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91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20: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6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九节读《诗经》探索酒文化。
       说到饮酒在中国的历史,那的确是很遥远的事情了。酉是酒字的初文,它像一个密封的酒坛,里面储藏了食物。《黄帝内经》之中,不仅提到饮酒可以治疗疾病,也提到饮酒产生的病症,以及饮酒与养生保健的矛盾。正因为《黄帝内经》作者对于饮酒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其《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养生保健的时候,就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是好的生活习惯。过量饮酒,“醉以入房”,就会损害健康,“半百而衰”,不能长寿。
       第十节扁鹊拜师始有民间医生。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走了200万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多年。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睿智,向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望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司马迁说扁鹊是渤海郡一带的鄚州人,他本姓秦叫越人。在当地的旅舍(社)里当社长  ,认识了长桑君。长桑君把珍藏的“禁方书”,一卷不剩的全部交给了扁鹊。其实秦越人诊治疾病,不是靠特异功能,而是靠望诊、闻诊、问诊、切脉,他把这几种方法,反复揣摩,细心观察总结,深入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后综合运用。由于诊断水平高超,就好像有透视功能一样。秦越人靠着过硬的技术,多次挽救人病人的生命,尤其是被越氏尊称为“扁鹊"之后,名声大振,请他治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名闻天下”。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42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中医大智慧》,提到“读《诗经》探索酒文化”与民间中医第一人扁鹊。
       酒因为有香气,一开始产量很少的时候,主要是用来做祭祀的用品。后来产量逐渐增加,达官贵人开始饮酒。藁城台西先商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酒曲,以及大量的盛酒罐子,可见当时饮酒之风十分盛行,后来的商纣王甚至达到了“酒池肉林”,极度奢侈糜烂的状态。因此,周代初期就有《酒诰》,奉劝人们不要过度饮酒。但是,劝归苦劝,饮还是饮,生活里饮酒的事情是很多的。从《诗经》来看,风雅颂各篇几乎都有饮酒的记载。
饮酒的同时,往往还要音乐伴奏。所以《诗经》说:“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日日饮酒,天天笙歌,毁坏了人的健康,就会出现不良后果,可见当时对于过度饮酒的危害,在民间也有很深的认识。
当然,高兴的酒,越喝越快乐;忧愁的酒,难解心中的苦闷。《诗经》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无酒解忧,唯有旅游。泛舟河上,难解忧愁。彻夜失眠,更思美酒。
旅游的时候,想酒喝;打猎的时候,更馋酒。《诗》曰:“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这位猎人外出的时候,的确带去了不少美酒,但是打猎结束的时候,却没有心情喝酒了,因为他的表现不佳,猎物很少,不好意思喝酒。
外出可以喝酒,在家里没事干,夫妻之间也可以喝点小酒,调节情绪,加深感情。《诗经》说:“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样的家庭生活,即使不是小康之家,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
节日在家闲居,来了朋友,更是需要酒肉招待。《诗经》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所谓“旨酒”,就是气味非常芬芳的好酒。“朋友来了有好酒”,这个殷切待客的风俗,两三千年之前就流传在华夏大地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这在《诗经》里是有很多证据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热情好客的佐证,就是有好酒、好音乐、好美食进行招待。在那食物短缺的时代,用这些东西招待朋友,远方来的客人一定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出门的日子,比在家的时候更美好。如此一来,“你还想家吗?”当一种微醺的感觉来临的时候,也许很多人就不知道这是在故乡,还是在做客了。
在家的时候,也许兄弟之间有矛盾,也许夫妻之间不和睦。在矛盾化解的时候,往往也离不开喝酒。《诗经》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家族经历矛盾,重归于好之后,大家在一起饮酒、谈心的热闹场面,也很令人感动。
诗以言志,《诗经》里很多饮酒的场面,也许是诗人构想出来的虚幻世界,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在两三千年之前,中国古人饮酒的体验是很多的,酒是人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种点缀,尤其是快乐生活的催化剂、增效水。
饮酒贯穿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伐木要饮酒,钓鱼要饮酒,丰收了更要饮酒。生孩子要饮酒,子女结婚要饮酒,到宫廷去朝见大人要饮酒,从官场回来接风还要饮酒。祭祀的时候要饮酒,祈求祖先保佑。升了官要饮酒,盼望着仕途前程更远大。
从《诗经》的描述来看,酒是生活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有事的时候,无论喜怒哀乐的事,都是饮酒的理由。这样的风俗,也必然会使一些人饮酒过度,产生不良后果。

