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3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2:02:1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7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广东省中医院邓宏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扶阳法诊治肿瘤病之思路与临床运用》,与大家共同学习如何从扶阳的角度辨治肿瘤病。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邓宏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扶阳法诊治肿瘤病之思路与临床运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动阴静,肿瘤的包块,很多属于阳虚不运,水湿痰饮淤血停聚,因此,治疗使用扶阳的方药有效。

但是,需要辨证论治,结合脏腑阴阳气血,不可单一使用温热药物,对于附子干姜等要根据需要可以选用。

过犹不及,不能按照秘方、偏方,只会用一个方药。

癌症是一个慢性病,病机复杂,治疗也很复杂。

还有很多外治方法。

我了解的“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有八大外治方法,源于民间,经过几十年传承,被国家作为传统知识进入保护数据库,成为“中医高新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培训班办了33期,下周即将开办34期培训,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只要有缘,就可以获得传承。

好项目,有缘就能分享。
123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2:1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7月1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文章《伤寒、温病教材应该改革》的内容: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爆发之后,中医界表现出的种种乱象,都是伤寒、温病教材造成的,它们没有站在历史的深度思考,也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看问题,而是沿着历史上形成的错误,加深了伤寒与温病的裂痕,硬把伤寒与温病的区别,说成是病因、病机、传变、诊法、治则、方药完全不同的两大体系,人为割裂了两者的历史联系和现实临床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临床一线的中医人员,一遇见传染病就胆战心惊,不知道这是教材说得伤寒,还是温病,犹豫不决,心中无底,严重阻碍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临床救治作用发挥。



一、伤寒与温病之争,不能“关公战秦琼”

伤寒学派的兴起,在东汉时期,由《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学说奠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完成了六经辨证体系,彻底取代了《素问·热论》建立的“热病诊疗体系”,这种诊疗模式的转化,也让热病成为了“千年绝学”。

张仲景临床手段丰富的成功经验,在晋唐时代独步天下,历经宋金元时期,各位临床医家不断创新,直到明清时代,有大量涌现的有效方药。但是,即使临床效果再好,也进不了张仲景“封闭”的“经方体系”。因此,逼迫很多中医学者创立了瘟疫、温病体系。

温病学“另起炉灶”的原因,不是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方药不同,是为了区别于张仲景而“找说法”,不得已而另立新说。

很多人不清楚,张仲景的“经方”,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创造的,是其改编了《汤液经》的方药,加减变化自成体系而已。

张仲景不是“原创”,而是用活了经方,他的本意,中医治疗传染病,不是只有113方,397法,而是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断创新发展,而不应该“始终顺旧,各承家技”。

张仲景时代的温病,是“发热而渴”,没有恶寒表证的狭义温病,不需要解表,因此与明清时期需要“汗之”的温病概念完全不同。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伤寒、温病教材应该改革》的有关内容。

     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对中医界最大的考验,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诊疗思路,如何向世界解释自己的指导思想,如何让一线工作人员尽早开出有效的方剂?

    长期以来,西医疾病模式的压榨、改造,使中医不再敢于坚持自己的疾病标准,而是把西医的诊断作为金标准,《中医内科学》所有的疾病名称,都退居二线了。

         西医的疾病标准是一个坚固的“技术壁垒”,新冠肺炎他们没有“有效药物”,仍然主导整个世界救治平台;

     中医很有效,但是没有话语权。

这不仅与西医的垄断话语权有关系,也和中医界不能与时俱进,固守寒温论争有关系。

面对新冠病人,如何开处方药?

如何避免寒温论争的误区、陷阱?

葛又文先生“清肺排毒汤”的“大水漫灌”,收获满满,但是也让很多“经方派”原方原量“传承家法”目瞪口呆,不知奥妙在何方。

很多人仍然自我陶醉于既往的“一孔之见”,“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曹东义在导师余瀛鳌先生和师父邓铁涛、朱良春国医大师指导下,研究寒温统一多年,提出“河舟码头学说”,请大家参考,并批评指正。希望抛砖引玉,有利于中医学术发展。
123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1:2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7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薛己一一易水学派发扬者》。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医家薛己,主要学习薛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内容包括内因立论,善补脾肾、创立脾主统血,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河北省宁晋县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薛己一一易水学派发扬者》。

主要讨论了薛己主张的内因立论,善补脾肾、创立脾主统血,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

薛己受钱乙、张元素、李东垣及其父之学影响,善以脏腑五行生克论病。尝谓:“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先生云五脏之母虚实鬼邪微正”(薛注《明医杂著·医论》)观其《内科摘要》所载医案,皆以脏腑病机名篇,如脾肾虚寒、脾胃亏损、脾肺肾亏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肾虚火不归经等。他每以五行学说分析脏腑之间的关系。他说:“窃谓五脏之症相乘,伏匿隐显莫测,然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校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相胜证治》)他举例说:“若恐怖畏寒,肾乘心也为贼邪,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肾为心之鬼也,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衰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脏既病,必传其所胜,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这即是根据木生火与水克火的生克关系来推演的。又如肝脏病,他说:“大凡肝之得病必先因其肺肾,然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非肾水不能相生,必肺金鬼邪来乘,故其源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源在肾,先,补其肾,滋其本也。”但是,这种推测方法仅能示一般规律,治病也不能忽视本脏的虚实,他说:“若肝肾平和而心自病,然后察其虚实而治之”。

