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311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21:25: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9月2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辨证论治纵横谈>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主任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老<辨证论治纵横谈>的有关内容。
        朱老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法则,也就是怎样辨别病证、进行治疗的过程与手段,这是中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方案。具体说,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别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与具体治疗措施的基本原则,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探求病因(从证求因、从时求因)、病位(依机体反应状态而判定,如表里、上下、气血、脏腑、经络)、病性(据病理机转而决定,如寒化、热化、正气之虚实;病邪之浅深),并据此立方用药。不论病情如何复杂,或是比较隐蔽,一时尚难确诊的病证,都可以通过观察致病因子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反应性的变化(症状),推勘机体内在的变化。《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这个含义。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中医工作者如能熟练掌握之,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此客观规律,加以总结,不断提高、丰富、发展之,可使中医中药放出更为灿烂的光辉。所以我认为,如能掌握好辨证论治的规律,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而只有“不知之症”。   
        一、首先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辩证法,掌握客观规律
(二)练好基本功,把握辨证方法
(三)区别症与证,进行综合分析
二、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一)以四诊为手段,全面了解病情
(二)进行归纳分析,抓住主要矛盾
(三)注意辨明真伪,权衡轻重缓急
三、辨证论治与现代临床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二)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可以提高医疗效果
结语

辨证论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以四诊八纲为辨证依据,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为原则的。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现代医学至今尚未认识的疾病变化和处理的独特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其实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本文系朱老1984年4月为日本汉方医学研修团访问南通时所做的学术报告稿)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

1312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1:1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9月3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十讲:带研究生培养高素质人才。
邓铁涛先生培养研究生时,有很多动人的事迹,也是一些难忘的岁月。
经过“统招”的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中医学科也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是中医教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是党和政府为培养新一代高级中医师高瞻远瞩的伟大举措,它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1978年)获准招收研究生的中医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78年,邓铁涛先生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一个是梁德任,一个是李杰芬。
梁德任,1945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他的学位论文是《从脏腑相关学说探讨冠心病》。主要是在邓铁涛先生的指导下,阐发通过补脾益气,化瘀祛痰而治疗各种心脏病的临床经验。他1988年移居美国,仍然念念不忘国内的中医事业。
李杰芬,1944年,生于广东郁南县,学位论文《肝脏学说的研究》,从肝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来探索邓铁涛先生治疗高血压、中风、胃痛、慢性肝炎的治疗经验。
他们都是从您的临床经验出发,阐发邓铁涛先生主张的五脏相关学说。
邓铁涛先生认为,冠心病其病位虽然在心,而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处方则是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以及除痰的温胆汤。调理脾胃可以安五脏,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故温胆汤成为邓铁涛先生治疗冠心病痰湿证的基本方。研究生梁德任,通过对50例冠心病病案资料分析,取得“脏腑相关学说治疗冠心病”的科研成果。通过研究生的系统总结,更印证了他的见解。
邓铁涛先生于1992招收的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李南夷,对于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索,他的学位论文《心衰证治之研究─暖心、养心胶囊辨证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通过45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又总结出“五脏相关,以心为本”的理论。心衰病位在心,而与五脏相关。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起一定的作用,将心孤立起来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久患肺胀,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虚火衰则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久患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血生化无源,脉道不利。心衰以心病为本,他脏为标,治疗重点应调理心脏的阴阳气血,并重视脾肾二脏,兼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这一研究,为邓铁涛先生治疗心衰的两个验方———暖心胶囊、养心胶囊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课题,只有不断深入进行下去,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关于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带研究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内容。
      邓铁涛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在抗战时期于香港办中医学院,建国后在广东中医学院出任教职,培养了很多中医人才。
    国家开始招收中医研究生时,邓铁涛先生成为最早的研究生导师,有很多动人的事迹,也是一些难忘的岁月。
       邓老先后成为省、国家中医师带徒老师,他不仅提出“学我者,超过我”的倡议,而且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创造了“集体带,带集体”的经验。
       此后,邓老提出需要“百万铁杆中医”的奋斗目标,都是看重中医人才的成长。
他对后继人才,格外看重“德才兼备,临床思维”,防止辛辛苦苦培养“掘墓人”的悲剧。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13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20:4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0月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尤在泾一一易水学派的仲景研究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医家尤在泾(尤怡),主要学习他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中中关于他在伤寒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尤在泾的学术成就。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成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 年),是尤怡对《伤寒论》的注释,是他研究《伤寒论》的心得体会。书凡八卷,卷一、卷二为太阳病篇;卷三、卷四为阳明病篇;卷五为少阳病篇;卷六为太阴病篇;卷七为少阴病篇;卷八为厥阴病篇。本书仍以六经分篇,但主要着眼于辨证论治,编撰方法是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再注释《伤寒论》原条文。由于其归类清晰,切合实用,多得后世称道。

