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201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1:53:4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6月2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用李可学术思想治疗厥阴病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关于用李可学术思想治疗厥阴病体会的有关内容。

      厥阴病这个概念,来源于《内经》。

《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张仲景六经辨证,厥阴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形容它是“一盘残棋”,寒热错杂、厥热胜负难分,正虚邪恋为主,方子很多,不容易看懂。

李可先生善于治疗正气衰微的阳虚证,善用附子干姜,时起大证,善学之,可造福患者。

附子有毒,不是万应神药;干姜厨房里就有,用对了也可治病。

不善学习者,吹捧附子干姜的用量,甚至自封为“火神派”,需要警惕。
120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22:3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6月2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六讲:阐发中医,时出高论
     邓铁涛先生在建国初期,参加广州中医教育座谈会和广州中医界座谈会,对于这两个重要的会议,他都进行了文字整理,并把会议的纪要,分别发表在1950年的《广东中医药》第三期和1951年《现代中医药杂志》第一期上。把南中国中医界的声音转达给全国的中医们,这也是很难得的贡献。
邓铁涛先生之所以这样做,凭借的还是中医的责任心。他不能看着中医走向衰落而不施以援手。1951年开始,邓铁涛先生参加土改工作,耽误了一些时间。
      当然,这3年的农村经历,对于一个中医大家的成长来说,也不能说是耽误。邓铁涛先生在乡下既看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严峻现实,也体会到了中医药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因此,邓铁涛先生1953年8月回到广州之后,就担任了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教务主任,并开始着手撰写《中国医学史》教材。
     他认为,研究中医的历史,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比如,研究中医的历史,首先就遇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历代中医学家争论了千百年,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型的结论。但是,这并不能说伤寒与温病的论争是毫无意义的。笔者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选的题目是“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希望弄清楚宋金元时期,医学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张仲景开创的伤寒学,又如何启发了后来的温病学?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笔者感兴趣,而且是很多中医前辈都着力探讨的问题,因为所谓“寒温论争”的历史,已经长达几百年,反复讨论它、探索其中的奥秘,也是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只是前人多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或者钟爱伤寒、或者维护温病学科,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竭力地主张各自的长处,批评或者贬低对方的不同观点,几乎成为冰炭不相容的趋势,形成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派。
     邓铁涛先生通过自己的考察,以及在临床上的深切体会,认为两大学派在学术主张上,既有区别,也有可以相通的地方,甚至在学术上还有互相借鉴,可以走向融合的可能。因此,邓铁涛先生就撰写了一篇论文,叫做《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发表在1955年《中医杂志》第五期上。
《中医杂志》是中医界很重要的学术期刊,它是在建国初期创刊的《北京中医》基础上,于1955年改变名称而续刊的,在中医界的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邓铁涛先生看重的也是它的影响力,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
      典籍中较早提及温病的是《内经》、《难经》、《伤寒论》。但只记载了温病的名称、症状,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其中的论述,被历代学者所尊崇。他描述的瘟病的治疗,也引起了后世医家的重视。张仲景说:“风温为病,脉阴阳俱俘,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数日,再逆促命期。”可见,温病与伤寒不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热病,也是治疗效果比较困难,不能误用下法、温法的疾病。可见治疗起来,颇不容易。
      温病名称的起源虽然很早,但是形成成熟的理论比较晚,大约在明清时期。
     邓铁涛先生介绍说,温病学家对于前人的学术见解有继承,尤其是对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继承。当然,汉代名医张仲景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对临床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张仲景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就是他的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张仲景的科研方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汉代以前,医学有四大流派,分别是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张仲景主要继承前两家的学术,以医经家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平脉、辨证)去整理经方家的方药。《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所谓“勤求古训”的“训”就是理论;“博采众方”就是整理众多经方家的方药。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的成果,主要是确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精华,并整理出“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的“阐发中医,时出高论”
    邓铁涛先生在建国初期,参加广州中医教育座谈会和广州中医界座谈会,这是中医存亡关键时刻的大事情。邓铁涛先生把会议的纪要,分别发表在1950年的《广东中医药》第三期和1951年《现代中医药杂志》第一期上。把南中国中医界的声音转达给全国的中医们,这也是很难得的贡献。
     中医存废是大家的事情,寒温论争是学术。
    中医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面对的最大医学问题,是与传染病斗争的问题。中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瘟疫、热病、伤寒、温病不同的学术流派,它们相互之间既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也互相论争,分科发展似乎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是,每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病人,尽快开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取得最好的疗效。
    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而是门派林立,壁垒森严,动辄犯忌,就不容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此,寒温统一辨证,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
    如何统一?
不能是专家独断,或者行政命令就能解决,而必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传承创新,发展中医学术,造福大众。
邓铁涛先生此后进行过多次探索,写出来很多文章,只是没有一部专门制作的专著,是一个遗憾。
我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相关的研究呈现出来不容易,推广出去就更难。
尽管如此,我觉得面临新冠肺炎,“河舟码头学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也许可以在将来发挥作用。

