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81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22:06:36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晚上(2020年8月28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脾恶湿而喜燥,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失常,芳香化湿药辛香温燥,能舒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此外,湿温,暑湿等症也可选用。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北京中医刘云双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五版 《中药学》芳香化湿药的有关内容。
      湿邪为病,是中医特有的学术概念,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者,邪从外来,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
     内湿者,多因脏腑功能不足产生,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在表的湿邪,多用芳化;
      在里的湿邪,有燥湿、渗湿、逐湿等不同措施,以及相应的药物与方剂。
      感谢刘云双的讲述与分享。

1282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21:3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8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九节:求长生秦皇汉武探海疆
       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死于邢台沙丘宫,可以说燕赵大地是他的“出生入死之地"。而生与死,都是医学研究的内容,“由何而生,因何而死"。
       秦始皇在邯郸生活了很多年,古老赵国许多文化传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也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统一中国之后,一方面要花心思建设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于自已日渐衰老的身体,也开始担心起来,为了长寿健康他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也被一些人利用吃尽了苦头。
        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连年征战,很少有闲暇的功夫去求神问仙,他的继承人逐渐把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付诸实施,到汉武帝达到了“烂祭淫祀"的程度,在《史记・封禅书》里受到司马迁嘲讽。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这本书中“求长生秦皇汉武探海疆”的有关内容。
      通过秦皇汉武的求仙、追求长生不老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秦汉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它既反应了当时贵族们的养生保健意识,也可以推测当时医学发展的基本状况。燕国勇士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他的“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终于给了狼狈逃窜的秦始皇拔剑自卫的机会,尽管杀了荆轲,秦始皇仍然心有余悸,“不怡者良久”,在封赏、惩罚各位臣子的时候,“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并且对百官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秦始皇对于医学家的信任是非常深厚的。
        自从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宣王时,驺衍等人著书立说,论述五德终始变化,到秦称帝之后,有齐人把这套理论奏明秦王,所以秦始皇采用了它。而自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以后都是燕国人,实行神仙道家的法术,如形解销化、依托鬼神等事。驺衍以“阴阳五行交替主宰运数”的理论显名诸侯,而燕齐地区海上的方士传习他的理论又不能通达,因此一些荒诞奇怪、阿谀奉迎、苟且求合的人从此兴起了,其人数之多不可胜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一方面于公元前前219年,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公元前215年,他借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不顾丞相李斯的劝阻,派大将蒙恬率大军30万北上攻击匈奴。
郑一民先生说,为了展示大秦帝国的威仪,也为了东探海疆,秦始皇命令徐福以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名义,带着三千童男童女、百工和五谷种子,三次东渡大海,来到日本,成为中国与日本列岛交流的先驱。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没有必要让徐福带上百工和五谷的种子。他东探海疆,其中也有难为人知的远大抱负[1]。
徐福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里被称为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被称“徐福”。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后来各史书对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记载,只是对所到达的地方说法不一。《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括地志》等书记载为直洲,但具体方位不详。到了五代的后周时,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

[1] 郑一民、东瀛圣迹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1283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1:47: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8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继续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雷少逸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清代医家雷少逸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的有关内容。
        雷丰(1833年-1888年),字松存,号少逸、侣菊,天资聪颖,善书画,旁及星卜,有医术、丝竹、书画"三绝"之誉。
著有《时病论》、《雷少逸医案》、《脉诀入门》、《病机药论》、《药引常需》、《药赋新论》、《本草诗三百首》等书籍。
雷丰幼承父训,推崇《内经》之学,历览诸家医书,引申触类,结合长期实践,以一年中杂病少而时病多,且前人论时病之书甚少,遂加意精研时病,颇有心得。其曰"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诀何时而解,随时斟酌",因撰《时病论》一书八卷,以论四时温病为主,并兼及疟痢泄泻诸证,每病之后又附有个人验案,亦为温病学中重要而切于实用之著作。
《时病论》全书8卷,列四时病70余种,从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详加论述,并于每一病证后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证持论有宗,作者总结自己临床经验,自拟60余种治法,切合临床实际,对后世颇有影响,对临床人员有指导价值,是一本重要参考著作。
还著有《雷少逸医案》《脉诀入门》《病机药论》《药引常需》《药赋新论》《本草诗三百首》等。


