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71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21:57: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8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呆病门》。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2,人有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谓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机也。
      3,人有一时而成呆病者,全不起于忧郁,其状悉与呆病无异,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之乎。
      道术并重,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复兴中医事业而努力奋斗,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努力学习。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呆病门》的有关内容,讨论了几个病例。

      1,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
     陈士铎说,方用洗心汤∶
人参(一两) 茯神(一两) 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神曲(三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菖蒲(一钱) 生枣仁(一两)水煎半碗灌之,必熟睡。听其自醒,切不可惊醒,反至难愈也。
此症用还神至圣汤亦神。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茯神 生枣仁(各五钱) 广木香 天南星 荆芥(各三钱) 甘草 良姜 附子 枳壳(各一钱) 菖蒲(五分)水煎灌之,听其自卧,醒来前症如失。

      2,人有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谓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机也。
     陈士铎说,方用转呆丹∶
人参(一两) 白芍(三两) 当归(一两) 半夏(一两) 柴胡(八钱) 生枣仁(一两) 附子(一钱) 菖蒲(一两) 神曲(五钱) 茯神(一两) 天花粉(三钱) 柏子仁(五钱) 水十碗,煎一碗,使强有力者,抱住其身,另用二人执拿其两手,以一人托住其下颔,一人将羊角去尖,插其口灌之。倘不肯服,不妨以杖击之,使动怒气,而后灌之,服后必然骂詈(li),少顷必倦而卧,听其自醒,切不可惊动,自醒则全愈,否则止可半愈也。
     此症用甦(苏)心汤亦神效。
白芍 当归(各三两) 人参 茯苓(各一两) 半夏 炒栀子 柴胡(各三钱) 附子(三分) 生枣仁(五钱) 吴茱萸 黄连(各五分)水十碗,煎一碗。灌之,听其自醒,醒来病如失。

      3,人有一时而成呆病者,全不起于忧郁,其状悉与呆病无异,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之乎。
     陈士铎说,方用启心救胃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芥子(三钱) 菖蒲(一钱) 神曲(三钱) 半夏(二钱) 南星(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一剂而痰解,再剂而神清,三剂而呆病如失,不再呆也。
    此症用指迷汤亦效。
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半夏 神曲(各三钱) 南星 甘草(各一钱) 陈皮 菖蒲(各五分) 附子(三分) 肉豆蔻(一枚)水煎服。四剂愈。