1203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22:08:0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0年6月25日 周四)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食为天医院执行院长,国家二级营养师郭雪峰为大家分享《健康的真相》,从科学角度和宏观视角分析健康的根本所在。



     人们只要做到健康四大原则,解除病因,打通淤堵,调理五脏,支持自愈,只要真正做到了四大健康原则,健康就与我们永远相伴啊,疾病就无从袭扰我们的身体。管住嘴,迈开腿,平淡心,安心睡,12字的操作方法,浅显易懂,方便简单,轻轻松松获得健康,真正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让我们真正了能健康的根本不是吃要打针,而是预防和养生!悟到和做到健康的根本,健康就会永远相伴❗ http://www.ynjkcy.com/

         祝贺河北食为天医院执行院长,国家二级营养师郭雪峰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健康的真相》的有关内容。

在健康的问题上,中医与西医有不同的观点。

多年前,我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谁是健康的主宰? ——切勿以科学的名义‘绑架’患者”,文章提到:

在没有医学的情况下,人类的脚步在大地上奔走了几百万年,尽管生活质量不高,却一直是不断进化的历史过程。在医学的呵护下,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物质生活的提高,工作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也是健康状态提升的重要因素。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赖于在还原论指导下的分析与实证技术的进步,西医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也随着其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进步,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度也因此而加大。但是,“真理多走一小步就是谬误”,在健康的领域里,很多人把当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扩大化”、“最大化”,把人异化为技术改造的对象,使人体对于健康的主宰权被边缘化,甚至把人的健康权隶属于技术的权威之下,这实在是一个谬误。

传统的中医学历来主张:“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其气不服。”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病人是健康的主体,医生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工具。一切的治疗措施,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正气,恢复患者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患者听命于医生,受制于技术手段。

在还原论指导下的西医,重视还原分析,重视局部表现,以为用局部的病理改变就可以说明人体的健康状况,微观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检查越来越细微,项目越来越繁琐,对抗或者补充的治疗药物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是日新月异,叹为观止。

这种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健康观,严重背离了“人是健康主宰”的原则,背离了自组织原则,看不到人体自修复、自调节的巨大潜在能力,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药资源,而且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甚至于成了患者恢复健康的巨大障碍。

比如,现代西医分科越来越细,几乎是按病种分科挂号,很多患者到了医院里,就像走迷宫一样不知道该投奔哪门是好。当然,一个“人到老年”的人,可能有很多不适,也许从头到脚都有症状,是否需要各个科室都走一遍?或者就像某院士所说:“我在美国看西医,人家会‘从头到脚’地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怎么能说西医没有整体思维!”这样的整体思维,不是从整体上思维,而是把人体分解之后再组合起来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正危害着医学的救助对象,不仅中国经济落后学不起,就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也在劫难逃,难以自拔。

试想,一个“从头到脚”全毛病的老人,在各个专家的诊室里走一遍,他就会被一大摞检查单据弄得头昏脑胀,而且会被各位专家以科学的名义开出来的各种药物所吓倒。这许多的药物,即使有经济实力可以购买,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可以消化。人体承受这许多的科学药物,生命的健康可能求不到,也许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和化学污染而毙命。假如把这些药物“都吃”不可取,那么“都不吃”可以吗?“随意吃”可以吗?如果都不可以,那么,所接受的“‘从头到脚’地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看专家的意义何在?

