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91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09:2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0年9月1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第九讲:扁鹊诊赵简子,医生参与大事件。司马迁记载扁鹊为赵简子治病,其资料来源于赵国的史书,事件的前因后果可考可证,只是要说清楚这件事情颇费周折,因为其牵扯的事件很复杂,是一个大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历史由春秋步入战国的起因。把扁鹊诊赵简子的历史事件挖掘出来,让《史记》的记载拂去历史的尘埃,把开创医学历史的宗师扁鹊还原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把中医学之中的先秦医学史弄清楚,为探索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事实依据,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孟村回族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有关问题:扁鹊诊赵简子,医生参与大事件。

         历史学家司马迁,经过考证,引用《赵史》等记载,论述扁鹊为赵简子治病,其资料来源可靠,事件的前因后果可考可证,《左传》说,记载这件事的当事人董安于在公元前496年被迫自杀,因此可以确定扁鹊诊赵简子这件事情,发生于公元前497年。这时,孔子,老子,还都健在。

也就是说,扁鹊完全有可能与老子论道,与孔子谈仁。



因为其牵扯的事件很复杂,是一个大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历史由春秋步入战国的起因。把扁鹊诊赵简子的历史事件挖掘出来,让《史记》的记载拂去历史的尘埃,把开创医学历史的宗师扁鹊还原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把中医学之中的先秦医学史弄清楚,为探索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事实依据,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292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2:2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9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一节:淳于意传承中医名声大。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战火动荡,又经历了短暂的秦帝国和楚汉相争,诞生了大一统的汉王朝,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以司马迁父子为代表的史学家,对此前历史上的学术流派,进行过全面的总结。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脩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年间,仓公淳于意师徒传承着中医,代表了西汉年间的中医水平。
         师徒传承为中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关键的作用。寻寻觅觅几千年,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也很艰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就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
        这一节由于内容较多,下节内容少一些,我们分成两个时段学习。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关于淳于意传承中医的有关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养育了独特的中医药医学体系,在甲骨文中就有丰富的医学内容。
          春秋时期扁鹊成为集大成的医学宗师,与儒家,道家,兵家等并立于中华文化繁荣绽放的时代。
        春去秋来,岁月穿梭,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又经历了战国末期到西汉年间的新纪元,中医药的传承,在仓公淳于意师徒之间传承着中医,代表了西汉年间的中医水平,内容很多,十分丰富!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293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21:46: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9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中满门》。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饮食之后,胸中倒饱,人以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实等丸消导之,似觉少快,已而又饱,又用前药,久久不已,遂成中满之症。
      2,人有未见饮食则思,既见饮食则厌,乃勉强进用,饱塞于上脘之间,微微胀闷,此不止胃气之虚。而心包之火正衰也。
      3,人有中心郁郁不舒,久则两胁饱满,饮食下喉,即便填胀,不能消化,人以为臌胀之渐也,而不知皆气滞之故。
      4,人有患中满之病,饮食知味,但多食则饱闷不消,人以为脾气之虚,谁知是肾气之虚乎。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我们一起道术并重,复兴中医。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中满门》,讨论了4个病例。

      1,人有饮食之后,胸中倒饱,人以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实等丸消导之,似觉少快,已而又饱,又用前药,久久不已,遂成中满之症。
       陈士铎说,方用温土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萝卜子(一钱) 薏仁(三钱) 芡实(五钱)山药(五钱) 肉桂(三分) 谷芽(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觉少饱,二剂而觉少宽矣,数剂之后,中满自除。
   又说,此症用术苓加桂汤∶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肉桂(一钱) 水煎服。

      2,人有未见饮食则思,既见饮食则厌,乃勉强进用,饱塞于上脘之间,微微胀闷,此不止胃气之虚。而心包之火正衰也。
       陈士铎说,方用生胃进食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炒枣仁(五钱) 远志(八分)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神曲(五分)良姜(五分) 萝卜子(一钱) 枳壳(五分) 干姜(炒黑,一钱) 水煎服。
此方治胃,无非治心包也。心包与胃,原是子母,何必分治之乎?不治中满而中满自除,此补火之胜于补土也。
此症用调饥散亦妙。
人参(五分) 山药(一两) 白芍(三钱) 甘草(五分) 肉桂(一钱) 菖蒲(五分) 肉豆蔻(一枚) 炒枣仁(三钱) 水煎服。十剂愈。

