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灵异怪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骨伤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6:0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用铝板塑形或用绷带卷垫于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的掌侧,固定患指于屈曲对掌位l—2
    周。指间关节脱位整复后还可采用邻指胶布固定。
    3.练功活动
    早期除患指外可作其余关节的练功活动,去除固定后,可作受伤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
    主动屈伸练功活动,活动范围从小到大。
    第八节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古称“胯骨出”、;“机枢错努”、“大腿根出臼”、“臀骱出”等。髋关节为杵臼
    关节,髋臼较深,髋臼周缘附有关节盂缘软骨,可容纳股骨头的2乃。关节周围有坚强的肌
    肉保护,故一般不易脱位。髋关节脱位有前脱、后脱及中心脱位之分,以后脱位多见,多见
    于青壮年男性。
    一、病因病机
    髋关节脱位一般多因很强的间接暴力引起。如车祸、堕坠、塌方等,亦可发生于屈髋
    位,如自高处跳下、骑马跌倒时,足或膝着地而致脱位。
    1.髋关节后脱位
    当髋关节屈曲90。时,如外力使大腿过度内收、内旋,使股骨颈前缘紧抵髋臼前缘而形
    成杠杆的支点,股骨头受到杠杆作用而冲破关节囊,脱出髋臼,造成后脱位。髋关节后脱位
    有时可合并髋臼后缘骨折、股骨头骨折。
    2.髋关节前脱位
    当股骨干急骤外展至一定限度,大粗隆与髋臼上缘相顶撞,股骨再稍外旋,股骨头就可
    突破关节囊的前下方,形成前脱位。
    3.髋关节中心脱位
    较少见。暴力作用于大粗隆,传达于股骨头,直接撞击髋臼底部,引起臼底骨折。如外
    力继续作用,股骨头可连同髋臼骨折片一齐向盆腔内移位,形成中心脱位。中心脱位必然合
    并髋臼底骨折,骨折多呈星状或粉碎形()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髋关节脱位均有明显外伤史,伤后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不
    同类型的脱位具有不同的体征,严重者还可发生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1.后脱位的体征    ·
    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和短缩畸形,患侧臀部和股骨大粗隆异常突出,在髂前上棘与
    坐骨结节连线后上方可触及股骨头。患肢不能主动活动,在作外展、外旋动作时呈弹性固
    定。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位于髋臼外上方。
    2.前脱位的体征
    患肢呈外展、外旋及轻度屈曲畸形,并较健肢为长,有时在腹股沟处可触及股骨头,患
    肢不能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时引起疼痛和肌痉挛。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在田孔内或耻骨上支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6: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附近。
    3,中心脱位的体征
    股骨头移位不多者,诊断较困难,只有局部疼痛、肿胀及轻度活动障碍,若髋臼骨折形
    成血肿,则患侧下腹部有压痛。多数病例需经X线摄片才能确定诊断。
    (二)论治
    1.手法复位
    复位前应解除患者疼痛,可选择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木板上,只要患
    者全身情况许可,应立即进行手法复位。
    (1)髋关节后脱位: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固定骨盆和健侧下肢。术者握住其下肢,徐
    徐屈髋:、屈膝至90。,以松弛髂股韧带和困绳肌,然后用双臂套住胭窝部向上牵拉,使股骨
    头接近关节囊破裂口,在向上牵拉的同时,轻轻晃动伤肢,促使股骨头滑人髋臼(图
    6—11),当感到股骨头滑人臼内或听见明确的响声后,表明已复位。
    图6—11  髋关节后脱位的整复手法
    (2)髋关节前脱位:患者仰卧,一助手按住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屈膝90。,以松
    弛胭绳肌,逐渐使患肢外展和外旋并用力向下外方牵引,术者用手掌向髋臼方向用力推送股
    骨头(图6—12)。通过牵引及直接推送,使股骨头滑回髋臼,当听到弹响时表明已复位。
    图6—12  髋关节前脱位的整复手法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6: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3)中心脱位:中心脱位常合并髋臼底的粉碎骨折及骨折片的移位,一般认为以骨牵引
    逐渐整复为好。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牵引为治疗中心脱位最常用的方法。牵引时间8—12
