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柳之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文盲正侃时间史第一部【物理正传】》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17:51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牛顿理论“不存在绝对静止的标准”吗?
    
  以上这两个观点相互不和谐。看不出哪儿不和谐,那也不要紧,咱俩还是回到火车上打乒乓球吧。火车时速还是100英里
  这是一节软卧车厢。
  不过所有设施都拆走了,以便放这张乒乓球桌。
  所以它变成了一节硬桌车厢。
  你背朝火车前进的方向,眼神有些忧郁,看着对面的我。
  我表情有些凝重,轻轻挥拍向你击过一球。
  30英里,是球的时速。
  你我虽然是对手,却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然而,列车外,轨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个毫不相干的家伙居然不同意咱俩的意见。
  他说出了和我们的测量相距甚远的一个时速:130英里
  理由是,他看见火车以100英里的时速前进,我击出的那个球在此基础上,以30英里的时速继续向前飞去。
  所以,根据小学一年级算术,球速是100+30=130
  刚好咱俩也上过小学,所以相视点头,作会意状,一致同意了他的看法。
  同一件事,总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这种事(不是这道题)要是在咱国高考中出现,被标准答案一票否决,岂不是坑爹坑爷坑老祖?
  究竟哪个是对的?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18:16 | 只看该作者
  牛顿教导我们,要搞清楚球的速度,你得先说清楚,它是相对于火车、地面、见到城管的摊主,还是神七?总之“参考系”不同,得出的结果就不同。
  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理论,对光也应该成立。所以,你说光以固定的速度旅行,首先必须说清这“固定”速度是相对于什么东西来测量的,只有参照物“静止”,光速才可以“固定”。
  第二、既然所谓静止、运动、速度都是相对的,是根据参照物而定的,那么,只要有运动的物体,就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
  问题来了,既然没有绝对静止(固定)的东西,也就是不存在“固定”不动的参照物,那么,光的固定速度从何而来?
  矛盾了不是?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19:25 | 只看该作者
  麦爷的电磁理论一建立,就与牛爷的力学理论发生了冲突。
  两个理论在各自的领地里,明君圣裁,无一错漏,所囊括的自然现象,都乖乖地臣服在他们的定律和公式之下,看起来都是那样完美,完美到令人震撼,不忍分毫撼动,不容些许亵渎。
  然而,这两个完美的理论,却互不相容。
  超距作用+光速固定。两个问题,都是针尖对麦芒。
  问题虽少,却都是根子上的东西,错了,再华贵的宫殿都得推翻重盖,修修补补,往往于事无补。
  
  不是说好了吗,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伤。
  可是,你的那个伤得很厉害啊。
  我会有伤?我自古以来就是没伤的,从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以及永远都不会有,我唯一的问题,就是别人看我有问题!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20:51 | 只看该作者
  以太
  
  超距作用先按下不表,单说光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提出(注意这个词)一种叫做“以太”的东西,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被定义为“无所不在”(如果再加上“无所不能”就是上帝了),甚至连“空虚的”真空中也有。
  