      3,人有中心郁郁不舒,久则两胁饱满,饮食下喉,即便填胀,不能消化,人以为臌胀之渐也,而不知皆气滞之故。
        陈士铎说,方用快膈汤∶
人参(一钱) 茯神(五钱) 白芍(三钱) 白芥子(二钱) 萝卜子(五分) 槟榔(三分) 神曲(五分) 枳壳(三分) 柴胡(五分) 薏仁(三钱) 浓朴(三分) 水煎服。一、二剂轻,四剂全愈。
此方解郁而无刻削之忧,消胀而无壅塞之苦,攻补兼施,自易收功也。
此症用抒胀汤亦妙。
神曲(三钱) 柴胡(五分) 白芍(三钱) 茯苓 萝卜子(各一钱) 浓朴 人参(各五分)白豆蔻(三枚) 苏叶(八分) 白芥子(二钱) 水煎服。十剂愈。

      4,人有患中满之病,饮食知味,但多食则饱闷不消,人以为脾气之虚,谁知是肾气之虚乎。
       陈士铎说,方用金匮肾气丸∶
茯苓(六两) 附子(一枚)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泽泻(二两) 车前子(一两五钱) 山茱萸(二两) 山药(四两) 牡丹皮(一两) 熟地(三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白滚水送一两。初服少胀,久服胀除而满亦尽消。
补火之圣药也。群药之内,利水健脾之味多于补阴补火者,虽意偏于补火,而要实重于救脾,补火者正补脾也。故补阴不妨轻,而补脾不可不重耳。
此症用熏脾汤亦佳。
熟地 白术(各五钱) 山茱萸(四钱) 破故纸(一钱) 杜仲(三钱) 附子(五分)水煎服。二剂而饱闷除,十剂全愈。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分享。

129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20:15:54 | 只看该作者
今晚(9月15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7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今日讲座内容: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1295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21:19:0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9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老关于<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的有关内容。

朱良春先生说:“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成为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

他在《中医药21世纪的任务及展望》一文里说:“古代哲学家们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注重实用,注重实践,提倡‘经世致用’的观点;敬仰天地,服从自然,强调人与天地合一,遵守自然规律等基本观点;长于体察,注重微细,树立注重观察自然细微变化的态度。先民们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秦汉时期的元气论、《易周》的象论,以及‘非概念非逻辑性’的‘整体性直觉领悟’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思想,也是我们祖先最擅长的思维方式。这些哲学思想都已为当时的医者取来为我所用,成为说理工具,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之中。”

中医借用这些哲学思想,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可以指导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进行正确认识,是独特的东方科学的思维方式。

朱老说:“中医基本理论,是能指导实践,契合临床应用,并与现代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相接近的。如,‘人与天地相应’之与生态学;子午流注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之与时间生物学;中医病理学之与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等。而且,从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引伸出来的‘整体制约论’,比现代医学所遵循的‘局部定位论’更符合实际一些。这些思维方式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必需认真继承和运用。”

朱老认为只有学好中医的经典,才能把中医理论的根基筑牢固。他说:“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主要蕴藏在经典著作中,所以要熟读精研,由于《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文简、意博、理奥、趣深,要先通读原文,理解全书主要精神,辨别精华与糟粕;然后熟读警句,掌握精髓,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后世历代名著,要进行泛览,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善于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引伸扩展。”

那么,中医经典里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哪些重要内容呢?

朱老认为,中医理论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它贯穿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之中,如果偏离了整体观这一核心,就会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就与因人(人体医学)、因时(时间医学)、因地(地理医学)等对待疾病的整体观相违背。《内经》是把最为先进的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历学和数学等与医学紧密相结合,融为一体而成的。由于它广泛吸收、渗透、移植和交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这种不断发展,提高自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