    周,3个月后开始负重行走。
    2,复位后检查
    复位后,将患肢轻放,与健肢并齐,比较双侧肢体长度是否相等,再托住胭窝部进行各
    种被动活动,若无障碍,说明复位已成功。X线摄片可证实。
    3.固定方法
    一般用皮肤牵引或沙袋制动。髋关节后脱位,应使患肢维持在轻度外展内旋位固定3—
    4周。髋关节前脱位在皮肤牵引时,必须使患肢维持在内收、内旋、伸直位。髋关节中心性
    脱位可以在外展,下肢中立位牵引6—8周。
    4.练功活动
    固定期间,应进行股四头肌及踝关节功能锻炼。不宜过早起床行走,以免日后发生股骨
    头缺血性坏死。   
    第九节  髌骨脱位
    髌骨是典型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肌腱内,其上缘厚,名为髌底,尖端向下,名为髌
    尖。造成髌骨脱位的原因除直接暴力外,常常有膝关节本身结构异常的因素。髌骨脱位根据
    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外侧、内侧及向下脱位,临床上以外侧脱位为主,根据移位的程度,有完
    全或不完全脱位之分。髌骨离开原位紧靠于髁上平面之上方,叫做全脱位,紧靠于髁上,则
    为不全脱位。
    一、病因病机
    1.外伤性脱位
    一般在屈膝位时,来自侧方的暴力所引起的脱位,对侧的韧带和关节囊多被撕裂c/由于
    这种撕裂较难愈合,从而导致习惯性脱位。    ·
    2.习惯性脱位
    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主要为外侧脱位,外伤为致病因素之一,但多有膝关节的结构不正
    常,如股骨外髁发育不良,滑车凹部变浅,髌骨关节面扁平,膝外翻畸形,股内侧肌力弱,
    关节囊松弛等,均为造成习惯性脱位的因素。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髌骨新鲜外伤性脱位均有明确的外伤史,膝关节肿胀,呈半屈位,股骨下端的外侧或内
    侧可触及移位的髌骨,股四头肌和髌腱被拉紧。X线片可明确诊断。
    (二)论治
    1.手法复位
    新发生的外伤性脱位,多易整复,一般不需麻醉。术者一手置于移位之髌骨处,另一手
    握住其踝部,先使伤肢稍屈曲,然后伸直伤腿,握髌骨之手乘机推髌骨使其回复原位(图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7: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6—13)。髌骨习惯性脱位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图6—13  髌骨脱位的整复手法
    2.固定方法
    用夹板绷带包扎或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3—4周。
    3.练功活动
    肿痛消退后,先开始趾踝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逐渐锻炼膝关节屈伸功能,注意不能过
  早负重,以防发生再脱位。
    4.药物治疗
    早期应活血祛瘀,内服舒筋活血汤,外用消肿散或消瘀膏;中、后期以续筋壮骨为主,
  内服补肾壮筋汤或健步虎潜九,外用下肢损伤洗方熏洗。
    第十节  膝关节脱位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的关节面构成,膝关节内及其周围有较坚强的韧带
  与筋腱保护,故膝关节脱位极少见。    、
    一、病因病机
    多因直接暴力冲击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所致。间接暴力使膝关节旋转或过伸亦可导致胫
  骨上端向后、向前,或向两侧脱位。根据脱位的程度,可分为完全脱位与不全脱位两种,不
  全脱位比较多见。根据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前、后、内侧、外侧及旋转脱位,其中前脱位和
  内侧脱位较常见。
    1.前脱位
    屈膝时,外力直接由前方作用在股骨下端,造成前脱位。
    2.后脱位    ·
    屈膝时,外力向后加于胫骨上端所造成,事实上由于强大的伸膝装置限制了胫骨向后移
  位,后脱位极少见。
    3.内侧脱位    ·
    为内翻应力造成。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7: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4.外侧脱位
    为外翻应力造成。
    5.旋转脱位
    系间接旋转暴力造成。
    6.全脱位与半脱位
    主要取决于外力的大小,外力大者,可产生全脱位;外力较小者,则产生不全脱位。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
    伤后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功能障碍。不全脱位者,因脱位后常可自行复位而没有畸
    形。完全脱位者,患膝明显畸形,下肢缩短,在患膝的前后或侧方可摸到脱出的胫骨上端与
    股骨下端。合并十字韧带断裂时,抽屉试验阳性。合并内、外侧副韧带断裂时,侧向试验阳
    性。X线摄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论治
    1,手法复位
    新鲜脱位手法整复较为容易,将患肢略为对抗牵引,并保持膝关节稍屈位置,推压或端
    提其脱位的胫骨即可整复,如有人臼声,畸形消失,表明已复位。
    2.固定方法
