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2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1:23:33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晚上(2020年7月10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峻下逐水药,本类药均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留的水液从大便排出。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症。由于本类药有毒而力峻,易于损伤正气,而其所适应的水肿、腹水等症,病程较长,大多邪实而正虚,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维护正气,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的方法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并注意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的掌握,以确保用药安全。



     请老师和大家指正!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57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峻下逐水药的有关内容。

  中医治疗疾病,因势利导,氺湿内停,来势急迫,影响较重的时候,有时需要使用峻下逐水方药。

   一般说来,峻下逐水适用于峻下逐水适用于腹水、胸胁积水等实证。常用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葶苈子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十枣汤、控涎丹等。逐水常与行气、利水等法配合使用,方如舟车丸、疏凿饮子等。

临床上具体使用逐水法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本法所用药物多有毒性,作用峻烈,为避免伤正,须得效即止,不可连续使用,必要时可间隔使用,或从小剂量逐渐加大剂量,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度。

②甘遂、大戟、芫花忌与甘草同用。
122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1:4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7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二节:扁鹊诊治虢太子引人深思。司马迁告诉我们“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医学真正的宗师是扁鹊,而不是传说中的黄帝,“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秦越人不仅开创了脉学,而且能够把不同医学家分别发明的四诊,“合参"在一起进行集成创新,判断病情。

      值得提出的是,在古人心里“脉”就是医学,是全部医学的代称,因此在有的古代著作里,全文没有一个脉字,仍然说是脉书。扁鹊医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呢?有病例为证来说明。

        西汉初年,韩婴写的《韩诗外传》,司马迁的《史记》,都记载了扁鹊诊治虢太子尸厥的病例,并且高度赞扬了扁鹊的医术,说普天之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扁鹊到底是怎么诊治好虢太子的病怎么救他的命的呢?我们一起学习完《中医大智慧》中这节的内容,便可知晓!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大智慧》关于扁鹊诊治虢太子引起的思考。

扁鹊带领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五位弟子,一起来到太子的病榻旁边,经过简单的诊察,立即取出治病的工具,大家一起忙了起来,是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治疗过程:

扁鹊师徒采取的救治方案是“综合治疗”,而且是先外治救急,后服汤药善后。外治的方法很多,这是中医急救的特色。

司马迁说:“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適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韩婴说:“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为先轩之灶,八拭之阳,子同捣药,子明灸阳,子游按磨,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

中医救急的综合疗法,是根源于其独特的阴阳表里、脏腑经络理论,通气血,调阴阳,和脏腑,只有这样的理论支撑,才能有这样的治疗方法。假如没有这样的理论为依据,这些针刺、艾灸、砭刺、按摩、热熨等治疗,就会成为“乱治”,还不如巫术。因为巫术,有的时候起到安慰的作用,而乱治会严重干扰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群众称之为“庸医杀人不用刀。”

中医讲求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本身也是一个整体,精神与肉体也是一个整体,表里如一,内外相关。所谓“内外相关”,就是整体观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外邪传内,内病外显,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内病外传,外病内治,外治内效等理论与学说,其中有着深刻的道理,也是中医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地方。

中医的内病外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反复验证过。
122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09:15:59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7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之情绪疾病的病因及基本情绪等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58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 《中医情绪心理学》之情绪疾病的病因及基本情绪等有关内容。

在西方的历史上,也曾经探索过精神的归属问题,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也被概括为灵与肉的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里,一般把精神问题交给教堂,而把身体的疾病交给医生,是一个“形神分离”的状态,或者叫二元论。亚里士多德将《论灵魂》列为“第二哲学”的范畴。他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只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灵魂分为3个部分,有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天堂和地狱的种种传说,向人们灌输“魂归何处”的说教。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与《黄帝内经》主张的“心主神明”的精神是一致的,也就是把人的精神与人体的五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形神不分离的“一元论”思想。虽然,中医主张“心主神明”,但是并不是各种精神活动只与心有关系,而是与五脏都有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悲,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脾在志为思。人的喜怒哀乐,都与五脏有关,所以五脏又叫“五神脏”。人体快乐的时候,有情绪表达出来,不高兴的时候,也有情绪表达出来,有病的时候也可以在精神情绪上有所反应,这些都与五脏的功能状态有关系。并且,只要一种情绪长久不能释怀,就可以损伤人体的气机运行,可以导致内脏的病变。怒伤肝,周瑜因此而死于大怒;悲伤肺,林黛玉红颜薄命与其性格也有关系。受惊之后,或者紧张的时候二便失禁,或者考试时紧张总上厕所,与惊恐伤肾有一定关系。
由于中医主张“形神一体”,所以其养生的主要观念,就是重视养神。也就人说,善养者养神,不善养者养身。很多人尽管经常锻炼身体,仍然不免于患病也与只重视锻炼形体,而没有很好地注意保养精神有关。心境、心态、意志对于一个人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22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1:46: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
今天晚上(2020年7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他的题目是