朱老认为,中医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规矩准绳,处处闪烁着光芒。他经常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例,说明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感谢朱胜君的讲述。
1296
 楼主| 发表于 2020-9-16 21:3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9月1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九讲,题目是: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重症肌无力。邓铁涛先生很早就系统的研究脾胃学说,的确很有成就,他的研究领域很广阔,不仅时刻关注临床研究,而且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医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认识。中医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曾经在学术界引起过长期的争论,邓铁涛先生对于中医五行学说在6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些研究,因为五行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他无论是搞教学还是做临床,都不容易避开这个问题,他思考的是中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理论体系,究竟有没有核心,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虽然带着古代哲学的“胎记”,但是它与医学结合之后,已经成为医学上的阴阳五行,通过阴阳五行的分类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的生理病理联系,还有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之相互关系进行了归纳,因此它应该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然,有关阴阳五行问题,在进入近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论,而且持否定态度的人还不在少数。尽管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华大地上曾经流行了几千年,但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一般的学校里都不再谈论五行学说了,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谈论五行学说,不仅学生们会认为这是食古不化,就是留着辫子的教师爷也会呵斥这样的学生不进步、不思进取,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五四运动的前奏。
      据说《天演论》的编译者严复,在演讲的时候就曾经说:“金胜木耶?以巨木撞击一粒锡,孰胜之耶?”。可见在他的眼里,包含着金克木的五行学说是很荒谬的。当时的很多人以批判传统文化作为时尚,中医界也是身受其害。最早提出来废五行学说的中医应该是江苏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时间呢大约是在1915年。袁桂生当时是 神州医药总会的评议员,他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议交该会讨论。在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之前,中医界人士首先有这样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激进的,这和其后不久余云岫刊印的《灵素商兑》,批驳中医理论,虽然没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已经是时代逼迫中医放弃五行理论了,不过对于袁氏的废五行观点,中医界没有引起强烈反应,医学界真正挑起阴阳五行之争的人,始于余云岫一系列的反中医言行。袁桂生的本意是 为了维护中医的,只是废五行学说的这个主张不正确。1916年,余云岫反对中医,向中医理论发起正规进攻,他当然不会放过阴阳五行学说,他在批评阴阳学说时说:“彼 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为造物之玄哉”。余云岫把 阴阳学说这个中医的指导理论,这个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辩证法,一笔抹杀其合理性,科学性,把中医理论一把就推在了“不科学”的位置上,然后进一步攻击。余云岫蓄意取消中医,他的看法自然不会是客观公正的评论。阴阳五行理论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不仅反对中医的人反对五行学说,就是一些文化界的名人们也大多对于五行学说是持反对态度的,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学者,他在1923年5月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对于阴阳五行学说大加挞伐。他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避之”。梁文一出,一时之间,附会其声者甚众,中医之灾难,由此日渐加深,这些文化精英们抹黑、动摇五行学说,也就动摇了中医学的根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个思潮里,也对五行学说的存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在1926年的《医界春秋》上发表了文章,主张废除五行。章先生被认为是近代的国学大师,一直为保存国粹而奔走呼吁,没有想到的是,他对于五行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他论述说:“医之圣者,莫如仲景。《平脉》《辨脉》及《金匮要略》,发端略举五行事状,而他篇言者绝少。” 也就是说,张仲景的著作以辨证论治为主,外感以六经辨证论治,杂病以脏腑辨证论治,很少提及五行学说。因此在近代一片废除五行的呼声里,张仲景的学说备受重视,医圣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建国之后仍然有人主张取消五行学说,某著名中医教授在“中医科学化”的错误思潮影响下,于1953年在《北京中医》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中医学术理论的衰落,在建国前后是非常严重的。对于五行学说的研究,到了60年代初,有的学者在哲学领域里仍然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也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引起了邓铁涛先生的深切思考,他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查阅《周易》《尚书》以及先秦诸子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以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然而在这样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发表观点,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经过再三思考,邓铁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1962年11月16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光明日报》是当时科学技术界最权威的报纸,在这上面发表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没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一定的代表性的文章不可能被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光明日报》的影响力要大于《健康报》和《中医杂志》。邓铁涛先生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5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5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5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通过这篇文章,邓铁涛先生肯定了中医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的文章指出了五行学说进入到中医领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而不再是单纯的哲学学说。邓铁涛先生于1963年在《广东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题目是“什么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主要是针对当时有人认为“阴阳五行是玄学”而开展的座谈会,会议上他们提出中医学有其独特的中心思想,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关系有循环论和机械论倾向,但是中医的五脏相生相克内容就不然了。未来的祖国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结合以后,将会起到质的变化,可能不再用五行这一名称,邓铁涛先生在这时提出要用现代语言表述古代中医理论,这是通过学术争鸣之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分享了著作稿《邓铁涛传》: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重症肌无力的有关内容。
建国之后,仍然有人主张取消五行学说。某著名中医教授在“中医科学化”错误思潮影响下,于1953年撰著《中医学术研究讲稿》,其中充满了对中医理论按西医标准进行评判和改造的论点,他发在《北京中医》杂志上的文章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他对中医的呼吸理论、脉搏机制也完全按西医的解剖生理为是非标准进行批判。
中医学术理论的衰落,在建国前后是非常严重的。
章次公先生1955年从上海调到卫生部,担任副部级中医顾问。他在第二年发表了《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的文章,刊登在《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其主旨也是赞成阴阳学说,反对五行的。他始料未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在《中医杂志》1957年第四期上,首先发表了“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讨论”,文章不点名地与章次公先生的文章进行争鸣。
据说章次公先生与毛泽东主席谈过两个通宵的话,对于毛泽东认识中医问题有所参考。章先生也因此觉得自己有责任,对于中医理论应该加以整理提高,发表了自己对于五行学说的看法,没想到会引起学术界的批评。
1957年《中医杂志》第6号上,发表的署名丁光迪先生的文章《学术争论:试谈五行》,则直接点出了针对的目标就是章次公先生的文章,文章从党的“百家争鸣”政策出发,对于中医界的不同观点展开争鸣。“从最近接触到的,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中医同仁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仁认为,五行是空洞唯心的,在临床上没有用处;个别的还提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应该早予扬弃的’(原注:见《新中医》56,10,章次公文),究竟五行学说与中医的关系是怎样的?要不要扬弃?这是值得慎重研究的。”
在1957年反右斗争的前后,是大家的事情高度敏感的特殊时期,即使是讨论中医学术问题,也可能引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对于五行学说的研究,到了60年代初,有的学者在哲学领域里,仍然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亦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引起邓铁涛先生的深切思考,他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查阅《周易》、《尚书·洪范》以及先秦诸子有关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但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
然而,在这样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发表观点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经过再三思考,邓铁涛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62年11月16日的《光明日报》“哲学”版上,刊登了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
《光明日报》是当时科学技术界最权威的报纸,在这上边发表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没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一定的代表性的文章,不可能被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光明日报》上文章的影响力,要大于《健康报》和《中医杂志》。
邓铁涛先生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五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