    感谢马京雪的讲述与分享。

1272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8月2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自叙部分和朱老的开篇文章<人类健康不能没有传统医学>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之中朱良春大师的自叙部分和朱老的开篇文章<人类健康不能没有传统医学>
       朱良春先生说:
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古老的传统医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是由于西医学尽管发展很快,对病因、病理的研究已进入微观水平,但对胶原性疾病、艾滋病、肿瘤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还缺乏克制的最佳手段。其次,某些化学性药物的毒性较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而传统医学多采用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小,疗效高,这是她的特点和优势,所以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就我国的中医药来说,已查明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已达8000多种,如再加上藏药、蒙药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药物,总数将在万种以上,因而成为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更受人们欢迎,现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还在我国设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这些都标志着中医药将形成国际化,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还有流传在民间的一技之长的土专家和单方草药,在我国更有独特的优势。俗话说:“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章太炎先生也说过:“下问铃串,不贵儒医。”如果我们对此加以广搜博采,发掘验证,必将使中医药学获得充实和发展。我在50年代曾先后采访、发掘、整理了蛇医季德胜、劲淋巴结核医陈照、肺脓疡医成云龙3位土专家的经验,经过组织有关人员实验研究,获得2项国家级和1项部级科研成果,如果不主动积极地去继承、整理,这些宝贵的医疗经验必将湮没而失传。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发掘、整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医药学,使之为人类健康做更多的贡献。
传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都是为人们治疗疾病的科学,但是,他们在对于疾病的认识观念、治疗手段、医学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学更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更适合我国人民治病防病的国情。为什么这样说呢?现今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可以说明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也很复杂,用单一原因解说病因,以单一化学成分的药物治疗疾病,往往不能很好地说明、解决问题。
中医学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积累了几千年的宝贵经验,理法方药自成体系,治疗疾病安全有效,在心身疾病日益增多的当代,更加突显出中医学的优秀本色。
在2003年SARS突发的时候,世界平均死亡率11%,大陆有中医药参于治疗,死亡率降至7%,中医药参与比较早、比较好的广东只有3.7%,而医疗条件比较比广州好的香港,由于基本没有中医药的参与,死亡率为17%;台湾、新加坡竟然高达27%,这些鲜明的对比,颇能说明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肯定。经过这场瘟疫的考验,再一次雄辨地说明了中医药几千年的理论、临床经验,优秀而可靠,不但可以重复,而且在应对新的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时候,一直很优秀,完全可以信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宝藏,轻视不可。
再说疾病治疗的费用问题,中医治疗一例SARS最多的才几千元,西医药动辄数万元,甚至达到180万,这还不包括股骨头坏死的后续治疗费用。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在到处都是“天价药费”,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呼声里,中医药的作用能够低估吗?草根树皮,都是治病良药;变废为宝,赖斯中华大医。
目前还盛行“亚健康”的说法,而且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亚健康的人数竟然占到人口总数的70%左右,可见危害之重与影响之广。这些人,还没有形成病灶,现代医学还找不到阻断、拮抗、改造的“靶点”,中医利用四诊就能发现病之所在,就能利用“成分复杂”的中药,治愈这些亚健康。也就是说,在现代医学还忙着找病灶,还没有认识这是什么疾病的时候,中医药就安全有效地解决了人们的痛苦。中医药难道不优秀吗?
这么优秀的科学,那么优秀的医学,今天仍然没有被世人充分认识。许多从业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盲目崇拜西方医学,妄自菲薄,彷徨俳徊,引起邓老和我们老一代中医们的深切忧虑。身在此山,不能识宝,欲学西方,无力能到,心忧忧,意惶惶,中医学术因此而不讲,长此以往,中医危矣!沧桑人间,正在经历巨变,东方文化,日益受到西方追捧。西方医学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加大力度开发中医药、学习中医药,我等炎黄子孙,岂能将如此优秀的中医、中药淡化,甚至于使其逐渐消亡吗?“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为何?在于经典与临床!经典者。我所以为我之根基;临床者,我所以安身立命之基础,决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儿戏改造,自乱家法,任人宰割。中医之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期待于将来,更寄希望于现在,二三子,当自强不息,勿负我等厚望也!