  以太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上层的空气,属于特供,专给神仙呼吸用的。
  笛卡尔最先把以太引入科学,因为他认为,物质之间的所有相互作用,都必须通过某种媒介来传递,所以任何空间都不可能一无所有,它应该被某种东西所充满,这种东西就叫做以太。
  但是,由于那时有没有以太都无所谓,大家都过得去,反正也不能当饭吃,所以不以为意。
  现在不同了,以太不是能否当饭吃的问题了,它已然成了经典力学理论用来解释光速现象的救命稻草,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它从记忆的角落里翻了出来,掸掸灰,洗洗澡,还没来得及刷牙,就匆忙把它推向前台,并且给了它弄了一份新的考核材料:
  以太同志早在17世纪就在笛卡尔的介绍下参加了革命。它信念坚定,虽然一度受到冷落,但它始终相信组织,始终没有停下理想的脚步。在匪夷所思的思想支撑下,经受住了组织对它长达两个世纪的严酷考验,终于等到组织遇到困难的这一天!在革命最危急的时刻,它不顾一切,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用卓越的贡献回报了组织的培养。以太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但事实证明,它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它不是液体、不是固体、也不是气体,它是连续的、均匀的。而不像普通的物质那样,是由一粒一粒原子呀什么的构成的,杂乱无章,从本质上就作风涣散无组织无纪律。以太几百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承载和传递着光、电、磁、辐射热等不可捉摸的东西,并甘当它们的固定参考系,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严于律己,绝不越雷池一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为以太“无所不在”,一切物质都在其中,所以可以将它视作“固定”的东西,一切运动都是在它里面发生的。这就解决了参照系的问题。当时的科学界为此深受鼓舞,他们觉得,任何东西传播,最好有一个媒介负载它,否则感觉怪怪的,如: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水波通过水传播,各种振动波都通过被振动的物质传播……所以,光通过以太来传播,就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了。于是,科学家们很快确立了以太理论: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光速不同;相对于以太,光速固定。
  该措施一举解决了“固定速度”与“不存在静止参照物”的矛盾,看上去很美。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小亮光,它以光速穿越以太,向咱俩扑来。
  我坐在以太里左顾右盼观察生活,大千世界,国情似雾,美女如云啊!
  而你,却兴奋地迎着光,娇声咤道:“光儿,你别动,让我飞奔过去!”说着穿越以太向它狂奔,秀发在风中凌乱。

点评

【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提出(注意这个词)一种叫做“以太”的东西,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被定义为“无所不在”(如果再加上“无所不能”就是上帝了),甚至连“空虚的”真空中也有。 】 又是...  发表于 2016-3-30 18:29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21:43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根据以太理论,你我测到的光速是不同的:
  你迎着光跑,测到的光速,就是你和光各自穿越以太的速度之和。这没问题吧?
  我坐着不动,测到的光速,就是光自己穿越以太的速度。这更没问题吧?
  
  这个设想听起来知书达理的,令人心头为之一动,顿生倾慕之情,恨不能立马验证以谢之。
  可是,这实验做起来太难,因为光速和我们的速度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们来看看人类创造的高速究竟能达到多少:
  布加迪威龙:极速407公里/小时,即0.11公里/秒。
  波音7871050公里/小时,即0.29公里/秒。
  河南禹州某农民的超级拉沙大货车:1419公里/小时,即0.39公里/秒。
  SR-71 Blackbird(不败传说——黑鸟):3.5倍音速,即1.19公里/秒。
  X-43A飞行器(试验阶段):10倍音速,即3.4公里/秒。
  
  子弹(取最快值,即枪口初速)
  手枪、冲锋枪子弹: 0.3公里/秒或更低(还不如咱国大货车)。
  步枪子弹:0.9公里/秒。
  狙击步枪、重机枪子弹:1公里/秒。
  
  光速:299792.46公里/秒(注意小数点以后的那两个数,和波音787比比看)。
  
  好像没什么可比性,我们运动的那点点速度放在光速里,不忽略也可以不计,要测出这个小到几乎没有的差异,你不想则已,越想越绝望。
  得不到实验的证明,再美丽的理论都是浮云,何况,这还不是神马美丽的理论,而只是为了解决光速问题,匆忙拉出来救场的以太。一个龙套,突然要当角儿,还想无证上岗,你当观众白痴啊?!
  我站在,猎猎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差异,差异!怎么能准确测出这个杀千刀的小差异?!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27:5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失败的实验
  
