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301
 楼主| 发表于 2020-9-16 21:3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9月1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九讲,题目是: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重症肌无力。邓铁涛先生很早就系统的研究脾胃学说,的确很有成就,他的研究领域很广阔,不仅时刻关注临床研究,而且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医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认识。中医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曾经在学术界引起过长期的争论,邓铁涛先生对于中医五行学说在6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些研究,因为五行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他无论是搞教学还是做临床,都不容易避开这个问题,他思考的是中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理论体系,究竟有没有核心,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虽然带着古代哲学的“胎记”,但是它与医学结合之后,已经成为医学上的阴阳五行,通过阴阳五行的分类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的生理病理联系,还有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之相互关系进行了归纳,因此它应该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然,有关阴阳五行问题,在进入近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论,而且持否定态度的人还不在少数。尽管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华大地上曾经流行了几千年,但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一般的学校里都不再谈论五行学说了,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谈论五行学说,不仅学生们会认为这是食古不化,就是留着辫子的教师爷也会呵斥这样的学生不进步、不思进取,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五四运动的前奏。
      据说《天演论》的编译者严复,在演讲的时候就曾经说:“金胜木耶?以巨木撞击一粒锡,孰胜之耶?”。可见在他的眼里,包含着金克木的五行学说是很荒谬的。当时的很多人以批判传统文化作为时尚,中医界也是身受其害。最早提出来废五行学说的中医应该是江苏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时间呢大约是在1915年。袁桂生当时是 神州医药总会的评议员,他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议交该会讨论。在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之前,中医界人士首先有这样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激进的,这和其后不久余云岫刊印的《灵素商兑》,批驳中医理论,虽然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已经是时代逼迫中医放弃五行理论了,不过对于袁氏的废五行观点,中医界没有引起强烈反应,医学界真正挑起阴阳五行之争的人,始于余云岫一系列的反中医言行。袁桂生的本意是 为了维护中医的,只是废五行学说的这个主张不正确。1916年,余云岫反对中医,向中医理论发起正规进攻,他当然不会放过阴阳五行学说,他在批评阴阳学说时说:“彼 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为造物之玄哉”。余云岫把 阴阳学说这个中医的指导理论,这个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辩证法,一笔抹杀其合理性,科学性,把中医理论一把就推在了“不科学”的位置上,然后进一步攻击。余云岫蓄意取消中医,他的看法自然不会是客观公正的评论。阴阳五行理论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不仅反对中医的人反对五行学说,就是一些文化界的名人们也大多对于五行学说是持反对态度的,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学者,他在1923年5月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对于阴阳五行学说大加挞伐。他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避之”。梁文一出,一时之间,附会其声者甚众,中医之灾难,由此日渐加深,这些文化精英们抹黑、动摇五行学说,也就动摇了中医学的根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个思潮里,也对五行学说的存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上发表了文章,主张废除五行。章先生被认为是近代的国学大师,一直为保存国粹而奔走呼吁,没有想到的是,他对于五行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他论述说:“医之圣者,莫如仲景。《平脉》《辨脉》及《金匮要略》,发端略举五行事状,而他篇言者绝少。” 也就是说,张仲景的著作以辨证论治为主,外感以六经辨证论治,杂病以脏腑辨证论治,很少提及五行学说。因此在近代一片废除五行的呼声里,张仲景的学说备受重视,医圣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建国之后仍然有人主张取消五行学说,某著名中医教授在“中医科学化”的错误思潮影响下,于1953年在《北京中医》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中医学术理论的衰落,在建国前后是非常严重的。对于五行学说的研究,到了60年代初,有的学者在哲学领域里仍然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也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引起了邓铁涛先生的深切思考,他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查阅《周易》《尚书》以及先秦诸子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以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然而在这样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发表观点,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经过再三思考,邓铁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1962年11月16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光明日报》是当时科学技术界最权威的报纸,在这上面发表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没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一定的代表性的文章不可能被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光明日报》的影响力要大于《健康报》和《中医杂志》。邓铁涛先生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5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5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5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通过这篇文章,邓铁涛先生肯定了中医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的文章指出了五行学说进入到中医领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而不再是单纯的哲学学说。邓铁涛先生于1963年在《广东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题目是“什么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主要是针对当时有人认为“阴阳五行是玄学”而开展的座谈会,会议上他们提出中医学有其独特的中心思想,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关系有循环论和机械论倾向,但是中医的五脏相生相克内容就不然了。未来的祖国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结合以后,将会起到质的变化,可能不再用五行这一名称,邓铁涛先生在这时提出要用现代语言表述古代中医理论,这是通过学术争鸣之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分享了著作稿《邓铁涛传》: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重症肌无力的有关内容。
建国之后,仍然有人主张取消五行学说。某著名中医教授在“中医科学化”错误思潮影响下,于1953年撰著《中医学术研究讲稿》,其中充满了对中医理论按西医标准进行评判和改造的论点,他发在《北京中医》杂志上的文章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他对中医的呼吸理论、脉搏机制也完全按西医的解剖生理为是非标准进行批判。
中医学术理论的衰落,在建国前后是非常严重的。
章次公先生1955年从上海调到卫生部,担任副部级中医顾问。他在第二年发表了《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的文章,刊登在《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其主旨也是赞成阴阳学说,反对五行的。他始料未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在《中医杂志》1957年第四期上,首先发表了“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讨论”,文章不点名地与章次公先生的文章进行争鸣。
据说章次公先生与毛泽东主席谈过两个通宵的话,对于毛泽东认识中医问题有所参考。章先生也因此觉得自己有责任,对于中医理论应该加以整理提高,发表了自己对于五行学说的看法,没想到会引起学术界的批评。
1957年《中医杂志》第6号上,发表的署名丁光迪先生的文章《学术争论:试谈五行》,则直接点出了针对的目标就是章次公先生的文章,文章从党的“百家争鸣”政策出发,对于中医界的不同观点展开争鸣。“从最近接触到的,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中医同仁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仁认为,五行是空洞唯心的,在临床上没有用处;个别的还提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应该早予扬弃的’(原注:见《新中医》56,10,章次公文),究竟五行学说与中医的关系是怎样的?要不要扬弃?这是值得慎重研究的。”
在1957年反右斗争的前后,是大家的事情高度敏感的特殊时期,即使是讨论中医学术问题,也可能引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对于五行学说的研究,到了60年代初,有的学者在哲学领域里,仍然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亦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引起邓铁涛先生的深切思考,他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查阅《周易》、《尚书·洪范》以及先秦诸子有关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但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
然而,在这样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发表观点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经过再三思考,邓铁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62年11月16日的《光明日报》“哲学”版上,刊登了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
《光明日报》是当时科学技术界最权威的报纸,在这上边发表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没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一定的代表性的文章,不可能被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光明日报》上文章的影响力,要大于《健康报》和《中医杂志》。
邓铁涛先生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五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

