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1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20:15:4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7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和解剂除了包括和解少阳症之外,也包括调和寒热剂,使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和解剂另外也包括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症,其证多有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腕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症。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为顾问的第六版《方剂学》之中“和解剂”的有关内容。
      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中医和法来源于中国的“和文化”。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大家的事情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和法"最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特色, 以"肺和、心和、肝和、脾和、肾和"等五脏和谐为治疗根本,采取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调和肝脾、补泻兼施等治疗方法,来调理身体,维护健康,治疗不健康,临床用药很常用“和法”。

1212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21:49:5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0年7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食为天医院执行院长,国家二级营养师郭雪峰为大家分享《颈椎病的防治》,郭院长用浅显易懂的活述讲述颈椎病的形成原因,揭示颈椎病就是生活方式病,并指导了好学易做的防治方法,对当今现代生活方式造成的漫性病让人们有了深刻的认识!http://www.ynjkcy.com/
       祝贺河北食为天医院执行院长,国家二级营养师郭雪峰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颈椎病的防治》的有关内容。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西医认为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等一些列改变。
根据刺激和压迫的部位组织不同,分为以下五方面的类型:
1、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没有力气、行走不稳,有些病人会告诉你,我这个手当晚拿筷子、拧毛巾都没有力气,或者是拿着东西不知不觉就掉了;走路两个脚不听使唤,像踩棉花,一脚重一脚轻,这个时候可能要考虑是不是脊髓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性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个或者双侧上肢疼痛、麻木、没有力气;
3、交感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紊乱的症状,表现为颜面部或者肢体出汗过多或者出汗少,或者是没有出汗;表现为心跳很快或者心跳很慢,心很慌,或者头晕、眼花等症状;
4、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头痛,或者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发作性眩晕;还有表现为耳朵像虫样的叫、耳鸣、听力减退或者是看东西看不清,视力下降等一系列的表现;
5、混合型颈椎病:兼有上面四种类型颈椎病的症状。统称之为颈椎病。

西医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也有局限性。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也很丰富,但是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病情,内服外用,适当选用;并且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动静结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13
 楼主| 发表于 2020-7-4 22:12:2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和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晚上(2020年7月3日)由我为大家分享中药学里面的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泻下药能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水饮及其他有害物质,有的还能使实热下泄。适用于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希望曹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及诸位同道之人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52
       祝贺北京刘云双讲座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药学》泻下药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升降出入是生命最基本的代谢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泻下法,主要是顺应身体气机的收降趋势,治疗由于收降障碍而引起的很多病症,比如通过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排除积滞、水饮及其他有害物质,也可以使实热下泄。适用于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1214
 楼主| 发表于 2020-7-4 22:1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7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一节:扁鹊生活于春秋末期。《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他在赵地被称为扁鹊,也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关。从王公大人,到普通百姓,扁鹊秦越人“有医无类”,谁有疾患,他都热心救治。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间医生。

        人们不禁要问,扁鹊的名称是怎样来的?这背后也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原因。前人通过考证,认为“扁鹊就是翩翩飞舞的喜鹊。扁鹊被描绘成一个“鸟人"的形象,的确是一种神化,这与当时人们的信仰有关。为什么会有“鸟人”的信仰?这个传统说来话长。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关于扁鹊生活于春秋末期的有关内容。

      《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为赵简子看病,并获得赏赐4万亩地的“特殊诊费”,有了自己的封地,也有了传承中医的物质基础。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97年,记录这件事的董安于公元前496年被知文子逼迫自缢身亡,因此,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医学家。

也就是

孔夫子、老子,远远地看着赵简子按动历史按钮,把中国的历史车轮由春秋启动,逐渐过渡到战国的时候,扁鹊就在赵简子身边。

而干着急,没办法的孔夫子,只能在《春秋》之中写下“赵鞅以晋阳畔”,他周游列国很不顺利,曾经打算找赵简子谋个职位,实现自己的抱负,走到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个曾经帮助过赵简子的读书人,“物伤其类”,很失望地调转车头,回去了。

孔夫子公元前479年离开这个世界,

赵简子公元前476年因病去世。

因此,孔夫子不知道赵简子这个名字(这是谥号),他只知道这个令他失望的人叫“赵鞅、赵志父”。

扁鹊到底生活了多大年纪?

神仙列传传说他活到97岁,这如果可信,也许孔夫子、赵简子都走了之后,扁鹊仍然可以再给人们治病20多年?

