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61
 楼主| 发表于 2020-8-14 22:07:3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是周五晚上(2020年8月14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祛风湿药:凡是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本类药物的能去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的风湿,其中部分药还分别具有舒筋、通络,止痛及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使用祛风湿药,可根据痹证的性质,部位等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并予适当配伍。今天主要接着讲桑枝,桑寄生,五加皮,虎骨,白花蛇,海桐皮,蚕沙等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祛风湿药之桑枝,桑寄生,五加皮,虎骨,白花蛇,海桐皮,蚕沙等有关内容。
       祛风湿是中医特有的学术理念,虽然西方医学的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四元素有土水风火,体质学说有黏液质,似乎“所见略同”,但是实质并不一样。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概括为天之六气,与地之五味一起作为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有生理的需要,也与疾病相关。
      适当的条件是六气,过分的属于六淫,六淫致病湿邪很常见。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弥漫三焦,不易速化,病情缠绵,可以引起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
       这样的病情,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好医生可以信赖。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分享。

1262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2:0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8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七节:庄子重养生避世逍遥游。
      庄子,名周,生卒年失考,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大体上与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城人,也就是今天安徽蒙城人,另有人说属于今河南商丘。他曾任漆园吏,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相应,通过观天文,察地理,可以更清醒地看待人生。知道自然规律,又知道人应该怎么做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知道天地自然的道理,就在于深刻认识了自然生成;知道人应该采取的作为,就是按照人的智慧去认识生命。用来保养人的智慧所不能完全认识生命,善终于一百岁而不半途而废,不早死和夭折,这就是智慧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庄子的心目之中,人不能因为外物而受累,自已的身心不会因为外界的透惑而改变,只有这样做,才能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才能体会人生的真价值。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庄子重养生避世逍遥游的有关内容。
      庄子处于战国争霸天下的年代,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天地之间,人最可贵,这是因为人有思想,能看到很多平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未来,也可以在现实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有没有平台。所谓有汤武之贤,也需桀纣之时,否则就不能把潜能发挥出来,难为人了解。
        庄子是苦闷的,也是快乐的。
        他的快乐,是因为有智慧。
         他的苦闷,是因为很多君王太愚昧。
        他的健康管理,是主张天人相应,通过观天文,察地理,可以更清醒地看待人。
          顺天气,得地利,与人为善,与万物和睦相处,这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懂得了,按着做,才是最好的。

1263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21:33:0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8月17日20: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热极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气喘发汗如雨,此阳明胃经之火也。

      2,人有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心热,妄见妄言,如见鬼状,此亦阳明胃火之盛也。

      3,人有易喜易笑,狂妄谵语,心神散乱,目有所见,人疑为胃火之热也。不知此病非胃热也,乃心热耳。

      4,人有身热发狂,所言者无非淫乱之语,所喜者无非欢愉之事,一拂其言,一违其事,则狂妄猝发,见神见鬼,人以为心热之极也,谁知是心包之热乎?

       5,人有为强横者所折辱,愤懑不平,遂病心狂,时而持刀,时而逾屋,披头大叫,人以为阳明胃火之盛也,谁知是阳明胃土之衰乎?

      6,人有忍饥过劳,忽然发狂,披发裸形,罔知羞恶,人以为失心之病也,谁知是伤胃而动火乎?

      道术并重,复兴中医。届时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为复兴中医事业而努力奋斗,为人民健康而努力学习。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的有关内容,讨论了6个病例。

      

     1,人有热极发狂,登高而呼,弃衣而走,气喘发汗如雨,此阳明胃经之火也。

    陈士铎说,方用加味白虎汤救之。

人参(二两) 石膏(三两) 知母(五钱) 茯苓(五钱) 麦冬(三两) 甘草(一钱) 半夏(三钱) 竹叶(二百片)糯米(一撮)水煎服。一剂而狂定,再剂而热止矣,不可用三剂也。

此症非用白虎汤以急救胃火,则肾水立时熬干,身成黑炭矣。然而火势燎原,非杯水可救,必得滂沱大雨,则满山遍野之焰始能尽行扑灭也。

此症用坎水汤亦效。

石膏(一两) 玄参(二两) 甘草(一钱) 天花粉(三钱) 炒栀子(三钱) 车前子(二钱)水煎服。一剂狂定,再剂全愈。

      

