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7-25 21:16 编辑
本周四(7月2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赵献可一一易水学派“命门学说”的开创者》。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一位医家赵献可,主要学习赵献可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和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赵献可一一易水学派“命门学说”的开创者》得有关内容。 赵献可,约活动于16~17世纪。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赵献可好学博览,除医之外,儒、道、释均有涉猎,曾游历于山西、陕西等地。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水火即人的阴阳。 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又名《胎产遗论》,为妇科专著,另有《内经钞》、《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本一例》等书皆失传,其子赵贞观亦精医学,辑有《痘疹论》一书。 赵献可赵献可《命门图》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大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发育过程,先有命门,而后生成五脏六腑,命门为十二脏腑之根,为生命之原。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者,乃命门内具之相火,他把相火比喻人体的命门,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所以能发挥正常作用,同样依赖于命门相火的作用,充分反映出赵氏对命门的重视,认为它是人身之至宝,是生命活动之源。这样,赵氏将人体阳气之根从心脏转移至命门,使肾命的生理功能作用在人体中显得尤为重要,使中医学术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赵氏创立命门理论,阐发肾命水火的关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证。如痰证、血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痛、眼目病、齿病、口疮、耳病、消渴、中满、噎膈、泻痢、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与失禁等多种病证,不仅从其一般辨证规律进行施治,而且均注意到从肾命水火亏虚方面进行分析,广泛使用六味、八味诸方,为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有益经验。如其辨治血证,赵氏提出,血不仅有其本身为血的特点,而且属水,故而肾中真水干涸,则真火势必上炎,血亦随火而上腾;反之,若肾中真火衰竭,则真水反盛,血亦失所依附而上泛,这是血证产生的两种病机。因此,在治疗时,由于阳虚而动血上泛者,用桂、附加于八味丸之中,使肾中温暖,龙雷之火潜归于原宅,不用寒凉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亦自安。若因肾中水涸而火炎者,就可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不必去火,而血亦安。 对于赵献可的学术观点,徐大椿《中国医学源流论》有不同见解,他另撰《医贯贬》进行批评,虽有可取之处,但是索垢求瘢的刻意唱对台戏,也有很多失误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