历史的本来面目很不容易说清楚。

但是,赵鞅、赵简子死后20多年,才发生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知伯的事情,三家分晋开战国还要晚一些。

也就是说,即使扁鹊50岁的时候给赵简子看病,他长寿到97岁,仍然看不到战国时代的到来,扁鹊只能是一个春秋时期的医学家。  
1215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22:06:0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7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温病学》关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及其温疫防治方药特色。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有独特的贡献。他认为温病之邪由上而下,从肺心所居的上焦,逐渐发展到脾胃所居的中焦,最后深入到肝肾所在的下焦。他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常言说“有论必争”,吴鞠通三焦辨温病的这一论点,曾受到王孟英、叶霖等温病学家的激烈批评。
王孟英云:“嘻!岂其(吴鞠通)未读《内经》耶。伏气为病,自内而发,惟冬春风温、夏暍、秋燥,皆始于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强欲划界以限病,未免动手即错矣。夫温热犯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
叶霖(叶子雨)也云:“此节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赅第一节之九种温病,皆当从手太阴治。真属医道罪人。姑不论温疫、温毒、温疟、湿温等证,伏气各有不同,即春日温热,冬至之后之阳热伏藏少阴,岂手太阴上焦表药可治?”
吴鞠通在中焦篇,进一步提出了“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始上焦,终下焦”的说法,遭到王士雄更为猛烈的抨击。
王孟英云:“(吴鞠通)自注云:‘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失治,则传中焦。始上焦,终下焦’。嘻!是鞠通排定路径,必欲温热病导其道而行也。有是理乎?!彼犯肺之邪,若不外解,原以下传于胃为顺,故往往上焦未罢已及中焦。惟其不能下行为顺,是以内陷膻中为逆传。章虚谷亦昧此义,乃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包络,故曰逆。夫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胡可反以为逆?岂二公皆未读《难经》耶!其不始于上焦者,更无论矣。”柳宝诒《温热逢原》也批评说:“试观温邪初发者,其果悉见上焦肺经之见证乎?即或见上焦之证,其果中下焦能丝毫无病乎?鞠通苟虚心诊视,应亦自知其说之不可通矣”。
1216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22:20:5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7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由河北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他说的题目是:



      钙营养与慢性疾病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不仅与人的生长发育及骨骼健康有密切关系,同时人类常见慢性疾病145种,其中105种慢性疾病与矿物元素钙的缺乏有关。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钙的摄入量是1000到1500毫克/天,而实际上钙的平均摄入量只有364毫克/天。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钙缺乏的问题,从而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疾病。



让我们期待食为天医院院长魏谠全教授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食为天医院院长魏谠全教授讲座成功!他讲的是:钙营养与慢性疾病



     中医与西医看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一样,中医从生成的角度看待生命,注重时空变化对于生命的影响,把人放在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来研究,经常用象数思维,表述生命的状态,常常是“不以数,象之谓也”;

     西医从结构出发,经常用测量的数据说明身体的情况,擅长定量研究,说这是科学的基本要求,是“精准治疗”的基础。但是,这些“正常指标”的数据,基本都是统计学处理的结果,有很多数据来于欧美,未必适合中国人,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是,有此数据作参考,是很有意义的,所谓“知己知彼”。

    需要说的是,用显微镜、望远镜看的是真实的世界,用肉眼看的更是真实世界,不能说某一个观察是唯一的、排他的,不能把自己不懂的称为“不科学”。

    生成的东西有结构,生成可以包容构成。因此,中医必然包容西医,不论西医现在多么强大,它将来必然被中医的学术理念所包容。

    现在做不到,不代表将来做不到。
1217
 楼主| 发表于 2020-7-7 21:14:22 | 只看该作者
今晚(7月7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8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1218
 楼主| 发表于 2020-7-7 21:18:3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7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四逆辈的临床应用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关于四逆辈的临床应用体会的有关内容。
       外感热病、伤寒的六经辨证,三阳病多为表热实,张仲景治疗多用汗法和清泻里热的方法。
      有些素体阳虚之人外感,或者“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三阴证”,多需要使用急救回阳之法,因此“四逆辈”的附子理中、四逆汤等是必不可少的急救方药。
     内伤杂病,阳气虚衰,脏气衰竭的患者,也需要服用“四逆辈”,来起死回生。
     总之,无论外感还是内伤,临证之时,都需要认真辨证,仔细分析病情,不能动辄使用干姜附子。
阳虚固然可以让人死亡,阴虚也能让人丧命。
温病学家说“留得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这也是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不可知其一不知其二。

12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22:46:2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7月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委会空中课堂”,由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张相鹏为大家讲座。

       他讲的题目是《新冠肺炎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

      —“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毫无疑问,中医在新冠肺炎救治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重要价值正在逐渐被世人认识,历史经验也需要总结提高,如何看待《素问·热论》、张仲景《伤寒》、吴又可《瘟疫》、清代温病?

      如何看待中医的历史成就与现代创新?如何走向世界?如何面对未来?

      都需要我们吸收历史经验,放眼未来。



      请大家一起期待张相鹏的讲座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张相鹏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新冠肺炎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 —“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在2003年SARS爆发之际,最早提倡中医介入治疗,称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3]。同样面对17年后,出现的“新冠肺炎”。中医医生,如何使用好这个“武器库”,如何认识该病,如何从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中得到启示,如何从寒温统一的思路中,发挥中医优势治疗该病?