本书提纲挈领,明辨大法,千头万绪,总归一贯,诸法如珠,贯通全书,故名《伤寒贯珠集》。现行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朱陶性氏活字版校印本,清苏州绿荫堂印行本,清嘉庆十八年癸酉苏州会文堂刊本,清末广州惠济仓刻本,日本政九年小川氏校刊本。现通行本为 1989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据清末广州惠济仓本排印的重印本。

《贯珠集》对《伤寒》原文 224 条的阐释,便运用了《内经》汗、尿、津液同源于胃中之水谷的原理。224 条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尤氏释云:“上条于脉浮发热,渴而小便不利之证,既著猪苓汤之用矣。此条复示猪苓汤之戒。虽谓渴欲饮水,而汗多者,不可以猪苓利其小便,所以然者,汗与尿同出而异归者也。《灵枢》云: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故虽清浊不同,其为府中之液则一也,汗出既多,胃液已耗,而复以猪苓利之,是已燥面益燥也,故曰不可与猪苓汤。”

《伤寒》原文 84 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内经》对淋病的认识尚不深刻,为了把仲景之意阐释清楚,必须到后世医家研究成果中寻找依据。尤氐云:“巢氏云:淋者肾虚而膀胱热也,更发其汗,损伤脏阴,增益府热,则必便血。如强发少阴汗而动其血之例。”由于引用了巢氏关于淋病病机的认识,仲景禁汗的原理,更加明白易晓。有时连引数家之语,信手拈来,决无凿痕,如《心典》对《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第一条,尤氏释云:“按《素问》云:“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肝应木而胜脾土,以是知肝病当传脾也。实脾者助令气旺,使不受邪,所谓治其未病也。设不知而徒治肝,则肝病未已,脾病复起,岂上工之事哉?肝之病补用酸者,则益之以其本味也,与《内经》以辛补之之说不同,然肝以脏阴而含生气,以辛补者,所以助其用,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言虽异而理各当也。助用苦焦者,《千金》所谓心王则气感于肝也。益用甘味调之者,越人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也。”此处引用了《内经》、《千金》及《难经》三书之语,均恰到好处,水到渠成,使注释有理有据,为其大增光彩。读来亲切可信,令人折服。

尤在泾阐释原文,逻辑严密,深入浅出。

尤氏对医理的阐发主张“不为名言高论而义理自著”,反对夸大其言而不适用”。因此,尤氏所释原文无华词丽句,雄伟阔论,但却深入浅出,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言之有物,语无虚发。今举《贯珠集》与《心典》各一例,以资说明。

《贯珠集》对原文 54 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尤氏注释首论人体经络与脏腑有内外之分,为卫气不和做出铺垫。云:“人之一身经络纲维于外,脏腑传化于中。”次论发病及传变规律,云:“而其为病,从外至内者有之,从内至外者有之。”然后释其条文。先释病情特点,云:“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出,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后论治法,云:“先其时发汗则愈者,于不发热无汗之时,而先用药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最后指出不按要求治疗会引起严重后果,云:“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宁无如水淋漓之患耶。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3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21:17:2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周五晚上(2020年10月2号)给大家分享中药学第五版内容中的利水渗湿药的部分内容。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        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北京中医刘云双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学》有关利水渗湿药的部分内容。

