章太炎先生,都很推崇《伤寒论》,丁甘仁、曹颖甫先生也很重视这部著作。朱良春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在临床上的运用更是超过了《经方实验录》,用经方治疗了更多的病证。

       朱老说:桂枝汤证的特点是营卫不和。“营卫不和”之表证,是仲景的一个新总结,要说理论,这就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论;桂枝汤能通阴和阳,调和营卫,发中有敛,以补为通。临床上根据这个特点,我用桂枝汤治杂病的汗出异常,包括多汗、自汗,或无汗,或某处多汗,某处汗闭,以及冻疮、低热、荨麻疹、冬季皮炎、皮肤瘙痒症、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等等,只要符合营卫不和的诊断,无里热,苔薄白者,均有良效。此外,随证加减应用,更为广泛;如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治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现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性神经衰弱、遗尿等,可益真阴、敛浮阳、调开合。小儿支气管炎后期,体虚邪恋,营虚卫弱,症见发热、咳嗽、多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嫩、苔薄白,而出现心阳不振之变证者,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补虚扶阳,调和营卫,亦变法也。桂枝加葛根汤,除用于表寒虚证兼有项背强痛,转侧不利者外,如重用白芍、葛根,并加赭石、龙骨、牡蛎,对伴有头项强痛的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并能治疗落枕。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乃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络所致,可用本方加附子以温阳驱寒,加重芍药、甘草之量以濡筋缓急,取芍药甘草汤意,对腿有缩短感之患者效佳。手术后肠粘连引起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气上冲者,中医责之气机不畅,予桂枝汤加重桂枝量以温通气机,气机通畅,则痛胀自解,其剧者可加九香虫、蜣螂虫,当可速解。心律不齐伴有胸满者,用桂枝汤去芍药治之,因其为阳气虚弱不能为血帅,而治节无权,遂成心律不齐,出现脉结代,伴见胸闷之候,有温阳通脉之功,因胸闷为阴盛,故去芍药。胃脘寒痛用桂枝汤加高良姜、香附、苏叶能和营温中,行气止痛。本方加当归身、苁蓉、杏仁、白蜜治老年习惯性便秘,能和胃养血,润肠通便。本方加黄芪、饴糖,即黄芪建中汤,对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大便稀溏,面色少华、神倦肢软、舌淡脉弱之脾胃虚寒型之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有补气建中、缓急止痛之功。本方加鹿角片善通督脉而治肾虚腰痛。本方加土茯苓、豨签草、地鳖虫、炙蜂房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关节变形者,能温经通络,泄化瘀毒,而消肿定痛。本方去芍药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治寒咳气逆,能温肺定咳。本方加佛手、砂仁善治体虚妇女妊娠呕吐,有和营调气、安胃降逆之功。本方加附片、瓜蒌、薤白治阳虚型冠心病胸痛,能温阳宣痹,通络止痛。本方去芍加黄芪、地龙、归尾、红花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有化瘀通络,振颓起废之功。本方加归身、天麻,重用大枣治贫血眩晕,有养血和营,补气定眩之效。总之,是以营卫不和(桂枝法)、中阳不运(建中法)为主要目标。

麻黄汤的特点是无汗表实、表寒。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发汗定喘之重剂。凡肺炎初起、上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者均可使用。外有风寒,里有郁热,用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肺炎、支气管感染、百日咳、急性喉炎等肺系疾病的有效良方。对外有风寒里有水饮之哮喘实证,小青龙汤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初起,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茅根、益母草有效,方中生姜可改为生姜皮,梓白皮改为桑皮。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风湿在表,一身重痛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以及荨麻疹之遇寒即发者,得微汗即愈。同时寒湿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经气不舒,阳气不能外达而上背冷者,服此可以散寒湿,舒经气,阳气外达,则背冷自除。本方去桂枝,加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用于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有散寒、除湿、利气、和络之功。对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之急性风湿病,应加秦艽、忍冬藤、连翘、石膏、知母以泄邪热。本方加黄芩、鱼腥草、桃仁等治疗乳幼儿病毒性肺炎,有宣泄清解、定喘止咳之功。

以上均属太阳经证。治太阳腑证的五苓散,可用于肾炎、尿潴留、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美尼尔氏病、鞘膜积液,能温阳化气,健脾利水。至于阴虚水热互结于膀胱者,则用猪苓汤。