薛氏临床调治内伤病,不过十数张方剂,如四君、六君、异功、补中益气、归脾、八珍、十全大补、六味、八味等。加减变化,左右逢原,有人说他:“变药立方,增除横出,优游从容与俟其自愈”(《薛注妇人良方·沈谧序》)“其治病不问大小,必以治本为第一义。无急效,无近期,纾徐从容,不劳而病自愈”(《薛注伤疡机要·沈启元序》。
123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7 21:59:5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晚上(2020年7月17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祛风湿药:凡是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本类药物的能去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的风湿,其中部分药还分别具有舒筋、通络,止痛及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使用祛风湿药,可根据痹证的性质,部位等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并予适当配伍。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北京刘云双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祛风湿药的有关内容。

风为百病之长,经常与寒湿相兼杂,混同一起,引起人体发病,常见闭阻血脉筋肉关节,引起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变形等。

《内经》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素问·痹论》把风寒湿作为外在因素,与内在正气斗争,形成的痹症分类,有行痹、痛痹、着痹不同情况,还有“五体痹”和“五脏痹”的不同程度。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123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4:44:0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六(2020年7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清热剂。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的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症的方剂,通称为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为清热剂的立法依据。我们在学习清法的时候已知经热、郁热、热毒、热结以及虚热等不同的类型。而清热剂中清气分热,清营血热,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分的。清气分热针对经热的特点,这种热是散漫的,有明显的发热升高的特点,清脏腑热是针对邪在不同的脏腑,根据脏腑的治法,脏腑的病机体系出现了热证。敬请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有关清热剂的内容。
很多疾病,尤其是外感邪气会发热,因此,需要清热治疗。
由于热邪所在的部位不同,病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疾病的表现也不相同。都是清热药、清热剂,就有所区别。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清热剂的法则、规则,也很明确:
凡以清热药为主的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症的方剂,通称为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因此,有关内容很丰富,也很常用,需要大家熟记在心,才能临证之时得心应手。

123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22:35: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7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之清代医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
  王孟英多与医人、文友交往且为良友。对明末邓玉函、罗雅谷译著的西方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合信氏《全体新论》生理解剖知识,注意研究,持开明探讨态度,批评缠足陋习。《温热经纬》既是王氏的代表作,也集中记载了他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他这部著作的出版,就体现了与杨照藜的友谊。
      杨照藜真诚而谦虚地说,我与王孟英的学问比起来,没法“望其项背”,却被王孟英引为知己,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志同道合,心灵挚友!杨照藜就把他写的这些充满时代气息,详细记述他们友谊交往的文字,作为了《温热经纬》的序言,一起出版,流传至今。
杨照藜与王孟英的故事远没有结束,他在王孟英整理得《重庆堂随笔》里,还有大量文字,继续谱写他们之间的中医情怀。《重庆堂随笔》是王孟英整理的其曾祖父王学权、王秉衡的著作。该书开始写作于1808年,其缘由也很特殊。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医著有关内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阐论和发挥。书本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均能用浅近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切于临床实践,易于为人接受。其曾孙王孟英加有详细刊注,并辑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时光很快就到了咸丰乙卯(1855),王孟英48岁的时候,他把曾祖父王秉衡50年前动笔,祖父、父亲都没有续写完成的书稿,交给了他的朋友“中山定州杨照藜”先生。
刘备、刘皇叔曾经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杨照藜经常署名“中山定州”,也和张易水、李东垣、刘完素一样,对于哺育过自己的故乡,有一种深深的情结。这时,杨照藜已在科举之后,在外乡仕宦十余年,又热心于医学传承,所以很快就为这部王氏四代人的著作《重庆堂随笔》写好了序言、总论,帮助其出版发行了。这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啊!
杨照藜在《重庆堂随笔》序言里说,儒学是为了天下太平,医学靠技术拯救危困,而医学有“因应化裁、变动不居之妙”,不是笔墨所能尽述的,“自古无独抱一经之名儒,亦无株守一家之名医”,所以需要博采众方,但是古代书籍所流传下来的,往往各有心得,有的议论不精,有的属于固执偏见,破难取舍。我的朋友王君孟英,精于医学,不泥于古,也不随俗。我曾经刻印过他的医案。今(1855)年夏天我路过武林杭州,王孟英拿出其曾祖父王秉衡、学权先生的《重庆堂随笔》给我看。我敬读之,其著论条理清楚,道理明白,上溯黄帝岐伯,下到当代名家,都取其精华,去其非而存其是。我觉得“读书之不可无识也”。王老先生以醇儒之学,“发明医理,渊源如是,宜孟英之囊括百氏,蔚然为一时宗匠也”。我曾经感叹,古今学术、医术的盛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杨照藜感慨了儒学的衰落,就说医学也是这样。“汉唐祖述轩岐,具有规矩,至《和剂局方》出,纯任刚燥,而古法一变。”尽管如此,“因证施治之规,尚未敢紊也”。朱丹溪、刘河间诸贤,犹起而力矫其弊也,到了薛立斋、张景岳之说出,提倡温补,天下之医都尊崇其说,把“古人审证察因之法概置勿论,而直以一补毕其事,遂令举世之人,甘心赴死而不知其故。嗟夫!事变日益滋,学术日益陋,病机日益幻,医术日益卑。岂真劫运使然哉?何汶汶若此!”
杨照藜说,假如能勤学,就不怕无术,“研穷久则聪明出,阅历多则机智生”。读了这部编写的《重庆堂随笔》,就好像苦海里有了指南针、迷途之中见到了北斗星。此前缪仲醇作《广笔记》,尤在泾作《医学读书记》,徐洄溪作《医学源流论》,皆以高才绝学精研医理,故其权衡精当,不是专科之书所能比拟的,这部书却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我对于这部《重庆堂随笔》,帮不上大忙,只为“世医之不读书以祸世,与不善读书以误世”而苦恼,因此,希望这部《重庆堂随笔》能够补偏救弊。我说了这么多,也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钦慕”之情而已。
杨照藜不仅在咸丰乙卯(1855年)四月写好了这个序言,而且还为该书整理一个总论式的“总评”,其中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1237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21:34: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