2,人有火起发狂,腹满不得卧,面赤心热,妄见妄言,如见鬼状,此亦阳明胃火之盛也。

     陈士铎说,方用泻子汤∶

玄参(三两) 甘菊花(一两) 知母(三钱) 天花粉(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胃火平,二剂而心包火亦平矣。二火既平,而狂病自愈。

论理此症可用白虎汤,予嫌白虎汤过于峻削,故改用泻子汤。此症用二石汤亦神。

人参(五钱) 石膏(五钱) 寒水石(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二钱) 丹皮(五钱)水煎服。一剂狂定,二剂全愈。

     

3,人有易喜易笑,狂妄谵语,心神散乱,目有所见,人疑为胃火之热也。不知此病非胃热也,乃心热耳。

     陈士铎说,方用清心丹∶

黄连(三钱) 茯神(五钱) 生枣仁(五钱) 人参(三钱) 麦冬(一两) 玄参(一两) 丹参(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神定,再剂而狂定,不必用三剂也。

黄连所以清心火,然徒用黄连,则心火正燥,恐黄连性燥,反动其燥,所以又益人参、丹参、麦冬之类,润以济之。盖火有余,自然气不足,补气以泻火,则心君无伤,可静而不可动矣。

此症用解妄汤亦效。

人参(一两) 黄连 茯神 柏子仁 玄参 丹参(各三钱) 生枣仁(五钱) 甘草(一钱) 肉桂(二分)水煎服。一剂狂定,二剂全愈。

     

4,人有身热发狂,所言者无非淫乱之语,所喜者无非欢愉之事,一拂其言,一违其事,则狂妄猝发,见神见鬼,人以为心热之极也,谁知是心包之热乎?

      陈士铎说,方用卫主汤∶

人参(一两) 茯苓(五钱) 玄参(一两) 天花粉(三钱) 麦冬(五钱) 生地(五钱) 丹皮(三钱) 水煎服。

此症用正心汤亦神效。

人参 熟地(各一两) 玄参 麦冬(各二两)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



       5,人有为强横者所折辱,愤懑不平,遂病心狂,时而持刀,时而逾屋,披头大叫,人以为阳明胃火之盛也,谁知是阳明胃土之衰乎?

      陈士铎说,方用平热汤∶

人参(五钱) 黄芪(一两) 甘草(一钱) 麦冬(一两) 黄芩(一钱) 青皮(五分) 竹沥(一合) 白芍(五钱) 茯苓(三钱) 枣仁(三钱) 炒栀子(五分) 天花粉(三钱) 柴胡(五分)水煎服。二剂而狂轻,四剂而狂定,服一月而安然熟卧矣。

此症用舒愤汤亦神效。

白芍(二两) 炒栀子(五钱) 玄参(一两) 天花粉(三钱) 柴胡(一钱)水煎服。一剂狂定,再剂愈,三剂全愈。



      6,人有忍饥过劳,忽然发狂,披发裸形,罔知羞恶,人以为失心之病也,谁知是伤胃而动火乎?

     陈士铎说,方用救焚疗胃汤∶

人参(一两) 玄参(一两) 竹沥(一合) 陈皮(三分) 神曲(五分) 山药(五钱) 百合(五钱)水煎服。一剂而狂定,再剂而狂止,三剂全愈。

此症用遏火汤亦神效。

人参 白术 生地(各五钱) 玄参(一两) 甘草(一钱) 知母(一钱) 天花粉(二钱) 陈皮(五分)神曲(一钱) 丹皮(五钱)水煎服。一剂狂定,再剂全愈。
1264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21:36:53 | 只看该作者
      8点直播,马上开始~

      今晚(8月18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4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今日讲座内容: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265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21:38: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8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的序言,由海外中医药传播学者朱步先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研精覃思,寻本开新”,与大家共同学习朱步先教授总结关于他的老师---朱良春大师的高超治学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任丘市中医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海外中医朱步先教授为该书写的序言“研精覃思,寻本开新”的有关内容。

       朱良春先生在中医界创造了很多类似神话的传奇故事, 他把三个土大夫培育成中医界的三枝花,不拘一格育人才的佳话,传遍神州大地。能够开创虫类药研究,有自己名下的研究所、专科医院,有自己开发的准字号中成药,成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术”的层面近乎“炉火纯青”,但是,他追求“臻于至善”,不满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是倡导“道术并重”发展中医,主张“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说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