常见眼病的营养治疗

1、营养素为什么能治病?
2、白内障,飞蚊症是如何发生的?
3、如何通过补充营养素疗愈白内障和飞蚊症。
        让我们期待食为天医院院长魏谠全教授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成功!他讲了
常见眼病的营养治疗的有关问题,尤其是营养素与势力的关系。
    《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视力与脏腑精气神关系密切,望眼神也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眼病的治疗,也可以食疗与药物相结合,也可以用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2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1:27:3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今晚(7月14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9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本讲内容: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阳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木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亦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1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2:02:1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7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广东省中医院邓宏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扶阳法诊治肿瘤病之思路与临床运用》,与大家共同学习如何从扶阳的角度辨治肿瘤病。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邓宏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扶阳法诊治肿瘤病之思路与临床运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动阴静,肿瘤的包块,很多属于阳虚不运,水湿痰饮淤血停聚,因此,治疗使用扶阳的方药有效。

但是,需要辨证论治,结合脏腑阴阳气血,不可单一使用温热药物,对于附子干姜等要根据需要可以选用。

过犹不及,不能按照秘方、偏方,只会用一个方药。

癌症是一个慢性病,病机复杂,治疗也很复杂。

还有很多外治方法。

我了解的“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有八大外治方法,源于民间,经过几十年传承,被国家作为传统知识进入保护数据库,成为“中医高新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培训班办了33期,下周即将开办34期培训,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只要有缘,就可以获得传承。

好项目,有缘就能分享。
1227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2:1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7月1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文章《伤寒、温病教材应该改革》的内容: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爆发之后,中医界表现出的种种乱象,都是伤寒、温病教材造成的,它们没有站在历史的深度思考,也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看问题,而是沿着历史上形成的错误,加深了伤寒与温病的裂痕,硬把伤寒与温病的区别,说成是病因、病机、传变、诊法、治则、方药完全不同的两大体系,人为割裂了两者的历史联系和现实临床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临床一线的中医人员,一遇见传染病就胆战心惊,不知道这是教材说得伤寒,还是温病,犹豫不决,心中无底,严重阻碍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临床救治作用发挥。



一、伤寒与温病之争,不能“关公战秦琼”

伤寒学派的兴起,在东汉时期,由《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学说奠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完成了六经辨证体系,彻底取代了《素问·热论》建立的“热病诊疗体系”,这种诊疗模式的转化,也让热病成为了“千年绝学”。

张仲景临床手段丰富的成功经验,在晋唐时代独步天下,历经宋金元时期,各位临床医家不断创新,直到明清时代,有大量涌现的有效方药。但是,即使临床效果再好,也进不了张仲景“封闭”的“经方体系”。因此,逼迫很多中医学者创立了瘟疫、温病体系。

温病学“另起炉灶”的原因,不是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方药不同,是为了区别于张仲景而“找说法”,不得已而另立新说。

很多人不清楚,张仲景的“经方”,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创造的,是其改编了《汤液经》的方药,加减变化自成体系而已。

张仲景不是“原创”,而是用活了经方,他的本意,中医治疗传染病,不是只有113方,397法,而是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断创新发展,而不应该“始终顺旧,各承家技”。

张仲景时代的温病,是“发热而渴”,没有恶寒表证的狭义温病,不需要解表,因此与明清时期需要“汗之”的温病概念完全不同。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伤寒、温病教材应该改革》的有关内容。

     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对中医界最大的考验,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诊疗思路,如何向世界解释自己的指导思想,如何让一线工作人员尽早开出有效的方剂?