今天晚上(2020年7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他的题目是



常见眼病黄斑变性和近视的营养治疗



1、黄斑变性和近视是如何发生的?

2、如何通过补充营养素疗愈黄斑变性和近视。

        让我们期待食为天医院院长魏谠全教授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gbtnb

     祝贺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眼病黄斑变性和近视营养治疗的有关内容。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

        眼睛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精气有密切关系。

《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1238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22:09: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7月2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从阳气受郁探讨各种类型发热的中医诊疗思路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关于从阳气受郁探讨各种类型发热的中医诊疗思路。

        发热是外感病主要的证候,在张仲景《伤寒论》之中,表热证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辛温解表方药,也就是“体若燔碳,汗出而散”,或者“火郁发之”之法。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等,也都可以治疗热症,是在里的热。

       温病学也有清热的很多方药,与张仲景经方不一致,但是,也都是辨证论治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因此,具有中医思维很重要,有了中医思维,可以左右逢源,温病、伤寒,结合起来互补为用。
123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22:1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0-7-23 21:12 编辑

@所有人
今晚(2020年7月21日)8点直播~
《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40讲~
曹东义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携半生中医临床心得体会,逐字逐句讲授中医四部经典之首的《内经》,解读精彩,一听受益。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1240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21:1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7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4讲_ 气分病的辨证治疗

       邓铁涛先生对西学中的学员介绍说:“卫分病至气分,不仅各种温热之证,连风寒与凉燥之证,均已化热 ,故辨证不必再从这些病名划分。气分病的特点是:高热,苔黄,或寒热往来而舌苔黄腻。气分病所牵涉的脏腑为:肺、胸膈、肠、胆与脾。”

       在这个介绍里,邓老不仅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合在一起,而且也把伤寒与温病融合在了一起。通过“直接治证,间接治病”的方法,达到寒温统一的目的。

        让我们敬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4讲_ 气分病辨证治疗的有关内容。

       邓铁涛先生为了寒温统一辨证,揭示气分病的病机,不仅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合在一起综合考虑,而且也把伤寒与温病融合在了一起。通过“直接治证,间接治病”的方法,为寒温统一探索道路。

    张仲景和温病学家研究的都是外感热病的总的规律,而不是某个被西医按照致病微生物命名的特殊疾病,这种“共有规律”,可以概括为“损伤与修复”的过程,中医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主要是针对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希望杀灭它,中医的视野宽阔,手段很多,“是一个武器库”;而西医追求的“特异性杀灭”,往往是“空想”。比如很多感染,杀病毒没有药,也难以跟上病毒变异的速度;即使是抗细菌,临床上也不是“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之后再用药,而是“摸着石头过河,阶梯式试药”,逐渐从普通型升级到三代头孢,不能有效“专治”,就只好选用“广谱抗生素”。这样的理论,一直被作为“先进医学理论”,让医生们学习。

因此,欧美抗击新冠肺炎的“答卷”,尽管仍然是“主流”,但是并不理想;

中医的治疗,尽管效果很好,但是人们并不买账,仍然说“中医不科学”、看不懂。

这种现实的悲哀、惨剧,不知道何时才能唤醒沉睡的世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2:29 , Processed in 0.0522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