        寒温统一辨治的紧迫性

面对“新冠肺炎”,中医该怎样认识这种疾病?仅仅是“湿毒疫”“寒湿疫”“湿热疫”吗?属于伤寒吗?属于温病吗?该选择伤寒的六经辨证?还是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如何使伤寒与温病统一,建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诊治体系,不仅对新冠肺炎的辨证论治重要,而且对今后中医应对其它未知的传染病有指导意义。

由于对温病学理解的片面性,或西医细菌、病毒的影响,一种惯性思维,疫病初期就用苦寒之药清热解毒,所以造成对疾病早期的误治失治[4]。表证阶段的治疗是中医治疗非常关键时期,影响着整个治疗的成败。表证阶段正确治疗,争取疾病不向里传变,以防出现心阳暴脱,邪毒内闭。新冠肺炎同样如此,突出尽早中医介入治疗,早期阶段应用解表法,根据每个患者体质不同,兼加邪气的不同,选择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固执寒温不两立,以伤寒之偏见无视温病、以温病之偏见无视伤寒。寒温争论的焦点也是在于解表法,随着外感热病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辛凉解表法,辛温、辛凉两种解表法,共同完善了热病的治疗大法[5]。

瘟疫的发展变化转归,重点看患者的正气(元气),实则阳明化燥、虚则太阴化湿,伤寒专死下虚人。病情随时可能会出现伤寒的阳明病,温病的气分营分血分病,也会出现少阴亡阳,成为难治的急危重症。此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难辨,真假难辨。不能只固守叶天士告诫大家:“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所以新冠肺炎如果出现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亡阳证候,且不能死守温病法则,还要回阳救逆,应用姜附辈,但也不可滥用。

国医大师邓铁涛积极提倡外感热病统一寒温辨证,以此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研究发热病的诊治规律[6]。邓老主张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伤寒与温病,即知其所长,也识其所短,他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7]。

       《热病新论》一书中提出:“病像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 [9]。在其著作《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详细做了论述,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疾病(河)、证候(舟)、方药(码头)之间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描述,像河流一样流动不居;证表示某一时段的病理阶段,就像河里流动的小船;中医的方药就像是码头,来确保小船顺利靠岸,使病证得以解除[10]。不论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是治疗瘟疫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一系列的方药(码头),都不可厚此薄彼,要辨证论治,集思广益,吸取各家之长。河舟码头学说,为寒温统一,提供理论化的假设模型,为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临床治疗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河舟码头学说,说明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恒动观,治病不能固守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成不变。医圣张仲景告诫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由于传染病发病的特殊性、传染性、破坏性,对于中西医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在中西医并存的时代,面对新冠肺炎大面积的传播流行,中西医应该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破除学派偏见,共克顽疾。传染病从发病到治愈或死亡,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抓住每个阶段的病机特点,做到病证结合分层诊治,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这是辨证论治的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确诊之前,发病之初,就能展开救治。中医有伤寒、温病两大辨证论治的体系,如果将两大法宝,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寒温统一,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辨证论治体系,这将拯救更多的生命。
1220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22:1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7月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薛己一一易水学派发扬者》。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的一位医家薛己,主要学习薛己的生平、著述,学术渊源,和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宁晋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薛己一一易水学派发扬者》。

        薛己(1487~1559) 中国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父薛铠曾为太医院医士。薛己自幼继承家训 ,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士,九年提为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薛己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之外,还有许多校订书,薛己校订书的特点,选注名著,附以己见,如他校订有《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十种。这些校本中不少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理法方药依据。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影响最大。薛己以外科见长。

         《内经》中对脾胃十分重视,东垣之说即是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薛己论脾胃很重视《内经》这一认识,他说:"《内经》千言万语,旨在说明人有胃气则生,以及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这与东垣之说是一脉相承的。薛氏接受李杲的学术观点,提出"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人以脾胃为本。"

       薛氏不但重视后天脾胃,而且又十分重视先天肾命。薛氏接受王冰之说,并以钱乙的六味丸、崔氏的八味丸,作为补肾水、命火的代表方剂。他认为,"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分各阴阳虚实,求其属而平之。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认为肾中病证,不论热病寒病,总属肾虚所致,若是无水之病,以六味丸滋补肾水;若属无火之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而且,薛氏明确提出,不论补水补火,不可泥用沉寒之剂,与丹溪滋阴降火之说大相径庭。可见,薛氏补肾主张应以温补为主。

薛己论治虚损虽有气血、阴阳之辨,治疗用药亦崇尚温补,然他治虚必言阴虚,重视肝、脾、肾三脏。薛己所言之阴虚非单纯指津液、精血而言,而是泛指足三阴肝、脾、肾三经之虚。他说:"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黄履素在《折肱漫录》中曾评述,"薛立斋之论阴虚,发前贤所未发,其谓阴虚乃足三阴虚也。足三阴者,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也。而脾属土,尤为至阴而生血,故阴虚者脾虚也。补阴宜自补脾。如大凡足三阴虚,多因饮食劳役,以致肾不能生肝,肝不能生火而害脾土,不能滋化,但补脾则土生金,金生水,木得平而自相生矣。"可见,薛氏以足三阴虚为阴虚,肝、脾、肾三脏中独重脾土,在理虚治疗中抓住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反映了薛氏治病求本,滋化源以及重视脾胃等学术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1:25 , Processed in 0.1007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