在现实生活里,很多老人每天“照单吃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十余种药按时服用,并且被“一个不能少”的医嘱吓住了,几乎是“在劫难逃”。这样的病人,往往在“照单吃药”的过程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健康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向专家请教如何增减药物。专家也会经常头疼,因为这许多药物之间到底如何互相影响,谁也没有把握说清楚。所有的西药都是一个一个分别研究出来的,量效关系、构效关系、吸收代谢过程都是一个一个说的时候很清晰,几种药物合在一起说的时候很模糊,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在肚子里开西药铺”,比在中药铺里抓大包草药更没有把握,因为中药的配伍问题被研究了几千年以上,西药相互之间的作用问题至今没有提到日程上,还原论不允许“相互干扰”,必须“一药一针管”才符合要求。

因此,以西医还原论的目光看中药,不仅永远看不懂,而且会对其科学性产生怀疑,或者干脆进行否定。

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使用“成分复杂”、“配伍灵活(不符合质量可控要求)”的中药复方,而且还可以通过与针灸、按摩、饮食养生、气功锻炼、心神调养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所有这些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协同起来“各显其能”,共奏治病养生之效。尽管这样的方法应用了几千年,安全而有效,但是在还原论看来,“存在严重的偏倚”、“质量不可控”、“安全无保障”,简直一无是处,“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更没有推广价值”。

“科学成就健康”论者,把很多中药或者中药复方,都当做“问题药品”,就是用还原论的目光看问题,抽提中药的某些成分,把其危害“放大化”、“最大化”,认为即使中医使用了几千年,但是当时没有分析化学,其所含的某种成分对于肝脏不好,某种成分对于肾脏有害,有的影响造血、有的可疑致癌,问题一大堆,因此要“废医验药”。废中医,是因为还原论认为“中医不科学”;验中药,是其恐怕“中药不安全”,这都是错误的。
1204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21:51:4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本周五晚(2020年6月26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今天主要讲解“用现代科学需要写人体科学与中医学”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在于她的不断创新,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其理论和实践。比如用“时间医学”解释“子午流注”让现代人很好理解,然后才能慢慢地去深究,必然回归经典。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

      祝贺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大家一起学习了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主要介绍了“用现代科学需要写人体科学与中医学”,提到了“时间医学”解释“子午流注”让现代人很好理解,然后才能慢慢地去深究,必然回归经典。

       西方科学善于研究生命的结构,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所以医学的大学生从解剖开始学习,这虽然有“过硬”的可见指标为基础,但是,对于不可见的“无”(关系、相互影响等),不作为原始的根据和研究的起点,发现一个承认一个,发现不了不承认,甚至把研究能力不足不能发现的东西当做“伪科学”。

       中医从无出发,认为万物的“有”都来源于无,是“以无为本”的科学医学,认为“有无相生”,所有的“有”都是暂时的,必然复归于“无”。讲的是生成,构成的生命时刻不停在转化,所以非常注重时间(过程)对生命的影响,把生命放在时空之中进行研究,而不是脱离时间的实验室之中的“结构(有)”。

       时间生物学(子午流注)是研究时间、空间,如何影响生命的过程,是外部的条件,是变化的因素,不是健康的根本,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生命健康的根本要素,是人体内在的正气,这个正气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适应的好,就健康长寿;

适应不好,就会得病。

顺天应时,发展自身,这是生命的智慧,也是中医治病的着眼点、发力点,离开了时空对生命的影响,中医就没办法发挥作用了。
120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7 21:5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6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节扁鹊拜师始有民间医生。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走了200万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多年。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睿智,向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望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司马迁说扁鹊是渤海郡一带的鄚州人,他本姓秦叫越人。在当地的旅舍(社)里当社长  ,认识了长桑君。长桑君把珍藏的“禁方书”,一卷不剩的全部交给了扁鹊。其实秦越人诊治疾病,不是靠特异功能,而是靠望诊、闻诊、问诊、切脉,他把这几种方法,反复揣摩,细心观察总结,深入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后综合运用。由于诊断水平高超,就好像有透视功能一样。秦越人靠着过硬的技术,多次挽救人病人的生命,尤其是被越氏尊称为“扁鹊"之后,名声大振,请他治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名闻天下”。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dzh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中医大智慧》这本书关于第一位有名姓可考民间中医扁鹊的有关内容。

       扁鹊之前的医学家,都是诸侯国的官吏,有位有禄,世袭相传,也是周代“百工”之一家。扁鹊起于民间,周游列国,是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民间医生,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医学者。官医由于服务的人数少,活动的范围小,不可能像扁鹊那样“名闻天下”,更不可能“随俗为变”,开创临床各科。

民间中医的学术传承,不像官医那样有制度保障,难以世袭,最可靠的传播途径是寻找有缘人,师徒相传,如缕不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于仓公的事迹记载,足以说明中医学术传承从战国到汉代的实际状况。