感谢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

1273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2:37:53 | 只看该作者
      今晚(8月25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5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1274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1:59:0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8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这一讲我们继续学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原则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温、热、火三者异名同性。温盛为热,热极为火,其区别只是程度不同。
        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治疗里热证应当在清法的指导下辨证使用清热剂。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清气分热剂,主治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为主组方。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其组方常用水牛角、生地等清营凉血药物为主。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若温疫热毒充斥内外,症见大热渴饮,谵语神糊,吐衄发斑,舌绛,唇焦等症;温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症见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舌苔黄燥等;三焦火毒炽盛,症见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热毒聚于胸膈,可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等证。
        清脏腑热剂,适用于邪热偏盛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由于一脏有一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一药有一药的性效归经,而且脏腑的经脉连属,相互关系,及有无兼挟,兼挟何邪等,亦各有不同。                       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发热证中以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者,气虚、阳虚、血虚所致发热,不属本类方剂的治疗范围,用时当注意鉴别。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主持编写的《方剂学》关于清热剂的有关内容。
       本类方剂主要用于里热证。
里热证有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和内伤七情,五志化火之分。
病邪传变、病情变化,多不相同,且患者体质各异,因此清热剂可分为清热泻火剂(含清气分实热剂及清脏腑热剂)、清热燥湿剂、气血两清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含拔毒提脓、去腐蚀腐外用剂)、清解暑热剂、清退虚热剂7类,广泛用治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湿温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暑热烦渴,暑湿吐泻;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275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2:0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8月2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一一易水学派“集大成者”4》。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医家张景岳第四部分内容(也是张景岳最后一讲),主要学习张景岳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中关于治形补阴论、虚实攻补论,以及用药特点和在方药方面的贡献。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治形补阴论、虚实攻补论,以及用药特点和在方药方面贡献的有关内容。
       张景岳十分重视人体正虚为病,基于“阳非有余,阴亦不足”之说,大倡扶正补虚之理。景岳用补,先以形体为主,注重温补精血。他在“八阵”中讲到:“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大门路也。”景岳所言形者即阴之谓也,故又有“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的论述。
试观新方八阵,景岳常用的补精血药物有熟地黄、当归、枸杞等味。其中则以熟地黄为首选之品。景岳曾云:“形体之本在精血,熟地至静之性,以至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成中第一纯厚之药。”新方八阵用熟地黄者计47方,占总方之25%左右。而补阵29方,用熟地黄者21方,约占72%。
他用熟地黄填补精血,所治病患极广,诸如外感表证、呕吐、水气、肿胀等等,此均为历代医家用熟地黄有所避忌者。景岳则不拘常法,信手拈来,屡收奇效。
张景岳自创新方(如左归丸、右归丸、济川煎、玉女煎、两仪膏等),乃在推陈出新基础上别出新途,活用古方并补前人之未备而成。景岳化裁古方妙在不落古人窠臼,而能自出新意。以古方为基础,执古方“意贵圆通”之意,创立了很多新方,临床试用,效果甚显。
如六味地黄丸本为补肝滋肾养阴之通剂,景岳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衍化出5首类方。大补元煎即六味地黄丸中增入人参、当归,即变滋阴养肾之方为大补气血之剂;左归饮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甘草,改治肾阴不足,腰酸遗泄,舌红脉细;右归饮即六味地黄丸加杜仲、附子、肉桂、枸杞,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怯神疲,肢冷脉细;左归丸即六味地黄丸加菟丝子、牛膝、龟板胶等而成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之剂;右归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当归等而成温补肾阳,用治命门火衰之方。
以上衍化新方均不离治肾培元之宗旨,以此为基础,或兼以温补气血,或兼以培补肾阳,或兼以滋肾养阴,或兼以填精补血。由此可见,景岳对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化裁,临证应用已达到运用自如之境地。至于对其它古方的变通应用,借此六味地黄丸一例,已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276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22:06:36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晚上(2020年8月28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脾恶湿而喜燥,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失常,芳香化湿药辛香温燥,能舒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此外,湿温,暑湿等症也可选用。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北京中医刘云双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五版 《中药学》芳香化湿药的有关内容。
      湿邪为病,是中医特有的学术概念,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者,邪从外来,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
     内湿者,多因脏腑功能不足产生,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在表的湿邪,多用芳化;
      在里的湿邪,有燥湿、渗湿、逐湿等不同措施,以及相应的药物与方剂。
      感谢刘云双的讲述与分享。