       感谢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和分享。
1284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22:07: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8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呃逆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忽然呃逆不止,以为是寒气相感,谁知是气逆而寒入之也。

     2,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渴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祟也。

     3,人有口渴饮水忽然呃逆者,非水气之故,乃火气之逆也。人若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矣,今但渴而不大饮水者,乃胃火微旺,而胃气犹虚也。

     4,人有气恼之后,肝又血燥,肺又气热,一时呃逆而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故也,谁知亦是气逆而不舒乎。

     5,人有呃逆时作时止者,乃气虚而非气滞也。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我们一起道术并重,复兴中医。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河北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陈士铎《辨证录·呃逆门》,讨论了5个病例。

          1,人有忽然呃逆不止,以为是寒气相感,谁知是气逆而寒入之也。

       陈士铎说,方用定呃汤∶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丁香(五分) 陈皮(五分) 茯苓(五钱) 沉香末(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呃逆止矣。

参、苓、白术纯是补气回阳之药,丁香祛寒,沉香、牛膝降入丹田以止其逆,逆气既回,而呃声自定。孰谓补气之药,非即转气之汤哉!

此症用加味六君子汤亦妙。

人参 半夏 苏叶(各一钱) 白术 茯苓(各三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丁香(二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呃,二剂全愈。

     

2,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渴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祟也。

        陈士铎说,方用二陈汤加减治之。

人参(五分) 陈皮(五分) 半夏(一钱) 甘草(三分) 浓朴(一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二陈汤为治痰之妙剂,加入人参、浓朴于补气之中而行降气之药,自能祛痰于上焦,达气于下焦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六君子汤治之。



     3,人有口渴饮水忽然呃逆者,非水气之故,乃火气之逆也。人若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矣,今但渴而不大饮水者,乃胃火微旺,而胃气犹虚也。

         陈士铎说,方用平呃散∶

玄参 白术(各五钱) 人参(二钱) 茯苓 甘菊花 麦冬(各三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即平。

此方降胃火而又不耗胃气,所以奏功实神。倘以为胃火之盛,而轻用石膏,虽亦能取胜,而终于胃土有伤,呃逆除而他病又生矣,不若此方之和平而又神也。

此症用两宜汤亦妙。

人参(二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甘草 泽泻 黄连(各一钱) 肉桂(三分) 陈皮(五分) 天花粉(二钱) 柴胡(三分)水煎服。二剂愈。



     4,人有气恼之后,肝又血燥,肺又气热,一时呃逆而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故也,谁知亦是气逆而不舒乎。

        陈士铎说,方用解呃丹∶

茯神(三钱) 白芍(三钱) 当归(二钱) 白术(五钱) 苏叶(五分) 麦冬(五钱) 白芥子(三钱) 柴胡(一钱)水煎服。一剂而呃逆即止。

此方为散郁之神方,不特治呃逆已也。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用柴、芍、当归以舒肝胆之气,用苏叶、麦冬以润肺金之气,用茯神以通心与膀胱之气,用白芥子以宣膜膈之气,是一身上下之气尽行流通,又何虞下焦之气不上升于咽喉乎!故一剂而收功也。

此症亦可用平顺散∶

柴胡 甘草 乌药(各一钱) 白芍(三钱) 香附 白芥子 川芎(各二钱) 砂仁(一粒)水煎服。二剂即止。(《辨证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1第一版本无香附)



     5,人有呃逆时作时止者,乃气虚而非气滞也。

         陈士铎说,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二钱) 柿蒂(三枚)水煎服。连服三剂而呃逆自除。

此方乃治胃之圣剂,胃气弱而诸气皆弱,胃气旺而诸气皆旺,故补胃气正所以补诸气也,气既旺矣。加以柿蒂之能转呃,自然气转于须臾,而呃逆顿止矣。且胃又多气之腑也,诸气之逆皆从胃始,然则诸气之顺,何独不由胃始哉。