阳明病也分经、腑二证。在经者为无形热邪弥漫上、中二焦,当清,用白虎或人参白虎,这在急性热性病中应用的机会很多,热甚必然耗津伤气,所以仲景用白虎加参的处方,比单用白虎者为多。清代顾松园不用参,用麦冬、竹叶。历代善用石膏者,明代有缪仲淳,清代有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吴鞠通以及近代的张锡纯。他们之用石膏,虽各有体会,但无不以仲景为宗。白虎汤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感染急性热病之极期阶段,如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败血症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3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2:1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10月1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十一讲,题目是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
邓铁涛先生在国外讲学的一些故事,也是很感人的。
邓铁涛先生有一位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求学时的同窗,叫饶师泉。在邓铁涛先生毕业之前的1936年,饶师泉转学并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38年出国去了马来西亚。经过数十年的奋斗,饶师泉成了东南亚中医业界的带头人。经过他牵头组织了由东南亚五国中医业界参加的“亚细安中医药学术交流会”。他组织历届的会议,都来信请邓铁涛先生出席。
这种老友重逢的场合,是很愉快的。当然,邓铁涛先生因为公务繁忙,不能“每请必到”。但是每次两位老同学在亚细安学术会议上相聚,除了交流学术心得外,谈论得最多的是办中医教育。因为饶师泉于195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创办了一间马华医学院。办学规模与设备自然与广州中医学院不能相比,因为他是靠民间私人奋斗,广州中医学院是国家全力支持。但毕竟几十年来马华医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人才,使得已有200年中医历史的马来西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的中医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
中医学术在东南亚能够扎根、发展,需要一批有事业心的人去开垦,去创业。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的办学质量,上个世纪80年代初,饶师泉倡议由马华医学院与广州中医学院联手办本科班。邓铁涛先生认为,与国外联合办学乃属首创,是改革开放的新鲜事物。所以,邓铁涛先生就与广州中医学院有关负责人多次磋商,如何把这件事情落实好。这里有许多问题和现实的困难,焦点是办学经费自筹,困难的是经济效益问题。
经济基础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外的中医学院无论规模大小,都不是政府出资,假如没有经济保障,要想在国外办学是难于想象的。
邓铁涛先生反复向学校有关领导们说明:马来西亚是第三世界,他们办学不仅赚不了钱,往往还要赔本。但这是一件关乎炎黄文化在国外传播的极有意义的事,我们只要力争收支平衡就可以为之。这样,经过邓铁涛先生的多次解释,学校领导达成共识,大力支持这件事情,跨国的本科班办起来了。广州中医学院按教学大纲要求,派教师去马来西亚马华中医学院上课,学生来广州中医学院进行研究与临床学习。
邓铁涛先生有一个特点,只要看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办成。在联合办学期间,饶师泉又建议中马两个学院合办一个高级中医内科研习班,招收毕业于马华医学院并已临床多年的中医生,以提高中医的整体水平。这也属于创举,是在国外办一个再教育式的进修学校。邓铁涛先生想,这是一个再提高的过程,就好像培养学术骨干,应该大力支持。所以,邓铁涛先生不仅促成此事,而且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建议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员为本”,灵活地把授课时间分成若干段,不影响学员的工作。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分散了,增加了办学的困难,邓铁涛先生就提出来自己亲自试试看。邓老当时已近78岁,在这种的高龄时期,还要出国办学吃这样的苦,很多人不理解。邓铁涛先生决心已定,就于1994年4月,带着次子邓中光副主任医师,亲自飞去马来西亚授课。
很多工作在外地的马来西亚学员,听说邓铁涛先生亲自来授课,就坐飞机来上课,由于他们白天需要看病,所以经常是晚上上课。邓铁涛先生在马来西亚住的条件也很差,连空调也没有,只是电风扇;炒菜没有锅,只有两个电饭锅。
尽管生活条件是艰苦一些,授课的效果还不错。他们不仅课堂宣讲,而且还到“思华诊所”临床带教学实习。那家诊所是个慈善机构,病人只需交纳1元诊金。因为邓铁涛先生来了,是中国的“正宗专家”,所以每人诊金增高到10元,每天限10个名额。提高门槛,并没有阻止人们求医的热情,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来求治者络绎不绝,而且都是较复杂的久治不愈的病症。邓铁涛父子二人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之中,向学生讲授重症肌无力、心血管疾病、溃疡病等的诊治经验。当地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学员们听得很投入,领悟得也很快,由于他们大都开着诊所,学到手之后,马上就能应用于临床。求诊的病人感到有疗效,常常带了家人朋友来求诊。
邓铁涛先生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并且是把别人“秘不示人,密不传人”的宝贵经验,公开传授出去,为的是造福于世界各地的广大病患。
