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营卫物流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8-12-15 12:39:37 | 只看该作者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
==========================
这就是诊断依据
122
发表于 2018-12-15 13:18:40 | 只看该作者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一一可参考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营养性作用

基本内容
主要是在运动神经上进行的。切断运动神经后,肌肉内的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如将神经缝合再生,则肌肉变化可恢复。

营养性作用是由于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物质,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而完成的。

营养性物质是由神经元胞体合成的,合成后借助于轴浆流动运输到神经末梢加以释放的。

123
发表于 2018-12-15 13:22:05 | 只看该作者
卫气者,所以……司关阖者也;

一一可参考汗腺的分泌调节。

124
发表于 2018-12-15 13:2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2-15 05:26 编辑

搜狗百科

汗腺
汗腺是皮肤的附属器,是弯曲的单管状腺,开口于体表,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为一盘曲成团的管状腺。由单层矮柱状细胞构成,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有梭形的肌上皮细胞,其收缩功能有助于汗液的排出。导管部由2~3层立方形细胞围成,从真皮深部上行,穿过表皮,开口于皮肤表面,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两种。   

汗腺
汗腺(sudoriferous gland sweat gland)是哺乳类的皮肤腺的一种,分泌汗。是单管腺,腺体存在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中的屈曲之丝球体。排出管呈螺旋状,开口于表皮的表面。开口部称为汗口(sudoriferous pore)。在腺体外面有与汗分泌有关的纤细的平滑肌纤维围绕着,在其周围是由皮肤动脉的分枝致密的毛细血管网包围着。汗腺有发生自一般表皮的小汗腺(Small sudoriferous gland)和由表皮性毛囊发生的大汗腺(large sudoriferous gla-nd)两种,分泌形式前者为离出分泌腺,后者是漏出分泌腺,在形态上前者的腺体,腺腔均大,而且存在于比真皮深的部位。但是也有主张在漏出分泌腺中混有离出分泌腺细胞的说法(伊东俊夫 1949)。

一般哺乳类的汗腺,大部分为离出分泌型,仅趾头(足指的里面)是漏出分泌型。与此相反,在人体则大部分为漏出分泌型,仅腋窝(腋下)、外耳道、鼻翼、眼睑、乳头周围(乳轮)、肛门周围等极少数部位,具有离出分泌型汗腺。据说类人猿全身都是两者混在的。由于哺乳类的种类不同,有的汗腺很发达(人、马),有的不发达(犬、猫几乎仅在趾部存在)。人具有200万—500万个汗腺但不全都是有功能的所谓活动汗腺(activesudoriferousgland),而不进行分泌的非活动汗腺(inactive sudoriferousgland)也不少。有多少能成为活动汗腺,而幼时环境和生育状况是有影响的。

分类
大汗腺
主要分布在腋窝、脐窝、肛门四周及生殖器等处。它新鲜分泌的汗液是白色粘稠无臭的液体,经过细菌分解后则产生特殊的臭味,称为腋臭或孤臭。

小汗腺
除唇红部,包皮内侧、龟头部外及阴蒂,全身均有分布,以掌跖、额部、背部、腋窝等处最多。

汗腺具有分泌汗液、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的作用。汗液中的乳酸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汗腺趣闻:每平方人体皮肤包含625个汗腺。

汗腺遍布全身皮肤,而以手掌,足底部最多。汗腺属于单管状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是蟠曲成团的小管。管壁由一层单层矮柱状细胞围成,细胞质较明亮,核较圆。导管部经真皮向表皮蜿蜒上行,穿越表皮,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汗腺分泌汗液,经导管部排泄到皮肤表面,能湿润皮肤,排出部分水和钾离子,有助于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此外,也排泄少量含氮代谢产物。

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含有一种大汗腺,其分泌物较浓稠。这种分泌物经细菌分解后有臭味,俗称狐臭。此腺在青春期较发达。