    复位后长腿石膏管型固定膝关节于150。一160~伸直位6—8周。
    3.练功活动与药物治疗
    固定期间,充分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与髋关节活动,4周后可带石膏下地行走,
    拆去石膏,即练习关节屈伸活动。药物治疗同前。
    第十一节  跖跗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机
    跖跗关节脱位多见于车轮辗轧或严重的扭伤。由于外力作用方向不同,跖骨基底部可向
    内、外、背、跖的任何一侧脱位,一般常见的是第2—5跖骨基底部脱向足背外侧。跖跗关
    节脱位有时损伤足部动脉,影响足部血运,在复位前后均应注意观察。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足背肿胀,压痛明显,可触及突出的跖骨头,X线摄片检查可显示跖骨移位的方向、程
    度及类型,并可了解是否伴有骨折。
    (二)论治
    l。手法复位
    在局麻或腰麻下,一助手握小腿下段,一助手握足趾,向远侧拔伸牵引。术者用拇指直
    接按压突出的跖骨头,推向跖骨基底,使其复位。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7: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2.固定与练功方法
    复位后以木板鞋固定踝关节90。中立位,并抬高患足,以利肿胀消退。固定期间,可作
    踝关节的屈伸活动;4—6周解除固定后,逐步练习负重行走。
    第十二节  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
    因跖骨头与近节趾骨构成的关节发生分离者,称跖趾关节脱位,临床以第1跖趾关节脱
    位为常见;因趾骨与趾骨之间的关节发生分离者,称趾间关节脱位,好发于足拇趾与小趾。
    一、病因病机
    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多因外伤所致,如高处跌落、足趾踢伤或重物压砸,临床上以
    第l跖趾关节脱位为最常见,趾间关节脱位好发于拇趾与小趾,脱位机理多因外力使跖趾关
    节背屈或因挤压外力而致脱位,一般均脱向背侧。
    二、辨证论治    ·
    (一)辨证
    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拇趾背屈、短缩,第1跖骨头突出,关节呈弹性固定,趾
    ·间关节屈曲畸形,根据外伤史,结合临床症状,一般诊断不难。
    (二)论治
    1.手法复位
    一般不需麻醉,助手握住小腿下段并固定。整复跖趾关节脱位时,术者一手拇指捏住患
    趾(或用绷带套往足趾),顺近节趾骨的纵轴方向顺势拔伸牵引,并将患趾过伸,另一手拇
    指顶住趾骨基底部,向足尖方向推按,食中指扣住跖骨远端向背侧端提,牵引与推提手法配·
    合运用,逐渐将跖趾关节屈曲,如有人臼感即表明已复位。
    趾间关节脱位整复较容易,同样可采用上述拔伸牵引与推提手法,然后屈曲足趾,即可
    复位。
    2.固定方法
    跖趾关节脱位整复后,用绷带缠绕患部数层,再用硬纸板、小铝板或小木板固定,外加
    绷带包扎。趾间关节脱位整复后,可用邻趾胶布固定,固定时间3周左右。
    3.练功活动
    早期可作踝关节屈伸活动,1周后若肿痛减轻,可扶拐用足跟行走。解除固定后,可开
    始锻炼跖趾关节的功能活动。4—6周后可练习负重行走。
    4,药物治疗
    早期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舒筋活血汤,外敷消瘀膏或消肿散;中、后期应强筋
    壮骨,内服补肾壮筋汤或健步虎潜丸,外用八仙逍遥汤或下肢损伤洗方熏洗。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8: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第七章伤  筋
    第一节  伤筋概论
    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其他各种
    软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筋的范围比较广泛,伤筋是伤科最常见的疾患。
    一、伤筋病因
    (一)夕卜因
    外因主要指外力的伤害,与外感六淫之邪关系密切。根据外力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直接
    暴力、间接暴力和持续劳损三种。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撞击、挫压、牵拉、扭转等均可引起
    急性伤筋;持续劳损可造成慢性伤筋。某些长期、单调、反复的动作,积劳也可发生劳损伤
    筋。伤筋之后,复感风、寒、湿邪,局部伤瘀挟痹,使伤筋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易转为慢
    性伤筋。
    (二)内因
    伤筋的病因与患者年龄、体质、局部的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关系密切。小儿筋骨发育不
    全,易发生扭伤、错缝、桡骨小头半脱位。青壮年活动运动多,故筋肌断裂、撕裂伤较为常
    见。而老年人气血虚弱、脏腑衰惫,则关节劳损、筋肌粘连、活动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体
    质虚弱,稍过劳累,即感筋骨酸痛,易发劳损。有些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弱或解剖结构特殊也