邓铁涛先生与香港中医药界的联系,也是从很早就来往密切的。邓铁涛先生十分关注香港中医学的发展。1979年6月,应香港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邀请,广州中医学院与广州医学院联合组团赴港,邓铁涛先生是其中成员之一。在香港访问的同时,我们还赴澳门访问。并在港澳交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的经验。以后,香港浸会大学办了中医药学院,邓铁涛先生十分关心这个中医教育阵地。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传》关于邓老传播中医,讲学世界各地的内容。
邓铁涛先生学术成就大,影响深远,他在国外讲学有很感人的事迹,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开放还不够,中医药走出去更困难。
邓铁涛先生对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中医药界,也是倾注了不少心血的。邓铁涛先生在这些地方讲中医学、培育英才,其热忱和在中国一样。
邓铁涛先生曾经几次应邀访问日本。他们现在把自中国传入的传统医学称为“汉方医学”,主要信仰张仲景的学术主张。盛唐以来,日本数十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也包括学习中医。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时候,也带去了不少医药著作。此后,通过东渡日本的中国医生的传播,中日医学交流非常密切,汉方医学占据了日本医学的主流地位。直至明治维新,日本议会禁止汉方医学,西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废止汉医100年之后,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日本借鉴中国发展中医药的经验,又将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的工作,重新重视起来。他们加大了对中医药研究的财政投入,据说日本有50多个中医研究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他们多次邀请国内的中医药学者,前去交流经验。邓铁涛先生三次应邀到日本讲学。说起来,日本人是很精明的,他们把中国国内的著名中医学家请过去,就带动了自己的学术发展,使他们的研究尽管起步晚一些,规模尽管比不上中国,但是在很多领域里却能领先,以便占领世界的中医药市场。
邓铁涛先生与日本的学术交流,可以追溯到更早,他的有关学术著作,在日本传播得也比较早。日本著名医学家伊藤良博士与另外一位名医森雄才博士一起到香港搜集现代中医书籍,就将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医诊断学》译成日文,1976年由日本燎原出版社出版。伊藤良曾先后多次访华,每到广州中医大学,都前来与邓铁涛先生会晤。他们对邓老很敬仰,真可谓心仪已久了。
1981年11月,日本中医学会联名邀请广州中医学院代表团赴日参加第十四次汉方交流会,邓铁涛先生和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刘汝琛等一同前往。他们受到了日本中医学院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在欢迎会之后,邓铁涛先生出席了“第十四次汉方交流会神户大会”,还应邀在大阪作了学术报告。当然在1981年的时候,中日中医药界的交流还比较少。
邓铁涛先生于1986年9月12至23日,第二次到日本去。出席“第四次中日——中医学研究会”。这是由东方医学研究会主办的,邓铁涛先生与湖北女中医张晓星教授等一同前往,他们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国际交流中心专家,主要是前去讲学。在到了日本之后,连续多日,日方把一些典型病人请到会场,由邓铁涛先生和张晓星诊脉、舌诊、讲解,日本汉方医学界人士在旁听讲,然后围桌讨论,即席提问,请邓铁涛先生和张晓星即席作答。如此深入的切磋交流,令邓铁涛先生感到日本朋友穷究中医之道的认真精神很可贵。
日本人研究中医,有深厚的传统,不仅他们古代出版的《医心方》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近代出版的研究张仲景的著作,也很有水平。他们编辑出版的《宋以前医籍考》和《中国医籍考》的大型学术著作,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国内的不少空白。
1998年4月8~15日,邓铁涛先生第三次到日本去进行学术交流,这一次是由已担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的大儿子邓中炎教授陪同前去的。他们是应日本大阪医疗技术学院专门学校之邀,前往参加该校开幕典礼的。这所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互相有学术往来。
1992年,邓铁涛先生应美国三藩市中医学会的邀请,前去学术交流。19岁就去了美国的许家杰教授,读了邓铁涛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之后,很想结识邓铁涛先生,以便让邓铁涛先生到他们的医学院去讲学。许教授出生于香港,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完成了其内科和临床药学的硕士生的学习,现任系美国加州大学大卫·基芬医学院教授。邓铁涛先生于是就到了许家杰教授开设的诊室,开展会诊交流。许家杰先生当时的条件比较差,他很抱歉地安排邓铁涛先生住在汽车旅馆里。邓铁涛先生说,没关系,只要是为了传播中医,条件差一些没有关系。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3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1:3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0月1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璐一一易水学派才学兼备的医学家》。