发汗降温
人是哺乳动物,体温恒定在36℃~37℃之间,体温的发生是体内糖和脂肪氧化产生热量的过程,体温的发散主要是通过皮肤血液的增减即血管神经性调节及皮肤和肺的散热调节两种方式来进行,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维持恒定。临床上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于37.5℃时,可以用各种手段来降温,但通过皮肤发汗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汗腺
皮肤散热占总散热量的90%,其物理学机理有四种: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辐射、对流、传导散热效果较为明显;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停止作用,此时蒸发成了唯一的散热形式。由于水的比热大,汗水变蒸气时需要大量热量,蒸发1ml汗液可带走585卡的热量,从而使皮肤冷却降温。所以临床上高热的病人一般身上无汗,一经用药排汗发汗后,体温可迅速降低。

位于真皮下层的汗腺就像是相互盘绕的蛇形管。这些蛇形管各有一条通往皮肤表面的笔直分泌管,当分泌管到达表皮时,就会变成螺旋状。汗腺被微血管网所围绕,汗腺管壁由两层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在血液中摄取水分及电解质后转化为汗水,经由分泌管排出体外。

汗腺排出的汗量不定。在休息时,汗量少到几乎无法察觉;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每小时的排汗量可达1~2升。一平方公分的皮肤大约含有80~200条汗腺;但在脚掌及手掌的皮肤中,汗腺的数目较多,一平方厘米约400条。人类的皮肤中约有200~300万条的汗腺,汗腺负责排出的分泌物,并不含任何细胞的残骸,故汗腺属于不全分泌腺体。然而皮肤的某些部分也有属于顶浆分泌腺体的大汗腺,它的分泌物会掺杂一部分被破坏了的细胞质,这类型的汗腺分布在腋窝、乳头、肛门四周及生殖器官的皮肤中。顶浆分泌腺体的分泌物是粘稠无色的液体,原本不具气味,可是在与皮肤上的细菌接触后,便带着细菌的特殊气味,而形成个人特有的体味。

外泌汗腺
外泌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又名局泌汗腺,即通常所称的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皮肤中,但不同部位皮肤内的汗腺数目有明显差别。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

分泌部由单层锥体形细胞组成,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近基底部;胞质着色较浅。基膜明显。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避孕药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它们收缩时能帮助排出分泌物。导管由两层染色较深的立方形细胞组成,由真皮深部上行,穿过表皮,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

腺细胞分泌的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还含钠、钾、氯、乳酸盐和尿素。导管能吸收分泌物中的一部分钠和氯。汗液分泌(出汗)是身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对调节体温起重要作用。外界湿度高时汗腺分泌旺盛,可散发身体大量的热。

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这种腺与上述的外泌汗腺不同,是皮肤中的另一种腺。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也盘曲成团。


汗腺
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胞质易被伊红染色,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和溶酶体。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较细而直,也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开口于毛囊上段。

分泌物为较粘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的气味。分泌过盛而致气味过浓时,则发生狐臭。这种腺在性成熟前呈静止状态,青春期后由于受性激素的刺激,分泌活跃,分泌物的作用尚未确知。


125
发表于 2018-12-15 13:26:13 | 只看该作者
出汗现象

汗腺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蜀地冬季寒冷潮湿,易致人体阳气受遏,寒湿痹阻经络气血而生痹证,通过进食辛辣热烫食物,起到发汗散寒除湿的作用,是很好的保健性膳食。

小汗腺的分泌活动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是乙酰胆碱能纤维。实验证明,局部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小汗腺大量分泌和排泄汗液。此外小汗腺分泌汗液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饮食因素就是其一。在口腔粘膜、舌背等处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及特殊的味觉感受器,通过咀嚼时食物的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口周、鼻、面、颈、上胸,甚至全身的反射性出汗,尤其是在吃了诸如“麻辣烫”这类的辛辣热烫刺激食物后更为明显,这种出汗称为味觉性出汗。

排汗原理

汗腺
由于汗腺所在部位不同,性质相异和多寡不一,其对于感觉和心理刺激及对于热的刺激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汗腺分泌和排泄汗液根据刺激的种类可分为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和味觉性出汗。人在精神紧张时手心会出汗,即属于精神性出汗。

精神性出汗从加刺激到发汗的潜伏期极短,只有数秒到20秒。所以在紧张、恐惧、兴奋等精神因素影响下,神经冲动从大脑皮质传递到手掌小汗腺部,乙酰胆碱的浓度升高,导致小汗腺分泌排泄活动短期内迅速增强,即产生手掌精神性出汗。也有学者认为另有精神出汗中枢,常保持有兴奋性,一加刺激后即产生反应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在掌跖处表现最为明显,也可见于手背、头面、颈部、前臂和小腿等处。少数人在高度精神紧张时,甚至会出现汗如雨下,汗流浃背的全身大汗情况。