此症亦可用加味术苓汤∶

人参 白术(各五钱) 茯苓(三钱) 半夏(二钱) 竹沥(一合) 附子(三分)水煎服。二剂愈。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分享,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1285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41: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9月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在三十多年前关于<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的有关内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说局部,不展望未来也很难看清当下。
         朱良春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展望中医药的未来,有很多内容已经成为了现实,他和子女也就是这个原因,才能坚定地走到今天,成就了事业,也推动学术不断发展,成为患者心目中的救星,杏林翘楚,业界楷模。
        学习朱老,就是要学习他的目光、情怀和担当精神,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人们敬仰的大师。
        感谢张海涛的讲述和分享。
1286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0:4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9月2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八讲:研究脾胃学说,拓展学术。
       邓铁涛先生到157医院工作时,为什么选择研究脾胃学进行研究,是值得大家参考的。这是他较早开始的中医科研工作,也对其日后学术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铁涛先生在临床和研究中,发现古人所说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及各种疾病的产生多由“内因脾胃为主”,这样的病因学说很有道理。也就是说,人体内在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而元气是否充足,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
       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之中,从脾胃论治的方药与法则,覆盖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除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其它系统如血液、神经、循环、运动、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脾胃论治而受到良好疗效的例子。邓铁涛先生初步认识到,临床上只要抓住脾胃这个关键,不少疑难病症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出路。因此,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脾胃学说提要”,及其他多篇集体论文,于1962年发表在《广东中医》上,得到国内医学界的肯定。最后写成总结性的《脾旺不易受病》的科研论文,也收载于《邓铁涛学术思想研究Ⅱ》的附篇之中。
     我曾经问过邓老:您一开始是如何找到研究灵感的?
     他介绍说,毛泽东发表“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之后,一个研究中医学术的高潮已经到来,邓铁涛先生就经常思考中医学里的精华部分在哪里?如何在临床上加以验证和揭示出来?邓铁涛先生在临床上治疗常见病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完全得益于中医脾胃理论的指导,这是他重视脾胃研究的起因。邓铁涛先生认为这些消化系统的疾病成因较为复杂,多是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于诸因素之中,较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三者之中相比较,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因素。所谓“体质因素”,也就是脾胃虚。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201
        祝贺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有关邓老研究脾胃学说,拓展学术的内容。
         虽然邓铁涛先生早年就善于临床,但是都是“个人袖里春秋”,治好了多少人,或者没能治好哪个人?谁也不知道。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看起来是提高了中医的地位,其实是把中医药放在一个让西医“登堂入室,一睹芳容”的情况之下,千年等一回,中医药到底怎样?

广东省的西医学习中医,就把邓老派到157医院工作,那是一个部队的医院,有纪律,讲大家的事情,说实话的好地方。
         选择什么题目进行研究?做“大样本临床验证”?这可不是一般的课题!
         邓老选择脾胃学说,进行大样本临床验证研究,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这是他较早开始的中医科研工作,也对其日后学术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做错了题目,选错了病种进行研究?其结果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现在很多人的课题,就是为了晋升,真正经得起临床检验的研究报告有多少?能够得到大家公认推动学术进步的结论有几个?

邓铁涛先生在临床和研究中,发现古人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之中的真正经得起的规律,加强文化自信,找到了中西医对照的好方法,确信”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而从脾胃论治的方药与法则,覆盖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除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其它系统如血液、神经、循环、运动、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脾胃论治而受到良好疗效的例子。
邓铁涛先生初步认识到,临床上只要抓住脾胃这个关键,不少疑难病症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出路。因此,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脾胃学说提要”,及其他多篇集体论文,于1962年发表在《广东中医》上。
如果没有中西医的对照研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验证,邓老能有后来的信心吗?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28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05:58 | 只看该作者
今晚(9月3日周四)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6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今日讲座内容: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 nu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盳盳)然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中出血。(少阴,刺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1288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2:42:1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周五晚上(2020年9月4日)给大家分享中药学第五版内容中的利水渗湿药。凡能利水道,渗泻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本类药物服用后能使尿量增多,小便通畅,将体内积蓄的水湿从小便排泄部分药物兼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温湿,黄疸湿疮等水湿病症。本来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湿,偏于利水渗湿,其称为淡渗利湿药,寒能清利水外,并能清利下焦湿热,长于治疗下焦湿热症,习成为清热利湿药。应多用于淋症,故成为利尿通淋药。应用利水渗湿药,需视不同病症选用有关药物并做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利水渗湿药,应用不当,容易耗伤阴液,因需经商者应慎用。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中药学》中的利水渗湿药的有关内容。
       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很可贵的是有水,然后才有了生命。据说,“生命原汤”是沼泽地,而不是生命诞生在大海里。
       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害。水多了,过则为灾,过用生病。水湿停留在体内,在中焦,在下焦,往往需要“利水渗湿”的方药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因此,能利水道,渗泻水湿的药物大显神通。
     本类药物服用后,是否有作用?关键需要指标来检验,中医不需要仪器,照样可以检验。有效,就是能使尿量增多,小便通畅,这是指标。
       能将体内积蓄的水湿,从小便排泄出去,这就是它们的作用。
       中医所说的疾病,一般不是病灶。只要有痛苦,就是病,因此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黄疸、湿疮等都属于水湿病症,用性味甘淡渗湿的药,能治疗这些不同的病症。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1289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2:4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9-5 10:59 编辑

