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2-27 01:48 编辑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词解】 缓,作形容词时表示慢,与“急”相对,例缓步,缓行;作名词时表示延期,延迟。此处是指脉象无力的意思。营气无力是为血虚;卫气无力容易外感中风。 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中医认为】本条论述瘾诊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汗湿欲透不得透,风湿郁在肌表,可发生皮肤搔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邪气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 本条可分两段解释,从开头至卫迟则为中风为第一段,论中风的病机;寸口主表亦主营卫。如寸口脉见迟而缓,则迟脉属寒,缓为荣卫气血不足。荣卫不足,表气不固,故易为风邪所中,产生中风。 第二段,从“邪气中经”以下为第二段。风寒之邪,乘营卫气血之虚而入侵,病重者可发为中风,与上条同。病轻者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瘾疹身痒是风邪外泄表现,非坏事。如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不外泄,反向内传,影响及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此时会出现胸闷,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等症。 历代对“风”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风论”专篇,对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和病理变化,甚至预防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太阳中风的证治,《金匮要略》又提到风邪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都曾明确指出中风病并非均由外感风邪所致,也可由劳逸不当,情志所扰等因素引起。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将由内而生的风定为“非风”,以资同外风鉴别。同期戴原礼、王肯堂将外感风邪而病者称为真中风,由内而生者称为类中风。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镇肝熄风”这一内风的治疗大法,从而使风证在症、因、脉、治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划分。育阴息风,平肝潜阳治疗内风,源于《金匮要略》。 【解读】 前书《中西医融合观续》已论及瘾疹与过敏性荨麻疹是一个证态,与荨麻疹病机相类似的、出现胸闷短气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过敏性哮喘。参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条。 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哮喘是一个证态;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常见的的几种风证,此处举例几种风证以资相互鉴别。另外,帕金森氏病,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属于中风之列。 温病中的“血热动风”是指感染病中的:脑功能障碍,高热、昏迷、肌肉痉挛。
学习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语境,同一个术语,含义相距甚远。一定要注意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著作中,含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距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