今天我们学习清代医家张璐,主要学习他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和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清代医家张璐的学术成。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氏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故一生著述颇多。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还编成研究脉诊的《诊宗三昧》1卷、探讨孙思邈组方用药的《千金方衍义》30卷,阐发药性理论的《本经逢原》4卷。还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的体例,汇集古今方论,附以医案,编成《医归》16卷,后改名为《张氏医通》。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皆有著作。
张璐在伤寒的研究中,认为伤寒与杂病,是可分而不可分的。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中可以互相应用。这一看法,颇为正确。盖伤寒之病虽为邪气主病,但邪气存在必然徒伤正气,导致正气虚衰,因而伤寒一病,亦可根据其临床表现,采用杂病扶正之法。反之杂病亦有因邪而至者,亦可依据伤寒攻邪之法加以治疗。其研究伤寒的重要观点,强调“阴阳传中”为其纲要,即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传经属热,直中属寒。若将阴阳传经与直中分辨清楚,再分析属六经中何经,属何脏腑以及分析表里寒热,进行辨证,则能纲举目张。对于《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张氏认为在太阳初病之时,可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兼伤营卫三证。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青龙汤。
至于邪在于腑,有在阳明胃腑者,有在少阳之腑者。邪热入胃,万物所归,可用攻下之法。若邪未结实而早下,则有结胸、痞硬、挟热利等变证,因此伤寒家有下不厌迟、汗不厌早之说。又有发汗不开,不可攻里之戒。邪在少阳之府,又有在胆与在血府之不同,虽治法有所区别,但治少阳全在于重视胃气。总之,邪在三阳,有在经在腑的区别。邪传三阴,则从太阴而少阴而厥阴,但伤寒传经之证,皆是热邪。若无邪热之蒸腾,则万无传经之理。三阴经中有阴邪,由于阴主静,故不能传经。因此三阴寒证,均与少阴有关。厥阴之寒是由少阴虚寒而至,因此也用干姜、附子等合少阴以温之,所谓肝肾同一治。而太阴之病,亦可用四逆汤之类,也说明是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因此也要兼温少阴。张璐认为三阴寒证,当以少阴为中心,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张璐临床经验丰富,其论血证自成系统,颇有见的。他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都由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气为血之引导,血为气所依归。故而,研究讨论血证,不能离开人身之阳气,而应时刻重视气血的关系。其次,对血证病机的认识,张氏强调气逆火旺与阳微火衰两方面。其认为出血之机理,多由于人体禀赋有所偏盛,再加上劳役过度,损伤人之阴精阳气,致使血从偏伤偏衰部位而出,形成血证。或由于脏气之逆,或由於腑气之乖,致使脏腑气机失调。气行则血行,气逆则血逆,血随气逆,亦可致病。或阴虚则火旺,火旺则动血,血随火性炎上而上溢,而致出血。或由于阳微而火衰,火衰则阳气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液下脱而致出血。总之,出血之病机,张氏从虚实两方面来阐发,注重气与火两方面,或为气虚,或为气逆,或为实火,或为虚火,纲领扼要,抓住要点。

感谢李源的讲述和分享!

13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1:3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0年10月1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第十讲,题目是:扁鹊抢救虢太子,师徒联合创奇迹。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是什么原因让医术高明的张仲景大为慨叹呢?应当是扁鹊高超的医术和他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而感动了其身后700多年的医圣张仲景。扁鹊救治虢太子的事迹,现存的记载最早的版本见于韩婴的《韩诗外传》。韩婴,涿郡鄚州人(今沧州任丘人),大学者,与扁鹊是同乡,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韩婴在汉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又称他韩太傅。韩婴的孙子韩商,与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同朝为官。《汉书_儒林传》说,韩婴“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韩婴是最早为《诗经》做传注的人,成就高,影响大,其研究著作自成“韩诗学派”。《韩诗外传》中记载:扁鹊过虢侯,世子暴病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治之”……中庶子曰:“苟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岂足以骗童子哉?”扁鹊曰:“不然。事故有昧揥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夫世子病,所谓尸厥者,以为不然,试入诊,世子股阴当温,耳焦焦如有啼者声,若此者,皆可活也。”中庶子遂入诊世子,以病报,虢侯闻之,足跣而起,至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治之……先生弗治,则先犬马填壑矣”。言未卒,而涕泣沾襟。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为先轩之灶,八拭之阳,子同捣药,子明灸阳,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天下闻之,皆以扁鹊能起死人也。扁鹊曰:“吾不能起死人,只使夫当生者起。”死者犹可药,而况生者乎!