1277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21:3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8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九节:求长生秦皇汉武探海疆
       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死于邢台沙丘宫,可以说燕赵大地是他的“出生入死之地"。而生与死,都是医学研究的内容,“由何而生,因何而死"。
       秦始皇在邯郸生活了很多年,古老赵国许多文化传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也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统一中国之后,一方面要花心思建设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于自已日渐衰老的身体,也开始担心起来,为了长寿健康他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也被一些人利用吃尽了苦头。
        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连年征战,很少有闲暇的功夫去求神问仙,他的继承人逐渐把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付诸实施,到汉武帝达到了“烂祭淫祀"的程度,在《史记・封禅书》里受到司马迁嘲讽。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这本书中“求长生秦皇汉武探海疆”的有关内容。
      通过秦皇汉武的求仙、追求长生不老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秦汉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它既反应了当时贵族们的养生保健意识,也可以推测当时医学发展的基本状况。燕国勇士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他的“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终于给了狼狈逃窜的秦始皇拔剑自卫的机会,尽管杀了荆轲,秦始皇仍然心有余悸,“不怡者良久”,在封赏、惩罚各位臣子的时候,“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并且对百官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秦始皇对于医学家的信任是非常深厚的。
        自从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宣王时,驺衍等人著书立说,论述五德终始变化,到秦称帝之后,有齐人把这套理论奏明秦王,所以秦始皇采用了它。而自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以后都是燕国人,实行神仙道家的法术,如形解销化、依托鬼神等事。驺衍以“阴阳五行交替主宰运数”的理论显名诸侯,而燕齐地区海上的方士传习他的理论又不能通达,因此一些荒诞奇怪、阿谀奉迎、苟且求合的人从此兴起了,其人数之多不可胜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一方面于公元前前219年,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公元前215年,他借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不顾丞相李斯的劝阻,派大将蒙恬率大军30万北上攻击匈奴。
郑一民先生说,为了展示大秦帝国的威仪,也为了东探海疆,秦始皇命令徐福以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名义,带着三千童男童女、百工和五谷种子,三次东渡大海,来到日本,成为中国与日本列岛交流的先驱。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没有必要让徐福带上百工和五谷的种子。他东探海疆,其中也有难为人知的远大抱负[1]。
徐福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里被称为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被称“徐福”。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后来各史书对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记载,只是对所到达的地方说法不一。《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括地志》等书记载为直洲,但具体方位不详。到了五代的后周时,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

[1] 郑一民、东瀛圣迹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与分享!

1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1:47: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8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继续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雷少逸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清代医家雷少逸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的有关内容。
        雷丰(1833年-1888年),字松存,号少逸、侣菊,天资聪颖,善书画,旁及星卜,有医术、丝竹、书画"三绝"之誉。
著有《时病论》、《雷少逸医案》、《脉诀入门》、《病机药论》、《药引常需》、《药赋新论》、《本草诗三百首》等书籍。
雷丰幼承父训,推崇《内经》之学,历览诸家医书,引申触类,结合长期实践,以一年中杂病少而时病多,且前人论时病之书甚少,遂加意精研时病,颇有心得。其曰"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诀何时而解,随时斟酌",因撰《时病论》一书八卷,以论四时温病为主,并兼及疟痢泄泻诸证,每病之后又附有个人验案,亦为温病学中重要而切于实用之著作。
《时病论》全书8卷,列四时病70余种,从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详加论述,并于每一病证后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证持论有宗,作者总结自己临床经验,自拟60余种治法,切合临床实际,对后世颇有影响,对临床人员有指导价值,是一本重要参考著作。
还著有《雷少逸医案》《脉诀入门》《病机药论》《药引常需》《药赋新论》《本草诗三百首》等。


       感谢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和分享。
1279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22:07: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8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呃逆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忽然呃逆不止,以为是寒气相感,谁知是气逆而寒入之也。

     2,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渴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祟也。

     3,人有口渴饮水忽然呃逆者,非水气之故,乃火气之逆也。人若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矣,今但渴而不大饮水者,乃胃火微旺,而胃气犹虚也。

     4,人有气恼之后,肝又血燥,肺又气热,一时呃逆而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故也,谁知亦是气逆而不舒乎。

     5,人有呃逆时作时止者,乃气虚而非气滞也。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我们一起道术并重,复兴中医。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河北宁晋中医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陈士铎《辨证录·呃逆门》,讨论了5个病例。

          1,人有忽然呃逆不止,以为是寒气相感,谁知是气逆而寒入之也。

       陈士铎说,方用定呃汤∶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丁香(五分) 陈皮(五分) 茯苓(五钱) 沉香末(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呃逆止矣。

参、苓、白术纯是补气回阳之药,丁香祛寒,沉香、牛膝降入丹田以止其逆,逆气既回,而呃声自定。孰谓补气之药,非即转气之汤哉!