        中华文化里边,水火是两极,水湿在中间,脾胃居中央为枢纽。

         水上升为湿,是因为有火下降,是热的温煦。无热的水,是死水,容易凝结成冰;无水的火,是烈焰,也不适合生命存在。

         湿润的土地,滋生万物。

         但是,水湿过盛,也不利于万物生长。

        中医药利湿的治疗方法,就是这样调节水湿与水火的过激,让生命存在于一个适中的环境之中。

        感谢刘云双的讲述和分享!
13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1:4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10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五节:华佗的麻药为何失传了。
        华佗所留给后人的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个,《华佗别传》中五个,其他文献中也有五个,总共26例。从其治疗范围看,涉及到内、外、妇、儿科的疾病,有热性病、五脏杂病、情志病、肥胖病、寄生虫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
       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叫《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隋书・经藉传》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王叔和《脉经》、孙思邈《千金方》、王涛《外台秘要》都引用了华佗的有关论述。
       “麻沸散失传了”,这是中国人的不幸呢,还是因为现在中国人的幸运?到底是什么呢!我的到时具体学习内容。
        第二十六节: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
        张仲景生平最佩服的古代医学家是扁鹊,经常感叹其医疗水平高超。他也希望做一个像扁鹊那样的好医生 ,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以说,对于后世中医的影响方面,张仲景既超过了扁鹊,也超越了华佗,原因就是他创立了辩证论治的中医特色。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关于华佗与张仲景的有关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著名的医学家之中,华佗属于失败的英雄,年近百岁却死于非命;张仲景是成功的典范,虽然长沙太守的政绩平平,却成为日后的医圣。
        华佗所留给后人的著作,大部分都失传了,“华佗明堂”、《青囊经》之类,仅见于后人的引文,如王涛《外台秘要》就引用了华佗的有关论述。张仲景改造《汤液经》,依靠《素问》《灵枢》创立辨证论治。对于后世中医的影响方面,张仲景既超过了扁鹊,也超越了华佗,原因就是善于“守正创新”。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31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21:54:09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10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继续学习情绪的生理机制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 《中医情绪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等有关内容。
      情绪是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同一个外界信号刺激,在不同的人体可以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中医特别强调脏腑正气的决定作用。也许西医通过各种实验,能在大脑皮层和神经通路的联系上找到情绪的一定依据,但是,在中医的领域里,心主神明,形神一体的古老信念也是不容动摇的。
       2002到2003年,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关于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的争论,既是历史纷争的继续,也是未来中西医观念交锋的预演,只要中西医并存下去,这个争论就很难达成“共识",也很难被某些权威”论证“锁定。
在原则面前,双方互不相让,各有根据,一旦动摇,根基不牢,体系难保,岂不慎乎?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13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1:37:5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10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厥证门》的三个病症和《春温门》的一个病症。

   《厥证门》:

     5,人有怒,辄饮酒以为常,不醉不休,一日发厥,不知人事,稍苏犹呼酒号叫,数次复昏晕,人以为饮酒太醉故也,谁知是胆经之火动乎。

      6,人有一过午时,吐酸水一、二碗,至未时心前作痛,至申痛甚厥去,不省人事,至戌始苏,日日如是,人以为阴分之热也,谁知是太阳膀胱之经有瘀血结住而不散乎。

     7,人有忽然之间,如人将冷水浇背,陡然一惊,手足厥冷,遂不知人,已而发热,则渐渐苏省,一日三、四次如此,人以为祟乘之也,谁知乃气虚之极乎。

    《春温门》:

      1,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是伤风而欲入于太阳,非太阳之伤寒也。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的分享,共同努力,道术并重,复兴中医。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关于厥证和春温的有关内容,讨论了4个病症。

        5,人有怒,辄饮酒以为常,不醉不休,一日发厥,不知人事,稍苏犹呼酒号叫,数次复昏晕,人以为饮酒太醉故也,谁知是胆经之火动乎。

陈士铎说,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

柴胡(一钱)白芍(一两)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甘草(二分)陈皮(五分)当归(二钱)葛花(二钱)炒栀子(三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一剂厥轻,二剂厥定,三剂全愈。

逍遥散治郁实奇。佐之栀子以泻火,益之葛花以解酒,加之白芥子以消痰。酒病未有不湿者,湿则易于生痰,去其湿而痰无党,去其痰而火无势。湿既无党,火又无势,虽欲再厥,其可得乎。方中所以多用茯苓、白术以辅助柴胡、白芍者,正此意也。