119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20:11: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6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温病学》。他将大略讲讲清代医家杨栗山及余师愚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的温疫防治方药特色。正如顾植山在《疫病钩沉》一书中所说“我国古代医家和百姓在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疫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回顾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对于‘非典’及其他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纵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疫病的斗争史,可以发现,但凡经历一次大的疫病之后,都会引起医家的反思,并总结实践经验而提出新的学术主张。名医名著的出现,大多数与疫病有关,如张仲景、葛洪、庞安时、刘完素、李东垣、吴有性、叶天士,余师愚、吴鞠通等,都是在大疫以后涌现出来的医家代表。这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也必将促使医家来总结、反思、探讨和拓新,从而推动中医学向新的方向和高度迈进。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了《温病学》清代医家杨栗山及余师愚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的温疫防治方药特色。
张仲景对温病的认识,来源于《素问》和《难经》,又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汉代以前,古人对温病的认识可能已有很久的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之中已经有“引温病”的导引方法,但具体学说不详;《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学说,和《素问·金匮真言论》“其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论述,将温病的发病季节限定在春季,发病的病因在于冬季的伤寒;而《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则认为春末夏初的外感热病也属于温病,而不是一入夏季就叫热病,这一观点后世很少有人继承。这既反映了《素问》温病学说不是出于一个人或出于一个学术流派,也说明温病与热病的区别,只是发热程度有所差别,而不是两种病症有根本不同的特征。
将温热病总称为“伤寒”的是《难经·五十八难》,广义伤寒学说由此建起来。《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此广义伤寒学说提出之后,深受后世医家的推崇,仲景、华佗都尊此学说,不再称热病或温病,而是直接叫“伤寒”。《难经·四十九难》云:“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咳喘,其脉浮大而涩”。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概括的伤寒的证候也决不是狭义的伤寒,其中所说伤寒的脉象和伤寒恶寒、咳喘的证候,不仅补充了《素问·热论》的不足,也对仲景《伤寒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三字,历代皆未参透其意,多把其理解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的总称;也有的认为,太阳病本身就有恶寒,后文云“不恶寒”,显然是自相矛盾,所以“太阳病”应当是“阳明病”的误笔或错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仲景此条作注解时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所以有人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病,比如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就持温病即是阳明病的观点。笔者认为,此处的“太阳病”三字,既不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也不是阳明病的错简,而是外感热病发病第一天之意,也就是“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的意思,是外感热病初起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日传一经”的学说,人人皆知,而且《伤寒论》之中也可以找到受“日传一经”影响的痕迹。
“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伤寒例》对温病的发病情况作了更为细致地描述:“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立春之后,天气转暖,冰雪消融,没有突然出现的寒气,患者也没有受凉,没有近期感寒的诱因,却突然出现“壮热为病”,这种没有恶寒表证的外感热病,就叫温病。它是一种里热外发型的伏气温病。
清代温病学家在前人有关认识的基础上,对仲景关于温病的定义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只在“伏气温病”项下,保留仲景关于温病的思想。
首先,关于温病的名称,清代温病学家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之外,四时皆有热病,它们总称温病而不是总称伤寒或广义伤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上焦篇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吴鞠通所说的这九种温病,几乎囊括了仲景时代的所有外感热病。所不同的是:仲景《伤寒例》用广义伤寒来概括这九种温热病,而吴鞠通则用广义温病来概括。叶天士在《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将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四时温热病,都归为广义温病之中,反映了叶天士的广义温病思想[1]。
吴鞠通云:“此九条(温病),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代)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
吴鞠通承认仲景时代也有他说的几种温病,其区别只是他用温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仲景、叔和却是用伤寒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叶天士《温热论》所说如出一辙。
在清代比较有影响的温病学著作,除了大家熟知的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之外,还有著成于公元1784年的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6卷,其中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疗温病的方剂,对后世影响很大。1785年的刘奎著《松峰说疫》,广集前人治疗瘟疫的方药,以及刮痧治法,倡导八法统治瘟疫,自成一家。1794年余师愚著成的《疫疹一得》,因善用石膏,创制“清瘟败毒饮”而称誉医林。所有这些温病学著作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清代温病学的崛起与成熟。


1193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22:00:0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0年6月22日)的“世界中联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介绍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饮食过量,饮食的误区导致营养极度不平衡。有一些营养素摄入严重过量,有一些营养素的摄入严重的不足,比如矿物元素,维生素缺乏。导致胰岛B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素缺乏,也就是说胰岛B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导致胰岛B细胞所产生的胰岛素的活性不足,出现血糖的波动。长期如此糖尿病成为必然。如何通过补充营养,解除胰岛B细胞的饥饿,启动身体的自愈功能,修复或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从而提升胰岛素的活性。然后改善糖尿病,达到糖尿病的彻底疗愈。具体所采取的步骤就是清、调丶补丶固、养。

     糖尿病如何通过食疗达到糖尿病的彻底疗愈,今晚期待魏谠全教授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gbtnb
         祝贺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讲座成功!他介绍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糖尿病是现代常见病,与中医所说的消渴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治疗疾病,善于从治未病到治已病相结合,长期从体质、生活起居,注意养生保健;有了证候,辨证论治,没有疾病的时候“辨体养生”。
中医所有的预防、治疗措施,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药物干预、治疗,也有很多非药物方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气功导引到有效果。
当然,中医的方法与西医的营养学,可以“和而不同”,分别发挥作用。
不能以西律中,也不能一概排斥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1194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34:0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0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119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35:4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1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1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119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37:5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26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2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119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39:3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6月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3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1198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40:5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6月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4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人?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经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俞,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待顷时回。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己,刺手大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暴痈筋繻,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也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癎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1199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42:3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6月16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5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禁用词语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禁用词语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200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今晚(6月23日周二)8点,《燕赵中医名家讲堂》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6讲。 学习方法: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11
本讲内容: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08 , Processed in 0.0661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