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4:3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06:41 编辑

2 鸦片战争后胰、脾概念翻译的演变

2.1合信自创“甜肉”指代pancreas

十七到十八世纪,中西医的交流曾沉寂了近二百年。直至鸦片战争后,英美传教士再度来华,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二次浪潮,传教士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 -1873)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明末译著中脾与spleen的对应已经先入为主,以至于合信1858年撰写《全体新论》时,误认为中医没有pancreas这一脏器,于是根据西医名称的意译,自创“甜肉”以名之,曰“甜肉者,中土无名,长约五寸,横贴胃后,形如犬舌,头大向右,尾尖向左,尝其味甜,故曰甜肉”[20]。此后几十年, 传教士编撰的西医译著大都采用了合信的译法,如1881年柯为良(D. W. Osgood)编撰的《全体阐微》第五卷中即用“甜肉”翻译“pancreas”[20]。

2.2德贞首创“胰”指代pancreas

19世纪末,由于当时中国方言各异,传教士医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采用的名词也就有所不同。各种西医译著大部分是传教士医生业余自行编译和命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翻译的混杂。面对这种状况,传教士医生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提出西书翻译,术语应尽量从中文中寻求,强调译者既要懂西医,还要懂中文和中医,并身体力行,翻译出版了大量西医著作。在对pancreas的翻译中,他认为“甜肉”是从西文意译而来,不易为大众所接受。同时,他对日本自造“脺”字也持审慎的意见。不过他发现中国北方人习惯对动物的这个脏器称呼为“胰”,其中回族人称呼羊的这个器官为“胰”,汉族人把猪身上这个器官称作“胰”。因此,他1886年在其译著《全体通考》中,首次提出以“胰”指代pancreas。由于当时脾与spleen的对应已经约定俗成,因此他也认为中医并不知道pancreas这个脏器[21]。

2.3 科学名词审查会对“胰”、“脾”的审订

随着中西医交流的增加,翻译的错杂仍在继续,这造成了交流和传播的困难,规范中西医名词翻译成为当时的紧要任务。19世纪末,由传教士医生为主的博医会开始着手进行医学名词的统一工作,其后出版的《高氏医学词汇》采用了德贞以“胰”(月臣,胰的异体字)指代pancreas的说法。20世纪初,中华医学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参与进来,1916年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8年11月教育部批准医学名词审查会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1931年科学名词审查会出版了《医学名词汇编》,“胰”与pancreas、“脾”与spleen的对应终于经官方权威确定下来,在社会上推广流传。

1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4:44:05 | 只看该作者
表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4:4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06:50 编辑

2.4 脾、胰翻译错位得到当时官方认可的历史原因


中西医脾胰翻译的错位之所以能够官方通过并推广流传,是和当时西医对pancreas、spleen的认识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的。


当时西医pancreas的外分泌和内分泌作用都已经被发现,pancreas在消化和物质代谢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西医对spleen的作用却陷入了长期的迷茫。在希波克拉底时代,spleen一直被作为处理黑胆汁的器官,可是,随着以后解剖和生理学的不断发展,事实上证明黑胆汁并不存在,spleen的作用就渐渐成了一个谜,有时候仍归在消化器官之中,却并不知道它实际上在起什么用,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长达两三个世纪认识上没有大的进展。然而。临床脾脏外科的实践发现,脾切除的病人可以长期存活,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脾脏外科学领域逐渐流行的是脾脏无用论[17],认为脾脏“留之无用,切之无弊”,切脾手术盛行一时。到了1911年,kocher[13]在外科手术教科书中明确说到:“脾切除术对人体没有危害。因此,当脾脏受到损伤时,就应该切除这个器官。”随意切脾阶段历经了上百年时间。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才使得人们对spleen的生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spleen作为一个外周淋巴器官的定位逐渐确立并不断深化,切脾术后继发的凶险感染,也使得人们对spleen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即使在目前的外科手术临床上,切脾与保脾之争仍没有最后完结[13]。


因此,至少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医脾、胰翻译确立的当时,西医对spleen作用仍不是很清楚,而解剖和外科学的实践又使得中西脾、胰翻译对应必须尽快落实,这种解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发展的不均衡、中西医不同理论体系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中西医脾胰翻译的历史传承使得中西医脾胰翻译的错位得以官方确立并推广流传。

124
发表于 2020-1-4 16:20:22 | 只看该作者

    从表2看,spleen一直都是翻译为:脾!没有例外。这么大的一个肉团团,看得见、摸得着,不会翻译错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学派、翻译家都不会错!!问题发生在对于脾的功能的认识,古代中医与现代西医发生了矛盾。古代中医经典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一直到现在,中医理论还是这么认为;西方医学在古代曾经认为与消化功能有关系,后来认为没有什么用处,现在的西医认为脾脏是一个淋巴、免疫器官。未来西医怎么样认识脾脏的功能?不知道!未来中医怎么认识脾?不知道!
        其他五脏与九大系统,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功能与结构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脾脏是一个淋巴、免疫器官,准确不准确?回答是:不准确。脾脏还具有造血功能、内分泌功能、调节血量功能,制造蛋白质功能,吞噬功能、清除废物功能……。脾脏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一对一的单一功能。结构与功能不统一!
        