  历史告诉我们,救星总是出现在最黑暗的时刻。绝望归绝望,只要不自绝,奇迹总会像咱家统计数据一样从天而降。
  但是,科学上的奇迹,可不是随便什么智商的人拍拍脑门那么简单。这里有个故事,我长话短说:
  甲乙两个香皂厂,都进口了同样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但生产线终端存在一个问题:总有个别香皂盒漏装香皂,导致空香皂盒被装箱出售,客户表示此事很坑爹。下面是两个厂的解决办法:
  甲厂,厂长联系了一家专业机构,经技术攻关,发明声纳探测装备,探测到是空盒,机械手就根据探测定位,抓到空盒,放进空盒收集箱。真正的高科技啊,花费几十万,并且还没算使用期间的维修保养费用。
  乙厂,厂长对终端负责人说,老张,你琢磨琢磨,看看这事咋办。老张回去琢磨一宿,第二天拿来一台风扇,对准成品输出的传送带,对面放一个大盆。于是传送带上的空盒都被风扇吹到大盆里去了。老张受到表扬,拿着1000块钱奖金高高兴兴回家显屁去了。
  这里的关键是两个字:思路。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28:27 | 只看该作者
  复杂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复杂的方法去解决。解决同一个问题,方法越简单,说明这个思路越好。这需要灵感。偶尔闪出灵感的人,是聪明人,经常闪出灵感的人,是牛人。
  1887年,牛人出现了,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美国物理学家),一个是爱德华?莫雷(也是美国物理学家)。
  迈克尔逊是个真正的专家,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光速的精密测量,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是光速测定的国际中心人物。
  他解决速度问题的手段很简单,利用地球公转的速度。牛人啊!
  地球公转速度是30公里/秒。虽然这与光速相比,仍然微不足道,但这是人力无法企及的,重要的是,这个速度足以测出人们梦寐以求的“差异”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28:53 | 只看该作者
  这根据以太理论,以太应该是充满空间、静止不动的,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就应该有“以太风”存在。很好理解吧,在没有风(空气不流动)的日子里,我们骑着单车,都会感觉到清风拂面,你蹬得越快,风速越大。
  30公里/秒,这就是“以太风”的速度。然而,以太属于特供,它不屑跟普通物质发生任何关系,所以神马仪器也没法直接测出以太风的存在,也就没法证明以太的存在。
  好在它是光的载体,又是唯一可以让光速“固定”这个说法成立的参照物,所以只有通过测量光来证明之,试验成功,就一箭双雕:1.以太存在;2.光速相对以太固定。OK,牛爷与麦爷握手联盟,世界和平了,物理定律统一,鲜花盛开,阳光明媚,历史翻开灿烂的新篇章……多么美妙的前景啊,都给咱俩听出鼻涕泡了。擦擦,先搞定实验再说。
  由于相对于光速而言,地球公转的速度也是极其微小的,所以,要测出这个差异来,需要十分精确的设备。
  因此,这是一个既精细又困难的实验。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30:38 | 只看该作者
  要是我,就首先要在天空中找到一颗特定的星星做光源——当然就是当初我答应送给老婆的那颗,地球在公转中,运动方向有时迎向光源,有时背离光源,有时与光源成夹角——成直角时,可视为地球与光源的运动相对静止。这样,就能测出不同情况下,光速的变化了。
 可是你一拍大腿,欠扁地告诉我,这个方案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很麻烦。因为,那颗星星的光一直在朝我们源源不断地射来,没有时间间隔,光上也没有记号,想精确测量它的速度太难了!都无从测起。如果找一颗已知距离的天体当遮挡物,利用遮断时间和已知距离来测速度,也存在一个大问题:遮挡物离地球的距离需要十分精确才行!因为对光速来讲,测量时把地球公转速度误差出去根本不算什么,遮挡物距离再不精确,误差就更大了!
  那咋办呢?咱俩再次站在猎猎风中,一筹莫展。
  我们有更好的办法,迈克尔逊和莫雷自信满满、春风得意地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0
发表于 2016-3-30 18:31:54 | 只看该作者
       以太,又是一个没头没脑的假设!没有人证明过以太存在不存在!!

点评

呵呵,还是看完全了再发表意见。 自己根本没弄明白,别人做到了什么程度自己也不知道,那不就是坐井观天吗? 怀疑是个好性格,坐井观天就很不好了,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30 19: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0 11:56 , Processed in 0.0576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