扁鹊秦越人所处的赵简子时代,他的老师长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书”,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尽予(全部传授)扁鹊”,也说明长桑君手里不是一本书,虽然他的书来自于“宫禁之内”,不属于自己原创、原著,不能私自传授给民间人士。

长桑君敢于打破常规,像普罗米修斯盗火种那样,偷偷地把“禁方书”传授给扁鹊,并嘱咐秦越人“公勿泄”,扁鹊也郑重承诺严守秘密,绝不外泄禁方书的内容。但是,他们实际做的都是“凡规矩必有例外”,都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传授。

扁鹊师徒学术传承的过程,就像《素问》之中岐伯与黄帝经常困惑与讨论的那样:“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黄帝为了天下臣民的健康,经常渴求医药知识:“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面对“黄帝”苦苦的哀求“可得闻乎?”岐伯虽然明知“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但是,为了“明道”,他不止一次,并且不厌其烦地给黄帝讲述了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

这种表面上“不守信誉”的讲授,包含着一种大爱,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珍惜医学知识来之不易,有些都是用生命实验换来的,所以必须打破常规,进行传授。他们为的是薪火传承的大业千秋不绝,这也正是扁鹊不得不写著作,不得不传授医学知识的原因。
120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3:11:31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6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情绪产生的几种学说(五行论及体液学说)、情绪之间的互相关系及呼吸调节等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情绪产生的几种学说(五行论及体液学说)、情绪之间的互相关系及呼吸调节等内容。
       中医认为,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生克制化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这是生理情况下的情志分工,在病理的情况下,五脏所主宰的情绪会发生变化:“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这是说,人体正气虚的时候,会发生情绪变化,其背后基础是“精气聚拢”于某个脏腑而引起的。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医生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创造很多奇迹,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奇妙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的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林黛玉悲伤得肺病等等,懂得了这些规律,可以在药物治疗之外,另有一番天地。
1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21:29:55 | 只看该作者
        今晚(6月30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7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6517
本讲内容: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应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病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1208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21:34:3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0年6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述如何疗愈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症。近年来逐步年轻化。据初步统计,全国约3.5亿高血压患者,并且还在快速增加。目前常规治疗仍然是对症治疗。到一定时候,照样发生脑卒中、心梗、肾衰等并发症。
      我们食为天医院的研究结论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是完全可以疗愈的。
一、找到病因,解除病因。
1、饮食问题。
       一是饮食口味过重,钠盐摄入过多;二是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导致血糖高、血脂高、血液粘稠。
2、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内径狭窄,阻力加大,血压升高三。
3、精神压力大,精神紧张,内分泌的改变,肾上腺素的分泌过多,血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4、运动不足,能量堆积,胰岛素抵抗,脂肪肝、超重、肥胖等。
5、体内毒素毒物过多。特别是自由基导致身体的炎症,身体循环系统的淤堵阻力加大,血压升高。
6、其他,抽烟、饮酒、熬夜等
二、补充营养,启动自愈。
1、营养均衡,启动身体组织器官的治愈力。
2、减糖、减盐、减油、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三丶解决方案
        具体分析每一个高血压患者的致病因素及其贡献度,举例一个50岁的高血压男性患者。经过分析判断其高血压的原因是:
1、肥胖占50%;
2、饮食过咸占30%;
3、缺少运动占20%,
      那么解决方案是:
减肥瘦身;
清淡饮食;
增加运动量。
       3个月以后。停复所有降压药,体重指标、血压指标正常。
          如何有效疗愈高血压,让我们期待食为天医院院长魏谠全教授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如何疗愈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症,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高血压有早期、中期、晚期的不同,最高明的方法是预防,不得高血压。
     高血压病产生的原因很多,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也很丰富,除了药物,还有气功、导引、按摩、刮痧、拔罐、食疗、健身助治等系列措施,药食同源进行干预,也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0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20:09:4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6月3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深圳市中医院杜少辉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止于至善发而中节一一<圣余医案>附子应用谈》,与大家共同学习附子的临床运用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深圳市中医院杜少辉主任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止于至善发而中节一一<圣余医案>附子应用谈。

附子,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功 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 治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2、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

3、心腹连痛作胀∶用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1]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1210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20:13:21 | 只看该作者
今晚(6月30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7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应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病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07 , Processed in 0.0594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