此症用加味六君子汤亦妙。

人参 半夏 苏叶(各一钱) 白术 茯苓(各三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丁香(二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呃,二剂全愈。

     

2,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渴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祟也。

        陈士铎说,方用二陈汤加减治之。

人参(五分) 陈皮(五分) 半夏(一钱) 甘草(三分) 浓朴(一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二陈汤为治痰之妙剂,加入人参、浓朴于补气之中而行降气之药,自能祛痰于上焦,达气于下焦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六君子汤治之。



     3,人有口渴饮水忽然呃逆者,非水气之故,乃火气之逆也。人若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矣,今但渴而不大饮水者,乃胃火微旺,而胃气犹虚也。

         陈士铎说,方用平呃散∶

玄参 白术(各五钱) 人参(二钱) 茯苓 甘菊花 麦冬(各三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即平。

此方降胃火而又不耗胃气,所以奏功实神。倘以为胃火之盛,而轻用石膏,虽亦能取胜,而终于胃土有伤,呃逆除而他病又生矣,不若此方之和平而又神也。

此症用两宜汤亦妙。

人参(二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甘草 泽泻 黄连(各一钱) 肉桂(三分) 陈皮(五分) 天花粉(二钱) 柴胡(三分)水煎服。二剂愈。



     4,人有气恼之后,肝又血燥,肺又气热,一时呃逆而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故也,谁知亦是气逆而不舒乎。

        陈士铎说,方用解呃丹∶

茯神(三钱) 白芍(三钱) 当归(二钱) 白术(五钱) 苏叶(五分) 麦冬(五钱) 白芥子(三钱) 柴胡(一钱)水煎服。一剂而呃逆即止。

此方为散郁之神方,不特治呃逆已也。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用柴、芍、当归以舒肝胆之气,用苏叶、麦冬以润肺金之气,用茯神以通心与膀胱之气,用白芥子以宣膜膈之气,是一身上下之气尽行流通,又何虞下焦之气不上升于咽喉乎!故一剂而收功也。

此症亦可用平顺散∶

柴胡 甘草 乌药(各一钱) 白芍(三钱) 香附 白芥子 川芎(各二钱) 砂仁(一粒)水煎服。二剂即止。(《辨证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1第一版本无香附)



     5,人有呃逆时作时止者,乃气虚而非气滞也。

         陈士铎说,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二钱) 柿蒂(三枚)水煎服。连服三剂而呃逆自除。

此方乃治胃之圣剂,胃气弱而诸气皆弱,胃气旺而诸气皆旺,故补胃气正所以补诸气也,气既旺矣。加以柿蒂之能转呃,自然气转于须臾,而呃逆顿止矣。且胃又多气之腑也,诸气之逆皆从胃始,然则诸气之顺,何独不由胃始哉。

此症亦可用加味术苓汤∶

人参 白术(各五钱) 茯苓(三钱) 半夏(二钱) 竹沥(一合) 附子(三分)水煎服。二剂愈。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分享,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1:41: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9月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朱良春在三十多年前关于<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的有关内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说局部,不展望未来也很难看清当下。
         朱良春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展望中医药的未来,有很多内容已经成为了现实,他和子女也就是这个原因,才能坚定地走到今天,成就了事业,也推动学术不断发展,成为患者心目中的救星,杏林翘楚,业界楷模。
        学习朱老,就是要学习他的目光、情怀和担当精神,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人们敬仰的大师。
        感谢张海涛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7 10:39 , Processed in 0.06548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