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1-4 06:38 编辑
1.3 日本解剖学译著对脾和胰的翻译
雍正之后,由于禁教的原因,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一度中断。而在日本,却出现了一个翻译介绍西方解剖学的高潮。1774年,日本第一部汉译解剖学著作《解体新书》出版,其后不久又相继有《重订解体新书》(1804)、《医范提纲》(1805)刊行,被称为日本解剖学史的三大名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7]。《解体新书》第22篇中“大机里尔”,指的就是pancreas[7,19]。《医范提纲》自创了一个“腺”字取代“机里尔”,而pancreas则以另一个自创的“脺”字指代。
在《医范提纲》中,脾(spleen)和“脺”(pancreas)都被当做消化器官并列:
三腔提纲篇第三,下腔藏胃、肠、肠间膜、乳糜脉、乳糜囊、乳糜管、脾、门脉、肝、胆、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睾丸、输精管、精囊、腹膜、网膜、子宫、卵巢等,以消化水谷、上输乳糜、转导溲屎、化成孕胎。
胃容受水谷,而糜烂、而输之肠。肠承胃所输饮食,和以胆脺二液,调熟化酿,以造乳糜,输之乳糜脉,糟粕则导去为屎。乳糜者,水谷之精液,而为血之原,白色如乳汁。乳糜脉微细,白脉偏起于小肠,吸收乳糜,会同于肠间膜中之腺。肠间膜在肠间,厚而复,全径差圆,中央当脐上,延袤展围,连缀诸肠而维持系约之,复间及乳糜脉之所道,而会于腺,复起于腺,而辐凑于乳糜囊也。乳糜囊即乳糜脉凑合为一小囊状者,在肠间膜中央之后侧,左肾之右,汇聚乳糜轮之乳糜管。乳糜管即乳糜囊之上端,渐长为管,沿脊骨之左侧而上行,连于左锁骨下静脉者。脾在胃之左侧,受血于动血脉,而分泌焉,稀水则水脉输之乳糜管、乳糜囊,脺等,稠血则输之门脉。门脉细血脉起于胃肠、胆、脾、脺、网膜、而辐凑于肠间脐上部,合为一干入于肝,复支蔓其中者,此荟萃腹内诸器之血,酿熟之,输于肝,为胆液之原。但悬肝之中垂,肝之下,形如囊,上口渐长为一管,谓之胆管,胆之职,受胆液于肝,蓄藏酿熟而输之胆管,与肝管所输之液相混注于总管。胆液者,黄而稠,悍而苦,以克杀饮食。但出于胆者气味烈,出于肝者质较稀,故其力自有强弱,二液从饮食之多少,互相调和,以适其用。脺受血于动血脉,分泌支,以造脺液,形如牛舌,横居胃下,里有一管,谓之脺管,其端与总管合,输液于肠,脺液者,酸烈清稀,与胆液合,以酿化饮食。[7]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西医对消化生理的认识进展。
从上文可以看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医对pancreas的外分泌消化作用已经有所认识,四体液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spleen仍然被列入消化器官之中,spleen主管消化的误导并没有得到更改,所以日本的译著仍接受了脾与spleen的对应,并自创了个新字“脺”代指pancre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