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8-6-8 08:54:2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8 03:24
《伤寒杂病论》也好,还是《内经》、《难经》也罢,你认真读过吗?你懂他吗?请问:如果你不懂它,我凭什么 ...

中西医融合观
我凭什么信你,你凭什么说它?你懂它吗?(转载)
————————————————————————————


俺也用您的矛还击您的盾:我凭什么信你,你凭什么说它?你懂它吗?(转载)

点评

谢谢先生的评论,先生不信我,这就对了,谢谢先生。如果先生称赞我的书,我的书必定是遗臭万年。再次感谢先生。  发表于 2018-6-8 11:03
122
发表于 2018-6-8 09:0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8 09:21 编辑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8 08:52
撰次为撰次,撰写为撰写

无撰次,伤寒杂病论,怎为伤寒,金匮。这只是个人认为。细细而读,此书之作,一般人难为。依医宗金鉴为例,也只作正误,存疑。条文都慎重处理。我说的是条文。如素问,其中有错,还是保持原样未改。厉来撰次皆有争论,吴塘也为此事表明不能起仲景于九泉之下而问之。

点评

说个具体条文吧:小青龙汤证(40条) 小青龙汤服法中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这是个错误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10:08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04:0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8 08:38
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和成注本。宋本原刻已无,而是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是当前张仲景《 ...

钱超尘所说的“康平本”《伤寒论》,是指在唐朝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

康平本是日本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

点评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 宋臣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即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09:21
124
发表于 2018-6-8 09:19:28 | 只看该作者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8 00:43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大黄附子汤方: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 ...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大黄附子汤方: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此如字即减不得亦增不得。是明示服药后当有行动助药力。行之远近必如里数再进服方妥。这认识或者是错的。
————————————————————————————————————————


       1、这里的“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指的是,约行四五里路的时间后,再服一次药,不是服药后当有行动助药力。



       2、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改成“服后如人行约四五里时,进一服,”如何?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21:2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8 09:04
钱超尘所说的“康平本”《伤寒论》,是指在唐朝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

康平本是日本康平三年侍医丹 ...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 宋臣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即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

点评

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两格排印的,有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而宋本把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09:34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34:1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8 09:21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 宋臣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 ...

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两格排印的,有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而宋本把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

点评

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yhhq.html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20:19
原来康平本不但有小注、旁注,而且对于后人增入的文字,一律比原来低两格排印。日本大冢敬节说:“本书之刻,专在存古态势,故行数、字数、旁书、嵌注,一莫所改窜。”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15:56
本人只是一人认识。他书所见不多。错难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09:45
127
发表于 2018-6-8 09:3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8 09:42 编辑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尤氏注虽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何以阳气被郁?因胁下偏痛,为虚寒从下上也,是为下阳不足,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行则起动在下之阳。药则温通于里。
128
发表于 2018-6-8 09:4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8 09:4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8 09:34
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两格排印的,有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 ...

本人只是一时认识。他书所见不多。错误认识难免。请谅解

点评

谢谢加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20:1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0:08:12 | 只看该作者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8 09:01
无撰次,伤寒杂病论,怎为伤寒,金匮。这只是个人认为。细细而读,此书之作,一般人难为。依医宗金鉴为例 ...

说个具体条文吧:小青龙汤证(40条)
小青龙汤服法中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这是个错误吧?

点评

日人·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说:“案:且荛花以下二十字,盖是叔和语。”即宋本《伤寒论》将这二十字作为法定经文。如此说来,是否有叔和撰写的?是撰写还是撰次?有区别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8 10:52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0:37:34 | 只看该作者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7 22:50
我总觉得条文里若增一字,或减一字就不妙了。苏辙也能改史。

宋本173条黄连汤证,服法中有“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共九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是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条文里已增了这几个字,是“不妙了”,还是错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08:30 , Processed in 0.0978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