2013年4月初,在“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学习班”上,朱良春先生坐轮椅到会场,与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学生、徒弟和代表们一起传承学术。97岁的朱良春先生亲自授课,除了讲述诊治疑难病的经验之外,也表达了对于“中医西化”的忧虑,和他为遏制这种倾向所提倡的“中医精髓”。

朱良春先生强调说,在辨病与辨证的关系上,“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他发出呼唤:“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绝不能不识证、不辨证。”“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战胜诸多疑难杂症。”

        参天大树的根基深,千里江河的水源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追根溯源,放眼未来,我们应该借助榜样的力量,找到中医发展的正确道路。依靠理论自信,达到疗效自强;借助传承自觉,做到体系自立。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1266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10:3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8-22 22:09 编辑

        本周三晚上(2020年8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文章,题目是:质问伤寒、温病《教材》:“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
     《伤寒》教材、《温病》教材告诉学生们,伤寒的病因是外感寒邪,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热邪气,它们之间有水火、阴阳一般的区别,因此,疾病的传变、病机、治疗完全不同,是两个互相对立的学术体系。
这个“寒温病因说”的观点,错误地因袭前人,影响的人群很多,所有中医学院都在学习,但是它不能在临床上为医生提供诊断疾病的依据,只为使用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提供说法,却造成了临床一线人员面对疾病和病人时莫大的困惑。
在这次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非典诊治之中,“寒温病因说”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甚至阻碍了临床诊治的顺利进行,有必要进行探索,甚至打破、拆除由此构建的“壁垒”,让伤寒与温病融合为一,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鼓励学术创新和进步。
伤寒与温病,都是研究外感发热性疾病共有规律的学说,不是分别对应西医不同传染病的依据,不能说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是肺炎与脑炎区别,也不是肝炎与肠炎的差异,这些西医的疾病,都是包括在伤寒与温病的诊治范围之内,SARS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如此。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在临床上只是辛凉与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差异,它们完全可以互通,而不必水火不相容。
并且,即使是瘟疫的“五疫之至”,也不是这一次是寒湿疫,上一次是温热疫。
同一个传染病,同一个瘟疫流行,即使在相同的季节,同一个地区,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疾病的阶段不同,其治疗也不一样:有的人需要辛温解表,有人需要辛凉解表,有的需要化湿解表,有的需要益气解表、扶阳解表,有的需要清泻里热,有的需要活血解毒,有的需要急救回阳。有的需要养阴息风,有的需要开窍醒神,病情不一样,治疗各不同,更不是只需一个汤药。
因此,需要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中医的病因学说。
一、《内经》时代关于发热疾病的病因学说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的“伤寒”是“伤于寒”的省称,而不同于后世的作为病名的伤寒,也就是“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在此之前,人们可能只注意到了疾病“蒸蒸而热”的发热症状,而对于引起发热的病因并不十分重视,所以有“热论”“热病篇”“刺热论”“评热论”,而没有一篇是以伤寒命名的专论。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不论这个病是西医所说的是哪一类传染病,是什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都可以用这种“分层不分类”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有多少新发的传染病,中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坐在历史遥远的未来等着西医一个一个去发现各种变异的或者没有变异的病毒,也不用问它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是埃博拉,还是艾滋病、非典、新冠肺炎等等,统统“大道化简”,一劳永逸。因为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的诊疗路径,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进行整合一下就解决了。
修改伤寒、温病《教材》,它们的区别,不是西医不同疾病的差异,而是人体发病类型的区别,临证之时,没必要勉强划分这是伤寒还是温病,只需要考虑应该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这就是可以了,它们都能治疗传染病,也能治疗瘟疫。
瘟疫不是只有达原饮,吴又可经常借用《伤寒论》的方剂,《温病条辨》也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很多《伤寒论》的方药。
