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应该脱离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08:34:2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26 03:52
肝气郁结(肝郁)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 ...

肝气郁结(肝郁)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
肝郁,基本上就是肝内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是肝失疏泄。忧愁(肝郁与忧愁互为因果)日久,很多人就可出现面部黑褐斑,说明肝郁后,肝对消化系统回流至肝脏的血液处理得不达标(血液中究竟有什么变化,相信以后将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而引起,而对大脑的影响出现情志抑郁、急躁易怒等,对妇女生殖器官产生的影响如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闭经等。
郁久化热(或纯粹肝汁郁积而生热,或伴微生物感染而发热,这需要通过必要的研究证实),阴液蒸发,呼吸器官中的液体浓缩,就称之为痰;鼻咽喉部的液体浓缩,就是梅核气。至于“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的机理,需要病理学解释了。



        临床表现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肝气郁结证,一般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

————————————————————————————————————————

肝经,倒不如说肝脏能影响的部位为妥,因为几乎任何部位都受肝脏的影响,总不能说都是肝经吧。人体不管何处发生病变,只要伴随肝郁的证据,就可怀疑与肝郁有关,而不以具体部位下定论。
肝郁气不利,是临床事实,气行不利即会出现或窜、或胀,或闷,或痛,或进一步血液、水液亦随之运行不畅而发生肿块。




      妇女可见如下症状:
      1.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性   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
男性亦有之,只是较女性少。因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相比较男性,精神受压抑得多,故女性多患之。但男性性格懦弱、易受欺负、多愁善感者,亦可有之。


   

   2.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肝气不疏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3.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肝郁导致失眠,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
——————————————————————————————————

不寐者,由于肝郁化热而致阴虚之故,多是体瘦者。肝郁于素体肥胖者,多为湿热,则多嗜睡。




      5.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
胆汁分泌排泄不规律,自然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不思饮,或可渐至消瘦。素体消化吸收功能良好者,胆汁分泌排泄不规律对消化系统未产生明显影响时,少动则新陈代谢减慢,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故四肢乏力、懒惰少动;少动则消耗更少,故更肥伴。




      以上这些临床表现用胆囊炎、胆管炎是无法解释通的。用西医概念直接解释中医理论不可取。
——————————————————————————————————
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必定兼有上述或多或少的症状,只是先生不注意。
中医的肝郁包括范围很广,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同时还包括这些病未发病时的前期。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未病”了吧。事实上,按中医的理论,这时也是有“病”,只是这些病还没有发展到利用现代仪器能够识别出来而已。这说明了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没有病,而只能说现行的西医 “理论滞后”。这也正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

昨天没排列恰当,今天重发一遍,请老先生原谅。
122
发表于 2013-9-27 08:36:22 | 只看该作者
       "肝郁,基本上就是肝内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是肝失疏泄"。
      “郁久化热(或纯粹肝汁郁积而生热,或伴微生物感染而发热,这需要通过必要的研究证实)”

      肝气郁结(肝郁)、肝失疏泄、郁久化热是中医概念,胆汁分泌排泄不畅、胆汁淤积是西医学概念。按照西医理论,胆汁淤积、排泄不畅引起的是胆汁淤积性黄疸或者肝细胞性黄疸;中医理论中肝气不疏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胆汁淤积性黄疸与月经不调都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并发关系?与临床实际符合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13-9-27 08:56: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肝郁包括范围很广,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

    肝郁化热,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均与“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具有因果关系?这与临床实际不符合吧。
124
发表于 2013-9-27 09:38:4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27 00:56
“中医的肝郁包括范围很广,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

    肝郁化热, ...

     很精准的回复!
125
发表于 2013-9-27 09:45:05 | 只看该作者

     仁海的原贴80%的认识进入歧途,20%的相当不错,表现在对于阴阳的分析和脉学。
126
发表于 2013-9-27 10:31:56 | 只看该作者
先讲个故事,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以后,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草,1+1=2还须证明呀?