    容易造成一些损伤。如肩关节关节盂浅窄,关节前下韧带较薄弱,故损伤的机会较其他关节
    多。
    伤筋疾病的发生,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是基础。不同的外因可引起不同的筋的损伤,
    但由于内因的影响,在同一外因情况下,伤筋的种类、程度和性质都可有所不同。只有这样
    全面地理解伤筋的病因,审因论治,才会对伤筋的诊断、治疗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伤筋的分类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
    1,根据病程不同分类
    (1)急性伤筋:指由暴力引起的,不超过2周的新鲜的筋的损伤。
    (2)慢性伤筋:多指急性伤筋失治或治疗不当,超过2周的筋的损伤。积劳成伤筋,慢
    性劳损造成的筋的损伤也属此类。慢性伤筋好发于多动关节及负重部位。
    急性伤筋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迁延日久,伤处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
    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变为慢性伤筋。
    2,根据暴力形式不同分类
    (1)扭伤:扭伤指间接暴力使肢体和关节周围的筋膜、肌肉、韧带过度扭曲、牵拉,引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8: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起损伤或撕裂。扭伤多发生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的组织。
    (2)挫伤:多指直接暴力、跌仆撞击、重物挤压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闭合性损伤,损
    伤症状以外力直接作用部位为主,多引起该处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等损伤。
    扭伤、挫伤造成的筋的损伤常多属急性伤筋范畴。
    3.根据伤筋的程度不同分类
    (1)筋位异常:筋无裂断而位置有改变。局部或可有瘀肿,仔细地触摸可发现肌腱、韧
    带位置有改变。
    (2)筋撕裂:有筋膜撕裂,但无筋膜、肌腱、韧带的断裂,不致引起严重功能障碍者。
    (3)筋断裂:筋断裂包括肌腱、韧带及部分肌肉的断裂,肢体正常功能丧失或出现异常
    活动等。
    三、辨证(诊断)要点
    急性伤筋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
    1.早期
    伤后2—3天内,气血瘀滞,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斑红紫,肢体功能障碍。
    2.中期
    受伤4—7天后,瘀血渐化,气机渐通,疼痛渐减,肿胀开始消退,瘀斑转为青紫,
    10一14天,伤筋轻者,可获康复,伤筋重者,肿胀消退亦较显著,疼痛明显减轻,功能部分
    恢复。
    3.后期
    伤筋两周以后,疼痛渐不明显,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功能轻度障碍,约
    经3—5周,症状消失,功能亦可恢复。少数患者迁延更多时日,可成为慢性伤筋。
    慢性伤筋的症状则缺乏典型的演变过程。可有隐痛、酸楚、麻木、肿胀,或功能障碍,
    必须根据不同伤筋病种进行辨证。
    伤筋疾病检查时要仔细确定主要的压痛点,无论急性或慢性伤筋患者,压痛部位往往就
     是伤病所在,这对伤筋疾病的诊断有直接意义。   
    虽然一般X线摄片不能很清楚地显示筋本身的损伤,但通过X线摄片检查往往可发现
    伤筋后其他组织结构形态的变化,临床上常藉以间接诊断某些伤筋疾病。如膝关节交叉韧
    带、侧副韧带断裂等可借助X线摄片间接诊断。X线摄片还可明确伤筋疾病的同时是否伴
    有骨折,这对伤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积极意义。
    另外急性伤筋尚须与风湿肿痛、湿热流注等相区别。慢性伤筋还要与骨痨、骨肿瘤等相
    区别。
    四、伤筋的并发症
    1。撕脱性骨折
    由于肌腱附着点的牵拉而引起骨质撕脱。
    2.神经损伤
    随着筋的损伤,神经可因牵拉损伤,或受损伤血肿、损伤移位组织压迫、卡压而产生肢
    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等。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8:5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3.损伤性骨化
    伤筋疾病损伤了关节附近的骨膜,局部血肿较大。若处理不当,随着血肿机化和骨样组
    织形成,软组织中出现骨化现象,引起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X线摄片显示不均匀的钙化
    影。此症尤好发于肘关节,膝、肩关节也常有发生。
    4.关节内游离体
    多为关节内关节软骨损伤,脱落、钙化而成。
    5.骨性关节炎
    关节软骨软化,深层发生裂隙,并在关节活动时被磨损,磨损较小的外围软骨面出现增
    生,在关节缘形成厚的软骨圈,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骨赘,整个关节从而变形,关节疼