    长期以来,西医疾病模式的压榨、改造,使中医不再敢于坚持自己的疾病标准,而是把西医的诊断作为金标准,《中医内科学》所有的疾病名称,都退居二线了。

         西医的疾病标准是一个坚固的“技术壁垒”,新冠肺炎他们没有“有效药物”,仍然主导整个世界救治平台;

     中医很有效,但是没有话语权。

这不仅与西医的垄断话语权有关系,也和中医界不能与时俱进,固守寒温论争有关系。

面对新冠病人,如何开处方药?

如何避免寒温论争的误区、陷阱?

葛又文先生“清肺排毒汤”的“大水漫灌”,收获满满,但是也让很多“经方派”原方原量“传承家法”目瞪口呆,不知奥妙在何方。

很多人仍然自我陶醉于既往的“一孔之见”,“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曹东义在导师余瀛鳌先生和师父邓铁涛、朱良春国医大师指导下,研究寒温统一多年,提出“河舟码头学说”,请大家参考,并批评指正。希望抛砖引玉,有利于中医学术发展。
1228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1:2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7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薛己一一易水学派发扬者》。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医家薛己,主要学习薛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内容包括内因立论,善补脾肾、创立脾主统血,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河北省宁晋县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薛己一一易水学派发扬者》。

主要讨论了薛己主张的内因立论,善补脾肾、创立脾主统血,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

薛己受钱乙、张元素、李东垣及其父之学影响,善以脏腑五行生克论病。尝谓:“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先生云五脏之母虚实鬼邪微正”(薛注《明医杂著·医论》)观其《内科摘要》所载医案,皆以脏腑病机名篇,如脾肾虚寒、脾胃亏损、脾肺肾亏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肾虚火不归经等。他每以五行学说分析脏腑之间的关系。他说:“窃谓五脏之症相乘,伏匿隐显莫测,然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校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相胜证治》)他举例说:“若恐怖畏寒,肾乘心也为贼邪,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肾为心之鬼也,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衰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脏既病,必传其所胜,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这即是根据木生火与水克火的生克关系来推演的。又如肝脏病,他说:“大凡肝之得病必先因其肺肾,然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非肾水不能相生,必肺金鬼邪来乘,故其源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源在肾,先,补其肾,滋其本也。”但是,这种推测方法仅能示一般规律,治病也不能忽视本脏的虚实,他说:“若肝肾平和而心自病,然后察其虚实而治之”。

薛氏临床调治内伤病,不过十数张方剂,如四君、六君、异功、补中益气、归脾、八珍、十全大补、六味、八味等。加减变化,左右逢原,有人说他:“变药立方,增除横出,优游从容与俟其自愈”(《薛注妇人良方·沈谧序》)“其治病不问大小,必以治本为第一义。无急效,无近期,纾徐从容,不劳而病自愈”(《薛注伤疡机要·沈启元序》。
1229
 楼主| 发表于 2020-7-17 21:59:5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晚上(2020年7月17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祛风湿药:凡是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本类药物的能去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的风湿,其中部分药还分别具有舒筋、通络,止痛及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使用祛风湿药,可根据痹证的性质,部位等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并予适当配伍。



       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北京刘云双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祛风湿药的有关内容。

风为百病之长,经常与寒湿相兼杂,混同一起,引起人体发病,常见闭阻血脉筋肉关节,引起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变形等。

《内经》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素问·痹论》把风寒湿作为外在因素,与内在正气斗争,形成的痹症分类,有行痹、痛痹、着痹不同情况,还有“五体痹”和“五脏痹”的不同程度。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1230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4:44:0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六(2020年7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清热剂。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的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症的方剂,通称为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为清热剂的立法依据。我们在学习清法的时候已知经热、郁热、热毒、热结以及虚热等不同的类型。而清热剂中清气分热,清营血热,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分的。清气分热针对经热的特点,这种热是散漫的,有明显的发热升高的特点,清脏腑热是针对邪在不同的脏腑,根据脏腑的治法,脏腑的病机体系出现了热证。敬请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有关清热剂的内容。
很多疾病,尤其是外感邪气会发热,因此,需要清热治疗。
由于热邪所在的部位不同,病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疾病的表现也不相同。都是清热药、清热剂,就有所区别。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清热剂的法则、规则,也很明确:
凡以清热药为主的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症的方剂,通称为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因此,有关内容很丰富,也很常用,需要大家熟记在心,才能临证之时得心应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1:25 , Processed in 0.0939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