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22:2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9月1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高鼓峰一一易水学派临床实践家》。

今天我们学习明初的医家高鼓峰,主要学习他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关于高鼓峰的有关内容。

        明末清初的医家高鼓峰,曾经希望反清复明,兵败之后,用中医学作为安身立命的职业,他和傅青主一样,在医学上也有很多独特的贡献。
主要是他,善于调阴阳,疏肝理气,把人体的升降出入,作为重要的事情,既善于调治内伤,也能用于外感热病。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

12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21:35:5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2020年9月18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经过10余次的分享,本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已经讲过,由于钱老学术出身,站的高看的远,很多观点和方法与常规医学研究方法有出入,会有晦涩难懂之处。本次课做一次本书主题内容的总结。

         什么是人天观?请注意在复杂巨系统前面的“开放的”这三个字。开放是说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有不断交往的:小的是呼吸、饮食、排便,还有声光信息的受与发;大一点如人生活的环境既对人有影响,而环境又不断受人的影响与改造;再大一点的就是阳光,空间磁场,宇宙线对人体的作用。所以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我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
      经过10余次的分享,本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已经讲过,今天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人天观?钱学森先生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用来概括人体。认为人体是对小到生活周围,大到宇宙,都有交往,都是开放的。这一观点称之为人天观。把人放在主动地位,他认为这不是我国古代的“天人观”。
     钱学森先生作为伟大的现代科学家,当然,尊重当代自然科学,他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对于中医药的理解,我们不能勉强要求他的研究一定是很深刻的,更不能期望他为中医药发展开辟了道路。他只是一个喜欢探索生命真谛,尊重中医的科学家。
         感谢雷宝淳的分享。

1299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21:4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9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一节:淳于意传承中医名声大。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战火动荡,又经历了短暂的秦帝国和楚汉相争,诞生了大一统的汉王朝,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以司马迁父子为代表的史学家,对此前历史上的学术流派,进行过全面的总结。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脩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年间,仓公淳于意师徒传承着中医,代表了西汉年间的中医水平。

         师徒传承为中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关键的作用。寻寻觅觅几千年,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也很艰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就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

        这一节由于内容较多,下节内容少一些,我们分成两个时段学习。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十一节下段内容以及第二十二节汉文帝诏问仓公留佳话。

       这一节讲述了仓公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救父的故事等内容。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关于淳于意传承中医的有关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养育了独特的中医药医学体系,在甲骨文中就有丰富的医学内容。

          春秋时期扁鹊成为集大成的医学宗师,与儒家,道家,兵家等并立于中华文化繁荣绽放的时代。

        春去秋来,岁月穿梭,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又经历了战国末期到西汉年间的新纪元,中医药的传承,在仓公淳于意师徒之间传承着中医,代表了西汉年间的中医水平,内容很多,十分丰富!

     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300
 楼主| 发表于 2020-9-20 22:08:12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9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继续学习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主要内容为中医情绪的个体发生、发展与调适及现代心理学对情绪发展的研究、中医情绪的分化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西方情绪心理学对情绪分化的研究、情绪的生理机制等部分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关于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的中医及现代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西方心理学重视情绪的低落与亢奋,治疗也偏重于使用抑制和兴奋剂。
       中医对于情绪的研究,很深入细致,分为“七情六欲”,与五脏相关,而不是只与大脑有关。并且,七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情绪,治疗不同的疾病。
比如,战国名医文挚通过激怒齐悯王,虽然文挚被迫害而死,但是,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华佗治疗陈登太守的病,也是这样通过激怒刺激,就避免了医生被患者杀害。
但是,“怀璧其罪”,被更大的官迫害了。
范进中举,大喜伤心,他丈人和周围的乡亲们,没有把范进送“精神科”住院,而是一巴掌就治好了。
这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医心理学,值得大家深入挖掘,发扬光大。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19:28 , Processed in 0.0626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