点评

认识错误、翻译错误,翻翻医学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非独是脾。  发表于 2020-1-5 05:42
125
发表于 2020-1-4 16:24:22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0-1-4 06:47
2.4 脾、胰翻译错位得到当时官方认可的历史原因

         ”随意切脾阶段历经了上百年时间。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才使得人们对spleen的生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spleen作为一个外周淋巴器官的定位逐渐确立并不断深化,切脾术后继发的凶险感染,也使得人们对spleen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这一段话说反了!应该是:”随意切脾阶段历经了上百年时间。切脾术后继发的凶险感染,也使得人们对spleen的功能有了新的理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才使得人们对spleen的生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spleen作为一个外周淋巴器官的定位逐渐确立并不断深化,

点评

西医对spleen功能的理解是从解剖和实验发展过来的,是随着免疫学发展而认识逐步深化的。至于认识到脾切除后凶险感染,要晚一些,这个时间次序并没有说反。西医依赖抗生素,对脾、阑尾、扁桃体等免疫器官漠视切除...  发表于 2020-1-5 05:32
126
发表于 2020-1-4 16:39:44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0-1-4 06:47
2.4 脾、胰翻译错位得到当时官方认可的历史原因

          因此,至少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医脾、胰翻译确立的当时,西医对spleen作用仍不是很清楚,而解剖和外科学的实践又使得中西脾、胰翻译对应必须尽快落实,这种解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发展的不均衡、中西医不同理论体系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中西医脾胰翻译的历史传承使得中西医脾胰翻译的错位得以官方确立并推广流传。
=====================================================
            这段话不符合历史事实,我1960年上第四军医大学的时候,解剖学已经把脾脏与胰腺区分的清清楚楚。我曾经翻看过20世纪40年代的解剖学,脾脏与胰腺完全是两个器官。
          认为中医的脾应该是指胰腺,或者说中医的脾包含了西医的胰腺,完全是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杜撰出来的!潜意识的机械唯物论,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一一对应,错误的认为脾主运化就是脾主消化,把胰腺的帮助消化功能与脾主运化相对应。

点评

解剖学把脾和胰分开是很早了,功能上对脾和胰的认识则西医要晚的多。100年前西医对脾的功能是不理解的,脾是淋巴器官的定位是最近60年的事,而且还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发表于 2020-1-5 05:36
认为中医的脾应该是指胰腺,或者说中医的脾包含了西医的胰腺,确实不是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学派杜撰出来的!这个认识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需要历史的去认识。  发表于 2020-1-5 05:27
127
发表于 2020-1-4 16:48:49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个别传教士翻译的错误,不能代表西医解剖学。正如我们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不能代表主流意识,不能代表官方的意见一样。引用证据也有规矩,以正确的、主流意识、官方文件为依据,引用的文件错误,结论一定错误。先入为主,疑邻盗斧,往往造成错误。

点评

如果官方文件也出错了呢?脾和spleen的对应就是官方文件通过并推广的,是中西医发展过程中特定历史情境下造成的结果。  发表于 2020-1-5 05:40
1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7:5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1:02 编辑

3 脾、胰翻译错位后中医的反应

值得强调的是,民国以前中西医名词的翻译工作一直是以传教士医生,也就是来中国传教的外国人进行的。这些传教士医生,尤其是刚开始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医生,大部分并没有经受过系统专业的西方医学训练,对西方医学的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对中医更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是完全不能理解中医辨病识症的处理方式,十分惊奇于为什么中医没有西医那些所谓的必备知识也能把病治好甚至疗效超过了当时的西医。


可以说当时的这些翻译者们对中西医学两种医学体系都缺乏充分和深刻的认识,中西医学概念的对应往往凭着各自传教士医生自己的感觉和他所接触的中国周围环境和语言习惯(当时中国各地的方言也是不统一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名称)来自行命名,近代中西医学概念的对应和翻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混杂过程。



为了向国内推介西医,他们在介绍西医理论时大量借用了当时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已有名词,这种概念的掠夺和语言的侵害是在强权的背景和科学的名义下进行的。由于近代中国的长期落后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医的发展一直没能走上良性运转的轨道,相对于世界上西医日新月异的不断进展,近代的中医发展缓慢,停滞不前,逐渐从一元化主宰地位落入从属的地位。


当时西医成了科学的代名词,中医理论被误解,甚至遭遇了被废止的危机。


西医对脾胰认识的转变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脾胰翻译错位的开始,中医并没能够有效识别出来,近代的中医对中医脾和西医spleen翻译大多表现为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力图与原来的中医理论体系相调和。当西医脾胰认识逐渐发生转变、中西医脾认识矛盾凸显后,中医也曾表现出了一定的抗争,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势微,中医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中医对脾、胰翻译错位的抗争并没有能够得到大众和政府的认可,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1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9:1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1:34 编辑

清代医家王清任(1768-1831)著《医林改错》,提倡解剖,明示脏腑,在对脾的论述中说:“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 即是珑管”[24],所绘人体脏腑图所标示的脾脏明显是指的pancreas(图9)。


不过,王清任对珑管的功能解释认为是出水口,通行水道,甚至能连接到膀胱那儿去,以化为尿液,不由让人对王清任的大胆见解脑洞大开,叹为观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9:3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12:03 编辑

王清任(1768-1831)《医林改错》中也提到了“胰”,《医林改错》中又名总提。


古人画胃图,上口在胃上,名曰贲门: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门。言胃上下两门,不知胃是三门。画胃竖长,不知胃是横长,不但横长,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贲门向脊,下底向腹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胁向脊;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正盖津门。总提下前连气,提小肠,后接提大肠,在胃上后连肝,肝连脊。此是膈膜以下,总提速贯胃、肝、大小肠……。


此处津门指十二指肠乳头部。总提遮盖津门,前连气府、提小肠,后接提大肠,在胃上后连肝,肝连脊,隔膜以下,贯穿胃肝大小肠,
根据上下文,这个总提似乎更像是连接肝和胃、大小肠之间的系膜、韧带之类。《医林改错》交代的并不详细,他的很多认识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创新的精神值得鼓励,改错的结果却不敢恭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1:09 , Processed in 0.1618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