此症用醒酝汤亦效。

干葛柞木枝(各一钱)人参(二钱)茯神(三钱)白芍(五钱)黄连半夏(各五分)吴茱萸(二分)水煎服。一剂即效,四剂愈。

      6,人有一过午时,吐酸水一、二碗,至未时心前作痛,至申痛甚厥去,不省人事,至戌始苏,日日如是,人以为阴分之热也,谁知是太阳膀胱之经有瘀血结住而不散乎。

陈士铎说,方用逐血丹∶

当归尾(一两)大黄(三钱)红花(三钱)桃仁(二十粒)天花粉(三钱)枳壳(五分)浓朴(二钱)丹皮(三钱)水蛭(火煅烧黑,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瘀血通,二剂而瘀血尽散。

此方用水蛭同入于大黄、浓朴之中,以逐有形之血块,则病去如扫,而痛与厥尽去也。倘不用水蛭,虽亦能止厥定痛,而有形之血块终不能尽逐,必加入水蛭而建功始神,不可以此物为可畏而轻弃之,遗人终身之病也。

此症用破瘀丹亦神。

水蛭(炒干黑,二钱)当归白芍(各一两)茯苓(三钱)肉桂(三分)桃仁(十四个)生地(五钱)枳壳(五分)猪苓(一钱)水煎服。二剂全愈。



     7,人有忽然之间,如人将冷水浇背,陡然一惊,手足厥冷,遂不知人,已而发热,则渐渐苏省,一日三、四次如此,人以为祟乘之也,谁知乃气虚之极乎。

陈士铎说,方用苏气汤∶

人参(一两)陈皮(一钱)枳壳(三分)菖蒲(五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更轻,连服数剂全愈。

此方重用人参以补气,益之陈皮、枳壳宽中消痰,则人参苏气更为有神;益之菖蒲者,引三味直入心中,则气不能散于心外也。

此症用助气回阳汤亦效。

人参黄芪(各五钱)南星(二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枳壳(五分)砂仁(三粒)水煎服。二剂效,四剂全愈。



    《春温门》:

      1,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是伤风而欲入于太阳,非太阳之伤寒也。

陈士铎说,方用舒肺汤∶

桔梗(三钱)甘草(一钱)苏叶(五分)天花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分)水煎服。

一剂而身热解,二剂而头痛鼻塞尽愈。

此方专入肺金以散其风邪。有风则必生痰,有痰则必有火。天花粉消痰而又善解火,一味而两用之也;桂枝、茯苓开膀胱之口,引邪直走膀胱而下泄,因肺欲移邪而移之,其势甚便,随其机而顺用之也。

此症用加味甘桔汤亦佳。

桔梗川芎天花粉麦冬(各三钱)甘草黄芩(各一钱)水煎服。二剂愈。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分享。
1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21:29:17 | 只看该作者
今晚(10月6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50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数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然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噎肿、痉、治主病者。
1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21:45: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10月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内经> <伤寒杂病论>运用动物药之经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主任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论述“<内经> <伤寒杂病论>运用动物药之经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有关内容。

       朱良春先生善于运用虫类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自《内经》以来,旁及历代名医著作,都尽量收集起来,进行研究。

朱良春先生说:“祖国医学对动物药的应用,始于《内经》。张仲景更是一位善于运用动物药的大师。纵观《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运用动物药的方剂,可谓理法俱备,法度严谨,寓意良深。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他说,《内经》关于血枯经闭之论治。其血枯之由,一是由于“年少时,有所大脱血”;二是因醉后入房,伤精耗气之故,夫精伤血去,肝肾亏矣,故经文将“肝伤”特意点出。月经之生理,在于任脉通和太冲脉盛,而奇经八脉隶于肝肾,冲任二脉又起于胞中,肝肾精血亏耗,则冲任虚衰,安望其经行?治疗经闭,大法有二:血滞者通之,血虚者补之。今肝伤血虚,故当填精补虚,润枯泽竭。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旨意深矣!乌贼骨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经闭血枯,又能涩精秘气;茜草既能止血治崩,又能补益精气;雀卵气味甘温,为补益精血之妙晶;鲍鱼能通血脉,益阴气。于是精血得以滋填,化源不绝,冲任脉盛,  经事自潮矣。