1302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22:2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9月1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高鼓峰一一易水学派临床实践家》。

今天我们学习明初的医家高鼓峰,主要学习他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高鼓峰的有关内容。

        明末清初的医家高鼓峰,曾经希望反清复明,兵败之后,用中医学作为安身立命的职业,他和傅青主一样,在医学上也有很多独特的贡献。
主要是他,善于调阴阳,疏肝理气,把人体的升降出入,作为重要的事情,既善于调治内伤,也能用于外感热病。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

1303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21:35:5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2020年9月18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经过10余次的分享,本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已经讲过,由于钱老学术出身,站的高看的远,很多观点和方法与常规医学研究方法有出入,会有晦涩难懂之处。本次课做一次本书主题内容的总结。

         什么是人天观?请注意在复杂巨系统前面的“开放的”这三个字。开放是说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有不断交往的:小的是呼吸、饮食、排便,还有声光信息的受与发;大一点如人生活的环境既对人有影响,而环境又不断受人的影响与改造;再大一点的就是阳光,空间磁场,宇宙线对人体的作用。所以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我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
      经过10余次的分享,本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已经讲过,今天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人天观?钱学森先生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用来概括人体。认为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他认为这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钱学森先生作为伟大的现代科学家,当然,尊重当代自然科学,他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对于中医药的理解,我们不能勉强要求他的研究一定是很深刻的,更不能期望他为中医药发展开辟了道路。他只是一个喜欢探索生命真谛,尊重中医的科学家。
         感谢雷宝淳的分享。