     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话说扁鹊师徒一行六人来到虢国宫门之前,本来想着立即进宫,去为太子治疗疾病,没有想到遭受到别人的冷落、盘问与刁难,一颗热心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扁鹊面对如此的刁难,不免仰天长叹道:“你太不了解我了!虽然有人捂着眼睛投东西,也有可能会靠运气撞上,但我不是这样。我行医四方,靠的是足够的医疗技术和理论。我见过、也治疗过很多这样的病人。你们太子的病叫做尸厥,如果你们不信,你可以到里面看一看太子,摸一摸太子的大腿,应当是温暖的;仔细听一听太子的鼻息,他应当还有微弱的气息。如果是这样,太子就有生还的可能!”扁鹊的话,义正辞严,闪烁着医学道理的光辉。中庶子听完以后,舌头一吐,着实吃了一惊,他匆匆忙忙地进了宫,一摸太子的大腿,果然还很温暖,仔细一听,虢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声音,就像婴儿那样抽泣,不细致观察根本看不出来。这完全验证了扁鹊的判断,因此他赶紧慌慌忙忙地禀报虢君。虢君听了中庶子的报告,知道太子还有获救的希望,为了不错失这个机会,他连鞋子也顾不上穿,慌忙跑到宫门,亲自去迎接来自远方的扁鹊师徒。虢国的国君,爱子之情令人感动。这种对扁鹊的期望与托付,也增加了扁鹊师徒的责任意识,一场救死扶伤的抢救场面即将展开了。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孟村回族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关于扁鹊师徒抢救虢太子尸厥的历史意义。
       《素问》提倡圣人“杂合以治”,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治疗相同的疾病,也可以在同一个疾病之中,同时或先后选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为治愈疾病,而不是为了统计学有意义。
有统计学意义的治疗,是不管病人具体个人情况,不论你处于那个阶段,都这样治疗,这看上去似乎很“科学”,但是,这绝对不是最合适的方法。
很多情况下,医生治病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用方药,或者选用不同方法。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疾病,也没有“唯一的治疗方法”。这是中医的大智慧,很多人看不懂,就说中医不规范,即使成功了也是“不科学”。
扁鹊治疗虢太子,先后几个人一起参与,使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后取得了让世界“天下人”信服,让张仲景惊叹的好效果。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3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10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八节:葫芦与橘井都是神话传说。
        《后汉书・方技列传》与《史记》《汉书》不同,不仅把医学家当做真实的历史人物来描写,还记载了一个奇异的传说,开创了把医学家当做传奇故事欣赏的先例。从此 有了“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一些赞美医生的美好传说。
        历史重真实,而文化求演绎,透过这些典故,它们都为中医药的悠久与神奇,增添了某些令人信仰的力量,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葫芦与橘井的神话传说。
        《后汉书・方技列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有一天,他在酒楼喝酒解闷,突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子,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见之后,大吃一惊,断定这位老翁是一位神仙。他就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这个葫芦里还真是别有洞天,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象一处世外桃源。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学习多日,学到了他传授的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他消息皆无。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晋代葛洪《神仙传》载: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今福州)人。说董奉就像一个“长生久视”的仙人,活了很多年也不见老,为人治病也多是“起死回生”,但很多情节未必可信。传中还说,董奉在山里居住,不种田,每天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患者,治愈之后,使患者栽杏树五棵,病轻的种一棵。如此数年,总共种下了十万余株杏树,成了十分茂密的一片杏林。后人把中医称为“杏林”,就是从董奉这个故事开始的。葛洪喜欢渲染故事,记载之中有许多传奇之笔,使人不能全信。
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的《医术名流列传》之中,记载了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有一位传说之中的医生苏耽,说他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这则“橘井泉香”的故事,出于《列仙传》之《苏耽传》,流传甚广。至今当地还有苏仙观、飞升石、鹿洞等纪念物的遗迹[1]。
“悬壶济世” 与“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一起,成了人们熟知的赞美医生的美好传说,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意味,寄托着人们对于医药事业的美好梦想与渴求,寓意深刻而悠久。
历史重真实,而文化求演绎,透过这些典故,它们都为中医药的悠久与神奇,增添了某些令人信仰的力量,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纯粹虚构的故事,属于文化演绎,但是往往要依托于一定的历史真实。透过这些文化传说,也能折射一定的历史。要学习前人的学术经验,都必须下一番工夫,拨开文化演绎的鲜花与绿叶,看到历史真实的根基所在。
一方面,离开了这个历史真实的根基,文化演绎的花朵就将枯萎;另一方面,没有文化演绎的鲜花绿叶,历史真实的根基既不好看,也难以具有枝繁叶茂的发展。
在历史真实与文化演绎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平衡,既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大众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希望。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19:28 , Processed in 0.07245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