平时在吃了大蒜、大葱后,即使过了两三天,身上仍会散发出很重的蒜味和葱味,这主要与汗液的排泄功能有关。排汗作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①散热除温;②保护皮肤;③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④排泄药物。汗腺分泌细胞膜对药物及某些挥发性物质有很高的通透性,药物如磺胺类、氨基比林、巴比妥类、灰黄霉素、奎宁、酒精等,食物如大蒜、大葱、洋葱、韭菜、芫荽等蔬菜中的挥发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汗液排泄出去。所以在吃了大蒜后,因为汗液里含有大蒜的挥发物质,故身上就会散发出蒜的气味。

当人们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往往用“汗流浃背”来形容其劳累程度,既形象又贴切,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个皮肤小汗腺的生理知识。

当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时,肌肉不断收缩。消耗大量的糖元,糖元分解释放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也使体温升高,这时机体通过小汗腺大量分泌和排泄汗液以使体温恒定,所以身体各部位活动状态小汗腺数目也大大增加了。由于背部活动状态小汗腺数目最少,如果连背部都汗流不止的话,可见劳累和剧烈运动的程度,所以古人创造出“汗流浃背”这一成语,确实恰如其分,生动贴切。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4:07:04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关注的不是生理情况下的出汗,而是病理情况下的出汗,以病理情况下出汗的异常反推出汗的机理,这和现代西医的认识方法是不一样的,所得的结论也就不一样
127
发表于 2018-12-15 14:20:10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2-15 06:07
古人关注的不是生理情况下的出汗,而是病理情况下的出汗,以病理情况下出汗的异常反推出汗的机理,这和现 ...

古人关注的不是生理情况下的出汗,而是病理情况下的出汗……

一一3、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128
发表于 2018-12-15 15:2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2-15 09:08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2-14 22:15
感谢千总捧场啊。营血关系密切,说混同可能不大合适。我主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因为古人所用的方法与现代系 ...

假如放在今天,重新分析营卫,会认为血中亦有卫,脉外亦有营,营卫甚至可以贯穿从整体到器官到细胞诸层次,每一层面有每一层面的营卫,细胞亦有细胞的营卫。
-----------------------------------------------------------------------------------------------------------------
《素问·阴阳离合论》有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在中医传统理论看来,阴阳关系是层出不穷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包容。营卫气血是中医学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王不留先生说“每一层面有每一层面的营卫,细胞亦有细胞的营卫。”此话千真万确!

联系现代西医理论,
血液成分:
1,血浆、(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

血液作用:
    1、为身体各处输送氧气,主要由红血球负责。
  2、输送营养,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3、带走废物,例如二氧化碳、尿酸、乳酸等。
  4、提供免疫功能,由白血球及抗体负责。
  5、信息功能,例如激素及组织损坏讯号。
  6、调节体内的酸碱值。
  7、调节体温。
  8、液压功能。

那么,按照中医的说法,以上血液的成分和作用,和中医的营卫气血应该怎么联系呢?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6:47:01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12-15 07:20
假如放在今天,重新分析营卫,会认为血中亦有卫,脉外亦有营,营卫甚至可以贯穿从整体到器官到细胞诸层次 ...

要按照营卫的观点对它们进行归类,才能和中医的营卫相联系。要有选择的抛弃西医的认识,心知其意不为所囿,重新以营卫的观点来认识,纳入到营卫的参考系下才可以

点评

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中西不分,两头受气。  发表于 2018-12-15 16:54
130
发表于 2018-12-15 17:23:31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2-15 08:47
要按照营卫的观点对它们进行归类,才能和中医的营卫相联系。要有选择的抛弃西医的认识,心知其意不为所囿 ...

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认识到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而这些知识都概括在中医学的“营卫气血”中了。他们之间应该怎么归类和相互衔接呢?我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有不妥,欢迎拍砖。
我的看法是:
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作用相当于“卫气”;
血浆、红细胞及其作用相当于营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4:10 , Processed in 0.054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