130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21:4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9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一节:淳于意传承中医名声大。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战火动荡,又经历了短暂的秦帝国和楚汉相争,诞生了大一统的汉王朝,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以司马迁父子为代表的史学家,对此前历史上的学术流派,进行过全面的总结。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脩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年间,仓公淳于意师徒传承着中医,代表了西汉年间的中医水平。

         师徒传承为中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关键的作用。寻寻觅觅几千年,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也很艰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就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

        这一节由于内容较多,下节内容少一些,我们分成两个时段学习。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十一节下段内容以及第二十二节汉文帝诏问仓公留佳话。

       这一节讲述了仓公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救父的故事等内容。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关于淳于意传承中医的有关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养育了独特的中医药医学体系,在甲骨文中就有丰富的医学内容。

          春秋时期扁鹊成为集大成的医学宗师,与儒家,道家,兵家等并立于中华文化繁荣绽放的时代。

        春去秋来,岁月穿梭,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又经历了战国末期到西汉年间的新纪元,中医药的传承,在仓公淳于意师徒之间传承着中医,代表了西汉年间的中医水平,内容很多,十分丰富!

     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305
 楼主| 发表于 2020-9-20 22:08:12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9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继续学习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主要内容为中医情绪的个体发生、发展与调适及现代心理学对情绪发展的研究、中医情绪的分化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西方情绪心理学对情绪分化的研究、情绪的生理机制等部分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关于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的中医及现代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西方心理学重视情绪的低落与亢奋,治疗也偏重于使用抑制和兴奋剂。
       中医对于情绪的研究,很深入细致,分为“七情六欲”,与五脏相关,而不是只与大脑有关。并且,七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情绪,治疗不同的疾病。
比如,战国名医文挚通过激怒齐悯王,虽然文挚被迫害而死,但是,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华佗治疗陈登太守的病,也是这样通过激怒刺激,就避免了医生被患者杀害。
但是,“怀璧其罪”,被更大的官迫害了。
范进中举,大喜伤心,他丈人和周围的乡亲们,没有把范进送“精神科”住院,而是一巴掌就治好了。
这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医心理学,值得大家深入挖掘,发扬光大。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1306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55: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9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鼓胀门》。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两足跗上先肿,渐渐肿胀至腹,按胀上如泥之可搏,小便不利,大便反结,此由土气之郁,非水肿也。
       2,人有水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肤如泥,此真水臌也,乃土气郁塞之甚故耳。
       3,人有气喘作胀,腹肿,小便不利,大便亦溏,渐渐一身俱肿,人以为水臌也,不知乃肺、脾、肾三经之虚也。
       4,人有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不可以卧,此肺、肾俱虚之病,非臌胀也。
      5,人有手足尽胀,腹肿如臌,面目亦浮,皮肤流水,手按之不如泥,但陷下成孔,手起而胀满如故,饮食知味,大便不溏泄,小便闭涩,气喘不能卧倒,人以为水臌之症,而不知乃肾水之衰也。
      6,人有单腹胀满,四肢手足不浮肿,经数年不死者,非水臌也。盖水臌不能越两年,未有不皮肤流水而死者。今经数年不死,皮肤又不流血,岂是水臌之症?乃虫结于血之中,似膨而非臌也。
      7,人有上身先肿,因而下体亦肿,久之一身尽肿,气喘嗽不得卧,小腹如光亮之色,人以为水臌已成,谁知是水臌之假症乎。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我们一起道术并重,复兴中医。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鼓胀门》,讨论了7个病例。

       1,人有两足跗上先肿,渐渐肿胀至腹,按胀上如泥之可搏,小便不利,大便反结,此由土气之郁,非水肿也。
肺脾肾共同决定水液代谢,陈士铎说,方用泄水至神汤∶
大麦须(二两) 茯苓(一两) 白术(二两) 小赤豆(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腹必雷鸣,泻水如注,再剂而水尽泄无遗,不必三剂也。
论理,牵牛、甘遂之方未尝不可用,但虑世人天禀日薄,而脾、胃、肾三经多虚,恐不胜药力之过迅,故改立此方,于补中泻水,正气无伤而邪水尽出之为妙。方中白术、茯苓健脾胃之土,又能通脾胃之气。则土之郁可解,土郁既解,力足以制水矣。况大麦须能消无形之水,赤小豆能泄有形之湿,合而相济,自能化水,直出于膀胱,由尾闾之间尽泻而出也。
此症用冬瓜汤亦甚效。
冬瓜一个,煎水十碗。另用白术(三两) 车前子(五钱) 肉桂(二钱) 将冬瓜水煎汤二碗。先用一碗,少顷又用一碗。其水从大便而出,一剂而胀肿全消。