    痛、活动受限。
    另外伤筋失治常常会引起筋的挛缩和粘连,使关节活动受限,以致关节僵硬,日久而致
    局限性骨质疏松或局部的肌肉萎缩。
    五、伤筋论治
    (-,)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松解粘连等作用。理筋手法一般以按、
    摩、推、拿四法为主,根据不同的情况还可选用揉、捏、擦、滚,拔伸牵引、屈曲按压、颤
    抖摇晃、旋转斜扳等手法。对急性伤筋、肌腱或韧带完全断裂者、诊断尚不明确的脊柱损
    伤、骨髓炎、骨结核、骨恶性肿瘤、妊娠期、传染性皮肤病等,均不宜作理筋手法。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伤筋初期及中期,宜化瘀退肿、理气止痛,常用药膏有消瘀止痛药膏等。肿见缓后或伤
    筋初期肿不甚者可用三色敷药。症状较轻者,可用红花油等搽擦局部,以活血舒筋。
    伤筋后期及慢性伤筋,疼痛持续不愈,活动功能欠利者,以通络止痛为主,用温经止痛
    膏等。还可用熏洗方煎汤熏洗患肢,有温经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常用的熏洗方有四肢损
    伤洗方等。陈伤隐痛及风寒痹痛可局部用风寒砂,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作用。
    2.内服药物
    伤筋的初期,气血瘀阻,肿痛剧烈者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可服活血止痛汤、七厘散
    等;伤筋中期,肿痛渐退,治宜活血和营、舒筋活络,可服舒筋活血汤或蠲痹汤等;伤筋后
    期及慢性劳损患者,治宜温经为主,予大活络丹、小活络丹。对老年体弱者兼夹风寒外邪,
    宜补益肝肾合宣痹通络,常用三痹汤、健步虎潜丸、补肾壮筋汤等。
    (三)针灸治疗
    伤筋的初期可取阿是穴,以泻法为主,可起舒筋止痛作用。
    急性伤筋的后期及慢性伤筋的患者,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有通络止
    痛作用。
    (四)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作用直接、迅速,对伤筋后期及某些慢性伤筋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有
    当归注射液、红花当归川芎注射液,直接注入病变部位及邻近腧穴,或用适量1%普鲁卡因
    加确炎舒松混悬液于病灶局部注射。水针疗法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0:09: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五)练功活动和固定
    伤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动和静,练功活动和局部固
    定都是相对的,应根据不同的病人、病种具体灵活应用。尤其在伤筋初、中期,既要作适当
    有益的活动,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加速功能的恢复,又要适当限制受伤局部的活动,以免加
    重损伤。
    (六)手术治疗
    对肌腱、韧带完全断裂或肌腱、韧带异位,手法复位失败,可能致肢体严重功能障碍
    者,可根据伤情,考虑手术治疗。
    第二节  颈部扭挫伤
    颈项部是活动方向较多、范围较大的部位,活动又较频繁,因此发生损伤的机会也较
    多。颈部扭挫伤,除伤筋外,可能兼有骨折、脱位,或伤及颈髓,危及生命,所以务必仔细
    辨证,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一、病因病机
    颈部可因突然扭转或屈伸而受伤。如在高速车上突然减速或刹车时,头颈部甩鞭样受
  伤,扭斗时颈部过度扭转或头部受到暴力冲击时,均可引起颈项部扭挫伤。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
    扭伤者伤后即可出现颈部一侧疼痛,颈项部活动受限,在痛处摸到肌肉痉挛,疼痛可放
  射到一侧或两侧肩部及肩胛骨内侧;挫伤者局部有疼痛、压痛,轻度肿胀,颈项部活动受
  限。单纯扭挫伤X线摄片常为阴性,X线摄片可排除颈椎骨折及脱位。
    (二)论治
    1.理筋手法
    有活血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
    术者立于坐位患者背后,左手扶住患者额部,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对握痉挛的颈肌
  作拿捏手法以放松肌肉痉挛,缓解疼痛,起始手法宜轻。再以右手拇、中指轮换点压风池、
  天柱、天宗,拿捏肩井等穴。继用右手拇指、食指在患侧作由上而下的按摩,可重复进行几
  次。
    2.药物治疗
    以活血理气、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活血止痛汤加减,症状好转时可服小活络丸。外治药
    以祛瘀止痛为主,局部肿胀者外敷消瘀止痛药膏,肿胀不明显者可外敷三色敷药。
    3.针灸治疗    .
    常用穴有风池、肩内、肩外、肩井、天宗、悬钟及阿是穴等,用泻法。
    4.牵引
    伤筋后肌肉痉挛,颈部偏歪者,可作颌枕带牵引。
    5.练功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6:37 , Processed in 0.1077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