有人这么问并不可怕,可怕的要是这样的人充斥中科院数学所,将会如何?这不是天方夜谭,以前苏联为老大的阵营中的哲学与科学家们就集体抨击过相对论。

整个中医界没有人能正确解释病机十九条情有可原,无法正确理解五行学说也可理解,毕竟,古人比起现代人要愚钝,发明个东西让现代人都看不懂,可是,近三十年来中医界已经接受了中医脏腑是系统科学意义上的命名,大多数人还死守着解剖意义上器官生理不放,就不可理喻了。

可笑的是,两大专家及其团队,为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吵得不亦乐乎。一个说,应该是脑主神明。之后汉语词典也该修正了,唯心主义改成唯脑主义,心理学改成脑理学,献爱心改成献爱脑。另一个说,应该是心主神明,早晚能在心脏中找到主神明的激素。即便像胰岛一样,找到了心岛素,肉联厂地界的派出所也不是其同一部门吧?

更可笑的是,主掌论文论著命运的中医编辑们这回看懂了,满世界的宣传,也不怕其它学科的人士,笑得都跑到口腔医院去。

把持着中医命运的大腕们,智力平庸,对除中西医之外其它学科的孤陋寡闻,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大腕的学风是不求甚解、固执己见、孤芳自赏。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感慨“我负中医 中医负我”的王教授,不知培养了多少专家?中医,命不休矣?
127
发表于 2013-9-27 10:33:48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的兴与废,自古以来就有争论,仁海先生的意见有道理。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把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中医理论构架将不复存在。在实际医疗实践中,主要的是依靠经验,年轻医生主要的是经验不足,其理论水平往往高于老医生,而老医生的诊断治疗水平高于年轻医生主要的不在于理论水平,而是经验水平。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士往往长胜过一个主治医生,理论只在复杂病例、疑难病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建构理论中起重要作用。
     行五学说的不足在于:1  以五作为理论框架,将万事万物归类于五行,必定有牵强附会之处,也不符合世界的复杂性。2  相生相克模式固定,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3  取象比类方法的或然性使得五行学说不具备必然性。
     五行学说之所以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他具有许多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1  五行学说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性质;2  它与系统论有许多共同之处;3  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理论能够替代他在中医学中的位置。中医学在现代世界中已经站稳了脚跟,没有人能够否定它的正确性,因此五行学说不能被完全否定。所以,中医人在捍卫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把阴阳五行学说与唯物辩证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联系起来,融合成为统一的理论,应该是中医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128
发表于 2013-9-27 11:54:4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26 03:52
肝气郁结(肝郁)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 ...

以上这些临床表现用胆囊炎、胆管炎是无法解释通的。用西医概念直接解释中医理论不可取——问题不在于西医概念能否直接解释中医理论,而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去解释中医理论。

中医五脏的初始概念,毫无疑问是对解剖学器官的认识反映,即所谓的“源于解剖”。但在数千年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其内涵被逐渐改变,机体诸多相关或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被人为主观的划分归结到五脏名下,此时的五脏,即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概念,而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概念。

中医所言的肝,不是专指解剖的肝脏,可称谓为肝系统,其中部分包涵反映了机体情绪中枢-下丘脑-植物神经轴的生理功能。中医言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是指的情绪中枢-下丘脑-植物神经轴的功能病变紊乱,而不是指肝脏病变。
129
发表于 2013-9-27 12:03:4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27 02:33
五行学说的兴与废,自古以来就有争论,仁海先生的意见有道理。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反映的是物质世界中的普遍性运动与联系规律,用之指导中医研究人与病可,用之替代中医研究人与病则不可。人与病领域内,有自身具体的运动与联系规律,不能够用哲学普遍性的规律想当然的去推理演绎医学领域内自身的客观存在与规律。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12:36:1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27 00:56
“中医的肝郁包括范围很广,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

    肝郁化热, ...

肝郁化热,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均与“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具有因果关系?这与临床实际不符合吧。
——————————————————————————————————————
     胆囊炎,胆管炎,肝胆结石、肝炎、肝肿瘤等等等等,都必然有肝郁化热、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证的情况,在临床上以其伴随的症状而定。如以胆囊炎为例,胆囊炎的前期必定有“肝郁”(胆汁必泌排泄不畅),没肝郁的基础,就不会进一步发展为胆囊炎。因为在胆囊炎患者的问诊中,要么生活不规律,如较长时间不吃早饭,要么长期精神不愉快。
      胆囊炎热盛阴不虚时,就可以称之为肝火;热盛又阴虚时,或伴有头痛头晕目涩舌红少苔脉细弦有力,就是肝阳上亢。至于肝风内动,由多种疾病后期出现阴虚,导致筋脉挛急等证,非肝阴虚所特有,外感热病、较严重的皮肤化脓性感染、妇科炎症等,伤阴后都可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5:31 , Processed in 0.0929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