中医的病因学说,是“审症求因”,不要面对证候,在强行推出寒邪、温热邪气来干扰自己的思路。《教材》的错误认识,是受了西医特异病因导致不同疾病的误导,中医的伤寒与温病,都是研究所有外感病共有诊治规律的体系,只有古今的差异,不是不同疾病的不同。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cdyjz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讨论的题目是:质问伤寒、温病《教材》:“寒温病因说”的临床价值何在?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中医界治疗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虽然效果很好,但是众说纷纭。有人分说这是伤寒,有人说是温病,也有说是瘟疫,还有寒疫、湿疫、毒疫、瘟疫、疠气、戾气等等,到底是什么病?没有一个可以统一的“中医共识”。
有些人急忙翻开中医药大学的高等教材,《伤寒论》教材和《温病学》教材都说伤寒与温病,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几方面都不相同,寒温对立,壁垒森严,不容逾越。一般中医药人员如何选择?万一不准确,出了问题怎么办?矛盾、彷徨,混乱而无解。
很多民间中医,都说自己的方子好,每个省市都有专家制定的方案。有的说中药可防可治,有的说不指望中药能够抗病毒,有的说中医只能治疗轻度、中度的病人,有的说不主张服中药预防,有的在推广某种中药,有的展示自己特色的技术,还有的人大谈五运六气。
这如同吵闹的自由市场,虽然看上去很是热闹,但是也让大众难以取舍,西医更是一头雾水。
有人说,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不在了,不然他老人家出来“一锤子定音”就好了,或者能告诉大家“战胜非典中医有个武器库”里边,都有哪些方子,拿过来用就好了。
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是面对病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临床路径。
   模式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是相对固定基本安全有效的路线图,当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模式称为路径。相比之下,路径的研究,为诊疗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模式的推广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更能为模式的修改、补充、转化、创新,提供战略思考,路径研究是其他方法所难以替代的。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不论这个病是西医所说的是哪一类传染病,是什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都可以用这种“分层不分类”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有多少新发的传染病,中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坐在历史遥远的未来等着西医一个一个去发现各种变异的或者没有变异的病毒,也不用问它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是埃博拉,还是艾滋病、非典、新冠肺炎等等,统统“大道化简”,一劳永逸。因为在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医的诊疗路径,已经初具规模,只要进行整合一下就解决了。
中医需要解决的是“内部统一认识”的问题,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病名做“发言人”,而不是乱哄哄分别对外谈论中医内部的学术分歧。
中医对内,需要推倒《伤寒》与《温病》教材建立的“篱笆墙”,换一个角度,在中西医并存的平台上,携起手来,发挥作用,而不是互相争地盘,抢功劳。
因为,伤寒也是热病,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其目的都为了“祛热”,而不是“散寒”;并且,张仲景时代也感觉到“辛温解表难用”,因此,才逐渐有了辛凉解表法。
温病后期引起死亡,不一定是伤阴,更多的情况下是多脏器衰竭,阳气衰微造成的危险情况,不用惧怕“灰中有火”,错失了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的起死回生时机。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各种传染病、瘟疫,在疾病严重阶段经常发生的病理病机。
把伤寒、温病、瘟疫不同学派的学术成就整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医诊治体系,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内服外用,杂合以治,活法巧治,让中医的价值最大化。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22:1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8月2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一一易水学派“集大成者”3》。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医家张景岳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张景岳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中关于问诊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脉学理论的总结和创见以及二纲六变的辨证方法。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张景岳关于问诊、脉学及二纲六变辨证方法的有关内容。
         张景岳弃仕途而从事医学研究,有很多成就超越前人,他的临床经验也很突出,这与他深厚的理论素养密不可分。
        十问歌,就是中医的诊疗路径,突出的是要注意患者本人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只针对病灶。
        脉学不仅仅是脉象,而是其背后的整体观念,人的脉动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与天地阴阳以及脏腑气机,疾病性质的联系,不局限于血液循环。
        二纲六辨,就是八纲辨证的另一个说法,突出了阴阳的作用,这个问题与八卦的乾坤一样。
        乾坤囊括了万物,却和风雷山泽水火一起被称为八卦;阴阳涵盖天地,与表里寒热虚实相混,同为八纲。