       2,人有水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肤如泥,此真水臌也,乃土气郁塞之甚故耳。
水漫金山,决逐为快。陈士铎说,方用决水汤∶
车前子(一两) 茯苓(二两) 王不留行(五钱) 肉桂(三分) 赤小豆(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小便如注不绝,二剂而肿胀尽消矣。
论理用鸡屎醴逐水,亦有神效。然而鸡屎醴逐水,从大便而出,而此方逐水,从小便而出也。
又说,此症亦可用冬瓜汤更加刘寄奴一两、茯苓一两,服之亦水泻而愈。

       3,人有气喘作胀,腹肿,小便不利,大便亦溏,渐渐一身俱肿,人以为水臌也,不知乃肺、脾、肾三经之虚也。
水势上迫,气机不利。陈士铎说,方用消胀丹∶
白术(三钱) 茯苓(一两) 麦冬(五钱) 熟地(五钱) 山药(一两) 芡实(五钱)苏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喘少定,二剂而胀渐消,十剂而小便利,二十剂而一身之肿无不尽愈也。
方中白术、茯苓以健其脾土,麦冬、苏子以益其肺金,熟地、山药、芡实以滋其肾水,自然脾气旺而不至健运之失职,肺气旺而不至治节之不行,肾气旺而不至关门之不开,水自从膀胱之府而尽出于小肠矣,安得而再胀哉。
此症用百合消胀汤亦效。
白术 芡实(各一两) 茯苓 百合(各五钱) 山药(一两) 肉桂(二钱) 人参(三钱) 水煎服。十剂少愈,三十剂全愈。

       4,人有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不可以卧,此肺、肾俱虚之病,非臌胀也。
水漫三焦,陈士铎说,补肾即所以补肺也。方用金匮肾气丸∶
茯苓(十两) 附子(一个) 牛膝(三两) 官桂(二两) 熟地(四两) 山药(六两) 丹皮(二两)泽泻(四两) 车前子(三两) 山茱萸(二两) 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白滚水各送下一两。服三日而小便利,再服三日而腰轻,服十日而上下之肿尽消,服二十日而喘急痰盛无不尽除,服一料完全愈。再服一料断不再发也。
此症用温肾消水汤亦效。
人参(三钱) 熟地(五钱) 山药(一两) 山茱萸(三钱) 茯苓(一两) 肉桂(二钱)薏仁(五钱) 水煎服。二十剂即愈。

      5,人有手足尽胀,腹肿如臌,面目亦浮,皮肤流水,手按之不如泥,但陷下成孔,手起而胀满如故,饮食知味,大便不溏泄,小便闭涩,气喘不能卧倒,人以为水臌之症,而不知乃肾水之衰也。
阴虚水肿,也不少见。陈士铎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治之。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山药(一两) 茯苓(二两) 丹皮(六钱) 泽泻(一两)麦冬(一两) 北五味(三钱) 水煎服。一剂可卧,二剂水如注,四剂而一身之肿尽消,十剂而诸症全愈。愈后服补肾肺之药,尤须戒色至一年,禁盐至三月,否则虽愈而必发也。
盖此症原有肾火,故补水而不必补火也。肾虚以致火动,肺虚以致水流,补其水则火自静,补其金则水自通,实有至理,而非泛然以作论也。
此症用健肾汤亦佳。
熟地 茯苓(各二两) 麦冬 莲子(连心用,各五钱) 芡实 山药(各一两) 水煎服。二剂而胀消,十剂全消。

      6,人有单腹胀满,四肢手足不浮肿,经数年不死者,非水臌也。盖水臌不能越两年,未有不皮肤流水而死者。今经数年不死,皮肤又不流血,岂是水臌之症?乃虫结于血之中,似膨而非臌也。
虫积腹胀水肿,陈士铎说,方用逐秽消胀汤∶
白术(一两) 雷丸(三钱) 白薇(三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三钱) 大黄(一两)当归(一两) 丹皮(五钱) 萝卜子(一两) 红花(三钱) 水煎服。一剂腹内必作雷鸣,少顷下恶物满桶,如血如脓,或有头无足之虫,或色紫色黑之状。又服一剂,大泻大下,而恶物无留矣。然后以人参一钱、茯苓五钱、薏苡一两、山药二两、白芥子一钱、陈皮五分、白术二钱,调理而安。