本周四(9月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李中梓一一易水学派“脾肾学说的完善者”1》。

今天我们学习明末清初的医家李中梓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习他的生平、著作及学术渊源。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96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易水学派研究》李中梓的有关人生事迹、著作及学术渊源等内容。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   宦之家。华亭(今上海市)人。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李氏青年时曾应科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豪》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
李氏弟子有沈朗仲、尤乘、华藻等。沈朗仲传马元仪,马元仪传尤在泾。

1290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22: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9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节学黄老养生保健有思想。
       汉朝初年,盛行黄老之学,这种风气的形成,与汉文帝的妻子窦漪房有着密切关系。
          窦太后是最早推崇黄老(黄帝、老子)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按刘邦时期定下的“予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之后,再也没有一位统治者能像她那样重视黄老思想了。
      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是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而服务的,所以在说到新儒学核心之时,更多的是侧重于其大家的事情上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则应该属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一个内容,都可以归结到董仲舒“大一统”学说。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之“学黄老养生保健有思想”的有关内容。
      在汉初的大家的事情争论中,牵扯了很多人大家的事情生命,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淮南子》的作者刘安也深受窦太后提倡黄老之学的影响。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现彗星。刘安认为这种天象预兆着“兵当大起”,天下将要大乱。于是“治军械,积金钱”,准备武装起事。于此可见当时政局之险恶矣!
      历史中的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于大家的事情。但是,后人已超越了这场历史斗争。今人谈论汉初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常称叹称羡。然而,若不参照汉初及建元年间之大形势,汉初儒道两个学派这场大论争就不能真正被理解。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以及与托名黄帝的其他医学著作的出现,都与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有关。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淮南子》一书里,有很多思想都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窦太后只重视黄老之学,轻视儒家思想,使古代儒家的典籍散乱殆尽,河间献王首先出来收集古籍,进行整理和阐发,对于儒学的存续的继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者们根据《汉书》等文献记载,认为献王刘德在封地河间的王国里,高举儒学大旗,与窦太后倡导黄老之学恰成对照。他但对于儒学不仅倡导,而且身体力行,言行举止都遵循儒家的礼仪法度,并推行儒家的仁政,以民为本,“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河间献王以重金求购天下遗书,并抄写好的副本给原主,自己留下真本。因此,“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一个诸侯王的藏书与国家的藏书几乎等量齐观,尤其是古文先秦旧书几乎都被网罗。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 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景县一带)人。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大家的事情秩序和大家的事情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因此而被称为汉代的“群儒首”(《汉书·萤仲舒传》),“儒者宗”(《汉书·五行志))).
他在承继孔孟以来儒家传统的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通过对天人之间辨证关系的系统建构,建立了一套以“天”为核心,以“天人感应”为目的的儒学体系,开创了汉代儒学的新局面,把传统儒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把董仲舒的哲学称为“天”的哲学,并认为“天”的哲学的完成标志着新儒学的诞生。这一论断是有根据的,董仲舒哲学以神学形态的“天”为形上依托,为儒家提供了系统的宇宙论的根源。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是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而服务的,所以在说到新儒学核心之时,更多的是侧重于其大家的事情上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则应该属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一个内容,都可以归结到董仲舒“大一统”学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0:28 , Processed in 0.07483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