        感谢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大家一起努力,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1268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2:12:0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0年8月2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来自新疆库尔勒的朱萍霞为大家讲座。她讲的题目是艾灸对于女性体质的保健,以及疾病的调理。

   女性体质偏寒,而阳不足;这样身体就容易出现虚寒之证,比如:手脚冰凉、宫寒、胃寒....经络不通,身体处处淤堵....
古话说得好:女人要热养。
也就是,女人热一点不要紧。饮食以温热为好,不要食寒凉之物;衣服要保暖,本来女人阳气弱,不足以固表,因此不要露颈肩、腰腹、小腿这些容易受风寒侵袭的部位。
艾灸与女人天生一对。
用艾灸的纯阳之热,温润女性的阴柔之体刚刚好

请大家一起期待朱萍霞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cdyjz


      祝贺新疆库尔勒中医朱萍霞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了艾灸对于女性体质的保健,以及疾病调理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男女阴阳有别, 女性体质偏寒,而阳不足;这样身体就容易出现虚寒之证。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
        艾灸比较适合的病证,大约如下:
1、肥胖,这个体质的人肥胖的并发症出现的会比较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中风等等。
2、出现消瘦,检查什么病都没有,女性的话月经都不太好。
3、淤血体质之人暗疮不严重,但暗疮印不消,这种人非常容易生斑。
4、痛经、乳腺增生、易患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5、月经不调是常见病症。
6、抑郁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胁肋疼痛是刺痛,那肯定是淤血了,如果是胀痛,那主要是气郁。
         需要提醒的是,辩证要准确,艾灸要适当,才能有好疗效。
        感谢朱萍霞的分享和讲述。

1269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2:1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8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八节:荀子养生以音乐调气血。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字卿名况,赵国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在齐国讲学,三次被推荐为学宫的主讲。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晚年在楚国的兰陵定居,著书立说,对于养生之道,很有研究。
       战国时期盛行“天命论"的思想,荀子大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他本人享年75岁,这在当时已是高寿之人。
        《荀子・修身》篇,首先谈论的是人对待批评的态度,紧接着就谈到了修养正气的事情,他非常重视一个人要有正义感,要知礼节重信义。
        荀子对于音乐在养生治国过程之中的作用很重视,把它的作用提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人是一个具有情感的高级生命,人的情绪少不了快乐,人有了快乐就会表现出来。快乐表现于外,就有了一定的声音,这就是音乐产生的前提。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意义,避免消极颓废的靡靡之音。因为此音容易造成歪门邪气的滋生。
         音乐在人体养生保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可以陶冶人的情怀,让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自然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荀子养生以音乐调气血的有关内容。
       荀子说:“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愚莫大焉。”他认为,一个善于养生保健的人,首先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也是一个善于遵从各种制度,有正确的是非观的人。
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也就说赞美先人,就是一种教育;用善良求得大家的和谐,就可以成为顺利。用不恰当的赞美,奉承先人,就是谄媚虚誉;用不道德的方法,维持哥们义气,就是阿谀奉承。
荀子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荀子认为,赞美正确,批评错误,这就是智慧;批评正确,赞美错误,就是愚昧。故意伤害忠良,就是进谗言;故意迫害忠良,就是乱臣贼子。
荀子通过对这些道德、是非标准的宣扬,来教导弟子,对于维护社会正气,讲求正义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核心价值失落,正气得不到弘扬,邪恶得不到制止,就会产生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养生保健。
荀子说:“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国家申明法律,提倡诗歌,禁止淫声,“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这是太师的职责所在。
荀子认为,音乐是不能废止的,只能加以引导。因为音乐是人民大众生活的需要,是其情绪发泄的重要渠道。“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音乐在人体养生保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荀子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由于好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可以陶冶人的情怀,让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欣赏什么音乐,正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流露。优美的雅乐,可以使人体的气血顺畅,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奸邪的音调,就会使人体内的气血产生逆乱。因此,有修养的人,乐于通过音乐提高修养,奸佞的小人,只追求欲望的实现。只有明白大道理,才能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好处,如果只想着实现自己的欲望,就会产生困惑与灾难。
不同的乐器,可以代表不同自然物质,表达不同的感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时候,可以配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载歌载舞,通过“俯仰、诎信、进退、迟速”的动作,达到“尽筋骨之力”的运动锻炼,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活动,必然有益于健康。

1270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1:24:21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8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西方情绪心理学发展!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西方情绪心理学发展的有关内容。
        西方的历史传统,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形神不是一个部门管理,与中医药的传统不一样。
        但是,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以及西方摆脱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关于人的精神的认识不断增强,开始有了心理学。
        医学的地盘不断扩大,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相比较而言,西方擅长于两分法,精神主要是亢奋和萎靡,因此,安眠药和兴奋剂在精神领域大行其道。
        中医与次不同,不仅五脏都属于“神脏”,而且“形神一体”,有形体就有精神,“十指连心”,切除身体的部件,只有过去的酷刑才这样做,医生是不会选择这样的方法的。
       打开窗户,看看世界,知道西方的神话,也不过如此。
      西天的真经是什么?
      与东方神话有何不同?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7 10:38 , Processed in 0.0700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