      谢谢马京雪医师的分享。

1307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57:36 | 只看该作者
今晚(9月22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8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今日讲座内容: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130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2:25:4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9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关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几点看法>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关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几点看法>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    。
       作为“朱良春现象、朱家军、章朱学派”三个关键词的主角,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于很多中医界面临的困惑与难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值得大家深思和学习。
       他当年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时候,没想到有人会学走了样,辨辨证论治变成对号入座的“分型治疗”,严重西化的中医思维,让朱老内心不安。因此,几年前他坐着轮椅出席在南通召开的传承会议上,提出“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是,一定不要不会辨证,不要丢了中医的元神!”
老人家语重心长,切中时弊,有多少人听懂了?
有多少人,按照去做了?
       “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很复杂,历史过程有很多曲折,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中医求生存”,也是我们大家没有深刻认识中医药的本质造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传承的困难,西医市场医学弊端的暴露,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到来,“中西医结合”这个求生存的词语,似乎有些落伍了。

毛泽东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基本上都是学术交流,没有利益和地盘的问题。

现在,理论上西化中医进行不下去了,造成了实践之中基层中医药严重不足。
因此需要换一个思路,来发展中医,也就是“守正创新”的问题。
    感谢朱胜君的讲述。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1:55: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9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敬请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主编的《方剂学》关于补益药的内容。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独特的学术理念,并且有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中药只是中医补法的一种。
     中医补虚的药很多,一般说对于脏腑来说“顺其性为补”,也就是辅助脏腑恢复功能,与西医所说的增加营养不是一码事。
     因此,所谓的补气、血、阴、阳的药物,是相对于病证、病机而言,不是对普通人的普丗选择,补药也是治病的需要,不是随便乱吃,越吃越壮。
    也就是说,没病吃补药,有害而无利。
    当然,有虚,有损,尽早服药,可以避免很多积劳成疾的疾病,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中医的健康管理学,不是无病吃药。
这里边有界限,界限也不是很分明,选择需要智慧。
感谢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

1310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21:0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9月2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尤在泾一一易水学派的仲景研究者》。

今天我们学习清代医家尤在泾(尤怡),主要学习他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的部分内容,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宁晋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尤在泾的有关内容。
        尤在泾,清代医学家。名怡,又字在京,号拙吾,又号饲鹤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尤在泾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以卖字画为生。与同郡顾秀野(嗣立)、沈归愚(德潜)等为挚友。
        他协助参订沈朗仲《病机汇论》。尤在泾早年已开始行医,但声名未著,至晚年诊治技术成熟,治病多奇中,医名大振。尤在泾性情沉静,淡于名利。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在行医之暇,以读书种花养鹤等为消遣。著有《伤寒贯珠集》 (刊于1810年)、《金匮要略心典》(刊于1732年)、《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等,前3种对后世影响较大。
有研究者指出:尤氏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在于:承中梓“治病求本”和私淑喻昌“议病论、分类归纳伤寒”思想。尤氏治学方法为:师古不泥,择善而从,勇于创新;荟萃百家,殚思极虑,提要钩玄。尤氏学术指导思想和理论建树是:法中梓“先后天根本论、水火阴阳论”;治法统贯伤寒论;六经俱可受寒邪说;治病先议病。尤氏在临证经验特色方面:首倡中风病本在肝,强调平息肝风,中风治疗立急中八法,并提出开窍固脱法;血证治疗注重祛邪、温中、理气以止血;并针对当时盛行寒凉止血之弊,主张甘温止血;治疗痰饮注重补益脾肾以益本源;祛湿四法,灵活易用;杂病辨证精巧,多能奇中;制方遣药,注重升降沉浮之理等。尤氏用药规律为:治疗中风病,在用药功效方面偏重平肝熄风,在归经方面以入肝胆经为主;治疗内伤杂病,在用药功效方面偏重补气,在四气五味方面偏于甘温,在归经方面以归脾胃经为多、归肾膀胱经次之。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0:42 , Processed in 0.0679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