我认为《内经》此方,实际上是一张通补奇经之祖方。一般说来,奇经病变都是大病、久病所累及;冲任二脉的病变,除因直接损伤(如手术)所导致外,大多起于慢性久病之后,所谓肝肾损伤,累及奇经。《内经》此证,亦由肝伤所致,这一认识,先圣后贤,都是一致的。需要着重说明的,此方之组成,有两大特点:其一,选用了雀卵、鲍鱼等动物药来填补精血,既是养肝肾,又是益冲任。后世医家所谓“味腥气秽,善走奇经”,即是受其启示。其二,以补涩为主,涩中寓通。乌贼骨、茜草不仅能固涩下焦,而且能通利血脉,所以说二味能行能止。为何要通?盖非通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这是调理奇经的一个重大法则,足以启迪后人。

《内经》此方之应用十分广泛,除用于伤肝经闭外,还适用于崩漏,特别是暴崩。盖暴崩冲任失守,下焦不固,证情最急。个人认为,尽管在辨证上可以分为肝不藏血、脾不统血等多种类型,但治肝、治脾总有鞭长莫及之虞,莫若固摄冲任为先,待崩止后,再调肝脾,以治其本。雀卵不易得,鲍鱼价昂,可取其意,代之以鹌鹑蛋、鹿角胶、龟版胶、紫河车、淡菜、阿胶之类,但需根据证候阴阳之偏颇,随证选药。用茜草、乌贼骨固摄下焦,加入紫石英、龙骨、牡蛎等以补其不逮,可以收效。此方还适用于带下病,近代名医张锡纯善用之。张氏谓:“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为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约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制“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妇女赤白带下”。单赤带,加白芍、苦参;单白带,加鹿角霜、白术。张氏此方,即从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引伸而来。假使既有下元不足之见证,又有湿热淤浊逗留之带下,张氏此方即欠熨贴。沪上名医朱小南先生对久病秽带用清润法,即以《内经》本方为主,除鲍鱼、乌贼骨、茜草炭外,加入味浊之品,如鱼腥草、墓头回、败酱草等,直达病所,殊堪效法。

此方合而观之如此,若就单味药而言,后人也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例如乌贼骨,不仅能收涩止血,而且能潜消宿瘀,是一味具有“通”与“涩”双重作用的良药。今人还用治咳喘,如姜春华教授用此药就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个人认为,乌贼骨治咳喘不仅取其能敛肺,同时还有溶痰之作用。但需注意,咳喘初期,表证较重者需慎用,否则应配合宣肺开表之品,方能无弊。

       对于张仲景抵当汤、大黄蟅虫丸等运用虫类药的经验,朱老也有很深刻的论述与总结,值得大家效仿和学习。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
1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1:48:1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10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补阴剂。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补阴又是我们中医学治法当中,补法的一大门类。阴虚,是指由于身体内主静、主润的物质基础不足,这种物质,我们叫“阴液”。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含抱阳气,则会引起一串的问题。比如,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这种情况,我们就叫阴虚。阴虚就会使得人体产生虚热。《黄帝内经》讲:“阴虚则内热”,这种虚热,和实热是不同的。实热,是真的有外来的热邪,或者体内滋生的湿热等等,这是真的“多出来”的热。而虚热,是指滋润的“阴”的物质不足,导致“阳”的相对的多余。这种热,是相对的。特别肝肾阴虚,产生虚热就很明显,很突出。

五脏都可以有阴虚,作为阴的根本,肾阴,又叫元阴。我们补益剂里的补阴,基本都是涉及肾阴不足为主的。由于肾阴不足,肾水要涵肝木,肾阴不足,往往肝阴也不足。肝肾阴虚就成为我们这一节补阴的基本病机。敬请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方剂学》补阴剂的有关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几个本概念之一,阴虚证临床很常见。补阴治法是补法的一大门类,很常用,有很多代表性的方剂,比如六味地黄丸之类。

五脏都可以有阴虚,因此,需要仔细辨别其中的差异,以便选择不同的方药。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19:31 , Processed in 0.1413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